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①

2016-12-03张高华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张高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157000)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①

张高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157000)

近年来,随着国家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理论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愈来愈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相关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多样化,在数量上呈现递增趋势。通过对2005-2015年期间与留守儿童心理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对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进行综述,分别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干预手段等方面进行述评,指出已有文献尚存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今后更好地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6.05.011

改革开发以来,伴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市化进程,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流动。受我国二元城乡结构体制的制约,多数外出务工家庭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乡接受教育,因此产生了大批留守儿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两会答记者问中提到:“我国有2.4亿左右农民工,约有6000万留守儿童,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就有2400多万,超过了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答记者问》,http://www.fmprc.gov.cn/ce/cejp/chn/zt/2016lh/t1347798.htm,2016年。如此众多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疏于看管,形成了诸多的留守儿童问题。有些孩子开始对世界怀有深深的敌意,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留守儿童问题,莫成社会悲剧》,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21011/ArticelP03002FM.htm。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关于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意见》*《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zwgk/2013-01/10/content_2309058.htm,2013年。;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年第6期。。这些意见和措施都为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指明了方向。

随着留守儿童社会性事件的出现,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众多文献中分析、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溯源

(一)“留守儿童综合症”

王玉琼等*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 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中国统计》2005年第1期。根据其对河南鲁山、叶县 4 个乡镇 4所学校 500 名学生的调查,提出“留守儿童综合症”的概念,并总结了其表现形式:

“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性格孤僻、脆弱、道德真空”等。从2011-2015年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一期间留守儿童综合症恶性事件呈集中爆发态势。下面对有较大反响的媒体报道事件简单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15典型留守儿童事件梳理

数据来源:根据互联网报道整理

与此对应,理论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也出现大幅上升。其中,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往往有严重的自卑感,但又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大多数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盲目反抗。父母如果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情绪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2015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http://www.cssn.cn/dybg/dybg_jy/201507/t20150710_2074055_3.shtml。

(二)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脉络

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所有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早在1993年,便有学者提出对留守儿童的担忧,提出的背景是当时的出国热致使很多儿童留守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始于2004年,此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开始出现在大量报刊上。而第一篇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学术研究文献出现在2005年,且从此文献数量逐年增长,如图1所示(对2015年文献的统计截止到2015年11月10日),到2013年此类文献数量达到210篇,到达顶峰,而从2012-2015年的文献数量占所有文献总数的60%,如图2所示。通过图1可以试图解释这一理论研究趋势。

图1 2005-2015年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数量

图2 2005-2015年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比例

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留守儿童分布比例56%25.60%14.20%9.90%心理研究文献数量11101821研究文献所占比重18.33%16.67%30%35%

图1、2表2数据来源:根据www.cnki.com 文献检索整理

表2显示各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和对应的心理研究文献数量。可以看出,西南和西北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占我国总数的80%以上,然而,相应的研究数量只占总数的45%;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可能的解释是,跟中部和东部教育与科研实力呈正相关。

二、研究方法和量表工具综述

(一)研究方法

本文所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实验法、元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对象上,将留守儿童作为整体的抽样研究较多,而对能更有利于了解心理活动的个案研究较少,定性研究的深度也有待于加强。

表3 纳入分析的86篇文献中研究方法的使用频次

(二)量表工具

本文所纳入文献使用的量表主要分为综合性量表和非综合性量表。综合性量表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17篇)、艾森克个性问卷(7篇)、SCL-90心理健康测量量表(5篇)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2篇)四种;非综合性量表包括心里弹性(韧性)调查量表(9/10篇)、行为问题测量量表(8/9篇)、社会支持测量量表(8篇)、抑郁调查量表(6篇)、幸福感测量量表(6篇)、孤独感测量量表(6篇)、社会适应调查量表(3篇)和焦虑测量量表(3篇)八种。具体如表4所示。

随着社会发展和农村社会文化的变迁,留守儿童的更多典型问题逐渐出现,已有的问卷并不能满足量化的需要。目前,专门针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量表较少,自编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缺乏大样本数据。而外来心理量表的引进,也需要结合留守儿童实际情况进行汉化,这是今后我们深度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向。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特点的研究

大量文献对留守儿童心理做出了研究,更有一些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做出了元分析(选择应用MHT量表文献),这些分析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如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2)对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研究,如自尊、自卑、情绪、孤独等;(3)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如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适应能力等;(4)其他方面的研究,如自我效能等。对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频数统计,从表5可以清楚地看出主要研究内容。

