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傅氏锡伯族剪纸中的原生态图形创意研究

2016-12-07孙立新翁幼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110136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锡伯族原生态非遗

孙立新 翁幼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110136 )

基于“非遗”傅氏锡伯族剪纸中的原生态图形创意研究

孙立新翁幼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110136 )

通过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贝伦舞、民间故事、刺绣内容的分析,从中提炼图形,分解重组,将其作为傅氏锡伯族剪纸题材和内容的来源。在保留以上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审美特征基础上将其融入傅氏锡伯族剪纸中,目的着重探讨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傅氏锡伯族剪纸的特色以及表达的内容和技艺,从而提出传承傅氏锡伯族剪纸原生态图形的系列化和主体化创意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

手工技艺;傅氏锡伯族剪纸;原生态图形创意

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项目《辽宁省锡伯族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设计与推广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lslktwx-17。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产物,反映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及节日风俗活动等内容。辽宁沈阳“非遗”傅氏锡伯族剪纸的主题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造型语言朴实、朴素,刻画自然;由于傅氏锡伯族剪纸艺术作品是在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基础上创作的,具有约定俗成的认识及趋吉避害的特性,同时在农耕时代又具有文化元素整合的特点,所以使得剪纸作品内容的趋同性极强,很多内容多出现模仿,仿制的现象,对于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给多数人以误解,认为创新不够。针对这一现象,打破趋同性,强化傅氏锡伯族剪纸艺术作品的特色,就要对傅氏锡伯族剪纸的特点加以分析,通过对剪纸原生态图形创意研究,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以傅氏锡伯族剪纸表达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贝伦舞等内容,结合锡伯族刺绣中一些代表锡伯族特点的图形,更好的突出剪纸的民族性以及剪纸图形的独特性,进而完成原生态图形再创意的研究和应用。

一、傅氏锡伯族剪纸的特点及发展

手工技艺是一种创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作为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傅氏锡伯族剪纸承载着锡伯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性,同时为农耕时期的人们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一)傅氏锡伯族剪纸的特点

傅氏锡伯族剪纸的题材、造型、艺术表现和技法上具有独特性。例如傅永昌老师刻画的《骑鹿观音》,将八手的人与动物相结合,表达对动物的敬意;艺术表现上则具有浓重的原始意味和北方民族粗犷的审美特点,造型上多以减法的方法进行概括提炼,如《骑鹿观音》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面部刻画时以减法概括的方式刻画人物的五官,无面容细节。从技法表现上,没有过多的细节刻画,大多是以大块面积及夸张、变形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其人物的形态主要是以写意形式传达,这也是傅氏锡伯族剪纸的一大特点。

(二)如何发展傅氏锡伯族剪纸

傅氏锡伯族剪纸作为一种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在大工业时代下除了保持其民族价值外,如何传承,以什么形式传承,传承后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1.原生态传承

原生态传承包含着对图形及技艺的认知和传承,图形的内容及造型通常为决定于传承人的喜好、约定俗成的认识,日常生活的影响;技艺上和材料的形态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对空间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所以,原生态的传承同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针对现今时代需求所出现趋同性等问题,是在传承过程中需要规避的。

2.传习与设计创新

将无形文化遗产搜集并记录下来固然重要,但说到底,做成标本存入库房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以政府扶持,引入高校,工作室合作的形式对傅氏锡伯族剪纸传承是有效途径。我们除了关注其技艺手法,也需要丰富傅氏锡伯族剪纸的内容,因此,在传习的基础上,进行图形创新,使原生态图形有更新意的变化,技艺表现随之更加多样,才会符合现实期思想需求。

二、图形创意的来源分析与图形提炼

作为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傅氏锡伯族剪纸和现代剪纸相比较,其表现相对单一,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独创性不强,于日常生活结合不再紧密。丰富傅氏锡伯族剪纸的题材内容,增加其技艺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是图形创意研究的目的。为了丰富傅氏锡伯族剪纸,创意原生态图形,主要是从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了生产、民俗、信仰等3个不同方向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以非遗项目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民间故事和锡伯族刺绣为例。通过对它们的背景资料的分析,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特点,然后进行萃取具体图形元素,分析、提炼、概括成为图形。

(一)傅氏锡伯族剪纸内容的来源分析

傅氏锡伯族剪纸内容主要以约定俗成的图形为主,并以民族传统喜好传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贝伦舞对生活生产以及各种动物的姿态的模仿,概括形成的舞蹈,并且使动作形态更加的形象化。贝伦舞再现了锡伯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生活理想以及审美的追求,承载着锡伯民族的文化底蕴。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是贯穿锡伯族的历史发展的,通过对锡伯族民间故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锡伯族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轨迹。

锡伯族刺绣,可以说是锡伯族女性擅长的女红。刺绣内容上多选用锡伯族喜好的蝴蝶、喜利妈妈、鹰、蛇、蛙、莲花等图形,多表达锡伯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从这三种非遗内容上看,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扩宽这些非遗项目的宣传,同时丰富了傅氏锡伯族剪纸内容,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

