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不同时期为背景的德国联邦园林展功能之变革

2016-12-06何伟王向荣

风景园林 2016年6期
关键词:联邦园林德国

何伟 王向荣*

以不同时期为背景的德国联邦园林展功能之变革

何伟 王向荣*

园林展的出现赋予城市发展新的起点和生机。从1951年开始,德国每隔两年举办一次联邦园林展。随着城市的不断壮大和自身发展的不断改进,这种大规模的综合性园林展举办形式和程序逐步完善成熟。从1999年至今,中国已举办了15届园林展,但是目前成效并不理想。最初联邦园林展以修复战后城市环境为目的,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意义,随后举办的园林展与城市问题,时代主题紧密衔接,对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良好效应。到目前为止德国联邦园林展已举办了33届,从萌芽伊始至今不断地更新理念,完善园林展的建设,对德国城市建设和园林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园林展后续建设提供借鉴。

德国联邦园林展;园林博览会;城市事件;中国园林展

1 引言

德国是世界上通过园林展来推动城市绿地建设最成功的国家之一[1],同时,它更是迄今为止举办各种级别的园林展最多的国家。此外,从1960年开始,荷兰的园林展已举办过5届,均为受国际展览局认可的国际专业性展览,历次展会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2]。自1951年开始,德国每隔两年举办一次“联邦园林展”(Bundesgartenschau),每隔10年举办一次世界园艺博览会,德国的16个州也都定期举办州园林展 (Landesgartenschau)。1960年开始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国际性园艺展会——世界园艺博览会(AIPH/德国简称IGA)。在德国,世界园艺博览会和联邦园林展合二为一,为举办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和综合效益。

中国地大物博,园林的发展具有长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也面临着时代所特有的问题。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路程,也必将面临更加集中和复杂的问题。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打破了原有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造成了一系列

的环境破坏和污染。我们必须重塑这种平衡,这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要素,并组织和管理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3]。

很多国内城市争先恐后地争取举办园林展的资格,已建成的园林展取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每一届园林展的举办对举办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纵然中西方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但是园林展的功能是一致的,园林展的出现为当下园林学科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一处实践场所。因此,如何合理慎重地开展园林展是当下的思考。德国联邦园林展的发展基于相关组织带领下的有序规划和探索,虽然批评家在质疑园林展的模式过于固定,展后全部作为城市绿地保留,同时园林展所承担的责任似乎仍不够大等问题[2],但是其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德国城市绿地的结构、布局日渐完善,一方面为全国各地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历史园林遗产,另一方面,通过园林展,德国每年都会建成一批新的城市公园。联邦园林展的顺利实施为德国的城市建设赋予了勃勃生机,为各大城市建造了许多城市绿地和休憩活动空间。

2 德国联邦园林展研究意义层次

推动当代大都市发展的新陈代谢机制的高度复杂性,要求将职业化和制度化的不同学术领域间的差异性进行整合,生成一种新的复合艺术,一种具有批判性先见和想象力深度的,并能够沟通不同尺度和范畴的空间—物质实践[4]。联邦园林展以积极正面的城市建设事件出现在德国城市发展历史中,这种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的物质实践体现在联邦园林展的发展历程中。联邦园林展的举办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完善了城市绿地网络体系,并且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媒介[5]。联邦园林展和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园艺博览会及当地园林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景观引入城市,也将景观引入市民的认知范围。使得人们可以从景观的角度来理解都市化,也从景观的角度了解各地的文化和科技创新。

德国园林产业的发展和联邦园林展的推进密不可分,园林展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更多关注环境建设、文化产业、人类文明,另一方面能够长久地为人们提供一处可以户外活动、交流、游憩甚至是避难的场所[6]。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联邦园林展以动态化、嵌入式、有机的分布在德国各个州。它的蓬勃发展成为德国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事件,也使得德国园林在世界各国的园林产业中占有重要一席。

3 以不同功能为导向的德国联邦园林展分析

School,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e is the chief edit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with a doctor’s degree and is also the vice chairman of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83)

二战给全球的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阻碍。二战结束后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修复城市伤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战争带来

了死亡和残垣断壁,但同时也给幸存者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德国联邦园林展的发展正是如此。

