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时期《摸鱼儿·晚春》经典化研究

2016-12-05孙车龙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稼轩鱼儿

孙车龙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宋元时期《摸鱼儿·晚春》经典化研究

孙车龙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宋、元时期是《摸鱼儿·晚春》接受历程的初始期,也是此阙经典化的关键一步。宋、元文人,尤其是易代文人在模仿《摸鱼儿·晚春》名句和继承原有思想主题的同时,也对其加以改造和深化,并且在不同时期表现着各自独特的价值。词论对《摸鱼儿·晚春》的批评阐释更是后世研究的基础。《摸鱼儿·晚春》这种经典化的意义所体现出的价值则是将“香草美人”之比兴寄托手法广用于词作中,真正改变了“词为小道”的面貌,使宋词异彩纷呈,离骚传统得以继承发扬。

辛弃疾;“摸鱼儿”;经典化;宋元时期

自辛弃疾《摸鱼儿·晚春》词问世以来,后世模仿不绝,称誉不断,成为辛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之一。宋、元时期是《摸鱼儿》一阕接受历程的萌发时期,也是其经典化的关键一步。那么,研究此时期诸家在创作、词论中对《摸鱼儿》的接受状况,有益于进一步梳理其经典化历史。

一、创作中的接受境遇

刘熙载《艺概》言《摸鱼儿·晚春》“为后来名家所竞效”[1],可见其影响之大,宋、元时期正是竞效此词的萌发时期。为方便研究宋元诸家在创作中的接受情况,现依据《全宋词》《全金元词》制作下表:

表1 宋元时期《摸鱼儿·晚春》在创作中的接受情况

续表1

作 品作者及其年代仿稼轩句思想主题豪放雄浑婉转缠绵解语花·红香湿月赵以夫南宋倒银河,秋夜双星,不到佳期误;闲情最苦寂寞思情人、壮志未酬√摸鱼儿·海棠刘克庄南宋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惜年华、壮志未酬√摸鱼儿·怪新年刘克庄南宋封侯事,久矣输人妙手;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功名事业转头成空、壮志未酬、抒壮志√摸鱼儿·洗芳林王沂孙南宋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春还住。休索吟春伴侣;残花今已尘土离愁、惜春、惜年华√扫花游·卷帘翠湿王沂孙南宋几番风雨;问春住否离愁、惜春、惜年华√摸鱼儿·喜连宵赵善括南宋纷纷一阵红去;且阻寻芳路;西成事,端的今年不误。从他蝶恨蜂妒;莺啼也怨春多雨,不解与春分诉;新燕舞。犹记得、雕梁旧日空巢土激励友人、忧国忧民√摸鱼儿·甚幽人赵与洽南宋梦断迷归路;粉黛尽如土;尘缘自误咏梅、尚高洁、盼仙隐√摸鱼儿·卷珠帘赵崇嶓南宋几番花信;一年芳事如朝梦,容易绿深红褪;准拟芳期未稳惜春、闺怨、壮志未酬√贺新郎·清浪轩送春严仁南宋花不能言应有恨;恨十分、都被春风误;同此恨,有飞絮;君不见、千金求赋;飞燕婕妤今何在吊古伤春、世事无可奈何√摸鱼儿·惜春黄机南宋送春惟有,乱红扑蔌如雨;阑干凭,芳草斜阳凝伫;任门外东风,流莺声里,尽日搅飞絮惜春、离愁、壮志未酬√木兰花慢·自沈香梦断黄昇南宋风雨外、失馀春;蛾眉古来见妒;奈昭阳、飞燕亦成尘夸赞友人才能、壮志未酬、抒壮志√锦堂春·最是元来程珌南宋苦无风雨。只恁匆匆归去;却不解、留春且住惜春、惜年华、惆怅√摸鱼儿·问苍江葛长庚南宋君且住。未必心期尽负;陶泓要草归来赋;相思最苦盼归隐√菩萨蛮·丁丑送春刘辰翁宋末元初殷勤欲送春归去;握手留春住惜春、哀亡国、漂泊异乡√摸鱼儿·怎知他刘辰翁宋末元初怎知他、春归何处;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离愁、惜年华、壮志未酬、漂泊异乡√琐窗寒·和巽吾闻莺刘辰翁宋末元初睍睆留春春去;重省佳期误惜春、哀亡国、漂泊异乡√贺新郎·再用韵伤春何梦桂宋末元初把酒问春春无语;不道燕衔春将去,误啼鹃、唤起年年恨;芳草路,人愁甚;金谷平泉俱尘土伤春、哀亡国√

