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都城建康的物资供应结构
2016-12-06徐丽娟
徐丽娟
六朝都城建康的物资供应结构
徐丽娟
六朝时期建康的城市物资供应结构主要包括物资生产、物资供应方式途径和物资消费三个环节。供建康城市生活所需的物资来源于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包括从全国调配和租赋收取,周边市镇的生产、民间工商业的加工和流通。城市居民消费方面,以日用品为主, 官僚贵族对奢侈品的需求量较大。
六朝 建康 物资供应
建康既是六朝军政机关的所在地, 同时又是比较发达的工商业都市。其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康的城市化进程。
一、物资生产
孙吴时期开始六朝政府在建康地区进行各种大规模的军事、经济建设。从农田开发,到水利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建康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繁华,城内居住人口主要是世家大族和手工业者以及商人,生产性人口则主要集中在建康城外缘和近郊。六建康城周围有大量的灌溉农田,如“玄武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顷。”[1]又如在城东南有“娄湖……周回一十里,灌田二十顷”[1],此类近郊灌溉农田的记载非常常见,这些集中在建康城市边缘和近郊的农业生产是城市物资的重要来源。人们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源如粮食、桑麻、蔬菜瓜果等物资依靠本地区的自产即可满足大多数的需要。
建康地区种植多种粮食作物。正史中记载建康地区水稻种植很多,如:“元嘉二十五年八月嘉禾生建康化义里……元嘉二十六年五月嘉禾生建康禁中里。”[2]说明当时建康地区有自种的水稻。 政府特别重视旱作农作物种植,陈朝天嘉元年八月诏称:“菽粟之贵,重于珠玉。……麦之为用,要切斯甚,今九秋在节,万实可收。”[3]粟、麦与稻米均已属国家税收的内容,在建康粮农作物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建康地区关于桑麻种植情况的记载有不少 , 谢灵运《山居赋》叙其别墅中的粮食作物时说:“……兼有陵陆,麻麦粟菽。”[4]关于桑麻种植的记载多见于劝农诏令中: “元嘉二十一年……比年谷稼伤损,淫亢成灾……蚕桑、麻紵,各尽其方。”[5]可见种植桑树比较普遍。同时也说明桑麻种植很受政府重视,百姓种植桑麻,也是对以水稻为主的农业资源的重要补充。
建康各种水产及蔬菜大多围绕湖泊种植产出,如在玄武湖种植菱藕,《南唐近事》卷一记载道:“六朝旧迹,多出其间,每岁菱藕罟网之利不下数十千”,此外桃树、柑橘、枳的记载比比皆是:“丼露降西堂桃树。”“橘无毒……生南山川谷及江南。十月采,陶隐居云……以东橘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6]宋代《证类本草》卷十三 《枳实》记载 “枳实酸……生河内川泽,九月、十月采,阴干。陶隐居云,今处处有”。 “高祖即于石头城西横陇筑栅……亦于东北果林作五城以遏大路。”[7]说明建康城东北有成片的果林。
建康很多士族与文人亦喜爱种植瓜果。沈约在建康城内有个东田小园,挖沟开渠,种植柑橘和杨树等果树“立宅东田,瞩望郊阜……李衡则橘林千树,石崇则杂果万株”[8]。梁朝张缵也在住宅处种植桃李、橘柚,“依林结宇,憩桃李之夏阴;对径开轩,采橘柚之秋实。”[9]
建康还有纺织业、冶铸业、造船业、造纸业等官工商产业。纺织业:东晋末年,城南的斗场市(约在今雨花门外一带)设立了专门的织锦机构——斗场锦署。早期的熟练工人是官方从长安迁过来安置其中,北方手工工人的精湛织术和工艺,有力地推动了建康的纺织业的发展,此后丝、帛和带花纹的绸绢、织锦等就成为建康的特产之一。冶铸业:建康周围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秦淮河的北岸,建康城东一带专门从事各类金属的冶炼铸造。城市各类金属工具很多来自此类官手工业的生产,如各式铁农具在建康的东、西冶批量生产的铸造,“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鬵,小则鋘锄。”[10]造船业:据史载,孙貅上疏景帝日:“少帝于宫内作小船三百余艘,饰以金银,师工昼夜不息。”[11]不过此类官手工业的很多产品仅供官府使用,在城市供应结构中不占主要地位。造纸业:在城东设有纸官署,专门生产官府用纸,生产一种名贵的“银光纸”。另外东晋前期政府还于秦淮河南岸置制陶工场,并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瓦陶官进行管理,后来因为在此处建造瓦官寺,制陶工场就被移到了秦淮河之北的某地。
二、物资供应方式和途径
建康物资供应有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
(一)官方系统大体上采用租调、市籴和官方征购等几种途径,其中租调通常为建康物资供应之主要来源
租调六朝政府财政物资的基本来源,以租调形式将全国物资按照既定额度输运京城是其基本经济政策。如湘川地区盛产竹子,“地多所出, 所得并入朝廷, 粮运竹木, 委输甚众,至于油蜜脯菜之属,莫不营办。”[12]南朝时,台传御史负责催督租调、经办上供赋税,各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之类的物品都交纳到台川仓库。
