河南省茶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2016-12-07余忠秋王月波
余忠秋 王月波
河南省茶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余忠秋王月波
本文主要通过构建茶产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茶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得出河南省茶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第六,并结合河南省茶产业具体实际情况与其他产茶省份加以比较,得出河南省茶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河南省;茶产业;竞争力;对策
引言
茶产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河南省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知名度很高,信阳毛尖一直位居中国十大名茶前列。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茶叶已经成为豫南山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河南省饮茶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同时又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省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是随着近几年消费需求的变化,外省的一些知名茶,如乌龙茶、普洱茶等极快地进入省内消费市场,瓜分市场份额,对省内茶叶消费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以前信阳毛尖市场份额占50%以上,现在呈信阳毛尖、乌龙茶和普洱茶三足鼎立的局面,河南省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文献综述和评价
(一)文献回顾
郑乃福和段传章(2007)指出了河南省茶叶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吕立哲和金开美(2013)介绍了河南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特点。赵辉、杜子璇等(2015)详细阐述了茶叶生产的自然条件和河南省茶叶种植状况,并指出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茶产业,过度、盲目开垦茶园,严重违背了茶树生长的自然规律,不符合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黄玉萍(2016)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对茶叶品牌的需求,并为河南省树立茶叶品牌提出了建议。由于河南省茶叶的主产区在信阳,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5%以上,同时河南茶也以信阳毛尖为代表,所以大部分的学者多以研究信阳茶产业为主。金开美和张顺等(2010)从茶产业固有的比较收益方面详细的论述了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左世强和叶飞(2010)从品牌营销的角度分析了如何促进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方玲和吕立哲等(2011)指出信阳茶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产业集聚。何学菊(2014)分析了信阳茶叶深加工发展状况以及阻碍其发展的“瓶颈”。李彩丽和张伟等(2015)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评价
学者对河南省茶产业的发展状况、改善措施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但是通过对已有学者的研究梳理分析,不难发现,很少有学者从省级层面去和其他产茶省份做一个横向比较。河南省的茶产业在全国具体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竞争力如何。这给作者留出了研究的新视角,作者将通过建立一套竞争力评价体系,将河南省的茶产业与其他产茶省份做一个比较,得出河南省茶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并据此提出促进河南省茶产业的发展的措施。
二、河南省茶产业现状
河南省茶区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年均气温在15℃~16℃,年降雨量在900~1200mm之间,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属于高纬度茶区。这里四季分明,紫外线辐射量大,茶树芽肥叶嫩,内含丰富的氨基酸和咖啡碱等物质。全省种茶面积为14万hm2,居全国第7位,年干茶产量6.5万吨。茶区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其中大别山区和桐柏山区是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发源地,产茶历史悠久,同时拥有河南95%以上的茶园。河南省充分利用茶叶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实施名茶战略,尤其以信阳毛尖为代表,提升了全省的茶叶生产水平,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河南省干毛茶总量59560吨,占全国干毛茶的2.6%,居第11位;干毛茶总产值1047800万元,占全国干毛茶总产值的6.89%。产量和产值较2014年双双增加,其中产量增加4631吨,增加8.43%,产值增加120052万元,增加12.94%。
表1 河南省茶区分布
三、茶产业竞争力评价
在构建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设立的指标要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概括性,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区域茶产业竞争力状况;其次,指标选择时要简练而且要有代表性;最后,可操作性要强,力求数据易获取。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建立指导思想,并借鉴前人的指标体系成果,作者建立了个具有代表性、易操作的评价指标,并形成了区域茶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见表2)。在给各指标赋予权重时主要采取了抽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茶农、茶叶经销商和消费者三个群体中各随机访谈若干人,对选取的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出茶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A。A=ΣRi*fi(i=1,2,3,4,5),fi是指第i项指标对应的权重。
单产R1。单产是一个衡量生产效率的简单指标,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的要素禀赋状况、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R1=Yij/Sij,其中Yij是指i地区j产品的总产量;Sij是指i地区j产品的种植总面积。
国内市场占有率R2。国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地区某种产品的市场份额。R2=Pij/Pj,其中Pij是指i地区j产品的总值;其中Pj是指j产品在全国的总值。
规模优势指数R3。规模优势指数反映一个地区某一农作物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的程度。R3=(Sij/Si)/(Sj/S),其中Si是指i地区所有农作物的收获面积;Sj是指全国j作物的收获面积;S是指全国农作物的收获面积。
