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瑶、侗、苗的民歌声腔艺术

2016-12-07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530006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声腔瑶族侗族

吴 巧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530006)

广西壮、瑶、侗、苗的民歌声腔艺术

吴巧(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530006)

广西的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是广西人口较多的四个少数民族,民歌演绎的声腔艺术很有特色,其音声色彩独具艺术魅力。这几个民族在广西这方水土共同生活,他们的歌唱的声音腔调因语言的差异性而独具个性和风格。对这四个民族的声腔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领略和感受民族区域文化丰富的民歌音声色彩、多元的音乐风格、民族审美心理与审美趣味。

壮族民歌;瑶族民歌;侗族民歌;苗族民歌;声腔艺术

广西位于华南地区的西部,区内世居有十二个民族,如壮、汉、瑶、苗、侗、京、回等民族,主要语言有壮语、 粤语、西南官话(桂柳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六种汉语方言;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有瑶语、侗语、苗语等。由于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活,使得这里的文化呈多元化,语言的多样性使本土民歌的音乐形式与风格多姿多彩,有独特性。在这多民族居住地区,因流淌着丰富的音声色彩而号称“歌海”。

声腔是戏曲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是区分汉族戏曲艺术中不同品种的称谓。民歌的声腔艺术是指在民歌传唱过程中由于语言、音乐以及各民族在长期的歌唱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审美心理品质和审美习惯。

歌声是由人身腔体协同共鸣振动而产生。民歌最初是依字行腔的典型代表,腔的形成与说话的语调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歌唱构成的基础和前提之一,歌唱风格取决于语言的风格,方言语音是直接关系地方民歌音调走向的重要元素。它是歌唱风格形成的基础。在歌海里各民族语言丰富,不同民族语言的字调与分韵系统不完全一致,形成了不同的字声关系的处理手法和规律。各族歌手在演绎民歌过程中所塑造的声腔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壮族民歌的声腔艺术特色

壮族人口数量居多,位列全国第二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有南、北两大方言。“壮语主要源于古越语,在长期的多边杂处中吸收了许多外力因素,逐渐形成两大方言和13种土语。各地方言土语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其语法结构基本一致。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声调是表现音节高低、升降和长短的超音段音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壮族民歌按体裁划分主要有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和风俗性歌曲等。山歌在壮族民间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与广西山多林密的地理位置有关。山歌的旋律特点是曲调委婉、气息悠长。不同的地区对壮族山歌的称谓不同:“欢”是流行于西北部红水河一带及南部少数地区。“西”为广西南部壮族方言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歌体。“加”有唱加、诗加、加娄等称谓,流行于壮族和汉族杂居的崇左、邕宁、扶绥一带。“比”是广西北部方言的称谓。“论”是桂西南方言对山歌的称谓。从壮族山歌不同称谓可以感受到他们在音乐文化上保持了共性,又有许多个性,他们因南北两大方言的差异和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1.南部方言民歌:“诗”或“加”是南部方言壮族民歌的两大主体类称。在南部方言区的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传统基本调,如:崇左以duo rui mi123为宫主音的“江州调”,扶绥有商主音的“柳桥调”,龙州有长音调和短音调等。这里的山歌高亢嘹亮,如“坛洛高腔”“那龙高腔”;靖西的“诗秧”山歌旋律悠扬亮丽,节奏从容舒展。有的刚健浑厚,如德保北路二声部山歌《喜相逢》;有的爽朗明快,如宁明板栏调《黄豆芝麻样样栽》;有的缠绵婉转,如:凭祥夏石山歌《交情歌》:情义妹妹与哥交情真,丝线长长织彩锦,情如山伯祝英台,胜过高山与水深。哥你时时想,像山伯与英台,为情太深懒做工,游手好闲地变荒。三六九日去赶圩,我俩慢慢诉衷肠。

这首男女对唱的民歌声腔非常有特色,听他们演唱使人感觉男女声在高音区上有一条推拉伸缩的线在牵引着他和她,歌手在每句的起音时仿佛在心中叙述表白,到了句尾音都采用假声高位置吊着尖细的嗓子向对方倾述,接着下一句起首又是发自内心的叙述表白,如此循环往复,特别有种空间挪移变化的感觉。腔调抒情婉转,上下波动起伏大。此曲为F调,长长的拖音,到了高音G的位置,男声也与女声同声同调,在尾音归韵时用鼻腔哼鸣并有向下滑的趋势收音,歌曲表达壮家人即向往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美好爱情,又不忘记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即体现了壮族妇女爱情婉约含蓄一面,又体现了勤劳智慧的一面。歌曲用壮语南部方言左江土语演唱,虽五言、六言、七言不等,但是土语方言加上衬词,非常押韵合辙。令人回味无穷,语言朴实、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十分引人。

