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筑园林影像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及其影响

2016-12-06张春彦邱治平

风景园林 2016年6期
关键词:园林法国建筑

张春彦 邱治平

中国建筑园林影像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及其影响

张春彦 邱治平

在中西建筑园林文化交流背景下,重点围绕18世纪启蒙时期在法国传播、散布的有关中国建筑、园林的资料,包括文字、影像及建筑物等,研究讨论了这些资料和建筑物的来源、分布以及对法国相关艺术的影响,从而补充完善中、西建筑园林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建筑园林;法国;18世纪

Foundation: study on the spread,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image data of Chinese buildings and gardens in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the sixteenth Century(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178294);study on the spread of the image data of Chinese buildings and gardens in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the sixteenth Century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Youth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10YJCZH212).

1 十八世纪的法国

17 、18世纪,欧洲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继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之后,进入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时期。跟早期来华传教士把传教作为首要的或唯一目的大不相同,法国的耶稣会士来华带着双重使命:一是传教,二是研究中国的文物制度、工艺美术、文学文化、风土人情、工商贸易,并通过书信的形式不断向国内汇报。到路易十四统治后期的18世纪初,上至君王重臣,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人不对中国怀有强烈的兴趣,在华传教士们的出版物成了热门读物,来自中国的商品受到热烈的欢迎,有关中国的消息和知识不胫而走,法国兴起“中国热”[1]。

在某种意义上说,18世纪是法国人的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整个18世纪就是这场革命从酝酿、爆发到结束的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准备夺取政权,同劳动人民结成联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这一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之肇因,后来的“民主”、“理性”、“平等”、“人权”、“无神论”等理念亦发源于此,启蒙运动中的翘楚如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的重要思想,很多都来自中国儒学。“在这场震撼西方的运动中,中国,至少是耶稣会士们看到的中国,

有它的责任”[2]。

这一时期,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一方面从中国借用伦理思想,甚至政治观念,掀起了更加深刻的“中国热”新高潮;另一方面,因英国已经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并开始了产业革命,从而对之大为倾倒。在艺术领域,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法国发源,并很快遍及欧洲。欧洲艺术史界一般都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在中国艺术风格影响下产生的[3],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这一时期法国造园艺术同时受到中国和英国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追求亲切而宁静的氛围,增加了许多自然的味道。18世纪上半叶,法国的造园风格在整体上依旧延续勒诺特尔的手法,但园林空间更加具有人性,洛可可风格的轻柔飘逸渐渐代替了古典主义风格的庄重典雅;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借用孔孟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反抗宗教神权统治的思想武器,并且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欧洲商人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工艺品,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东方文化,法国造园也进一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18世纪下半叶,由于受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潮流影响,造园艺术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走上了浪漫主义风景式造园之路,对自然风景园林大为推崇。

2 建筑园林图像的传播

2.1 “中国皇帝的故事”挂毯

1684年耶稣会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对中国的访问,一度在路易十四宫廷内掀起中国热。17世纪80年代末,法国博韦工厂创作了一系列以“中国皇帝的故事”为题材的羊毛挂毯,共有10幅,主题分别为觐见皇帝、皇帝出游、天文学家、便宴、菠萝丰收、狩猎归来、皇帝登船、皇后登船及茶叶丰收等。这些色彩艳丽、精美非凡的羊毛挂毯表现出路易十四对康熙王朝的浓厚兴趣(图1-2)。挂毯设计图是根据约翰·纽霍夫(Johan Nieuhof,1618-1672)1665年的《中国出使记》①和传教士们的口述史实进行绘制的,但整个画面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相当古怪的中国”[4]。当时这一系列挂毯获得巨大成功,不断再版制作,直到1755年之后生产了第二套新挂毯,主题包括有:餐饮,市集,舞蹈,捕鱼,狩猎,园林(盥洗)等(图3-4)。一直到18世纪中期,这些挂毯都作为欧洲其他国家一些后续创作的范本,尤其是在德国,