续表1

作 品作者及其年代仿稼轩句思想主题豪放雄浑婉转缠绵喜迁莺·留春不住何梦桂宋末元初留春不住;芳草天涯无路;落红无数;长门事;尚有花钿尘土;休上危楼高处伤春、哀亡国√莺啼序·春晚赵文宋末元初又匆匆吹去;倚斜阳脉脉;苦劝羲和,揽辔更少驻;芳菲容易委路;为君起舞;英英未化为土;长门词赋;后期莫误惜时光、离愁、哀亡国、壮志未酬√瑞鹤仙·刘氏园西湖柳赵文宋末元初零落天涯,却悔相妒;争奈系春不住惜时光、哀亡国√摸鱼儿·对西风朱嗣发宋末元初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弃妇之恨、哀亡国√三姝媚·一篷儿别苦詹玉宋末元初舞袖笼香,几曾尘土;因甚留春不住功名事业转头成空、哀亡国√贺新郎·赠铁笛蒲寿宬宋末元初季主也、应留得住;算伯夷、盗蹠俱尘土功名事业转头成空、哀亡国、穷达由命√朝中措·夹衣晨起怯新霜元好问金末元初归路楚山长;只道佳期相误离愁、念故人√摸鱼儿·雁丘元好问金末元初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忠贞爱情、哀思√摸鱼儿·双莲元好问金末元初夕阳无语;幽恨不埋黄土;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忠贞爱情、哀思√渔家傲·春去春来谁作主段克己金末元初把酒问春春不语;芳草淡烟江上路;空自舞。如何买得青春住惜年华、叹春暮、哀亡国√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段克己金末元初纷纷红紫俱尘土;毕竟春归何处所;惟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叹春暮、闲愁、哀亡国√渔家傲·不是花开常殢酒段克己金末元初只愁花尽春将暮;春且住惜年华、叹春暮、哀亡国√满江红·清明与诸生登西硙柏冈段克己金末元初维白日、暂留春住;向斜阳、无语倚危楼惜年华、壮志未酬、抒壮志√摸鱼儿·同遗山赋雁丘杨果金末元初只有相思苦;天也有心相妒;还却怕、有情多被无情误忠贞爱情、哀思√水龙吟·张大经寓第牡丹张之翰元代恨匆匆过了,寻芳时候,又早是、春归际;曲栏干凭,朝酣不语,为谁凝思惜年华、世事无可奈何√金缕曲·乙未清明张之翰元代恨天涯、留春未办,却留余住;时序匆匆催老大,又早飞花落絮惜年华、叹春暮、思乡√摸鱼儿·问谁知此时情绪张之翰元代匆匆寒食相遇;春几许。还又怕、转头风雨留难住;至今面目无妒惜春、惜年华、乐归隐√摸鱼儿·赋湘云张翥元代歌又舞;君且住惜年华、伤别离、壮志未酬√

