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与选择:高等教育扩招的困境与破解研究
2016-12-06贾亚丹
贾亚丹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路径与选择:高等教育扩招的困境与破解研究
贾亚丹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大学扩招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一定程度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刺激了消费需求和拉动疲软经济向前发展。但是又产生了生师比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教学质量下降和大学费用昂贵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扩招的方向错了,但是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扩招适度、完善就业体系和注重教学质量等理论回应。
高等教育扩招;理论回应;内涵式发展;适度超前
一、问题提出
在刺激消费需求和拉动疲软的经济增长等的背景下,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毋庸置疑,大学的扩招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院长胡瑞文认为:“3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增长了近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另外,高等教育的扩招,一定程度缓解了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提高了国民素质,较好满足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急切需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进入21世纪,一方面,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特点,更好满足中国经济建设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引发了诸如就业和教学质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基于这些背景,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十多年走过的高等教育扩张的道路。一方面,单纯的数量裂变,即走外延扩张的道路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质量,走出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已经超过26%,但是对比许多发达国家,它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所以,我国应该稳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质量问题。
二、高等教育扩招的困境
(一)生师比失衡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我国高校在扩招以前的1992年,生师比平均是6.83∶1,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以来,高校生师比大幅度增加,到2001年,在校学生增长为758.30万人,学生数为806.32万人,生师比为15.16∶1。到了2012年,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42∶1。按照教育规律和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合理的师生比应是1∶15-16,所以根据前面的数据,无法得出失衡的结论。因为《统计公报》的生师比是全国平均状况,教育部2004年也发出通知,规定综合大学生师比达到18:1则合格,达到16∶1则优秀,因此高校为了顺利通过评估,整理数据时难免会做一些技术处理,导致许多高校生师比严重失衡的实际情况被掩盖。而实际的情况是,2001年教育部属71所大学,平均生师比达18.18∶1(20∶1以上的20所,25∶1以上的6所,还有30∶1以上的)[1]。2002年全国平均师生比为1∶19,有的院校甚至高达1∶58,这主要就是高校扩招引发的师资紧张问题。[2]2004年广东省全日制普通高校生师比为29.35∶1,加上成教学生,生师比高达43.92:1[3]。
高校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但是如果规模过大,超过合理的标准,就会严重影响(二)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999年,各大高校开始大幅度扩大招生,随之而来的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办学质量,不利于高校向“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转变。
表1 1997-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整理所得。
1997年毕业生人数82.9万人,1999年毕业生人数84.8万人,相较两年前增幅不大。1999年,扩招的序幕拉开,到2011年毕业生人数增加到608.2万人(参见表一)。从1999年到2011年,十二年的时间毕业生数增加了523.4万人。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高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90万猛增到2010年的614万,年平均增长19.0%。毕业生规模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0%[4],签约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差异较大。
表2 2013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校毕业生签约率
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北京28.24上海44.40广东30.00福建<20.00四川61.12新疆39.04湖北58.63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5]等整理获得。
各地区签约率差异较大,签约率最高的是四川,签约率为61.12%,签约率最低的是福建,签约率小于20%(参见表二)。整体来看,签约率都不太理想,有四个地区签约率都没有超过40%。极低的签约率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处理。
(三)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问题
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指出:“在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中,学术标准-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受到严重威胁。”鲍威在《学生眼中的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高校学生教学评估的分析》一文中发现,有将近40%的学生对高校教学在“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等等方面的成效表示了否定的态度。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问题主要与两个方面有关:教师,学生。
1.教师的问题。各大高校招生指标增多,生师比失衡严重,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有的教师可能还要身兼数门课,所以时间和精力有限,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较少,更谈不上深入的互动沟通。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缺少对学生的关心,另外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缺乏循循诱导,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学生的问题。高校扩招后,门槛降低,由原来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千军万马过立交桥”的局面,许多原来不能进入大学的学生开始涌入大学校园,导致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四)费用问题
1992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推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宣告了自1950年以来实行的高等教育免费制度的结束。
表3 1997-2010年高校教育学费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1999-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扩招以前的1997年,人均学杂费1824元,扩招后,到2010年则是7510元(参见表三),是1999年人均学杂费的2.57倍。虽然大学实行收费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费用逐年上升,对于拥有较多经济资本的家庭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和农民阶层的家庭却是沉重的负担。
表4 农民按人均年纯收入分组各收入档次户数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计算所得。
注:各收入档次由于只是根据比重的大小截取一部分,所以累计百分比不是100%。
从表4可以看出,2005年户数比重最高的是2000-4000元,占到41.03%,到2009年、2010年,2000-4000元的户数比重始终最高,虽然4000-6000元户数比重也有提升,但是增长缓慢。从累计百分比来看,4000元以下的累计百分比是43.95%,比重较高,而表3的数据显示,2010年人均学杂费为7510元,相较负担极其沉重,即便有贷款和相关的补助,但是对于许多农民家庭来说,大学的费用仍然是困扰他们的严重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实行收费政策以前,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50%到60%左右,但是大学实行高收费政策以后,大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急剧下降到20%到30%。虽然造成农村学生在大学生中比例下降的原因很多,但是日益增高的费用无疑是比例下降的重要原因。
三、高等教育扩招困境的破解
(一)高校扩招要适度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要达到3550万人,比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的人数多383万人。对此,我国面临两难的处境。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普遍提高国民的受教育年限;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有限,扩招不恰当很容易不断增加高校的财政负担,而且管理难度也会增加,教育质量面临下滑风险。针对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一些问题。
