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2016-12-06陈华健
陈华健
“互联网+”时代下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陈华健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没能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没能充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没有很好地满足广大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给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带来新机遇,为改革创新带来新动力。面对“互联网+”给大学生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高校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结合“互联网+”的特点,着力制定更高水平的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互联网+” 高校 职业指导 思考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问题日益凸显。在此情况下,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指导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没能充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没有很好地满足广大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的需要。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学生就业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减轻了压力。总体而言,互联网+在创业、就业、创新、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面对“互联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高等学校更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结合“互联网+”的特点,着力制定更高水平的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一、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将职业指导工作更是摆到了更高的位置。迄今为止,各高校几乎全都开设了职业指导的相关课程,设立职业指导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职业指导人员。但是囿于历史与现实等原因,我国高校目前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大部分停留在较浅显的层次。
(一)职业指导工作欠缺连贯性
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学会正确分析自己和认识社会,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培养良好职业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1]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依然将职业指导工作当成了就业指导,而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职业指导工作也绝大部分面向于毕业班学生,工作内容也更多是就业政策的发布与就业信息的推送等方面,而面向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则较少开展,即使有开设,也大部分流于形式,局限在礼仪培训、职业规划等公选课的开设上。所以整个职业指导工作是脱节的,没有形成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层层深入,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然效果就不是很明显,达不到职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二)职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
高校目前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大部分还是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来对待,面向的是全部在校学生,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较为重复浅显,教师主要也是对一些基本概念与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缺乏对课程深入的探讨,也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在这种形式下,对于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同的特点与不同的需求显然是得不到专门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也就起不到太多的作用。教学流于形式、内容重复单调,学生被动回应,总的来说,这种职业指导工作还是有待加进的。此外,目前各高校职业指导机构信息化、专业化以及社会化程度不高,对于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还不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三)职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性
信息时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尤其是社会职业发展也在迅猛的变化中,新兴行业、新兴职业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此外,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信息量大且机会稍纵即逝,因此职业指导工作也必须要不断讲究时效性,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乃至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高校职业指导的教材陈旧,知识老化,相关研究缺乏新意,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职业指导方法与载体也相对滞后,这些也就阻碍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信息时代,新职业的不断涌现,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调整中,这些反映在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上,就需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更加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不断开发构建符合现阶段需要的职业指导课程。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各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及课堂教学还少有体现。
(四)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专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数量稀缺,远远达不到职业指导工作的需要,而且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当中,拥有职业指导资格的专门人员不多,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科研教学的职业指导大师。在实际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大部分由政工干部及学生辅导员担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处理诸如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发布各类招聘信息等。政工干部及学生辅导员除了职业指导工作,还兼任许多其他工作,而且这些工作都非常的繁杂耗时,几乎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因而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在时间和精力上是无法保证的,也就导致了这些人员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的培训与相关资格证书的考核就更加缺乏了。因而,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我们去完善解决。
二、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下,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传统职业与新兴职业的不断交织融合,不断引领着职业发展的方向。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给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机遇。
(一)带来更多的职业机会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更多的职业机会。在前程无忧发布《2015年第二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中显示,“互联网+”成为各行业的机会和挑战,极大地带动了就业,由于电子商务,教育,快递和智能制造等行业集聚着大量的创业公司和转型企业,带来了大量的职业机会。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预测,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1.0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在这十几年中,互联网将有可能在中国GDP增长总量中贡献7%到22%。到2025年,这相当于每年4万亿到14万亿元人民币的年GDP总量。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庞大的增长量的同时,全新产品、服务和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而这一过程中也为中国创造更多的职业岗位,其中还包括很多的高技能职业。这对于高层次的人才的大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利好。
(二)创造公平的职业环境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渠道不通畅、信息量不足的问题,这一方面严重限制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信息的透明公正,通过大数据的共享以及信息的透明化利于消除各种歧视,并不断减少就业中存在的各种不公与问题,有利于在消除就业歧视的基础上更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公众在互联网上发布和接收受信息是平等的,互联网的开放与包容消除了时间、空间、身份等因素的差异,故不会因求职创业的社会成本不同而影响最终的结果[2],因而有助于更好地创造公平的职业环境。
