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营造对于本土建筑创作的启示

2016-12-06匡成铭邬伟萍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王澍山水画营造

匡成铭,邬伟萍

( 铜仁学院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营造对于本土建筑创作的启示

匡成铭,邬伟萍

( 铜仁学院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首先阐释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传统的透视图的局限性而导致的建筑空间思考和创造禁锢的问题,进而引申出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营造,从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找寻更适合本土建筑创作的途径。

透视图; 中国山水画; 空间营造; 本土建筑创作

1.透视图的局限性

透视图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平面符合人惯常的视觉体验,逐步成为建筑师频繁使用的视觉媒介。同时透视是视觉的,理性的,单一稳定的空间。因此在建筑师的眼里,透视图带有极强时代特征的空间意识和体验方式(图1)。随着透视的产生,空间成为高于一切的基本概念,而脱离了时间和我们身体独立存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很少有建筑师能意识到透视图的局限性——限定空间建构和体验的逻辑。

图1 西方透视原理

因为建筑师忽略了时间是建筑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时间差异给予人的体验过程也会产生变化,时间与建筑空间共同营造了四维空间。而透视图往往仅是一瞬间的定格,反映建筑空间一瞬间的状态。其次,透视图视点是唯一的,因而只能反映建筑某个角度的状态,体验者不能通过移动视线而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

正因为透视图禁锢了空间思考的方式,又或是它逐渐失去了对某些空间设计元素或过程的传达。在随后的发展中,轴测空间、拼贴空间等新的图式孕育而生,这些图式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透视图的不足。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2.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营造

2.1.强调时空意境的空间

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透视图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视点移动。在西方艺术家眼里透视是十分神圣的,为了在透视体系中获得稳定、单一的空间感,摒弃时间维度,使得画面变成静止,“看”则成为空间体验的唯一方式。相比而言,东方艺术家从未建立透视系统,他们仅仅用一种空间图式来组织空间,并且利用其内在的消失点,使得观者被挪离到画面空间之外;从而从观者中心格局向对象中心格局转化,最终形成了从单一中心的直观空间向多中心的运动空间发展。在这种空间构筑当中,空间变得非匀质和光滑,并且和多样性结合在一起变得没有中心也不可度量,只能通过身体和心灵去感受。

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对某个具体空间的描述,而是对于“意境”或者说对于一个“旅程”的描述,

需要读者模拟冥想,让他们身临其境。山水画通过不同的视点、空间的拼贴和并置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在宋代李成的作品《小寒林图》中把这些手法展现的淋漓尽致。

图2 宋·李成·《小寒林图》

山水画中的“画游”与建筑“空间游”有相通之处。正如山水画绘画理论所表现的“可望”、“可游”、“可居”等意境同样被用于中国传统的聚落建筑空间中,两者之间具有易渠通之妙。传统聚落营造了一个复杂多变空间,使得人可以漫步其中体验“可望不可即”的感受。这种空间营造手法不仅使得人直观体验空间意境,而且能够感受到漫长的时间历程,由此使人体会到时间的流动美以及“移步异景”的空间变化。

2.2.决策树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情、景、理相融合的意境而西方传统古典绘画则运用透视体系强调确定、单一的空间效果。两者在本质上有截然不同的理念,山水画讲究人与自然相融,反之西方绘画则讲究真实。在中国山水画中,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极为重要,作为人造物的建筑不是画面的主角,它们的布局是往往顺应地势地貌,呈现一种非几何,自由的状态。建筑在画面布局中仅仅只是整个环境的一部分景观而已。相对于自然来说,人、建筑、发生的事件都是渺小、次要的。

3.对于本土建筑创作的启示

3.1.对于建筑创作过程中空间图式思考的启示

透视学本质上是西方的思维模式,遵循西方的思维模式来设计体现本土特征的建筑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运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思维模式来创作出好的本土建筑作品?