1.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如果仅靠两千多所高校吸纳新增大学生,压力较大。政府财政资金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领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为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财政资金短缺仍然是困扰我国的一大难题。所以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改变单一的投资渠道就是一种很好的战略抉择。
表5 2009-2011年民办高等教育毕业生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10-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注:民办高等教育包括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
民办高校和毕业生数等从2009年到2011年都在不断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增幅不大,2009年是980所(见表五),到2011年只增加了27所。但是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和招生数两年的时间分别增加了850033人、389875人和190612人。可见,民办高校对于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积极意义,必须重视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建设。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困境,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加强监督,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推动民办高校大发展。
2.适度扩招
高校扩招要放缓脚步,适度超前。适度超前是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稍微超前。为什么要适应经济发展?因为我们必须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问题。为什么要超前?因为教育的周期长,培养人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需要事先进行预测,适度超前。
(二)构建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制度。虽然从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2008年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但是还没有为大学生就业体系提供保障的法律,所以可以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明确和规范大学生就业中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及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其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的浪潮中去,简化大学生创业的申报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银行在贷款方面也提供优惠政策,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可以依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针对大学生创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再次,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高校作为基本的就业指导实施平台,以人为本,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科学指导,缓解就业压力。最后,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许多大学生不断涌入经济发展较好的北京、深圳、上海和广州等地方,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缺少人才,导致结构性失业。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大学生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投身到中西部地区,锻炼自己,提高能力,推动国家西部大开发。
(三)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
中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走的是粗放式的扩张模式,现阶段应该转变到以讲究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紧抓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英国学者M·弗雷热尔说:“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学生发展的状况,即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所学到的'东西'(认识、能力、情感)。”
1.转变思想观念
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教机构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扩招过程中应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办学特色。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学术质量观,保证精英教育的特征。大众化阶段仍然需要精英教育,但是中国的精英大学,就像潘懋元所言,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导致精英教育质量下降。纵观美国的高等教育,他们的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道路,并没有以牺牲精英大学的卓越为代价,相反,美国的精英大学至始至终都保持相当严格的录取标准和一流的学术标准。一般本科院校和社会办高等教育必须树立社会需要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另外,我们遇到的障碍是,按照学术标准进行评估的价值取向,将成为一根指挥棒,造成不同高校追求同一目标,千校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这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利,所以在评价指标上也应该分类指导。总之,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定位明确,不应盲目求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自身实际,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否则好高骛远,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注重学情调查和学习成果评估
政府要支持和培育民间机构,政府不能即当管理者,又当裁判员,要把一些权力留给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应该和各大高校一起组织一系列学情调查,了解学生需求,为各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使高校逐步转向“内涵式”发展轨道。中国目前最成熟的是本科教学评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尤显不足。胡寿平指出:“学生学习成果已经成为当今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内容,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提供了能够显示每一所院校办学成效的最为重要的证据。”[6]所以,中国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评估标准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Astin将高等教育的学习成果划分为三个维度:成果的类型,数据的类型和时间。[7]
表6 学生成果按成果类型和数据类型的分类情况
数据类型成果类型情感认知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基本技能教育和职业目标通识教育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满意度专业知识个人和社会成长智力成长和学业成绩(大学绩点平均分)行为专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教育成就学生会领导角色职业成就社区领导角色
资料来源:胡寿平,马彦利,崔立敏[8]
按成果类型可以划分为情感和认知,按数据类型可以分为心理和行为(见表六)。比如:态度和价值观属于情感性成果和心理型数据类型。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分类,进行修改,运用到我国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中。
[1]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5.
[2]李华平.扩招给高校带来的问题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4(1):136.
[3]邹琳,郭若萍,张仪良.高校频扩招老师不够用,广东生师比远高于全国[EB/OL].(2004-12-27)[2013-11-15].http://www.southcn. com/edu/xinwenbobao/200412270552.htm.
[4]安国启,邓希泉.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11):44.
[5]杜丁.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N].新京报,2013.
[6]胡寿平,马彦利,崔立敏.当今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焦点:学生学习成果评估[J].复旦教育论坛,2012(4):78.
[7]Astin A W.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Phoenix,AZ:Oryx,1993.
[8]胡寿平,马彦利,崔立敏.当今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焦点:学生学习成果评估[J].复旦教育论坛,2012(4):79.
2015-05-25
贾亚丹(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