战后中国的城市同样面临城市修复和重建的重任,百废待兴的局面为规划师和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场所,但是中国园林展的开始比较晚,第一届是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昆明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A1级别)。短短半年时间的开幕为当地的城市建设、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效应。自此后,不同类别的园林展、花博会、绿博会等陆续开展,沈阳、西安和青岛分别于2006年、2011年和2014年举办了国际园艺博览会(A2+B1级别)。大连、南京、上海、广州、厦门、济南、重庆、北京、武汉、郑州自1997年开始每隔两年举办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图1)。园林展的出现为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实验场所,通过不同类型展园将全球文化普及大众,也将中国文化带向国际。但是同时也面临多重困境。历览各届园博会,其规模、选址、场地规划和设计等出现了均质化、统一化的问题,园博会的资金筹备、建成质量和后续利用等的不利情况让此类城市事件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让城市事件与城市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呢?如何让城市事件长期深入到城市文脉中?如何让城市事件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

从1951年开始至2015年,德国联邦园林展共举办了33届,已有64年的发展历史。联邦园林展作为国家级别的展会,由Zentra1VerbandGartenban(简称ZVG)选择园林展的主办地。而ZVG选择主办地的一个标准是能否恢复,修订和发展新的绿地和绿廊,以及是否能带来有着生态意义的、社会意义的开放空间。ZVG同时还对被选定的主办城市的建设等方面是否达到园林展的标准,进行评估和监督。一旦园林展的举办场地被选定,德国Deutsche Bundesgartenschau Gesellschaft(简称DBG)就会建立一个临时性的公司,专门负责组织园林展的建设。举办园林展的审批非常严格,通常要考虑场地的交通、服务,以及当地的规划策略,以便考察场地未来能不能形成一个城市中的令人愉悦的空间。作为申请城市,则可以将举办园林展将给城市带来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方面益处作为申请的一个筹码。而这种益处甚至可以通过多次园林展来完全实现:在一些城市,园林展甚至是在同一个场地上多次进行[2]。

表1 以战后修复为主要功能的联邦园林展Tab.1 Bundesgartenschau whose function is repairing war's wounds

园林展的举办,从服务城市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作用。初期的联邦园林展围绕战后城市重建,以修复城

市绿地为主要目的。1961年开始,联邦园林展不再是清除战争破坏的痕迹,而是要创造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从1965年汉堡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兼德国联邦园林展开始,园林展的举办目的更多朝向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这一探索过程缓慢而有序的进行。德国战后恢复之所以如此之快建立于其高度运作的工业,但是工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据统计,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德国的垃圾堆放场已有5万多个,由于当时相关部门对垃圾堆放场的管理不到位,对垃圾处理也缺乏有效的措施,所以出现了垃圾出口法国进行处理的现象。1980年代中期发生的“森林死亡”事件再次为德国政府和民众敲响警钟[7]。该事件的发生给联邦园林展新的启示,将生态修复作为举办的主要目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转换。德国提出建设21世纪城市、城市营销、城市再生、城市创新、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战略规划等一系列的城市发展理念[8]。21世纪的联邦园林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视角,将文化载体和展示城市作为其主要的功能之一。其次,可持续发展措施、高密度人口参与的绿色空间、新型科技应用的展示等都在联邦园林展中呈现。

3.1 以修复战后城市为功能导向的联邦园林展

1948-1960年,德国开启战后重建,园林绿化集中在城市区域,以修复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规划建设园林展的想法来自于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对伤痕累累的土地重新获得生机的向往以及对战后恐惧的安抚[9]。

1951年,第一届汉诺威联邦园林展带给德国民众战后重新开始的勇气。汉诺威联邦园林展修复了建筑和城墙,栽植大量的鲜花,

建造了道路和水景。该届园林展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对后战争时代更加积极,正面发展的渴望 (图2)。

第二届联邦园林展在汉堡展开,基址选到了一处汉堡知名公园中(图3),这样的选址也表明规划方对旧城重获生机的渴望和期待,吸引了500多万人前来参观。

1955年,第三届联邦园林展在卡塞尔举办,城市中近70%的区域在二战中几乎被彻底摧毁。1961年在斯图加特举办的联邦园林展不再是以清除战争伤痕为前提。此次联邦园林展基址选择了市中心有600年历史的工厂及中层城堡花园,为城市创造了新的公共绿地。