续表1

作 品作者及其年代仿稼轩句思想主题豪放雄浑婉转缠绵摸鱼儿·正匆匆张翥元代正匆匆、楚乡秋晚;今宵最苦;君记取;重为国香赋惜年华、离愁√柳梢青·春恨洪希文元代不知还解否,几番风。雨打黄昏;望断碧山,恨迷芳草,春太匆匆惜春、叹春暮√倦寻芳·春词洪希文元代镜里朱颜,还被青春领去;簌簌红飞愁万点;那堪几番风雨惜年华、离愁√满江红·双鬓星星马需庵元代更能消、几番离别离愁、惜时光、壮志未酬、抒壮志√齐天乐·片帆呼渡西山曲滕宾元代匆匆载将春去同友欢乐、惜时光√摸鱼儿·笑当年柏台兰省许有壬元代底又匆匆朝暮;常把芳辰误;无限芳妍留住;天不妒;人间尘土惜年华、叹春暮、盼归隐√贺新郎·回首章台路张伯淳元代又一番春事阑珊,满帘风絮;人生忍把佳期误惜年华、及时行乐√角招·梦云杳邵亨贞元末明初且约住、伤春怀抱惜年华、离愁、怅往事√扫花游·春晚,次南金韵邵亨贞元末明初后期已误;待说当年恨赋惜年华、离愁、怅往事√

(一)宋、元时期创作中接受《摸鱼儿》概况

研究上表,首先可以发现宋、元时期直接受到《摸鱼儿》影响的词作达49首之多,其中南宋阶段(含宋末元初)有28首,数量较多、影响明显。元代(含金末及元末明初)有21首,其接受影响则显然受到政权对立和朝代更迭的削弱。其中,柴望、吴潜、赵以夫、刘克庄、王沂孙、刘辰翁、何梦桂、赵文、元好问、段克己、张之翰、张翥、洪希文诸人效仿之作较多,体现着这些人受稼轩的影响很大。如刘辰翁、何梦桂等乃是江西遗民词人,稼轩之豪放情怀和爱国思想深受其尊崇,并加以自觉地学习。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对稼轩词艺术成就的高度赞扬,可知刘氏受稼轩风的影响之深。其次,在诸仿作中,以婉转缠绵之词调来抒发个人情感的占绝大多数,这与原作词风相近,也是经典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他为数不多的几首作品也因“抒壮志”这一思想主题而以豪放雄浑词风写出,体现了《摸鱼儿》影响过程中的一种扩散和发扬。

我们还能看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2]的鲜明体现。身处和平时期、未经历亡国之痛的作者们往往借此调或抒发英雄失路、壮志难酬;或感慨年华流逝、惆怅往事;或无奈离愁、期盼归隐等等,都集中于个人感情的层面上,尚未与整个时代相契合。然而在经历易代之乱的诸家手中,《摸鱼儿》一阕便成为抒国破家亡之憾、陈遗民弃臣之痛的艺术工具。“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刘辰翁《摸鱼儿·怎知他》)送春即是哀悼故国的灭亡,“少年袅袅天涯恨”道出了遗民的飘零无助。由此说明《摸鱼儿》之精神已化入易代文人的集体意识中,由忧国怨悱、悲失路进化成哀亡国、痛飘零之词,转变成为他们独特的发言象征,这也是《摸鱼儿》一阕经典化历程中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让人深思的是,不止宋元易代时期如此,明清遗臣中也善用此作。王夫之仿稼轩此调作《潇湘怨词》,其萦怀的故国情结和漂泊之痛读之动容,《摸鱼儿》显然具有了恒久的生命力。相异于其他易代作家,元好问仿作却只是表现离愁别绪和哀思忠贞爱情的思想主题,个中缘由值得深究。南宋张炎在《词源》论到:“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及观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如《双莲》 《雁丘》等作,妙在模写情态,立意高远,初无稼轩豪迈之气,岂遗山欲表而出之,故云尔?”[3]指出《双莲》、《雁丘》这两首作品词风上与稼轩词相通之处。《双莲》《雁丘》同为姊妹,的确是模仿《摸鱼儿》的作品,写成时间皆可考,约在泰和年间(1201-1208)。彼时元好问尚未及弱冠,也没有经历易代之痛,故词作中并未抒发哀悼亡国之感也可以理解。遗山另一首仿作《朝中措·夹衣晨起》具体写作时间无考,或许是易代之后的作品,却也未抒发亡国之痛,何然?“从遗山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来看,他都不可能像苏、辛那样豪迈,尤其是‘不忍豪’。”并且“好问推举稼轩,重点是以诗为词、以词陶钧性灵的词学观念,他虽然认识到了稼轩词的崇高地位,却没有全面继承稼轩词的传统,尤其是放弃了爱国思想,弱化了豪壮词风。”[4]胡传志先生这一观点足以解释经历易代风云的元遗山不同于其他作者而在仿作中表现离愁和哀思的原因了。

