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众文化热点的预测和引导
2016-12-05黄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黄妍,湖北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王佳璇,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加强大众文化热点的预测和引导
黄妍,湖北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王佳璇,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何为大众文化热点?大众文化热点是社会公众关注或欢迎的文化事件,其中包含着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或者欢迎的文化新闻或者信息。文化热点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和时代语境、公众的文化需求以及大众媒介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媒体的现代化,我国社会大众文化热点也不断涌现,而且影响广度和深度呈不断增强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大众文化热点形成的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冷静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大众文化热点的预测和引导。本文试图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5)”数据库(以下简称为“数据库2015”)的基本数据,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当前我国大众文化热点形成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就如何加强大众文化热点的预测和引导提出一些建议。
一、大众文化热点需要引导
中文的“文化”一词,从其初意为“以文教化”,以人文使天下人都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当所止[1]。在西方英语世界中,与“文化”一词相对应的英文“culture”,而culture从其词源拉丁文colere来讲则指向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发展过程。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现代意义上从三个层面解读文化:一是将文化描述为人类智力发展的总体过程;二是将文化理解为一种特殊生活方式;三是将文化看做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2]。从广义上说,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说,文化是人类智力的发展及其成果。文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跟随人类生活历史发展而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工业生产、商业运作等决定性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体对文化的二次塑造这一催化性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大众为文化主体的新型文化。
西方学界把这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为了大众的娱乐消遣而大批量生产,并借助现代媒体迅速传播,以此获得市场利润的文化称之为“大众文化”。在英语中,“大众文化”对应的词汇是“popular culture” 或“mass culture”,而“popular” 或“mass” 字面上有大众、公众之意[3]。雷蒙·威廉斯指出,“popular”有两个古老的含义,即“低等的”、“刻意讨人喜欢的”;同时,它还有一个现代的含义,即好受许多人喜爱的。在现代社会,一种文化要具备popular(受人喜欢)的性质,则离不开现代商业、娱乐业的运作。就是说,大众文化意味着文化转化为商品,向大众推广,取悦大众,并引起大众的消费欲望。如此一来,原本并没有消费、商业或者娱乐的意思的popular culture,在西方学者眼里就成为了颇具媚俗色彩的大众文化。针对大众文化由来已久的媚俗低下的谴责,雷蒙·威廉斯重新确认了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认为它已“替代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2]。
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时,就与大众传媒连为一体,大众是通过传媒的宣传特别是影响来构建关于世界和社会的认知[4]。关于大众文化的意义及其阐释虽然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大众文化的后天构建性质却得到广泛认可。这可归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性的产品,并非顺应自然而生的文化。美国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家D.麦克唐纳曾指出:“大众文化是从上而下,是商人雇佣的技师制作……并非公众自然而然的经验表达”[4];第二,商业化和产业化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导致大众文化是标准化、程式化和机械复制的产品,是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结果[4]。
正是大众文化的后天构建性质以及现代媒体的高效传播速度为大众文化热点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大众文化热点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定时期大众关注的文化重点问题通过现代媒体的“推波助澜”所形成的社会舆论热点。其波及面小到一个省市,大到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就一个国家范围而言,大众文化热点映射着社会公众的文化关切和需求,诉说着这个时代的社情民意。如果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和正确引导,大众文化热点也能够对主流文化建设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大众文化热点的关注和研究,进一步丰富核心价值观内涵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培育和引导大众文化热点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知和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推进,但作为受到公众喜爱和备受关注的大众文化热点能够发挥引导公众接受主流社会文化、推动国家文化发展建设的作用。首先,大众文化热点作为文化载体能够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通过文化热点可以推动大众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和自觉追求;其次,现代市场经济观念、高度的民族认同感、高尚的道德文化以及成熟的法治文化都能够通过大众文化热点得以传播;再次,优秀进步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大众文化热点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歌舞、戏曲、电影、文学,等等,大众文化热点可以提供一种完全不同于“正统”文化的新视野,从而有利于创造多样化的文化环境。总之,预测和引导大众文化热点,能够帮助大众了解社会流行的信号、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走向,也能够使主流文化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从而深化大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度。