面对的现状是,一方面中国建筑行业快餐式的生产模式导致的建筑思考的不充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各类人群都比较关注外表的形式而忽视内涵所导致的。建筑师应甲方的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立面设计上,而忽略了内部空间设计与外部的统一性,最终通过虚假的透视效果图来赢得甲方的认可。这样的设计模式是视觉化的,在一系列程式化和专业化过程当中,建筑绘图已经丧失了那种设计思维发生器和催化剂的积极作用,对于绘图的应用强调了绘图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作为体验范式的作用。因此最后形成“外表华丽”与“内部贫困”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而通过对山水画理论的解读与探究,我们可以得知山水画是一种对动态的诠释,更注重记忆和领悟。同时不以一个视点为视角,而是一种运动的总体视角的散点透视的画法,使得在画卷构图和整体风格上呈现一种潇洒自由的形态。因此建筑设计师能够把“可游”、“可居”的意境穿插在建筑设计当中,如建筑大师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就完美地展现了“山水画思维”。以中国山水画中的“画、游”营造了建筑外部、内部空间形态,校舍内每幢建筑单体内部,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景致之间,景致与景致之间,都有“游走”的可能性,可以说在这里获得了真正自由的空间漫步(图3)。正如王澍在《剖面的视野》中写道的:“在我看来,中国的近现代新建筑一直陷于一种‘内部的贫困’,它们是没有内部的。如果按传统建筑的观念,内外空间的身心关联至关重要,那么,没有内部,外部也不会有,建筑就只剩下空洞的外表。”

图3 象山校区二期

3.2.对于“重返自然之道”的启示

在西方,建筑一直是画面中必不可少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建筑只是在山水自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文化里,山水自然远比建筑重要,而建筑则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

正如中国山水画追求的人造物与自然和谐的境界,王澍在他的论文《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中认为:“在当今的建筑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而曾经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是生态的。而当今,超越意识形态,面对建筑的生态问题,建筑学不得不重新学习传统的建造方式、建造观念,提倡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生活方式。不仅要打通建筑与景观,打破专业和非专业界限,而且从当今建造方式与观念中学习一种对建筑的深远思考。从而振兴新的建造方式与观念。”

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自然”。人们对象山包括所有的建筑进行探索与思考。在地区传统观念上,建筑的空间与自然相融合,在时间上产生一种超越地理限制的“遥远”感觉,表达最具诗意的沉思。而在实际二期工程中,象山南侧校园的建筑与景观的已经没有区别,建筑就是一种景观,景观就是建筑,具有一种中国宋代山水绘画的气息(图4)。

图4 象山校区二期

4.结语

首先,通常在建筑设计表达的最后,相对于中国山水画模式的空间图示,透视图因为符合人惯常的视觉图而更容易被人解读和接受。但是,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由于中国山水画模式的空间图示具有时间性,视点和空间体验的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可以激发建筑创作中的灵感和对于细节的把握,真正做到建筑的空间建构和体验逻辑。在未来,中国本土建筑师是否能寻找出一条异于西方设计思维的建筑设计思维和方法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然后,遵循天人合一,自然之道。把山水画的外在形态与精神形态结合,不但创造了山水画所要表达的意境。同时,结合山水画的美好意境,还能给人带来心理的享受与思想上的共鸣。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独有的山水文化荣誉建筑空间,结合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形成具有东方区位的城市建筑空间文化,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1] 冯炜.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周军.“三远”与“空间”——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辨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3):106.

[3] 姚磊.“山水文化”之山水画与建筑美学关系初探[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2,(11):80-81.

[4] 王澍,陆文宇.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J].时代建筑,2012,(2):66-69.

[5] 王澍.剖面的视野[J].时代建筑,2010,(2):80-87.

The Space Crea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Creation of Local Architecture

KUANG Chengming
(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Firstly, the problems about thinking of building space and limitation in creation resulted from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draw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design are explained in the paper. Secondly, the spac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s expounded to find out more suitable pathways for indigenousarchitecture creation from the spac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perspective drawing,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space construction, loc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U-856

A

1673-9639 (2016) 04-0133-03

(责任编辑 佘彦超)(责任校对 印有家)

2015-12-07

匡成铭(1988-),男,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传统建筑保护与修缮。

猜你喜欢

王澍山水画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