3.2 以改善城市整体面貌,提供市民公共空间为导向的联邦园林展

20世纪的联邦园林展积极建设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使之成为联结城市不同地区之间富有活力的纽带,整合完善了城市绿地、城市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用地、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等的空间形态[10]。该阶段的联邦园林展大多结合周围社区的规划布局,将园林展渗透到社区当中,关注社区步行道路的系统化,设计绿带连接社区环路作为社区建成环境之间的过渡。城市复苏工程基本完成后,人们开始追求更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1963年,第七届在汉堡举行的园林展赋予了老植物园新的内容,新建了大型温室,修复了战后破损城墙。此后的园林展主要以改善城市整体面貌,提供市民公共空间为主要功能。第九届联邦园林展的选址在卡尔斯鲁厄的城市中心,园林展为卡尔斯鲁厄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休闲空间(图4),通过新建的绿地结合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布局,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生态绿地,将步行道路、社区环路和社区间用绿地廊道

连接。

表2 以改善城市面貌,提供公共空间为主要功能的联邦园林展期届列表Tab.2 Bundesgartenschau whose function is providing the public green and improving the urban landscape

第十三届联邦园林展极大提高了曼海姆地区的生活质量。园林展位于路易斯公园南面、内卡河的北岸,巨大的变化发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库策池塘(Kutzerweiher)鸟岛的面积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一座大山,同时,鸟岛上拥有大丽花、石楠和蕨类植物。场地规划设计成异国风情的花园,建设了滨湖餐厅和休闲家园,整个岛屿拥有充足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该届园林展选择建在一座鸟岛上,展后作为收费公园依旧人气旺盛,或许得益于其在园林展建园时创建了大量的游人休息空间。

1979年,第十五届联邦园林展集中设立在波恩(Bonn)与拜德哥德斯堡(Bad Godesberg)之间莱茵河两岸一片农田上,这片河谷绿地被称为“自由时光”公园,位于波恩中部,拥有丘陵、湖泊、游乐场与45km的路网。第十八届联邦园林展在西柏林的南部建造了一个服务于周边居民的新公园(图5)。

2015年,哈维尔地区举办了第三十三届联邦园林展,该届园林展极力提倡水上运动及骑行体验(图6-图7)[11]。在设计中集中加强了对水体质量的研究、滨水空间的利用,以及建设无噪声污染的开放空间和广场。

3.3 以生态修复和生态科普为导向的联邦园林展

20世纪90年代之前,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不断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到了1970年代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德国每年CO2的排放量达 7 700 kt,河流、湖海等水域的生物急剧减少,如莱茵河原有200多种鱼类,到1970年代初仅剩下80余种。而一些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更是难以估量,

企业大量的排放垃圾,使得垃圾堆放场不断增多,而相关部门对垃圾堆放场的管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地下水的污染。

表3 以生态修复和生态展示为导向的联邦园林展期届列表Tab.3 Bundesgartenschau whose function i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cological showcase

表4 以文化交流创新为导向的联邦园林展期届列表Tab.4 Bundesgartenschau whose function is Cultural Innovation

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源的过度利用也成为一个话题,各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迅速,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极限,致使西方国家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这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这些污染事件和能源危机,国际社会开始关注资源环境问题,强烈呼吁各国保护环境,强调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要求全世界各国政府、企业、个人团结起来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德国政府也逐步意识到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德国的民众也发现垃圾问题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12]。

在这一阶段,德国的目标更多的是协调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保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得到保护,生态逐渐恢复。

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致力于生态园林规划和建设,并改变旧工业和军事废遗址类等土地的使用功能[9]。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联邦园林展的功能开始更多转向生态修复和生态科普,一方面寻求新的风景园林视角下生态修复的方式,另一方面将生态保护意识传播到群众。

以生态修复为主要目的的联邦园林展始于1969年,第十届联邦园林展在鲁尔大都市的第一大铁矿多特蒙德展开,该届园林展充分利用了废弃铁矿的场址,合理的规划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一处可以长久使用的绿地,其中保留的玫瑰花园依旧在新增玫瑰品种,每年吸引大量游人前往。

1993年,在斯图加特举办的第二十二届联邦园林展兼国际园艺博览会在国际上取得了空前反响,吸引了730多万人前来参观(图

8)[13]。新建设的绿化带,即“绿色U”,通过桥和小径连接了城堡花园、比利亚伯格(Villa Berg)公园、罗森斯坦(Rosenstein)公园、威廉海玛植物园(Wilhelma)、雷费瑟恩(Leibfriedschen)花园、瓦特堡(Wartberg)以及斯图加特基乐斯(Killesberg)山区公园,使之共同组建成一个彼此联系的大型公园景观。