效率优势指数R4。效率优势指数反映了特定地区、特定产品的生产上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R4=(R3/AYi)/(AYj/AY),其中AYi是指i地区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AYj是指j产品全国平均单产;AY是指全国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
产品质量指数R5。产品质量指数反映了该产品的质量。R5=Pij/Yij,其中Pij是指i地区j产品的销售总额。
表2 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权重
(二)数据处理
为了对河南省茶产业竞争力做一个横向对比,选取国内几个产茶大省做对比对象,如福建、广西、湖北、湖南、云南、浙江、江西和四川。依据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各省份的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各省的综合竞争力指数,并加以比较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各省统计局、权威网站和协会公布的数字以及相关文献中提供的数据,根据各指标需要的数据,搜集了2005~2014年的数据,为了减少误差,真实的反映情况,以10年的平均数据进行计算。根据收集的数据计算得主要产茶大省的茶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A见表3。
表3 主要产茶省份茶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A
(三)小结
LG生活健康第二季度财报数据同样出彩,化妆品业务销售额实现58.2亿元,同比增长23.2%,营业利润11.85亿元,同比增长30.1%。财报同时指出,以Whoo为代表的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实现87%的高增长。
从表3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主要产茶大省的茶产业竞争力表现,和主观预期猜想基本相符,云南省、福建省、湖北省、浙江省分别位列前四位,并且市场占有率都在两位数以上,产品质量指数也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河南省茶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为738,位居第六,在这几个产茶大省中处于中下游。根据各单个指标比较分析可知:一,河南省茶叶单产(R1)较低,仅略微高于江西,这和河南茶产区的位置和生产水平较低相关,河南省是这几个省份中最靠北的,属于北区茶,受气候影响所以单产会比较低,同时河南省95%的茶产至信阳,但是该区域的茶叶生产多是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生产水平较低。二,河南省茶叶国内市场占有率(R2)为4.3%,也是仅仅略高于江西。河南省茶叶以信阳毛尖为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虽然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和龙井茶、普洱茶、铁观音茶等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消费市场还是省内,但是随着乌龙茶、普洱茶的进入,省内的市场份额也不断被蚕食,导致国内市场占有率不高。三,规模优势指数(R3)为1.691,位于第五位,远低于云南省、福建省、浙江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河南省的茶区主要在豫南部分地区,茶叶种植面积约14万hm2,居全国第七位。四,效率优势指数(R4)在这几个产茶省份中居后,仅高于广西省和江西省,远低于其他省份,这和河南省茶叶单产不高,生产技术水平低密切相关。五,产品质量指数(R5)2460,和云南省、福建省、湖北省、浙江省差别较大,和其他省份差别不大。云南普洱茶、福建铁观音、乌龙茶、浙江龙井茶等品质稳定,销售价格高。河南省的信阳毛尖则品质不稳,缺乏统一的品牌意识,导致同叫信阳毛尖,品质却千差万别,最后劣币逐出良币。六,竞争力综合得分(A)为783,排名第六,根据竞争力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知,产品质量指数(R5)不仅权重大(f=0.3),而且对最后的综合得分影响也最大。
总之,通过各个指标的比较得知,河南省茶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都处于中间地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单产、效率、品质等,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种植迫在眉睫。
四、提升河南省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推广茶叶生产的标准化、生产基地集约化
为了提高单产和保证品牌质量,必须走标准化生产、建立集约化的茶叶生产基地之路,改善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鼓励茶农之间协议合作,组织茶农走专业合作道路。对茶叶的生产、用药、销售等统一管理,同时积极扶持茶叶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打造茶叶品牌形象,带动河南省茶产业整体品质质的飞跃。
(二)建立产品身份证明,确保产品质量
给每一份产品都给予一个“身份证号”,通过唯一“身份证号”可以追溯产品的生产信息,消除质量隐患。各茶叶厂商通过合作的形式,建立自己的毛茶生产基地,确保原料茶的品质,大力培养原产地品牌意识,努力实现茶叶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业产品的附加值。
(三)走出去,进行多方向外推广
乌龙茶、普洱茶进入河南消费市场,给我们很大的警示,一定不能安于现状,仅仅依靠省内消费市场,要积极的走出去,实现“内销”“外销”齐头并进。“内销”和“外销”都要以品牌质量为根基,所以在走出的同时要树立品牌责任感,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的久。当今的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做好品质的同时,要积极的进行全方位的推广,使消费者知道、了解、接受、认可河南茶。每年一度的“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就是一个使外界认识河南茶叶的很好的开端。
[1]郑乃福,段传章.河南省茶叶市场形势现状与对策[D].2007年7月14日-2007年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
[2]吕立哲,金开美.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D].中国茶叶,2013(10).
[3]赵辉,杜子璇,吴骞,金开美,杨娜娜.河南省茶树种植现状及研究进展[D].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
[4]黄玉萍.河南省茶叶企业品牌管理及竞争力提升研究[D].当代经济,2016(4).
[5]张顺,金开美,苏东.信阳茶产业优势分析[D].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6).
[6]左世强,叶飞.推进河南省信阳市茶产业发展[D].企业导报,2010(11).
[7]方玲,吕立哲,金开关,赵丰华,郑杰.基于GEM模型的信阳茶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D].茶叶,2011(3).
[8]何学菊.基于茶叶深加工的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D].河南农业科学,2014(8).
[9]李彩丽,张伟,党永超,金开美.信阳茶产业SWOT分析[D].河南农业科学,2015(2).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