此外由官府通过“和市”政策贱籴贵粜, 调剂丰俭,平抑粮价,是城市物资供应的重要补充。如齐武帝永明年间 “天下米谷布帛贱,上欲立常平仓,市积为储。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千万,于京师市米,买丝绵纹绢布。”[13]可见农业丰收之时,政府大量购入粮食, 进行粮食储备。
城市中很难获得的物资也需要官府征调或征购,比如木材、皮毛。大宗木材须由长江从上游采伐运至建康。如“台调癸卯梓材, 庚子皮毛, 可悉停省, 别量所出。”[14]“又运舟材及运船,不复下诸郡输出,悉委都水别量。”[15]说明木材之类建筑和造船材料以及皮毛之类生活物资皆是以杂税形式向各州郡征调或采购,有特殊情况时也会改征其他物产。
(二)民间系统包括本地自产销售和从远方运输物资来京城销售两种途径
如前所述,建康本地及近郊的农民、庄园主在满足自家需要之后一般会将各种多余农作物投入市场销售;另外民间商人从远方运输物资到京城销售也是建康城市物资来源的重要途径。梁武帝时,建康已是居民二十八万户,人口百万的大城市。城市居民中消费人口较多,生产人口少,但是除不可或缺的燃料和粮食以外,其他各种食品的需求很大。因此另外必须利用水运从远方运来以保证供给。因此在城市周边形成很多交通水陆要道,大量生活必需品被运入建康城。
建康城中商业活动非常发达,其可观的利润引起世家大族、皇室、官僚、军队、寺院的兴趣和重视,因此建康的贵族官僚等热衷经商、发放高利贷,以牟取厚利。如宋少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酤卖”[16]。以盈利为目的的地主庄园经济的经营模式非常普遍。这些庄园生产的蔬菜瓜果除了用于自身消费,也投入市场,为这些庄园主带来不菲的收益。宋孝武帝时,沈庆之在建康城东南的娄湖经营庄园,“广开田园之业,每指地示人曰: ‘钱尽在此中’……产业累万金,奴僮千计。”[17]当时像沈庆之经营产业,以庄园经济获利的贵族非常普遍。“在朝勋要,多事产业,唯元景独无所营。南岸有数十亩菜园,守园人卖得钱二万送还宅。”[18]可见即便是无所经营的骠骑将军柳元景,供家中自用的几十亩菜园一次卖菜也能得钱二万,利润可谓可观。
秦淮河两岸也发展起来很多商市,孙权开破冈渎时,在方山以东立十四埭,后来每道埭口都“通会市,作坻阁”,即在这十四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计有大小市集100多个。其中还有很多专业市场的存在,如麦市、谷市、盐市、纱市和蚬市等等,就连皇宫的后面也有苑市。
商人们从富庶的三吴地区(指吴郡、吴兴和会稽地区)运来各种农产品和家畜,此外还有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加工物资,如帛、丝、席、纸、铜镜、青瓷器等很受建康市场的欢迎。会稽纸颇有盛名,质量上乘,很受建康士人的喜爱。从长江中上游运来的漆器、木材和铜铁器是城市市场物资的重要补充;从广东和福建运来南方和海外的土特产品,如海味、蜡、香料、朱砂、漆、蜜,以及玳瑁、珊瑚、火布、珍珠、琉璃、宝石、吉布(即母棉布)、螺杯、象牙和犀角等贵重商品大大满足了建康上流社会的奢侈品需求。此外建康贵族喜爱的大量的金银器品也是从岭南获得。这些物资流转都极大地丰富了建康市场,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 我国的海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刘宋时南海上非常繁荣, “山琛水宝,由兹自出,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异,千名万品,并世主之所虚心,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19]海外贸易中的丰富物资自然也被商人转运到京城,为建康市场带来大量的外来物资。
三、居民收入和消费
建康居民有官僚贵族、地主豪绅、大商人等高收入群体;还有一般工商业者,一般士人、吏员等中等收入群体;此外还有小商贩、小手工业者、贫寒士人、佣工、游民等低收入群体。不同阶层和群体在收入和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城市官僚贵族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政府俸禄、地租和工商业收入。其中俸禄由政府发放,地租则来自他们占有的大量土地,此外由于六朝贵族普遍涉足商业活动,所以还有丰厚的工商业收入。他们还很热衷经商活动。他们创辟田园,设立邸舍, 兼曹离利贷业,刘宋朝王公妃主在会稽地区“ 多立邸舍, 子息滋长”[20]。南朝梁宗室大臣,梁武帝六弟萧宏平庸无能,但爱财如命,贮藏钱财的库房将近百间。当时有人向梁武帝密告,萧宏家库房中暗藏有兵器铠甲。梁武帝很为不快,亲往探视,结果打开库房一看,30余间库房中堆满了铜钱,其余库房中堆满了布、绢、丝、绵、漆、蜜、朱砂、黄屑等物,不计其数。其邸舍还“出悬钱立券, 每以田宅邸店悬上文券”逾期不还者, 作为抵押的不动产即归其所有。大商人的收入来自其工商业活动,此外他们将资金投入土地买卖,租米也是其来源的重要内容。
高收入群体由于资产丰厚,生活豪奢,是城市奢侈品消费的主体。贵族的生活用品选用最珍贵的材料,食物精致,衣物华丽时髦,出行讲排场,生活中处处讲究享受。如谢灵运所用车服衣物都极为讲究“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21];《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载文惠太子喜欢精巧之物,用孔雀羽毛为材料织成裘衣,“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 这些豪族饮食上更是奢侈无度,宴席上堆满瓜果菜肴,同时还蓄养大量歌姬舞女,“今之燕喜,相竞夸豪,积果如山岳,列肴同绮绣,露台之产,不周一燕之资……盖由宴醑所费,既破数家之产; 歌谣之具,必俟千金之资。”[22]耗费巨资,造成极大的浪费。这些奢侈消费在建康上层社会中非常普遍。而为了迎合这样的消费需求,建康市场上“顷商贩逐末,竞早争新,折未实之果实,收豪家之利,笼非膳之翼,为戏童之资”[23]。