然而,大众文化热点的形成具有自发性,其作用也并非必然是积极的,它可能对主流价值和文化的传播和强化起推动作用,也可能对主流价值和文化起消解甚至破坏的作用。因此,党和政府以及主流媒体正确预测大众文化热点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参与和引导大众文化热点就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大众文化热点才能发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积极作用。
二、我国大众文化热点形成的时代语境
解读当前我国大众文化热点离不开时代语境。文化热点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语境。时代语境大致上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体以及价值三种因素:社会因素是指文化热点产生的总体社会环境;主体因素指社会主体的总体文化素养;价值因素指向文化热点产生的总体社会价值取向。
首先,当代我国大众文化热点产生的总体社会环境是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机构和文化从业人员逐年增加的大繁荣时代。根据《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发布的关于全国主要文化机构数以及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基本情况两份数据(从1990年起,提取每隔5年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的发展脉络(参见本文表1、表2)。从这两份数据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文化总体和大众文化都是呈逐年递增的状态在发展,无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作为文化发展硬件的文化机构,还是从事文化事业的个人、团队等文化发展软件,从数量上看,都是逐年递增的。中国在20 世纪90年代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我国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多个方面都经历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
表1 全国主要文化机构数(按年份)[5] (单位:个)
表2 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基本情况(按年份)[5]
年份机构数从业人员数/人举办展览个数/个组织文艺活动次数/次举办训练班次/次199090876781734292990683701719951348775263310701105094602320004532112842091670276574143370200541588122500111300391439190194201043382141002117353576799358719201544423170299131728845421469300
其次,当代我国大众文化热点产生的主体因素的特点是文化在公众生活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作为社会主体的公众更加关注文化。中国在20 世纪80、90年代发生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也使得作为大众的人民群众自身产生了变化,而这些新时期的大众就成为当代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最重要的一环——文化主体。由于时代的变迁,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集中体现,就文化而言,就是新时期我国文化的全面发展,使得作为文化主体的新时期大众更加关注文化,文化在每一位新时期公众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增加。从“中国文化现状调查数据库”(以下简称为数据库2015)所提供的关于“调查对象是否关注文化问题”*数据来源: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5)”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来看:参与调研人数为3 094人,认为自己比较关注的人数为1 220,占总体样本比例的第一位,而认为一般关注的人数为981,占总体样本比重的第二位,认为自己非常关注的人数为396,占总体比重的第三位。从数据上看,83.9%的受访者都认可自己对文化问题的关注。而数据库2015的另一份数据,则是关于“文化消费占个人生活支出的比例”*同上。的调查。从这份数据看,参与回答本题的人数为2 972,选择文化消费低于生活支出10%的人数为1 573,占总体样本比重排名第一位;选择文化消费占生活支出10%—20%的人数为996,占总体样本比例排名第二位;选择文化消费占生活支出21%~40%的人数为349,占总体样本比重排名的第三位。从数据上看,虽然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其文化消费的比例较低,但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对个人文化生活的花费不容小觑。从“数据库2015”所提供的两份数据,可以肯定的是,当前我国公众无论是其思想观念还是实际生活,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公众对文化的关注以及文化对公众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某位人物、某个事件、某项政策、某种观念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相当数量的社会关注,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热点。
再次,当代我国大众文化热点的价值语境指向一种反映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价值观形态。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形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政治价值观。我国公众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改革开放和爱国主义精神,认可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根本改善。与此同时,伴随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发展而来的生活压力加重,社会公平缺失,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官员腐败严重等现象,又动摇了社会公众对未来生活前景的信心。根据“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研究”提供的数据,有关“人人都应该热爱祖国”的调查中,态度强度最高的选择“很赞成”达到1 153人,占有效样本数的55.01%;认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变好的选择总数占到有效样本总数的90%以上;认为“多数共产党员道德水平较高”的选择接近有效样本总数的55%。而认为日常生活存在各种压力的人高达有效样本总数的90%以上;认为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总人数接近有效样本总数80%,认为官员腐败是实现共同理想和社会进步的最大危害的总人数超过有效样本总数的90%[6]。