诸家在因袭稼轩此作语句的同时,亦往往发扬原作“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托喻手法,尤其在国家更迭之际。如赵文仿作《瑞鹤仙·绿杨深似雨》“痛绝长秋去后,杨白花飞,旧腔难谱。”即是以此种手法抒写家国沦亡之痛,这种情况还将在下文中详论。此外,元十大曲中“辛稼轩《摸鱼子》”一首亦分明脱胎于此阕,反映出《摸鱼儿》在词曲交融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巨大价值。

(二)名句效仿情况与思想主题的继承深化

综观49首仿作,诸家效仿原作最多的是“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25句)、“春且住”(17句)、“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17句)、“玉环飞燕皆尘土”(16句)、“天涯芳草无归路”(15句)等句,钟嵘《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5]平生之恨和兴亡之感在暮春时节越发凸显,“从外察到内省,文学家由物候的变迁,常常会引发自己对当下处境以及未来命运的隐忧。”[6]“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等句,在接受中大多仍是直袭原意。暮春之景再遭几番风雨,那春意,那青春时光怕要消逝地更为迅速了。词人们效仿此句多用于伤春悼亡主题,且词中又多把春光逝去功名未遂、心愿未达以及家国沦落相对比,更能使人体会出词人心中的伤恨。“天涯芳草无归路”句,几乎皆是改写化用,与原来惜春词意迥别,有了一些新变化,如南宋吴潜仿作。吴潜于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后官至丞相,然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词风近于稼轩,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在《海棠春·郊行》一词中起句便是“天涯芳草迷征路”,下句紧接“还又是、匆匆春去”,在伤春、惜年华的感情氛围中,感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春且住”一句也被广泛化用,甚至一些作者未加以改造直接写入词中,可见此句的艺术力量之大,在这些词人眼中,“春且住”分明蕴含着自我惜春惜年华之情,是对岁月流逝和心愿未遂相矛盾后迸发出来的有力呐喊和无力反抗。入眼这一句“春且住”,让人震撼、心酸。“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则是上述矛盾的一大体现,原本依然“匆匆春又归去”,自己了无所成,何况“准拟佳期又误”!由眼前之伤景联系己身之处境,在环境与经历的巨大反差中抒情,可见创作者心中悲痛。“玉环飞燕皆尘土”一句化用皆被赋予新意,稼轩此句原意表面是以弃妇身份告诫善妒的女子,事实上则是警告那些进谗误国的小人。宋元词人化用或借以抒发兴衰之感,如赵以夫之“过眼荣华俱尘土”;或寄托哀思,如王沂孙之“残花今已尘土”,元好问之“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或写绮席歌舞,如詹玉之“歌扇题诗,舞袖笼香,几曾尘土”。总之与原句之意相差甚大。以上名句被宋元词人多加重视化用,原因何在?不外乎原句之美和仿作词人经历两方面。原句之美,从当时及后世人评价可知,此处不再作重复之论。仿作词人经历方面,虽然因人而异而表现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词人多少受稼轩风影响,如吴潜、刘克庄、刘辰翁、元好问、段克己之辈。同时,当面对相似的情景和经历,加之这些词人受稼轩风沾溉,其词创作自然效仿起来,稼轩原作中的这些名句在他们的笔下或直接因袭,或被赋予新意,融合入词人的情怀和话语中,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稼轩《摸鱼儿》伤春、忧国以及寄托怨悱主题在作品经典化过程中皆有继承并有所发展。其中伤春主题是诸家选择最多的。不同于稼轩伤春乃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尚未明显与痛惜时光飞逝相联系,宋元词人在承袭这一主题时往往重点停留在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寄托的是一己之怀。当然也有特例,把伤春与忧国主题相结合的几位词人,其咏春词完美地寓春之将暮于家国沦落之感中,成功地对伤春、忧国两大主题进行结合和深化。如刘辰翁、何梦桂、赵文、段克己等一批易代词人。这可谓是《摸鱼儿》经典化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寄托怨悱主题的继承与发展当以元遗山为代表,遗山变稼轩寄托国愁,怨悱失道的情怀而谱写了《雁丘》《双莲》两首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深情处不减原作。