2001年,第二十六届波茨坦联邦园林展针对城市开发机构,在园林展实践中尝试了多种生态策略:受到污染场地的生态延续性研究、污损土壤的改良计划、洪水控制、自然环境保护、公共交通运输、交通流量控制和环通道路建设、文化设施配套、运动和娱乐场所配套等。根据园林展主题要求,波茨坦地区进行了全面的风景园林规划。同时增加绿地空间的可达性,开展本地区休闲度假活动,强调社区参与,增强社区凝聚力[10](图9)。

3.4 以文化交流创新为功能导向的联邦园林展

21世纪初德国发展城市竞争力的理念是城市创新,通过不同方式对城市资源进行再优化、再组合,以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创新。园林展的举办属于城市环境创新,通过赋予城市新的绿地,串联城市其他绿地,承载城市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等方式带给城市环境新的面貌。2000年以来,联邦园林展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风景园林设计交流平台,并涌现了许多经典杰作[9]。

2003年,第二十七届联邦园林展兼国际园艺博览会在罗斯托克举办,32个国家参与该届园林展,阿拉伯人的棕榈树、中国的古亭、爱琴海的花园、来自奥地利的“花园妇女”和其他国家的展示,持续了179天。

第二十八届联邦园林展在慕尼黑举办,园址位于该市东部卫星城里姆(Riem)。园林展分为三部分:北部为现代化的商贸展览区,中部的大型住宅区和南部与城市边界外围有机联系、面积约为200hm2的风景公园。园林展的展区在风景公园内建设约为77hm2。

该届主题是“最美的夏季”(The Best Summer of all time),整个园区广设休闲服务设施,富有很强烈的艺术气息。其小花园的设计极具个性和张力,由12个形态不同小主题花园构建的细胞花园是本届亮点,如鸟巢园、鼹鼠山、脚印园、水坑园、季节的变换、植物的低语、森林的实验(图10)[14]。2.5m高的斜坡墙围合出的12个小花园给予体验者不同的空间感受,每一个小花园都被精心布置,通过改变其自然状态下物体的尺度创造出了极富自然感染力的景观[15]。

2011年,第三十一届联邦园林展在科布伦茨展开,建在世界文化遗产ehrenbreitstein fortress基地中,让游客可以观赏到摩泽儿河与莱茵河汇流处的景色。穿越莱茵河的索道成为该届园林展的亮点,此外比利时dethier建筑事务所(dethier architectures)通过赢得建筑竞赛建成的景观建筑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图11-12)。

2013年,汉堡威廉斯堡举办了第三十二届联邦园林展。受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小说《环游地球80天》的启发,该届园林展的主题为“环游地球80园”。此届园林展设计了世界各类气候的景观,从热带雨林到沙漠戈壁等(图13)。

该届博览会有南非的花园大道(Garden Route)、美洲的梦想花园及已经沉没的亚特

兰蒂斯(Atlantis)。“自然世界”向游客展示了未来园艺的图景。植物没有种在土里,而是长在小碗里。“运动世界”是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囊括世界各地的运动项目。游客可以选择轻柔舒缓的瑜伽,也可以通过跑步、竞走来锻炼身体。

4 历届德国联邦园林展选址分析

历届联邦园林展选址中,德国西部城市举办期届远多于东部城市,其中汉堡目前为止已举办四届,多特蒙德和斯图加特举办过三届(图14)。究其原因,和德国的联邦制有密切关系。各个州在联邦政府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各州有其独立的首府城市,这些城市具有各自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等职能[16]。1990年10月德国统一后,大多数职能并没有再度集中于柏林,而是分布在各大重要城市,如金融服务业在法兰克福,媒体业在汉堡、科隆、慕尼黑,高技术产业在慕尼黑与斯图加特,广告业在汉堡与杜塞尔多夫,重要公司的总部则分布于多个城市之中。其次,德国的人口密度由西南至东北呈现梯度递减趋势。柏林位于东北部,但是作为首都人口位居全国首位,为340万人(2010年统计)。汉堡、慕尼黑和科隆人口排列依次递减,2010年数据统计为178万、134万和102万人(图15)。

此外,选址的规划和德国周边邻国的交通有很多联系。德国西北部城市密集,接壤荷兰、比利时、丹麦、法国、卢森堡。德国南部城市相对稀少,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和瑞士、奥地利接壤,与意大利有着便捷交通,园林展的举办能够吸引大量西南部邻国的游客。未来联邦园林展的选址会出现跨城市地区、跨自然环境地区、跨国家的整体风景园林规划,与城市发展共同协调发展大社区,形成大社区风景园林特色,继续提高国际化程度。