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有限, 其消费也只是基本生活用品,一般只能维持生活的温饱,很难进行奢侈消费。而小商贩、工匠、佣工、贫寒士人等城市的低收入人员,他们的消费仅仅是米、盐之类的基本生活品, 甚至有很多人连基本生活品也不能正常保证。
四、结语
本文从物资生产、物资供应、居民收入和消费三个环节考察了建康城市经济结构。从前文叙述可见,随着建康政治地位的抬升,其经济功能逐步加强,城市集中了大量的贵族、官僚、商贾和手工业者等人口,市民大部分都是非生产性人口。本地产出有限,城市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大多数物资,如粮食、蔬菜、鸟兽鱼介类、生活用品、建材、燃料等都来自建康以外的地区。从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看,奢侈性消费比较突出。城市物资供应除了依靠官方租赋征调,还要依靠市场流转。建康的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军队寺院都热衷于商业经营。随着商业的繁荣发展,流通运输业人口也在增加。发达的水陆运输业为城市中下层民众提供了较多的工作机会,“商旅转繁,游食转众”,在水陆交通要道从事物资运输以及仓库存储经营的 “游食”者的数量逐渐增加。更多的农业人口在生产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下逐渐转入游食者的行列。同时也促进城市近郊和乡村的联系,城市从地域范围和生活方式上向农村扩展,加快了建康的城市化进程。
[1]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山川志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434.442.
[2]沈约.宋书·志 [M].北京:中华书局.1974:832.
[3]姚思廉. 陈书·世祖[M].北京:中华书局.1972:51.
[4]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60.
[5]沈约.宋书·文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92.
[6]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1~92.
[7]姚思廉.陈书·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2:6.
[8]姚思廉.梁书·沈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238.
[9]严可均.全梁文·谢东宫赉园启[M].北京:中华书局1965:713.
[10]姚思廉.梁书·康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291.
[11]李昉.太平御览·舟部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七册:201 .
[12]姚思廉.陈书·华皎[M].北京:中华书局,1972:271.
[13]杜佑.通典·食货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2:288.
[14]沈约.宋书·武帝纪中[M].北京:中华书局,1974:29.
[15]沈约.宋书·武帝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4:54.
[16]沈约.宋书·少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66.
[17]沈约.宋书·沈庆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03.
[18]沈约.宋书·柳元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990. [19]沈约.宋书·蛮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99.
[20]李延寿.南史·蔡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772.
[21]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43.
[22]姚思廉.梁书·贺琛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544.
[23]沈约.宋书·明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1.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自筹)项目(2013SJD770004)《六朝时期建康城市化推进和特点研究》。
徐丽娟(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