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仁学及其当代价值
2016-12-06郭霄
郭 霄
论孔子的仁学及其当代价值
郭 霄
孔子的“仁”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其一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其二表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在利益冲突严重,社会关系复杂,自然环境破坏的今天,深刻把握这两对关系中的“仁”,有助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推动社会安定,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孔子 仁学 当代价值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其毕生的理念以“仁”为核心,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孔子将“仁”贯穿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之中,以“仁”来协调两对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孔子仁学的内涵
孔子的“仁”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其一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其二表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与人相处中的“仁”,根本在于孝悌。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这句话揭示了孝悌的重要性,道出孝悌是仁的根本。如果说人类最原始的自然情感——孝悌之情,是仁爱的本源,那么“爱人”则是人与人交往中对仁爱的进一步扩充。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②这里的“爱人”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爱,也不只涵盖对亲人的爱,还包括对他人的爱。孔子在此对“仁”的含义进行了明确的解答,也提出了爱人的方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思想。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法治与德治的共同点在于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去引导,具体的实施需要由人亲自去遵循。在孔子这里也不例外,孝悌和爱人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想发挥应有的效果,便需要由人去自觉遵守。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这里的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复礼即遵守特定的制度,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克己复礼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良好行为素养的体现。
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孔子也表现出了“仁”。他认为接纳“仁”的对象主要指人,但并不仅仅局限于人,还涵盖自然界。《论语》有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④孔子对大自然的动物也充满了仁爱之心,而这也隐约表现出当时孔子思想中朴素的可持续生态观,并道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适度的利用大自然。由此看来,孔子的“仁”并没有只是停留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是以对亲人的爱为根源层层向外推进,上升为普遍的人类之爱,最终散发至对大自然的爱,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二、孔子仁学的当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曾在历史上推动着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为维护社会安定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利益冲突严重,社会关系复杂,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今天,仁爱的思想更应受到重视,将其精髓加以整理内化于人们内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孔子仁学中“克己复礼”的思想有利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相伴而来的功利性思想使得人们的传统价值观遭到破坏,这对我国道德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克己复礼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元素,这种通过自我道德约束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为人们所认可,有助于人们学习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近年来,我国在各单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实践使其外化于形,推动了社会整体道德素养的提升。
其次,孔子仁学中“孝悌”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在当代社会中,儿女为分家产大打出手,只认钱不认父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讲恩德、重孝悌的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消逝,反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受到推崇,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将孝悌之道最为一种价值观树立于人们心中,对于建立和睦的家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孝悌”一贯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若每个人都做到“孝悌”,会使家庭和睦,继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再次,孔子仁学中“爱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安定。“爱人”就是要为别人着想,无私的服务于他人。从小的方面来讲,无私服务他人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大的方面来讲,奉献社会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不仅是对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兼顾了他人。孔子的“爱人”是现代人们需要学习的一种精神,让人们记住在索取的同时也要无私的奉献社会。
最后,孔子仁学中“爱物”的理念有利于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已经尝到了破坏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如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的恶化等等,这些都将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及其所生存的家园。此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孔子仁学中“爱物”的理念告诉人们,对待大自然应该知足知止,有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以仁爱的心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释:
①论语·学而[M].
②论语·颜渊[M].
③论语·颜渊[M].
④论语·述而[M].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