表5 德国联邦园林展历届游人量列表Tab.5 Bundesgartenschau's previous amount of visitors list

5 德国联邦园林展游人量分析

新型城市事件的出现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从历届联邦园林展游人量统计中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均届游人量为430万人。1951年至1971年均届游人量为490万人,总体呈现增长趋势。1971年至1995年均届游人量560万人,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从1995年至今,联邦园林展游人量统计可以清晰看到游人量下降,均届游人量为240万人,说明园林展对于大众而言不再是新鲜的事,每隔两年举办的联邦园林展逐渐被人们熟知,稳定的举办规模、形式和宣传方式无法实现更好的吸引效果。另一方面体现出联邦园林展的发展比较稳定,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建设也越来越成熟,市民对于园林展事件的猎奇心逐渐减弱。游人量的变化和举办城市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关系。园林展的选址从战后城市到老旧社区和公园,从城市棕地到城市郊区,近年联邦园林展举办地离主城区较远,人们到达举办地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游人量较之过去有所下降。

大型城市事件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和环境景观建设、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文化的繁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城市事件的出现带动了城市整体发展的格局,园林展的出现强化了举办城市的绿地格局,给予了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发展新的启示。

6 国内园林展发展展望分析

战后,德国各地政府都争相举办园林展,原因有很多:第一,城市申请到园林展可以获得州的资助,其中至少50%的资金可以用来重建原有公园或修建新的公园,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第二,通过园林展,还可以使得场地附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第三,园林展在政治上是中立的,不论有着什么样的施政纲领的政治家,都可以从中看到园林展所带给城市的好处:拥有视觉美感,提供绿色开放空间,加速城市发展步伐,这些使得政治家在政治上有变得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获得选民的支持。第四,园林展给园艺产业发展带来了动力,并且也给展品的供应商带来了发展机会。第五,展览往往会收取价格不菲的门票,这使得展会的组织也会带来经济效益,尽管展会的这种商业性质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但作为园林展的组织和运行来说,这样的资金是完全必要的[2]。

历观前33届德国联邦园林展,每一届的举办规模、时间、尺度、游人量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后实现的。联邦园林展的准备和建设工

作的平均时间是8—10年。筹建的资金来源既包括举办城市、州以及联邦这类的公共资金,也包括私人的捐助。过去,大部分资金是由举办城市自己负担,州政府也给予一些支持,而来自联邦的资金则很有限。而随着欧盟的建立,欧盟一些部门的新的资金也加入到园林展的建设中来。每个城市都以举办园林展为殊荣,从申请到实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2,15]。园林展的开展是一种代表性事件,具有典型性、象征性,其应该代表当代园林建设的前沿水平,并且引领当前园林的动态走向,不论是国家性质还是国际性质的园林展、博览会,都应该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后实现。城市地理环境会跨越多个尺度发挥作用,对于城市而言,一块废弃或无人问津的地域变为园林展,改变其功能、样貌和价值,改变的不仅仅是土地自身的利用价值,更多的是能够带动周边环境的发展。因此,做出符合时代需求、市场需求和满足学科发展动态的合理有序的园林展建设规划是未来园林展首要考虑的方面。

园林展应该是以一种亲密互惠的方式改变着土地及其自然过程的区域,园区应该迎合土地自身的需要进行选取,不能仅仅以举办园林展为噱头进行一场劳民伤财的社会性事件活动。德国联邦园林展每一届在申请之初对选址、方案等都要经过反复论证后才能通过,从申请到建设需要花费10年乃至更久的时间[17]。良好的园林环境历久弥新,并非朝夕所致,因此国内园林展的开展应当更为慎重选择,严格把关,制定有序条例,建设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园林展。

注释:

图1底图2引自国家地图局的中国地图;图2-5,7-14作者自绘;图6引自http://christianbarkowsky.de/schadedie-buga-2015-havelregion-zu-ende.html;图15引自http:// www.city8.com/map/3662.html.

):

[1]王向荣.风景园林领域的德国制造[J].中国园林,2014,(11):5.

Xiang-rong Wang. Made in Germany in the Fiel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4(11):5

[2]南楠.园林展规划策略和会后利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Nan Nan. Garden exhibition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postutilization[D]. Beij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7.

[3]赵晶.解读大地景观史[J].风景园林,2015,(4):123-124. Jin Zhao.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Landscaping[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Special feature,123-124.