德国在之前已经进口了部分挂毯作品[5],中国影像在当时欧洲的传播可见一斑。

2.2 避暑山庄版画

马国贤②神甫1710年来到中国,在满清宫廷任职13年。他多次随康熙帝秋猎塞外,陪同至承德。1713年奉康熙令按沈嵛所画木刻板,雕刻铜版避暑山庄三十六景。1723年他离开中国并带5名中国学生返回意大利,1724年途经伦敦被英王乔治一世(1714-1727)两次接见长谈。马国贤神甫离京带走的避暑山庄图,有一套被百灵顿伯爵(Lord burlington,1694-1753)收藏,这是西方国家较早看到的中国园林的具体影像(图5-6),后期在法国被大量印刷出版发行[6]。

2.3 圆明园版画

1738年,圆明园大体建筑完成,乾隆帝下旨如意馆画师唐岱和沈源“起稿画圆明园册页一部”,1744年圆明园四十景画册完成。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画师王致诚③神甫与唐岱、沈源共事如意馆,也许他就是看到画桌上即将完成的圆明园四十景画册,而产生了想法,写了一篇描述中国皇帝“行宫”(Maisons de plaisance)的书信寄回了法国。邮寄到法国的“致达索先生信”上写的日期是1743年11月1日,王致诚神甫在信里说道:“万一如果我有时间的话,我一定会画上几张好的画寄往欧洲。”传教士画师过于紧张的时间安排使他没能如愿,但他还是达到了目的,替他所描述的文字提供了图片资料。1770年1月,法国贝桑松市的魏吉邺(l'abbé Viguier)神甫出售了两本王致诚神甫寄自中国的集子,其中一本载有“两本中国画册,内载圆明园版画四十张和皇帝在北京城外兴建的“行宫”的图画”[6]。这些版画后期出现在勒·胡日(Georges-Louis Le Rouge,1707-1790)1776 至1789年间出版的《英中式园林》(Jardins anglo-chinois)系列出版物内(图7-8)。

3 与中国建筑园林相关的出版物

如意馆内四十景完成中的同时,钱伯斯④正在中国岭南地区体验他一生难忘的旅程。返回西方后他所发表出版的文章,将对18世纪西方园林审美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园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1757年钱伯斯出版了《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

器物的设计》⑤一书,该书同年被立刻翻译成法语。虽然钱伯斯的同胞对这本书的反应并不热烈,但是在法国却大受欢迎。

3.1 勒·胡日的《英中式园林》

勒·胡日是18世纪法国地图学家、版画家和建筑师,法国路易十五国王的地理师,众多地图、战争布局图的作者。1773年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之后,除了地图作品以外,他开始出版在当时社会流行的一些园林的平面和图景,其顾客主要是法国上层社会的贵族们。

1776至1789年间他出版了《英中式园林》(Jardins anglo-chinois)又称《时尚的新式园林之细节》(Détail des nouveaux jardins à la mode),共计21册,包含496幅版画。1785年10月至1786年10月所出版的第十四至十七册刊登了“中国皇帝的主要行宫”和圆明园四十景图,以及包括避暑山庄和中国各地名山寺院等共计97幅版画。

在18世纪后期的25年间,这些陆续出版的画册是提供中国建筑园林信息的一个主要资源,使得“英中式”园林艺术得以在整个欧洲传播。勒·胡日将画册直接命名为“英中式园林”(Jardins anglo-chinois),较早地使用了这一名词,要早于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1797)⑥。书中作者也表达了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充分肯定,例如在第十五册扉页写道:“尊敬的谢菲尔伯爵⑦,曾在毕安库尔侯爵⑧在瑞典期间,向他介绍了北京的园林,并承诺在巴黎制作相应的刻本,以推动园林艺术的进步,因为众所周知,英国园林不过是对中国园林的模仿。”[7]

3.2 其他相关出版物

根据在华传教士提供的大量的书信、笔记、报告、著作等资料,18 世纪时,法国耶稣会士编辑出版了《耶稣会士书简集》、《中华帝国全志》和《中国回忆录》等3部篇幅巨大的丛书。另外17世纪末期,耶稣会士李明(Louise le Comte,1655-1728)出版了《中国现状新志》一书。