2.北部方言:比”是广西北部河池、东兰、巴马、凤山、罗城、环江、凌云、都安、融安、龙胜等地北部方言的称谓。

在北部方言民歌中,使用壮族北部方言桂东北次方言区和壮汉杂居区土语的龙胜弯歌特别引人。弯歌因其盘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弯来弯去而得名,有单声部和多声部,多在喜庆欢场中围着火塘演唱。1975年生的民间壮族歌手廖美月的弯歌声音高亢明亮又饱满,音域宽广,气息悠长,拖音达11拍长音而依然从容,虽处于自然原生态演唱的状态,但仍令专业人士叹服。正如著名壮族歌唱家黄春燕说的:“其他地方的壮族民间歌曲也非常动听嘹亮,歌手也非常优秀,但是我庆幸的是自己获得了专业学习的机会和展示平台,使更多的人认识我和了解我们黑衣壮民歌。”

廖美月演唱的单声部龙胜弯歌《龙脊梯田美》和与廖云枝一起演唱的二声部衬腔式二重唱《龙脊古歌》是盘问历史缘由为主的弯歌,例如:从前谁造风?造它传天下?从前谁造河?造出山河水?从前谁造树木?在大山小大。从前谁造鼓?敲十次响全村等等。这两首弯歌曲调为sol la duo re mi (5 6 1 2 3)五声徵调式,单声部和二声部的旋律及其音乐走向相同,曲调、节奏、调式、调性、风格相同,内容都是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缔造天地万物之伟大,抒发龙脊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两首弯歌的内容和音乐的写法以及歌唱者的演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和美学特征,体现了大自然是中国人最终结的感情归宿和精神寄托,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大自然的境界中,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才能轻松自由。歌者的声腔艺术塑造具有空灵感,能够使人扩大胸襟,洗清杂念,仿佛自己的心灵与与宇宙的心灵融为一体。

二、瑶族民歌的声腔艺术特色

瑶族是我国历史上迁徙最多的民族,被称为:“东方吉普赛”。散居的地理环境:大部分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其居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不同的语言和生产、生活习俗,形成了多个的分支和族称,由于操持方言土语不同而形成各自独特的声腔艺术特色的民歌,这是由于瑶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所造就的结果。学者田曙岚的《广西旅行记》写道:瑶族早期的记载中:“东、凤两属……瑶歌于深山穷谷……有庄、有谐、有俗、有雅……”。这说明了瑶族民歌的品格有端庄典雅的高雅气质亦有通俗诙谐的品格。这些特征使得瑶族民歌的音声色彩也呈现多彩的特点。

平地瑶民歌《流水欢歌迎客来》(蝴蝶歌)又叫(蝴蝶蜂歌),这首多声部民歌的声腔最具特色,歌手在演唱时都是不约而同的把身体紧靠在一起,声音能够集中在一起,所演唱的音程是西方音乐认为不和谐的大二度,用来象征大自然独特的声响效果:像蝴蝶蜜蜂飞舞时发出的“嗡嗡”声,以表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烈气氛。

语言是声腔的基础,瑶族持勉语的瑶歌就包含三种方言:其一是“勉金方言”,其二是“标交方言”,其三是“藻敏方言”。而用布努语的瑶歌就有五种方言,含多种土语。另外还有持拉珈语和其他土语的瑶歌,使瑶族民歌的声韵格调呈多样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如金秀瑶族民歌《我们得相会》。

按照瑶语这首歌以[-m]为尾韵,歌者用鼻腔哼鸣“m”的声音感觉具有意味深长的韵味。这首歌词近似自由诗,它没有固定的格局,每首行数不限,每局字数不等,歌词可随着歌者演唱时抒发感情的深度自由伸缩,意完歌即止,极具口语化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瑶族民歌因语言形成“隔山不同音”,唱法繁多不一,唱腔丰富,声腔艺术特色浓郁。有的瑶歌只是些简单的构成调腔的音列材料音:过山瑶用sol mi re do 5 3 2 1;板瑶用re dol la sol 2 1 6 5;蓝靛瑶用mi re la do 3 2 6 1.歌手们在演唱时,把曲调加以润色,加入其它次要的音列作为装饰,从而形成了色彩差异的地方音调。