(一)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有研究者曾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出了元分析(本文选取应用MHT量表的文献):一部分研究者得出留守儿童各项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也就是两者在MHT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刘霞*刘霞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第1期。、王娟*王娟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年第4期。和王广海*王广海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年第11期。等人研究得出“留守组儿童各项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组儿童”的结论。但林细华*林细华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第2期。通过对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得出结论“除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外,MHT量表的其余各项因子焦虑总分、冲动倾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的合并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反映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留守组。”是由于研究方法或者选取样本差异还是其他原因致使不同研究者在研究结果上出现了一些不同,尚不得而知。未来的研究有望在这一问题上继续深化。

表4 定量研究量表的分类

表5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常见关键词频数统计

(二)对留守儿童各心理特性的研究

1. 人格。在掩饰性、内外向、精神质维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刘照云等:《江苏省488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比较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3期。*张建育、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第8期*王挺:《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人格掩饰度高且内倾,情绪更紧张。而张孝义*张孝义、胡志海:《留守儿童人格调查及“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的影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对此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神经质维度差异上达到极其显著水平,但在掩饰性、内外向、精神质维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王挺于2014年分别对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的人格做了研究。他认为小学几乎所有人格特质和初中生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敢为性、世故性、忧虑性七个因子会随父母外出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特别是母亲在学龄前外出对儿童人格的不良影响更大。

2.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成为近几年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热点,元帅*元帅等:《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5期。对此做了较为详细且具有总结性的元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就个人的三个因子方面来看,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纬度没有明显差异,而在积极认知这一因子上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支持力因素中家庭支持不如非留守儿童,而人力协助纬度没有明显差异。刘珊珊等*刘珊珊等:《农村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与心理弹性关系》,《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第19期、蒋玉红等*蒋玉红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第3期。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忽视情况发生比较普遍,被忽视的儿童心理弹性水平低。而朱激文等*朱激文、康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调查报告——以梅山中心幼儿园大班为例》,《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年第6期。得出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他们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处于较好水平。

3.情绪。大样本范围的不同研究均发现,留守儿童情绪问题较严重,在孤独、自卑等方面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达朝锦等:《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护理学杂志》2009第23期。*于源浩等:《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第9期。黎志华等*黎志华、尹霞云、朱翠英:《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特征:平均趋势与个体差异》,《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对221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特征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平均趋势方面,留守儿童在情绪各项指标都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且留守女生显著高于留守男生。除此之外,谢玉兰*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7年。、刘晓慧*刘晓慧等:《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第28期等在研究中证明留守儿童也存在较多的情绪性问题行为。李亦菲等*李亦菲、张海燕:《农村地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2期。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愉悦度、平和度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

4.孤独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较高的孤独水平。*王鑫、郭强:《贵州省某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年第4期。*侯洋、徐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自卑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第8期。*董泽松、张大均:《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第7期。男、女留守儿童孤独倾向检出率均分别高于非留守男、女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王磊:《山东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孤独现状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年。体会到状态性孤独的留守儿童往往也体会到了特质性孤独,高孤独感的留守儿童也是高自尊的留守儿童。*罗欣等:《初中留守儿童孤独感与自尊相互关系的探讨》,《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年第12期。

5.抑郁。留守儿童抑郁症状较为普遍,留守儿童的抑郁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且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兰燕灵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第8期。*杨娅娟等:《安徽留守儿童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3期。*刘得平等:《国内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的Meta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第12期。何靖蕾等*何靖蕾等:《2008年安徽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状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11年第4期。、范方等*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8年。得出相似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

6.主观幸福感。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不显著。*张丽芳等:《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4期*胡心怡等:《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湖南省留守儿童幸福感的影响》,《心理研究》2008年第4期。*陈亮等:《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3期。而喻永婷等*喻永婷等:《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6期。、陆健兰等*陆建兰等:《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1期。在研究中得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介于两者之间的是胡芳等*胡芳等:《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1第27期。的研究,她认为留守学生在友谊、环境、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学生,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7.心理韧性。不同学者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调查结果呈现出差异性。顾颜*顾颜等:《留守青少年心理韧性调查分析》,《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2年第3期。、葛秀杰*葛秀杰,李春玉:《延边地区汉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3年第2期。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较高。但陈友庆*陈友庆,张瑞:《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9期。则认为留守学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徐礼平*徐礼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相关性》,《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第7期。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因子水平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差(P值均〈0.05)”。而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和监护力度对儿童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其中留守女生比男生更擅长向身边人求助和倾诉,对支持的利用度高于男生。除此之外,与父母联系频率不同的留守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有显著差异,与父母联系的频率越高,其心理韧性的得分也越高。