《耶稣会士书简集》⑨,共34 卷, 其中16-26 卷是关于中国的。这其中包括有1743年耶稣会的传教士王致诚给达索的信,详尽描述了圆明园。他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理解较深,所以其信文在欧洲被各种书籍一再转载。另外一位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神父(P. Michel Benoit,1715-1774),是长春园西洋楼大水法的设计人和施工主持人,在 1767 年给巴比翁(M. Papillon d' Auteroche)的信里,详细说到了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中华帝国全志》⑩,共4 卷。全部著作得自20 多位传教士的研究成果,里面有涉及皇家园林和大府邸园林的描述,书中记述了畅春园和热河。《中国回

忆录》⑪,共16 卷。该丛书内收录有韩国英神父(Pierre Martial Cibot,1727-1780)文章,在第二、八两卷里各有一篇。前一篇是他用散文翻译的司马光关于独乐园的长诗,附有他自己写的一片短文,论述了中国园林的一般特点。后一篇叫《论中国园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造园史,第二部分论述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和手法。另外第三卷描述了中国花卉园艺温室,第八卷还描述了从广东到北京沿途自然及人文景观,第十一卷论述中国植物、北京宫廷等。

在《中国现状新志》⑫里,李明描述了北京的皇宫、城门、南京的大报思寺塔,以及庙宇、住宅、街道等等。在谈到园林时,他明确指出,中国花园的设计意图是“模仿自然”。虽然这说法不足以概括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精神,但毕竟近似地指出了中国园林的外表特征。后来,欧洲人一般都说中国园林“模仿自然”,并且正是在这一点上,开始向中国学习的。

4 受中国影响的建筑物和园林

1770年左右,风景式(如画式)园林登陆欧洲大陆,法国的园林爱好者放弃了直线和几何图案而采用曲线,追求自然和人文情趣。有了前面所述有关中国建筑园林的文

字及图像的传播,以及当时社会启蒙思想的发展,这一自然化的园林风格应该受到了中国园林的一定影响,因此在法国也称这一类风格的园林为“英中式”。同时,这一时期的法国开始经常用使用一些小型带有中国趣味的装饰性建筑物美化装饰园林。最初都是一些轻巧的建筑,以木质骨架坐落于石基之上,在立面上镶嵌木板。因为整体都较轻巧,所以时至今日,其中大部分都已消失不见。其中巴黎附近较著名的这一类园林包括埃默农维尔园(Parc d' Ermenonville)、海思德赛园(LeDeéert de Retz)、梅雷维尔园(Parc de Méréville)以及凡尔赛小蒂亚侬花园(Le Jardin de la Reine du Petit Trianon)等。具有中国趣味的建筑包括有尚德露园内的塔(La pagode de Chanteloup),嘉桑园内的中国亭(Le pavillonchinois de Cassan),海思德赛园内的中式房子(La maisonchinoise du Désert de Retz)等。而最初两座有记载的,具有中国趣味的建筑是位于凡尔赛宫花园内的蒂亚侬瓷宫(Le Trianon de Porcelaine)和吕内维尔城堡内的三叶草亭(LePavilion Trèfle)。

4.1 蒂亚侬瓷宫

蒂亚侬瓷宫位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园林尽端深处,是为国王新宠蒙特斯庞夫人(Madame de Montespan,1640-1707)修建的宫殿,这座据称“像一个整体都上釉的建筑”修缮费用非常昂贵。今天该宫殿仅存花园,由于缺少图像原始资料,这一历史上的实景很难再现。现在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学家们都努力想通过图像重现这一异想天开的建筑(图9-11),但其中肯定夸大了“蓝白”双色套色贴面瓷器的使用,因为当时这一吸收自中国的艺术形式十分流行。“墙被粉饰得雪白光亮,带有天蓝色的装饰。四周挑起的墙檐和天花板也在白色的底上印有天蓝色的图案,所有这些都是模仿来自中国的作品。护墙板和地板相呼应,用的是瓷质方砖”[8],可以看出,在蒂亚侬宫确实有上了彩釉的瓷器,但是尚不能肯定屋顶是否铺了琉璃瓦,立面更难说是如何处理的。