社会道德观。公众仍然认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精神,对社会诚信抱有信任,同时赞同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但与此同时,社会诚信观念滑坡、人与人丧失彼此信任、金钱至上的人生观为大多数社会公众认可。调查数据显示,有关人际关系的调查中,认可“人与人之间是互助的”认同率为45.53%,而消极选项则高达54.47%;认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讲诚信的积极选项占47.33%,而消极选项则占到44.35%。有关理想追求和集体价值观的调查中,认可单位集体利益优先的认可率为47.36%,认可当地政府利益优先的认可率占到46.47%,对集体利益的重视仍占大多数。有关人生理想与金钱观的调查中,认为人生理想目标就是挣钱的认可率接近56%[6]。
婚姻家庭观。当代人仍然持有一种持久忠贞的爱情观,但对爱情的困惑也不少。对婚姻家庭的认识主要围绕夫妻、长辈、晚辈展开,夫妻和睦、尊老爱幼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家庭道德。就与长辈的关系而言,传统孝道被批判地继承,当代人对孝道产生了新理解、新认识。关于爱情观的调查数据表明,认同爱情的长久性的认同率为54.16%,但“说不起爱情”、“不想天长地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几个选项加起来达到49%;关于家庭道德的调查中,夫妻和睦的认同率达51.02%,尊重长辈的认同率达31.06%,爱护后代的认同率达6.76%。有关孝的认识调查中,其中“关心父母的健康和起居”认同率为83.86%,“以自己的成功回报父母”的认同率达73.18%,而“完全服从父母的意见”认同率为7.33%[6]。
三、大众文化诉求是大众文化热点形成的内因
当前我国大众文化热点的形成离不开公众的文化诉求。大众文化热点的形成与大众文化诉求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里,我们选取“综艺节目原创化”作为热点的案例略加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0%,这也就意味着包括综艺节目在内的电视节目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公众文化、娱乐的消遣、消费的需求。从综艺节目类产品被接受的角度来看,“数据库2015”提供的“2014年以来对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文艺产品统计”有关数据中*数据来源: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5)”数据库。,选择“综艺节目”的人数占总样本比例的23.51%,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一;选择“电视剧”的人数占总样本比例的23.39%,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二;选择“音乐节目和音像制品”的人数占总样本比例的13.44%,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三。从两份数据来看,一方面,从文化产品供给的角度而言,综艺节目的产品总量确实能够提供足够的产品;另一方面,从文化消费者的需求来看,综艺节目应属于受大众欢迎程度最高的文化产品。然而,我国综艺节目的运作模式仍然存在不足,综艺节目的未来前景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电视节目仍依赖海外模式。近年来综艺节目虽然产量井喷,但从诸多节目之中杀出重围获得观众青睐的节目却并不多,以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是央视市场研究(CTR)与Kantar Media集团等共同建立的合资公司,致力于专业的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研究,为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传媒行业提供可靠的、不间断的视听调查服务。提供的“2015年11月份综艺节目收视率排行榜”为例,收视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奔跑吧兄弟》《跑男来了》《笑傲江湖》《挑战者联盟》《快乐大本营》,其中《奔跑吧兄弟》收视率为4.278%排名第一;《奔跑吧兄弟》衍生节目《跑男来了》收视率为2.206%,排名第二;《笑傲江湖》收视率为2.164%,排名第三;《挑战者联盟》收视率为2.084%,排名第四;《快乐大本营》收视率为2.179%,排名第五。其中排名第一的节目《奔跑吧兄弟》则是典型的“效仿型节目”,该节目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而“数据库2015”研究调查中针对“2014年对文化发展最深刻的印象”,选择“各卫视效仿热播韩剧”的人数占总样本人数的35.5%,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一。因此,虽然国内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办得红红火火,但有不少节目是购买海外节目模式录制的,比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歌手竞赛节目,江苏卫视的《我们相爱吧 》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王牌栏目《我们结婚了》,东方卫视的《花样姐姐》引进自韩国TVN电视台的明星旅行真人秀节目,这也意味着对海外模式的依赖依旧严重。严重依赖海外模式意味着当前我国节目制作缺乏原创性,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节目内容与观众生活脱节,或者出现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元素,这些恰好解释了我国当前某些文化产品(如各电视台制作的豪华晚会、中国国产伪大片)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人们有理由期待看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市场热度的现象级原创综艺节目。
2.电视综艺节目的固有播出平台被打破。对这些娱乐节目备受关注的原因何在,《2016年文化热点看什么》原文则作了如下评价:“在这场电视台与互联网关于电视剧的博弈中,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本身的机制更灵活、资本流动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样、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有过如此之高的发展速度……这种速度,来源于互联网为中国电影带来的新一轮升级和革命。”[7]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其原因就在于娱乐产品的终端消费者——大众,大众是娱乐产业链中的最后一环,他们是娱乐产品的终端消费者,而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娱乐形式。正是如此,互联网更改了娱乐产业的经营模式;同样,互联网的普及决定了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广泛的关注,成为大众眼中的热点。互联网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十分明显,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娱乐产业,各种娱乐产业的经营模式都相应发生改变。
四、新闻媒体对大众文化热点的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大众文化热点的形成,在倾向、角度、强度等方面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大众文化的传播依赖现代科技传媒手段,文化能够被大众接受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转变为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形式。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主流媒体最受关注的文化内容,就可以找到当前我国大众文化的热点所在。