四、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要素研究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因素研究

1.经济状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富裕地区健康水平,但在人格上却表现出弱势。在心理健康方面,与一般认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受到经济的压力,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富裕地区的孩子截然相反,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更高;但在人格特点上,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却更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孤僻、与环境相处困难的特点。*雷芳:《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期。郭宇鹏*郭宇鹏等:《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第7期。也提出:“通过对农村相对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对比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富裕地区比贫困地区得分低,并且在敌对、人际关系的对比上,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孤僻、与环境相处困难等特点,在焦虑和学习压力上也有显著性差异。”

2. 不同留守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留守儿童留守类型主要分为同辈(无)监护、隔代监护、父亲监护、母亲监护和单亲监护。不同的留守类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王树明*王树明等:《汉川市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6期。、樊翠娟*樊翠娟:《不同留守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2010年第3期。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留守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差异(由好到差的心理状况排序):单亲监护>母亲监护>父亲监护>隔代监护>同辈(无)监护;但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在身体症状方面,留守儿童内部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父亲监护型>母亲监护型>自我 / 同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单亲监护型>隔代监护型>非留守儿童。*杨通华等:《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社会心理科学》2015年第7期。

3.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或监护人表现出的教养观念、行为及对儿童情感的一种组合方式。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养方式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黄艳苹*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5期。,2006;高亚兵等*高亚兵、彭文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第4期。,2008),而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的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教养方式对各种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影响,但各种教养方式对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影响不一致(黄艳苹,2006;吴继红*吴继红:《农村不同教养方式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以洛阳地区为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刘美丹*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6期,2007)。在分析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寄宿教育和自我教育四种教养方式。隔代教育儿童在敌对因子上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教养方式;寄养教育留守儿童在偏执、人际关系、敌对因子上的检出率明显高;自我教育和寄宿教育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心理不平衡因子上检出率明显高(吴继红,2008)。国内常用的教养方式分类还有较常见的四分法,即溺爱型、专制型(专断型)、放纵型(纵容型)和民主型(张青方*张青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青年研究》1998年第5期。,1998)。

(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研究

1.性别维度。关于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性别因素,在研究中存在不同对比标准的情况。一部分研究把贫困区与富裕区留守儿童按照男生、女生的标准分别进行了差异性检验(考虑到性别常模属性),女生留守组与女生非留守组在各项指标上均未出现显著的差异,而男生留守组与男生非留守组达到临界显著到非常显著的不同水平,其中,李浩然*李浩然、孟群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1期。认为“留守”对男生更不利;另一部分研究则将留守男童与留守女童进行了差异性检验,得出富裕地区得分高于贫困地区的结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均是贫困地区的留守女生心理健康数值低于富裕地区。这符合我们的预先假设,也说明贫困地区的留守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堪忧。郭宇鹏*郭宇鹏、史永涛、杨洋:《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第7期。、王娟*王娟、张积家、朱云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年第4期。和雷芳*雷芳:《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期。均对此提出同样的观点。

2.年龄维度。在留守儿童的年龄维度,小学生干预后神经症性行为有所改善,中学生的改变不尽如人意,提示接受心理干预的年龄越小越好,也反映了青春期少年的反叛特征对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兰燕灵等:《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第11期。尤琼*尤琼:《体育锻炼干预对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体育学院,2014年。提出:“年级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五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MHT 总分的焦虑平均分均高于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的焦虑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高有降低趋势;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的焦虑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高有上升趋势。”

五、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干预研究

(一)干预研究的研究视角

针对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若干心理问题,各种干预研究纷纷出现,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阐述其原理、模式、策略等。对233篇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出现频率较多的关键词依次为:心理干预、团体辅导(治疗)、社会干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干预、运动(体育)干预、综合干预、音乐干预、绘画干预、法律干预等。本文将按照其所属的学科领域将其归类,分别总结不同视角下的干预手段和效果。