4.2 三叶草亭

“三叶草”亭,因其平面布局而得名(图12-14),位于吕内维勒城堡花园内,属于法国洛林大区默尔特-摩泽尔省的吕内维勒(Lunéville)镇。

这一建筑是设计师埃马纽埃尔·埃雷(Emmanuel Héré,1705-1763) 于1737年和1739年之间,为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Stanisław Leszczyński,1677-1766)而建。斯坦尼斯瓦夫对吕内维勒城堡进行了改造,该城堡被称为“洛林凡尔赛”,公园由埃马纽埃尔整体进行了重新规划,用多种建筑物装饰各个园子。亭子位于运河的端头,在花园北部的“小树丛”(Bosquet)内。屋顶即像中国帽子,又像仿照了中国塔的形式,整体设计成两层。平面布局上包括有曲折的门厅,三间带壁龛和阁楼的房间,与三片叶子呼应,中间是一间圆形房间——大理石厅。这一包含住房的新奇建筑小品,因让人联想起叶片而得名。被称为“以其新奇和新颖而建,……是园林领域对中国思潮最完美的阐释之一”[6]。

三叶草亭今天同样已不存在,但是同时期位于德国柏林无忧宫的“中国茶室”的造型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设计很有可能就借鉴了三叶草亭的形式(图15)。

4.3 海思德赛园和中式房子

海思德赛园(Le Désert de Retz)位于法国尚布尔西地区(Chambourcy),是弗朗索

瓦·尼库拉·昂理·哈辛讷·德·孟维勒骑士(François-Nicolas-Henri Racine de Monville,1734-1797)于1774年购得,位于马尔丽森林边上(Forêt de Marly),面积约40hm2,弗朗索瓦在此营建了海思德赛园(图16)。

“德赛”(Désert)是指一处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园林内特别处理的一处具有独立性质的单元,在法国的凡尔赛等园林内均设有“德赛”。海思德赛园内的中式房子(Maison chinoise)建于1777-1778年间,是园主人在海思德赛园的第一处住所,也被称为欧洲第一处真正的中国建筑(图17-18)。建筑阐释了园主人对“天朝”(Céleste Empire)⑬的喜爱之情,除基础用石材外,其他全部用从印度运回的柚木建造。立面由漆成紫色和红色的镂空面板组成,屋顶覆有鱼鳞状石板,屋顶平台有一个欠身站立的中国人物雕像。建筑内部,首层是一套完整的住房,包括前厅、候见厅、会客厅,在会客厅东部设有壁龛,壁龛以白色花卉主题墙纸装饰,一间办公室、以及一间包括炉子和衣橱的房间。建筑的第二层,通过一步隐藏的楼梯进入,包括一间图书室,室内装有实心红木书架(图19-20)。

中国元素在海思德赛园整体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如一个橘园所围绕的中式房子,桅杆及铃铛装饰的中式门,带有岛屿的河流,各种中国人物,露天剧场上的中国火锅,塔塔尔族人或暹罗式的帐篷(图21-22)。园林整体是欧洲模仿中国的首次尝试,远远超越了当时来自东方的一些零星描述。虽然法国有关部门通过相关文物古迹保护法意图抢救这一中式房子,但最终还是在1970年倒塌了。该园是今天较少的,整体还保留着当初建园时设计意向的历史园林。

4.4 尚德露园内的塔

尚德露园内的塔(La pagode de Chanteloup)修建于1775至1778年间,由18世纪法国建筑师路易·德尼·勒·喀穆(Louis-Denis Le Camus)设计完成。据说尚德露园主人瑟瓦塞勒公爵(Le duc de Choiseul)和他的邻居阿章松公爵(le ducd'Argenson)打赌,要在各自园林内修建最高的建筑物,于是才设计了这座塔。尚德露塔高44m,是当时整个园林的焦点建筑(图23-24)。