[4][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景观都市主义[M].刘海龙,刘东云,孙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7-39.

Charles Waldheim. Landscape Urbanism Versus Landscape Design[M]. Liu Hailong, Liu Dongyun, Sun Lu, translate.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13: 7-39. [5]张长滨,冯艺佳,王向荣. 基于城市绿色网络视角下的园博会转变利用途径研究[J].风景园林,2015,(9):83-89.

Zhang Changbing, Feng Yijia, Wangxiangrong. Based on Park City Green Network Perspective fair transition Utilization Study [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 (9):83-89.

[6]郑曦,孙晓春. 解析“城市事件”作为城市发展与环境景观建设的助推力:以德国城市慕尼黑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2007,22(5):92-94

Zheng Xi, Sun Xiaochun. Resolution "city event" as a boost power Urb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German city of Munich as an example [J] Internation Urban Planning,2007,22(5):92-94

[7]信红柳. 德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4.

Xin Hongliu.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rcular Economy in Germany [D].Jilin: Jilin University,2014. [8]沈山,祁豫玮. 德国城市发展中的理念导向与政府调控[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10-13.

Shen Shan, Qi Yuwei. Urban Development in Germany Ideas Orientation and political forum with government regulation [J]. World Economy,2004,(6):10-13.

[9]赵蕊,姚祎,张远兵.二战后德国园林设计与德意志民族精神[J].长江大学学报.2014,(8):11-23

Zhao Rui Yao Yi., Zhang Yuanbing.World War II German garden design with German national spirit. Yangtze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4,(8):11-23

[10]吴韦人,苏晓静.当代德国园林展的风景园林规划策略解析及其启示[J].中国园林,2005,(6):43-48.

Wu Weiren,Su Xiaojing. Landscape Planning Strategies of Contemporary German Garden Show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 Chinese Garden,2005,(6):43-48.

[11]Bau des Betongartens BUGA 2015 abgeschlossen[J]. Bautechnik,.2015,92(3):229.

[12]周红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Zhouhong Chun, Liu Yanhua Cycle economics [M]. Beijing: China Development Press, 2008.

[13]王向荣. 联邦园林展与德国当代园林[J].中国园林,1996,(3):57-59.

Wang Xiangrong. German Federal Garden Show and Contemporary Landscape [J]. Chinese Garden,1996,(3):57-59.

[14]黄涌.2005年德国联邦园林展简析[J].园林工程,2006,(6):12-15.

Huang Yong. German Federal Garden Show Brief in 2005[J].Landscape Engineering,2006,(6):12-15.

[15] Daniel Metzler. Events und ihr Beitrag zur Reglonaldkonomie-die BUGA 05[J]. Raumforschung und Raumordnung,2007,(11):65.

[16]周旋.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市网络一德国城市体系探析[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1782.

Deal with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multi-center network of cities, a German urban system ofpluralism and tolerance --2012 China Urban Planning Symposium.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2 [C]: 1782

[17]王向荣. 关于园林展[J].风景园林,2005,(3):5-11.

Wang Xiangrong. About Garden Show [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5,(3):5-11.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Bundesgartensechau’s Background in Different Times

HE Wei WANG Xiang-rong

Bundesgartensehau creates new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vitality of the city. Bundesgartensehau has held every two years since 1951. With the urb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forms and procedures to host the landscape exhibition gradually turn perfect and mature. China has held 15 sess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arden shows since 1999. However, the outcomes of the Expo are all not satisfactory at present.The first goal to host BUGA is the rehabilitation of post-war urban environment, which has good results and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urban development. So far Germany Federal garden e xhibition has hosted 33 sessions. From the beginning has been constantly updating concepts so a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garden show that has a critical rol e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Germany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hinese Garden Flower Expo.

Bundesgartensehau(BUGA); Garden Exposition; City Events; Chinese Garden Flower Expo

TU986

A

1673-1530(2016)06-0092-12

10.14085/j.fjyl.2016.06.0092.12

2016-02-27

何伟/1990年生/男/甘肃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北京100083)

HE Wei, who was born in 1990, is a Ph. D. student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王向荣/1963 年生/男/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副院长/本刊主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100083)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wxr@dyla. cn

WANG Xiang-rong, who was born in 1963, is the professor and the Associate Dean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修回日期:2016-05-29

猜你喜欢

联邦园林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一“炮”而红 音联邦SVSound 2000 Pro品鉴会完满举行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303A深圳市音联邦电气有限公司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德国弃煤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