(三)南宋仿作与金元仿作的独特价值

南宋阶段以受稼轩沾溉最多的刘辰翁成就最大,一首《摸鱼儿·怎知他》写别情,却并不只停留在顾念友情之深,而是融注入深沉的人生感慨:漂泊异乡的“天涯恨”与功业无成、年华却逝的感伤。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7]此作遒劲风格与跌宕笔势结合,语言质朴,颇为厚重,其所抒发的亡国之痛令人不忍卒读,这正是南宋阶段《摸鱼儿》经典化历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在金元模仿者中当首推元遗山,其词《双莲》《雁丘》两作是对辛稼轩以诗为词、以词陶钧性灵之词学观念的惊艳体现,虽然放弃了其中的爱国思想,但却继承了稼轩“摧刚为柔”、健笔写柔情的艺术改造精神,加之以北方豪放健美的文化底蕴和胸怀,展现出非凡的成就。

二、词论中的《摸鱼儿·晚春》经典化

从宋、元词选中考察《摸鱼儿》的经典化状况意义不大,一是由于此时期词选存世稀少。二是这一时期词选主要以“雅”为尚,《摸鱼儿》被其选中理所当然,故重点放在对现有词论的论述。词论中涉及《摸鱼儿》较少,大多是对稼轩词整体词风和成就的抑扬褒贬,仅有几处直接涉及。

(一)备受推崇

从声律角度审视此词。沈义父《乐府指迷》云:“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诸贤之词,固豪放矣,不豪放处,未尝不协律也。如东坡之《哨遍》、杨花《水龙吟》,稼轩之《摸鱼儿》之类,则知诸贤非不能也。”[8]此处提及当是《摸鱼儿·晚春》。沈义父将苏、辛词分为豪放与不豪放之类,赞誉的是协律而不豪放之词,这一评论既是对《摸鱼儿》的推崇,也反映出晚宋词坛审美的风向。

(二)隐喻批评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然终不加罪,可谓盛德。”[9]这段词评包含着大量信息。首先,罗大经已经领悟到稼轩的寄托之意:因“归正人”的敏感身份和南宋统治者消极抗金所带来的怨悱和忧虑,这首词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托喻。宋人谢叠山云:“辛稼轩中年被劾一十六章,不堪谗言,遂赋《摸鱼儿》。”[10]附从罗大经政治托喻之言论。其次是“寿皇见此词,颇不悦,然终不加罪,可谓盛德”的本事追寻。寿皇即宋孝宗赵昚,赵眘见此词“颇不悦”,原因值得思考。历来论者多认为是作品“辞意似过于激切,第南渡之初,危如垒卵,‘斜阳’句亦危言耸听之意耳!”[11]其语危言耸听不合赵眘心意,这样的论断似嫌牵强。梁启超认为:“‘长门’、‘蛾眉’等句,的确是对于宋高宗不肯奉迎二帝下诛心之论,所以《鹤林玉露》批评他,说‘斜阳烟柳’之句,在汉唐时定当买祸。”[12]这样看来,《摸鱼儿》一阕或是对宋高宗主和误国、不肯奉迎二帝的指责,恐怕还由此牵连着宋孝宗赵眘。若此论合理有据,那么倒可以很好地解释“寿皇见此词,颇不悦”的原因了。自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掳,宋朝臣民屡次提出迎回二圣,然而宋高宗多次信誓旦旦表示奉迎,却从不兑现。“准拟佳期又误”句实在传神地表现这一事实。赵构之所以不愿迎奉二圣,极可能与权力争斗有关,他不想二圣尤其是钦宗回归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权力,这正符合“娥眉曾有人妒”句意。能证明宋高宗之用心的史料很多,尤以记录对立政权金源王朝态度的史实更具说服力,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记载:“金主遣人宣谕曰:‘汝国既知巩、洛陵寝岁久难迁,而不请天水郡公之柩,于义安在?朕念天水郡公尝为宋帝,尚尔权葬,深可矜悯。汝国既不欲请,当为汝国葬之。’”[13]而宋孝宗赵眘因赵构扶立而为帝,自然顺其心意,不再提钦宗灵柩归葬之事。稼轩于词中重提旧事,讽刺批评自然使寿皇“颇不悦”,然而“终不加罪”,这当然不是罗大经所言寿皇之“盛德”。自“隆兴北伐”失败后,主和派重新掌权,宋庭畏敌,不敢言战,然而下层民众和有识之士的主战热情不减。稼轩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抗金,恢复河山,故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寿皇不加稼轩罪责,恐怕更多的是顾忌于此。罗大经很有可能知晓“终不加罪”缘由,也领悟了词中所蕴含的诛心之论,没有明言指出,却也是有所顾忌。但他内心定是支持稼轩,于是用“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寿皇“颇不悦”等隐语揭示。至于“可谓盛德”则是掩饰之语。