尚德露塔唯有它的轮廓可以让人联想到

钱伯斯所修建的丘园塔,但整座尚德露塔为石结构,完全不同于砖结构的丘园塔。装饰方面也大不相同,尚德露塔非常和谐地把希腊风格(如柱廊)和中国文化相互融为一体。柱廊内上方可见“睦”和“知恩”两处中文,尚德露塔把我们带回到了法国启蒙时代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从中可见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图25)。[6]

4.5 其他建筑物

1775年左右,如海思德赛园这种风格的园林在法国开始兴盛,在很多公园设计中将这种中国趣味建筑物和其他的装饰性建筑物一同放置在园林内,这些园林往往都是具有十分奢华的植物装饰风格。例如及嘉桑(Cassan)园的中国亭(图26),梅雷维勒(Méréville)、尚蒂利(Chantilly)、朗布依埃(Rambouillet)公园内的中国亭与桥。以及蒙索公园(Parc Monceau)、巴嘎泰勒园(Bagatelle)(图27)、波奈勒(Bonnelles)、莎都(Chatou)花园、圣·詹姆斯“拂理”(Folie Saint-James)等园林中的中国亭与桥。

5 结语

综上所述,法国18世纪启蒙时期中国的建筑园林影像资料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文字和图像。文字,给人们留下了自由想象和阐释的空间,有时甚至经常引致虚构捏造;影像,可以转变为一般范式化的图像,无论是否忠于中国的原型,这些影像的丰富和多面性将会导向西方艺术的多样性,如洛可可艺术等,尤其是对西方园林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总体来说,这些使节、传教士和商人的游记、书信,对中国园林艺术的介绍还是比较零碎、表面和肤浅的,不足以形成对中国园林艺术完整而真切的认识[9],但后续法国出现的一系列自由式的园林以及园林内的中国趣味建筑作品,是中国建筑园林文化对西方影响的直接佐证,与早期的文字图像一同成为中西园林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注释:

①法文名"L'Ambassade de la Compagnieorientale des Provinces Uniesversl'Empereur de la Chine ou du Grand Cam de Tartarie",1665年出版,书中记述并表现了南京大报恩寺的琉璃塔,以及在一个叫做“Pékkinsa”的村庄附近所看到的一些人工掇山。

②MatteoRipa(1682―1745),意大利那不勒斯人,天主教传教士,于1710(康熙四十九年)抵达澳门,随后北上京师在宫中供职,成为康熙皇帝的宫廷画师。

③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法国人,自幼学画于里昂,后留学罗马,工油画人物肖像。

④Sir William Chambers(1723-1796),苏格兰建筑师、造园家。

⑤法文名“Desseins des édifices, meubles, habits, machines, et ustenciles des Chinois”,伦敦1757年出版。

⑥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英国艺术史学家,文学家,辉格党政治家。

⑦谢菲尔伯爵(Carl Fredrik Scheffer,1715-1786),1742至1752年间任法兰西皇家全权公使。

⑧毕安库尔侯爵(Charles de Biencourt,1747-1786),准将,曾多次造访北欧宫廷,并向国王和国务秘书汇报这些国家的情况。

⑨法文名“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 écrites des Missions étrangères, par quelques missionnaires de la Compagnie de Jésus”,1703年出版。

⑩法文名“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1735年出版。

⑪法文名“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œurs, les usages. &c. des Chinois: par les missionnaires de Pékin.”,自1776年陆续出版。