(二)原生态图形的元素提炼

在上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元素进行图形提炼,首先从锡伯族民族生活中寻找图形创意元素,贝伦舞的舞蹈艺术动作来源于生活,其原型往往来自乡村的田间地头,与不同地域人们的耕作方式密切相关,是在人们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并赋予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其次是要深挖锡伯族民间故事中可以继承与发展的元素。用不拘一格的方式创造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往往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继承中发展;再者从锡伯民族手工艺术作品中,探寻图形元素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锡伯族刺绣中动、植物为主题元素,表达锡伯族人对自然的热爱。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形创意能够深入发展的内涵资源。通过形创作,打破以往只从历史发展、传承和保护方面探讨手工艺技艺及民间美术类非物质遗产的局限性。锡伯族民间故事讲述的都是一个连串性的故事,例如《喜利妈妈的传说》,就是讲述喜利如何帮助、守护锡伯族人民,慢慢地成为锡伯锡伯族人民的信仰。贝伦舞的舞蹈动作已经程式化,刺绣内容已经具有图形化,所以依据主体特点和功能提取贝伦舞的舞蹈动作,刺绣中常用的蝴蝶作为图形元素,结合傅氏锡伯族剪纸手工技艺,制作形成主题和系列化的原生态创意图形。

三、原生态图形的创意

原生态图形创意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元素提取,提炼,丰富傅氏锡伯族剪纸,为傅氏锡伯族剪纸增添多样性。

(一)主题化图形设计

主题化图形设计是将主题的思想内容作为图形创意的切入点,图形的形态语言、表达内容是服从于主题思想。

以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故事《喜利妈妈的传说》为主线的,进行图形化的刻画和概括,将文字叙述转变为图形进行叙述,“喜利妈妈”从原本记录人口状态的家谱到“女祖神”的演变,体现了锡伯族人祈求多子多孙的心理和还遗留着母系社会的风俗。

图1

图1就是通过民间故事《喜利妈妈的传说》内容的描述的两幅作品,在保留傅氏锡伯族剪纸原始性和粗犷特点的基础上,将画面以概括的、多样的图形呈现出来。上为大场景的剪纸画面,以大兴安岭作为背景,加入了锡伯族射箭、玩嘎拉哈的场景,体现了锡伯族的风俗活动。在河水和云朵的刻画上融入了线条的刻画,使画面有扩大场景的视觉观感,具有动感,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技法上突破了傅氏锡伯族剪纸只大块面的剪纸风格,保留粗犷风格的同时,利用有秩序的线条增加了画面层次感。下是具体场景的刻画,采用了傅氏锡伯族剪纸中的串联人物的形式,但又细化了每个人物,以螺旋的形式排练,拉伸的画面的视觉深度,主体人物静坐两端与螺旋的人物形成一静一动,山洞镂空,洞壁简单刻画,以原始的剪纸形式展现,又包裹着人物,突破了原有的傅氏锡伯族剪纸视觉上扁平化的特点,整个画面虽粗犷但有层次,且动静相宜,以此突出图形主题系列化的要求。

图2

(二)系列化图形设计

系列化图形指的是图形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是一致的,锡伯族贝伦舞图形都是以舞蹈动作为主题,其动能性是一致的。

贝伦舞的基本动作要求每个关节都要运用到,尤其是肩膀、手腕、手臂,脚上动作主要以点地、踏地、踢踏等动作为主。捕捉贝伦舞的舞蹈动作,通过贝伦舞的舞蹈动作定格,进行图形创意,同时将锡伯族民族服装和动作装饰化,图2作品在保留舞蹈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动作夸大,如右手臂与肩提平,左手腕的抬使手背平行于胸,双脚前后重合点、踏地等,根据傅氏锡伯族剪纸的特点,注重图形的连贯性,疏密性,使舞蹈剪纸平面化后依旧特点突出。

锡伯族剪纸和锡伯族刺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锡伯族妇女在刺绣之前,会通过剪纸的形式打样,以剪纸的图形来作为刺绣的图案。而本文傅氏锡伯族剪纸以锡伯族刺绣为原生态图形创意来源,扩宽了傅氏锡伯族剪纸和锡伯族刺绣的宣传渠道,形成一种交互的模式,通过对方来宣传自己。图3是根据锡伯族刺绣中的蝴蝶元素为图形的外形轮廓,融入锡伯民族的民俗,宗教信仰等图形化后的元素表达出锡伯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对称的形式剪成最终作品。

图3

研究傅氏锡伯族剪纸的手工技艺,以锡伯族贝伦舞、民间故事、刺绣为原生态图形创意来源,将二者的结合,创意图形设计,使锡伯族的傅氏锡伯族剪纸手工技艺能有更开阔的传承视角,使更多的非锡伯族人知道锡伯族,知道、认识傅氏锡伯族剪纸。

四、结语

通过对于傅氏锡伯族剪纸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以具体的生活生产内容为创作主题,凝结了民族的文明、文化,是具有深厚的底蕴。傅氏锡伯族剪纸想要更好的发展,其在题材,艺术表现和技法上不能再墨守成规,运用现有的资源,扩宽思路,提出更多的可行性的和前瞻性的创意。

[1]百度http://baike.so.com/doc/6900462-7121132.html 传统手工技艺.

[2]苑利,顾军.《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5.

[3]杨莉.汲取民间美术文化精华 做好图形创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

[4]王恩春.浅谈“锡伯族喜利妈妈”崇拜[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6).

[5]杨雪,张欢.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J].大家百科,2012(15).

孙立新,本科,现任职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

翁幼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院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视觉传达与传播。

猜你喜欢

锡伯族原生态非遗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锡伯族文化如何走进沈阳高校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乌鲁木齐市锡伯族纪念西迁250周年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清初锡伯族的文化更迁对其民族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