瑶族各支系的歌手都擅于使用加花润腔。如颤音、滑音、倚音、波音等装饰音变化以及运用花腔、哭腔、平腔、过山腔等腔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模仿大自然的声响,例如“颤音”的运用也是瑶族民歌声腔的一个特色。从瑶族宗教歌曲的吟诵到瑶族日常对歌所使用的一些民歌曲调的“讲唱”中,都有这种“颤音”的运用。如瑶族的“过山音”,在唱时使用真假嗓结合,在一些拖音较长的乐句中使用颤音,如贺州《盘古歌》,演唱者在倒数十四小节的“秀啊”这个词上分别做了两次“颤音”,在倒数第十小节中“哦啊”的“哦”字上也运用了“颤音”。

追溯瑶族的历史,这个民族在过去是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过着吃一山过一山的迁徙生活,有许多传统瑶歌中的“颤音”运用,形成哭腔,如泣如诉,好似哽咽、时断时续节奏和高低起伏的旋律走向和音程有明显的蠕动感,让闻者通过这种声音腔调去体会歌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使人感到不安,给人一种苍凉、苦涩、悲哀的感觉。

瑶族民歌因语言、地域、族群、风俗习惯、年龄、审美情趣等因素,对于声腔的选择与声音的运用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用假嗓演唱的《细话歌》,也有用真声哼唱的《谈歌》和喊唱的古歌《密洛陀》,有发出浓重喉音的白裤瑶歌。过山瑶有过山音、蓝靛瑶有蓝靛调、老人的老人调、年轻人的青年调、少年歌《喇咧香》、还有只在达努节演唱的《飞几懂》儿歌等,使得瑶族民歌的声腔艺术色彩五彩斑斓,大异其趣。

三、侗族民歌的声腔艺术特色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的三省毗邻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侗族的主要聚居点。广西侗族主要居住在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是一个善歌的民族,明代《赤雅》中记载:“侗亦僚类,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

旧《三江县志》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这是侗族大歌特殊的声部结合规律,以嗓音好的人唱高音,众人唱低音,高音低音抑扬相和,非常动听。

在侗乡的鼓楼和月堂中经常会传出雄浑有力的男生大歌、抒情优美的女声大歌、清脆嘹亮的童声大歌;在旷野树下,“嘎节卜”(叙事歌)讲述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优美抒情的“嘎拜金”(山歌)和“嘎捻”(流水歌)飘荡在山间,令人神往。

侗族的声腔艺术特色主要是模拟大自然的声响,侗族人依山傍水而居,绿树成荫、山花锦簇、小桥流水、蝉鸣鸟唱等立体声响成为侗族人构筑美好声腔的来源,山洞中“嗡嗡”的回声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他们还模拟蝉虫叠鸣,混合成高音似树梢上的鸟与蝉、模拟潺潺的流水连绵不断的声音构筑成低音似悦耳动听的多声部“嘎所”(声音大歌)。

广西三江属于南部侗族地区,歌的种类也很丰富:大歌、小歌、祭祀歌、礼俗歌,叙事歌等等。三江侗族大歌比北部地区较柔和,音乐窄,一般用小三度和纯四度进行,有的主要以三音列的调式骨干框架,曲式结构自由。给人以流畅柔和的感觉。例如大歌《唱唱三江风雨桥》,是一首“嘎“中男声大歌的一种高声部由一人领唱,低声部由众人和声;2/4、3/4拍子;G调四声羽调式:6 1 2 3。侗族的《蝉虫歌》或者《知了歌》用吹唇弹舌的特殊演唱方式唱出“亮俩呢”模拟蝉虫的鸣叫,逼真的声音色彩使得音乐形象生动、别具一格,例如《八月十五把歌唱》(知了歌)属于笛子歌的一种,它的衬词模仿了知了的叫声,用文字无法标注其准确的声音。它是二声部民歌,一人高音领唱,众人唱低音声部,节奏变化大,节拍为2/4、3/4、3/8、5/8;音域窄而平和。