(三)宋、元词论经典化研究的局限和价值

在词论中考察《摸鱼儿·晚春》的宋、元时期经典化情况是比较困难的。一是因为此时期的词论与词的创作相比,处于落后阶段。宋元人撰写的词论本来便屈指可数,况且还有一些已亡佚在历史长河之中。二是词论的经典化阐释并不一定尽善尽美,以词论家个人意志来揣度作者词意,本就有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如针对罗大经《鹤林玉露》对稼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本事追寻之词论是否得当,学界就曾产生过争论。然而此时期词论中的经典化研究也很有价值。作为评论和选入《摸鱼儿》作品的最早文本,它们对后世关于此调的评价和接受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是后人研究的基础,也是《摸鱼儿·晚春》经典化的一部分。词论中,众评家从词风、音律、作品因袭等角度阐释此阕,确实增加了稼轩词与古典文论交互关系的价值。并且在整个《摸鱼儿》经典化史中,宋、元时期的这些仅存的词论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罗大经《鹤林玉露》对此作的诠释就奠定了千年以来隐喻批评的基调。可以肯定,这一时期的词论家做出的一些成果,成为了历来学者因袭的养料,打开了供后世进一步深入开发并有所突破的一个局面。

三、《摸鱼儿·晚春》经典化的意义

《摸鱼儿·晚春》在宋、元时期的接受过程,即是其经典化过程。那么,这种经典化有何意义呢?这种意义的发掘若只是局限在展现后世人如何继承稼轩在词风上的革新和创造、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等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当是索然无味的。我们认为稼轩这首词的经典化历程应放置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才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摸鱼儿·晚春》经典化意义置于文学发展史中所体现的一大价值就在于它将“香草美人”之比兴寄托手法广用于词作中,真正改变了“词为小道”的面貌,使宋词异彩纷呈,离骚传统得以继承发扬。夏承焘先生在论及稼轩词成就时曾说:“宋词从苏轼之后,豪放和婉约派互相排诋;婉约派奉秦观、周邦彦为宗,诋苏词是‘别调’,是‘句读不葺之诗’;苏派词人则不满他们‘绮罗香泽之态’、‘柔靡无骨’。这是两派的矛盾,也是两派的缺点。到了辛氏,由于他的身世遭遇,写出这类摧刚为柔的词,却统一了这两派长久不能调和的矛盾,而又融化为自己的手法,把宋词更提高了一步。”[14]夏先生评价稼轩词在调和豪放、婉约两派矛盾上成就巨大,他认为正是稼轩这种“摧刚为柔的词”做出的努力,然而在具体细节处并未详说。所谓“摧刚为柔”即是把豪壮激昂的“刚劲”精神用委婉柔丽的语言和蕴藉纤绵的意境注入作品,使其展现出不同于以往豪放、婉约两派的词风,从而调和了两派的矛盾。我们认为其中连接“刚劲”与“柔丽”的重要媒介,乃是“香草美人”之比兴寄托手法。