在“2014年春夏季中国报纸流行语”*数据来源: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5)”数据库。榜单中,极受媒体关注的“马航失联事件”位居综合类榜首,“马航事件”一方面是遇难同胞的家属的痛楚让大众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国内媒体的长期连续报道马航事件的后续情况,也保证了大众对该事件的长期关注。而“2015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2015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是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动态流通语料库(DCC),通过计算机提取获得。流行语的语料来源包括《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18家主流报纸2015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全部文本。自2003年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逐年开展“中国报纸春夏季流行语”与“中国媒体年度流行语”的监测和发布。榜单中,文教科技类流行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校园足球”、“汪国真”、“平凡的世界”。“校园足球”的热度与教育部实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战略计划相关,而第二位的流行语“汪国真”是因这位著名诗人在2015年4月26日凌晨去世,之后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发表相关纪念文章,使得这场对诗人的吊唁演变成为了几代人对青春的追忆。可以说,这是一场因诗人而引起的集体文化事件,而这个事件得以形成的平台则是网络。网络使得文化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受到关注的第三位流行语“平凡的世界”并非是路遥的小说原著,而是原著改编而成的热播电视剧成为了公众热捧的对象。根据《北京日报》报道,自2015年2月26日该剧播出至2015年3月18日18时,来自各大视频网站的数据累计显示,《平凡的世界》总播放量达到6.51亿次。此外,在反映网络关注热度的“百度指数”中,《平凡的世界》的搜索值一度达到了622 500,而在索福瑞收视率排名中拿到第一的电视剧《锦绣缘华丽冒险》,最高值也不过是636 702[8]。 “数据库2015”有关“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媒体渠道选择”的相关数据显示*数据来源: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5)”数据库。,排在前三位的媒体渠道为“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广播电视”。公众能够迅速获取相关信息,网络使得话语权具备了一种集体性,公众可以在网上发出自己声音。相关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对公众文化生活影响最广、最深入的传媒平台。
文化热点是重要的新闻资源,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热点一样,文化热点一般具有时效性强、内容量多、关注度高等特点,因此文化热点往往成为众多媒体的必选题材。作为文化热点形成条件之一的新闻媒体,则存在如下问题。
1.视角单一,缺乏原创性的报道。网络时代,各类新闻信息能够被迅速分享,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倾力打造的“新闻网站被转载指数2016年7月榜”榜单显示,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继续稳坐中央新闻网站被转载指数2016年7月榜前三把交椅,地方新闻网站被转载指数7月榜前三名则是红网、东方网、华龙网。新闻转载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新闻的社会关注度,但同时也导致了原创性新闻的减少,各类转载的二手、三手新闻充斥各地门户网站。
网络时代的另一个新闻特色是新闻通稿的过度使用。通稿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需要稿件的媒体。而当下的通稿则是由活动举办方为了统一宣传口径,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媒体工作者署名刊发通稿,而不需要到达新闻现场采访。常常某一新闻事件发生后,公众在网络上读到新闻大同小异,各类新闻门户充斥着一模一样的新闻通稿。
2.市场主导,偏离主流文化轨道。在传媒发达的时代,新闻热度是所有媒体的共同追求,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应注意过度追求热度、吸引眼球而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挑战新闻真实性、导致信息碎片化,等等。例如,2015年被广泛关注的“僵尸肉”新闻,已经被冷链专家证明长年冷藏肉类并不经济,是虚假新闻。而新闻中最常见的各类娱乐明星的私生活报道,虽赚足关注度,却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此类新闻既侵犯人的隐私,又引导更多公众无视他人隐私。事实上,文化热点成为新闻热点需要通过媒体传播,但跟新闻热点相比,文化热点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媒体工作者在报道文化热点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满足读者的信息诉求外,更需要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建构一种精神价值。
五、加强预测和引导大众文化热点的建议
在大众文化热点形成的三个条件中,时代语境虽然完全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但为大众文化热点不断生成提供了土壤,这个条件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众文化热点问题,不能放任自流;而大众文化诉求、现代媒体则是大众文化热点的形成过程中的可控因素,为我们提供了预测和引导大众文化热点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国应该针对不同大众文化热点形成的具体条件,加强对大众文化热点的预测和引导,使我国大众文化热点成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合我国公众趣味、促进我国主流文化建设的大众文化热点。
第一,文化热点的引导应当切合当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实际现状。无论是从客观的国家政府支持、文化经济市场,还是主观的社会公众关注、文化产品需求而言,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都是处于一个积极向上、良性循环的环境。当今,商业运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究其本质,大众文化应当是现代社会中的客观事物通过现代大众传媒二次创作的产品。大众文化热点引导工作除了积极利用良好的主客观环境之外,还应当考虑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现状,结合国家的宏观政策,消除公众的价值困惑和负面情绪,培育传递正能量的热点。根据“数据库2015”提供的数据,认为国家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措施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保护文物”的,占总样本比例的54.20%,排第一位;认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占总样本比例的45.73%,排第二位;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占总样本比例的42.57%,排第三位*数据来源: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5)”数据库。。