广西龙胜侗族的《鼓楼坪场好热闹》(多耶)是一种在节日集会上又唱又跳的“耶”类大歌,一人领唱:“八月十五月儿高(啰呀)”,众人重复应和:“月儿高(啰呀)”;“鼓楼坪场好热闹(啰呀哈)”,众人接唱:“好热闹(啰呀)”等等,如此反复,一唱众和,声势浩大,加上手拉手,肩攀肩的舞蹈,使得鼓楼旁的坪场热闹非凡,成了欢乐的海洋。

侗族社会崇尚唱歌,“饭养身、歌养心”是热爱歌唱的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一种哲理。对于无文字的侗族具有重要意义,歌声用来记录和传承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用来教育培养后代,用来调剂劳动生活,用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等等。

侗家的年轻男女有一种玩山走寨和行歌坐月的自由恋爱的社交音乐活动,侗话称:“撩令”“撩翁”。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在堂屋或者树下弹唱吟咏,互表衷情。歌的内容丰富多彩,用侗语或者桂柳话两种语言演唱。歌唱的旋律经常依照歌词而改变,自由、起伏较大。伴奏乐器有时用牛腿琴、侗琵琶、芦笙、木叶。声腔色彩有时也会模仿乐器的音色,有以乐器命名的《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使得人声与伴奏乐器琴瑟人声和谐,其声腔色彩美而独树一帜。

四、苗族民歌的声腔艺术特色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三省境内,其余分布在广西和四川,还有少部分居住在湖北和海南。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历史悠久,无文字(部分支系流传有自创的老苗文),文化历史传承也是靠口耳相传,因此,民歌在此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居住分散、民族杂居、方言土语的混杂等的特点,使的苗族声腔艺术特色呈现一个个既相同又各异的以小区域小村落为单位的音声色彩,要了解整个苗族音乐的概貌就必须了解各不同地域苗族的音乐。同样要了解苗族的声腔艺术特色,就必须了解各小区域的特色。广西苗族主要聚居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这几个县,其余的散居其他县和乡村。

苗族的声腔特色奇特,特别是飞歌,这种音乐的表现形式具有高腔山歌的特点,但是与其他民族的音乐不同,它是从上往下带装饰音华丽的下滑,用真假混合的宽嗓子来演唱。从头腔向外抛物线的下滑后用下颚支撑发声点,与口咽腔和胸腔形成共鸣混响,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调式音阶有徵音为主的二音列、三音列、四音列、五声调式、六声音阶等丰富的宽调式、中调式和窄调式。节奏根据语调或者生活的律动而定,有时均分律动有时又突破平均规则的运动规律,使得节奏灵活多变。有单声部民歌和多声部民歌。

苗歌的声腔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手法:

一是起腔喜用衬词或者衬声起音,到了中部为正腔部分是歌曲的主题思想,到了尾部为收腔部分与起腔首尾呼应也是用衬词或者衬声收音。

二是起腔用主题后每句话都用衬词衬腔来补充直到结束。

三是根据音乐表现需要夸张的插入衬腔并加花和起垛。

四是抛音、甩音等各种富于特色的装饰音的使用是苗族民歌所特有的

这首苗族分支清水苗专门唱的山歌,此曲虽起音和落音都是3这个音,但是不是四声角调式,而是四声羽调式。6 3 1 2(6)曲首起腔为衬词“呀嘎”切分音节奏从高音到低音一个下滑,有八度音的距离,接着主腔“朵朵”又一个八度,每一句后的衬词和尾音都落在6音上,3 1 2 6在结尾处有一个倒置的小变化,处理成6 1 2 3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

五、结语

广西壮、瑶、侗、苗的传统民歌色彩艳丽,其声腔艺术创腔、选腔、运腔有自己独特的手法,其色彩与方言语音有直接关系,其民歌音调的走向主要是依字行腔和民族审美心理使然。他们的乐思来自大自然的怀抱,鸟虫蝉鸣、山洞回声、潺潺流水,风声雨声等都是他们创作的声音素材,劳动、爱情、生活、崇拜、礼仪是他们歌唱的主题,各种着意刻画、洗练、渲染技巧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人耳目一新,沉醉玩味。

[1]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6.

[2]辞海·艺术分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0年2月第一版.

[3]范西姆主编.壮族民歌100首[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4]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5]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大学艺术研究所.本土乐话(下)[M].贵族民族出版社,2012.

[6]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武汉出版社,2003.11.

[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民歌(二)[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

吴巧,副教授,瑶族,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声腔瑶族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瑶族织锦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