⑫法文名“Nouveaux mémoires sur l’état présent de la Chine”,1697年出版。

⑬过去外国人对封建时代中国的称呼。

⑭图片来源:图1-4源自http://moeblu.fr/;图5源自大同书局.御制恭和避暑山庄图咏[M].大同 :大同书局,民国;图6源自Ripa, Matteo.Matteo Ripa, peintre-graveurmis-sionnaire à la cour de Chine.Traduit de l'italien par Christophe Comentale[M].Taipei : Ouyu chubanshe,1983.;图片7-8源自Georges-Louis Le Rouge.Jardins anglochinois[Z].第 14-17册,http://gallica.bnf.fr;图9-11源自BosquetThierry,DasnoyPhilippe.Versailles Disparu. Une vision argumentée[Z].Acatos,2001;图12-13源自邱治平、张春彦.“华夏西渐——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时期园林中的中国影像”展[Z].天津 :天津大学,2015;图14源自吕内维勒城堡官方网站www.chateauluneville.meurthe-etmoselle;图15、24-27作者拍摄;图16、19、20-22源自Le Rouge, Georges-Louis.Jardins anglo-chinois[Z].第13册,http://gallica.bnf.fr;图17源自https://fr.wikipedia. org/;图18源自法国国家图书馆数字网站http://gallica. bnf.fr/;图23源自Georges-Louis Le Rouge.Jardins anglochinois[Z],第 7册,http://gallica.bnf.fr。

[1]陈建伟.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与中法文化交流[J].中国校外教育,2008 (S1):856-857.

Chen Jianwei.Jesus missionary in France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J].Education for Chinese After-school. 2008 (S1):856-857.

[2]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M].长沙:岳麓书院社,1987 :974. Fang Hao.Chinese and western traffic history(next volume)[M].Changsha: Yuelu Academy,1987:974.

[3] [法]赫德逊著,王遵仲等译.欧洲与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1995:247.

[France]Hudson,WangZunzhong, et al.,Europe and China [M].Beijing:Zhong Hua Press,1995:247.

[4][法]谢和耐,戴密微著;耿昇译.明清间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汇通[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1 :560.

[France]Jacques Gernet, Geng L demieville;Geng Sheng,Jesus missionary come to China duringMing Qing Period and bridging chinese and western[M].Beijing:Oriental Press,2011 :560.

[5] Morgane MOUILLADE,La Première Tenture chinoise : étude de la suite de la manufacture royalede tapisserie de Beauvais[D]. http://moeblu.fr/,2014:101.

[6]邱治平.华夏西渐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时期园林中的中国影像[J].《圆明园》学刊第八期——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特刊,2008 :64,64,69,69.

Qiu Zhiping,Chinese images in the garde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enlightenment of the west of China [J].《Yuanmingyuan》Journal(Eighth)——Special issueto commemorate the 300 anniversary of the Old Summer Palace.,2008:64,64,69,69.

[7] Le Rouge, Georges-Louis (1712-1790),Jardins anglochinois[M].Cahiers 15,1776-1788.

[8] [法]亨利·柯蒂埃著,唐玉清译.18世纪法国视野里的中国[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32.

[France] Henry Ke;Tang Yuqing,China in the eyes of France in the 18 th century [M].Shanghai: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2010:32.

[9]窦武.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C].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史论文集(第三辑).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9:117.

Dou Wu,Effect of Chinese gardening art in Europe [C]. Memoir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Third Series). Beijing: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1979 :117.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Images in France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its Impact

ZHANG Chun-yan CHIU Che-bing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exchanges in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materials including written materials, photographs and buildings spread and scattered in France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layout of these material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French art, so as to complement the historic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cultural exchange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France; The 18th century

TU986

A

1673-1530(2016)06-0044-08

10.14085/j.fjyl.2016.06.0044.08

2015-06-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294):“16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园林影像资料在西方的传播、分布及其影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0YJCZH212):“16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园林影像在西方的传播研究”共同资助

张春彦/1977年生/男/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天津300072)。

ZHANG Chun-yan, who was born in 1977, holds a Ph.D Degree and also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邱治平/1955年生/男/硕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天津300072)。

CHIU Che-bing, who was born in 1955, holds a Master's Degree and also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修回日期:2016-06-05

猜你喜欢

园林法国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清代园林初探
莫奈《睡莲》[法国]
建筑的“芯”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法国浪漫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