在引导文化热点的过程中应当把这些文化建设诉求考虑在内,创造出具有积极建设性意义的文化热点。例如,在“2015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榜单中,“创客”一词居于综合类流行语的榜首。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中心主任杨尔弘认为,“创客”是一个新词,主要和整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势有关。在“2014年春夏季中国报纸流行语”榜单中,文化教育类排第一的流行语为“邵逸夫逝世”,这一热点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中国教育事业。许多“80后”、“90后”都是逸夫教学楼的受益者,这些人自发地以多种形式去追思这位教育慈善家。这一热点体现大众对教育的关注,对投资教育者的肯定,同时顺应了改善现有教育条件的内在需求。
第二,密切关注公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文化产品的原创性,使其紧贴公众生活。在“数据库2015”提供的“大众文化需求满足总体状况评价”有关数据中*同上。,认为“ 大众需求满足状况一般”的人数占总样本比例的60.6%,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一,认为“ 大众需求满足状况不太好”的人数占总样本比重的21.5%,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二。本组数据表明,现阶段大众对我国大众需求满足现状的评价并不理想。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产品创作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必须将大众的文化需求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而不是一味将文化产品灌输给消费者。“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文化作品的创作到接收意见回馈都应当深入老百姓的生活,而非闭门造车……为人民大众服务仍然是我国文艺事业的根本方向,坚持这个方向,就要使文艺积极反映人民心声,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根本意义。”[9]任何一个文化热点都不是自我生成的,而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工作者的趣味必须精准地关注公众的文化需求。
以本文分析的综艺节目热点为例,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制作粗糙、内容雷同、毫无人文关照的综艺节目势必将在大浪淘沙中失去观众和市场。本土综艺在借鉴海外综艺模式的初步阶段之后,不应当产生依赖情结,而应当从累积的创作经验之上向本土化、原创化的方向努力。以湖南卫视原创节目《旋风孝子》为例,以明星亲子日常生活引领真人生活秀,节目制作人在对中国的国情、文化、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研究后,选定以孝道亲情为创作元素。此类原创性的电视节目更加注意良性的社会效益,传承中华文化传统,通过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示中华传统美德,赋予节目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第三,强化媒体在报道各类文化热点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数据库2015”提供的“我国文化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统计”*同上。有关数据中,认为“ 提升文化产业人员素质”的占总样本比例的23.83%,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一;认为“优化文化产品质量”的占总样本比例的21.47%,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二;认为“加强文化产业服务水平”的占总样本比例的16.95%,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三。我国文化生产最迫切的问题恰恰在文化生产的内部环节之中。文化创作人员的素质、文化生产的原创力等都影响着文化产品的质量。
媒体工作者在挖掘、传播新闻热点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追踪热点的确是市场化环境下媒体的必然选择,而价值观则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评价一切事物的立足点。价值观不同,客观事实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文化涵盖了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的热点也是千差万别,不少热点还具备争议性的。媒体报道的过程中就应该不盲目跟从流俗,而应该理性思考、观察、判断、分析和报道文化热点。二是必须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文化热点包括重大文化事件、娱乐新闻、社会新闻,媒体在挖掘其新闻价值和文化价值时,必须尊重基本的客观事实,理性的判断、分析和思考,以及恰如其分地表达,回避炒做以及哗众取宠,防止造成错误导向。三是注重独立的新闻视角。网络新闻媒体除了要在点击率、新闻量等指标上保持竞争优势外,更应该凭借原创性的内容吸引读者。以2015年11月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新闻为例,大多数媒体新闻把关注点都放在出土文物介绍以及海昏侯刘贺的废帝身份之上,而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则是以纪录片的手法,讲述海昏侯墓背后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挖掘海昏侯刘贺所处西汉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和细节。在传播文化热点的意义上,《探索·发现》栏目不仅做到了在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且更是为公众提供了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英)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叶奕翔:《大众文化释义》,载《东方论坛》2013年第6期。
[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5]《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
[6]龚群:《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查研究》(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 张贺、刘阳、陈原、王珏、郑海鸥:《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载《人民日报》2016年1月7日 第17 版。
[8]《收视率作怪,同剧不同“命”(图)》(原载《北京日报》),http://news.163.com/15/0318/03/AKV6KK2Q00014AED.html.
[9]蔡武:《文化热点面对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