感时之作,必借景以形之。“香草美人”式的情感宣泄与寄托是词的一大重要主旨。但词至北宋末也很难体出这种离骚韵味的。“即如苏轼,虽以‘古人长短句诗’……即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中的佳人形象,或有君臣遇合之托意,却也难以坐实。”[15]38直到南宋,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首先是张鎡在《梅溪词序》中作词的流变之论,经由乐府追及屈宋、风雅,间接地说出词之雅化含有离骚韵味。此后胡寅在《酒边集序》曲婉地将词曲上溯至“骚”旨上。至刘克庄在《跋刘叔安感秋八词》则说得更为明显了:“间为乐府,丽不至亵,新不犯陈,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周、柳、辛、陆之能事,庶乎其兼之矣。”[15]40刘克庄为什么能这么明确地提出将香草美人传统融入于词呢?这与他所受稼轩风沾溉有极大关联。刘克庄作词极为自觉地趋向稼轩,对辛词“幼皆成诵”,而尤以稼轩《摸鱼儿》一词为典型的离骚手法很自然被刘克庄所推崇因袭。稼轩以比兴手法来写作《摸鱼儿》,与他的人生经历、天才胸怀有密切关系。他所特有的“归正人”身份和萦念收复失地的故土情节,与屈原“睠顾楚国,系心怀王”情结是何其相似!近于屈原,故最能继承“骚”旨。后代名家趋同,继承发扬这一传统。刘过《贺新郎·老去相如倦》用“美人迟暮”来抒发身世感触,刘克庄《摸鱼儿·海棠》表现“海棠”不遇天幸。至骚雅词派,虽距“骚”旨较远,但仍常用“芳草”来抒写凄楚哀怨。彭元逊《满江红·牡丹》,詹玉《三姝媚·古卫舟》《霓裳中序第一·宣和古镜》等等皆以香草美人手法抒写亡国之痛。撇开作品艺术成就不谈,这犹为珍惜的是那其中可贵的离骚意蕴和情感力量。总而言之,《摸鱼儿》的经典化在词史的传承离骚精神,变缘情绮靡为言志明道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是值得后世谨记的。

[1][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9.

[2]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07.

[3]张炎.词源[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267.

[4]胡传志.稼轩词的北归及其走向—兼论元好问在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525-532.

[5]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

[6]侯海荣,向欣.诗意旅人心理紊流中的求稳祈向—姜夔诗词中的“归”“老”释读[J].琼州学院学报,2014(4):55-58.

[7][清]况周颐.蕙风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4451.

[8]沈义父.乐府指迷[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282.

[9][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2.

[10][宋]谢叠山.唐绝句选[M]//谢叠山先生评注四种合刻.光绪九年(1883)刻本.

[11][清]黄氏.蓼园词评[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3091.

[1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3933.

[13][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9:3795.

[14]夏承焘.读辛弃疾的词[J].诗刊,1957(10):99-108.

[15]邓乔彬.词学廿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编校:王旭东)

A Study on the Canonization of Mo Yu Er Wan Chun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SUN Che-l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MoYuErWanChunwas firstly accepted and turned to be a classic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literati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especially during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reformed and deepened the theme of the poem and showed their own unique value with the times in the procedure of imitating and inheriting the original poetic connotation. Criticisms and interpretations forMoYuErWanChunin the theory of Ci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latter researches. The classic value reflected by Mo Yu Er expresses “patriotic and loyal to the throne” instead of personal emotions, which makes the Song Ci colorful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tradition ofLiSao.

Xin Qi-ji; Mo Yu Er; canonizatio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2016-03-10

孙车龙(1990-),男,安徽淮北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I207

A

1008-6722(2016)03-0062-08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3.10

猜你喜欢

稼轩鱼儿
鱼儿游
寄稼轩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我想开设一家这样的店
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聪明的鱼儿
明志
剑歌
“鱼儿游走了”不一定是减法
鱼儿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