(三)推动高校职业指导的改革
“互联网+”的重点在于将互联网技术融入社会各领域中,重塑结构,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这对于高校在今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也提供了新思路。现时代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等方面均与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生活模式下,大学生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过去截然不同。因此,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职业指导,会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3]对于高校而言,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指导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转变,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进行网络云课堂、网络讲座、网络模拟面试等新形式的尝试,不断通过课程设置、在线教育、个性教育、异地教育以及健全完善培训体制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及有效构建高校职业指导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与复合型的高质量的大学生做出积极贡献。
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新探索
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大学生就业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减轻了压力。因此,面对“互联网+”给大学生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高等学校更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结合“互联网+”的特点,着力制定更高水平的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一)树立“互联网+”职业指导新理念
高校作为职业指导的主体,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职业指导中推广的历史必然性和紧迫性。“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技术正引领教育现代化改革进程,职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必然要迎合“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发展。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需要逐渐重视开发互联网阵地,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并积极地加以利用与开发。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互联网技术以其快捷、便利、高效等优点,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职业指导的实施者与管理者,更应该顺应“互联网+”形势,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寓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积极树立“互联网+”职业指导新理念。
(二)创新“互联网+”职业指导新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提出,加速创造了“互联网+职业指导”的新生态,创新高校职业指导的新教学模式,助力校园信息化建设。依托“互联网+”,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创新就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高校需更加注重职业指导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将传统线下教学转至线上,打破以往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教学资源得以高效配置。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传统的线下面授和知识点详解,敦促学生更好学习,将教学落到实处。同时辅以线上教学,在线与学生沟通交流,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前做好课堂内容安排和疑难解答、知识点回顾等,根据大数据分析的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职业进行管理,利用云计算,将课件等资料上传至云空间,让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进而使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更加卓有成效,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三)打造“互联网+”职业指导新平台
“互联网+”在经济领域带来的变革与成就有目共睹,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为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所重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能小觑,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和掌握也是今非昔比,对网络的依赖达到空前。如果把职业指导与网络相结合,那么学生就可以自主获取就业、创业等政策相关信息,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向,在学校就业主页上能自主获取相关感兴趣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络工具可以时时获取有针对性的个体指导。[4]高校也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最有时效性的职业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职业规划。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辅导员、专任教师等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邀请校友或相关企业人员在平台上发布就业和实习信息,介绍个人成功经验,以此拓展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这一转变,也对高校职业指导带来了新平台,推动职业指导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高校职业指导在时空上的突破,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四)建设“互联网+”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互联网+”时代,建设“互联网+”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推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互联网+”职业指导,对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涉及技术、理念、方法等方方面面。高校必须努力建设一批网上与网下;专职与兼职;一线教师、人力资源专家与企业经理构成的师资队伍,他们都必须拥有较强的信息化素养,专业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从个性测评、职业倾向测定、形象设计、社交礼仪、择业心理辅导、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能够全面地给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5]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四、结语
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与建设,努力培养其“互联网+”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此外,高校职业指导教师也要迅速转变观念,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互联网+”职业指导浪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指导能力与专业素养,形成专业化、信息化的“互联网+”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互联网+”时代给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带来新机遇,为改革创新带来新动力。面对“互联网+”给大学生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高校更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结合“互联网+”的特点,着力制定更高水平的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各方资源,提高职业指导效率、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从而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1]赵北平.大学生职业指导方法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社建.把握"互联网+"促进就业的有效机遇[N].文汇报,2015-11-02.
[3]卢晓."互联网+"时代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
[4]王玥.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媒体推进高校职业指导创新[J].学园,2014(18).
[5]阳作林."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2).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外语学院)
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15WQNCX116)、2015年度广州航海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B510639)。
陈华健(1988-),男,广东高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