(二)干预研究手段与效果

1.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中团体干预模式最常见,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干预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团体干预对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学习倦怠、孤独感、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刘霞等:《团体心理辅导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第9期。*张欢欢:《团体辅导对初中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骆秀:《留守儿童学习倦怠团体辅导干预实施及效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如信心不足、对父母满意度、生活条件满意度、教育条件满意度及焦虑、抑郁、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心理状况,魏贤玉*魏贤玉、朱蔼、朱相华:《心理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2期。发现“心理干预后具有明显改善作用,除此之外的抑郁、个性等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起到积极作用”。心理辅导对留守儿童的个性重塑、抑郁、焦虑、智力和满足感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提高自我意识方面,总体上效果不甚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陈昭君*陈昭君、徐凌忠、盖若琰、赵思琪、徐昕、王亨:《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效果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第10期。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发现:“适当干预对改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效果显著。”

2.教育干预

(1)家庭干预。家庭干预主要包括促进亲子互相了解、促进亲子沟通和改善亲子关系 三个板块。在接受家庭干预前、后的农村留守儿童 MHT 各因子得分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王燕蓉等:《家庭干预对利川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因子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第29期。

(2)学校干预。学校干预是指通过借助学校的平台来关注、疏导和矫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切手段和措施。*胡湘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学校干预机制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李蕾*李蕾:《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学校干预机制》,《神州》2014年第8期。在2014年的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缺位,而学校干预将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虢三中*虢三中:《加强学校管理 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是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展开四个方面的教育:第一,优化基层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第二,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第三,有效地开展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第四,发挥寄宿制学校的作用。

(3)社会干预。国外研究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Becker BE,Luthar SS. Social-emo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achieve-ment outcomes amongdisadvantages students: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2( 4).*Marianne H M,Vollebergh W,Meeus W. 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adolescence.Journal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0 (3) .国内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的亲密感、价值肯定、个体情感支持、陪伴娱乐支持、信息支持和帮助 6 个维度与留守儿童MHT 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身体症状8个因子均呈负相关关系。*李志专、郭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胡昆:《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刘晓慧等:《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第28期。*班永飞、宋娟、吴孝勇:《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特点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第1期。*冯玉山:《优势视角下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辽宁大学,2014年。其中,冯玉山对落后农村的社会教育做出研究后发现:该区没有青少年宫、科技馆、文化纪念馆等场所可供参观学习,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大型游乐场等场地可供玩耍;此外,农村的许多网吧成为了留守儿童的“心灵家园”。

3.运动干预

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普遍共识。定量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人格、情绪、认知方面。陈德祥*陈德祥:《体育活动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1期。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未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递增呈现积极优化的趋势,而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人格形成,社会化发展,情绪的改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方面都有积极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盖正*盖正:《体育干预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危机的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实施田赛、径赛、球类、拓展等项目干预,留守儿童在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谭伟*谭伟:《阳光体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对湖南省娄底市甘棠镇留守儿童进行体育干预,发现在进行乡土特色的集体游戏与新兴项目的运动中,这些儿童能够获得社会支持和群体认同感,并且焦虑情绪得到了改善。

4.音乐干预

音乐教育能积极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作用、原理的探讨、策略的选择、意义的讨论方面。王琳琳*王琳琳:《奥尔夫音乐治疗对河南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对河南省太康县华龙双语学校六年级有焦虑性情绪障碍的24名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案后发现,音乐对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奥尔夫音乐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留守儿童的主观生活感受性。

定量的音乐干预研究,如夏小玲*夏小玲:《音乐教育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身健康的调查报告——来自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证据》,《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对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音乐干预。干预后发现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感减弱,孤独、自卑、无助的心理状态好转,恐惧感基本消除,学生心态整体呈现阳光。留守儿童通过音乐课和参加乐队学习,使一些性格内向、不遵守纪律、但是又期待关注和表现自我的男生变得积极自信,使一些胆小内向的女生变得活泼可爱。

5.绘画干预

绘画是一种符号语言,关于绘画在心理研究中的投射功能和治疗作用已得到心理学界普遍共识。根据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 Art Therapy Association)的诠释,绘画艺术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治愈精神疾病。

刘中华*刘中华:《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对余姚的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涛进行了跟踪治疗。经过自动绘画、色彩探究、绘画完成三种手段对“留守儿童”心理现象进行矫正或干预后,发现受试儿童的自我概念、自尊、人际关系不仅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其社会自我、生理自我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易红等*易红、王祝康:《绘画艺术治疗在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干预中的应用——重庆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2期。在对187 名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对其中65名城市留守儿童开展为期15周(共计30 次)的心理干预。结果发现,绘画艺术治疗可以显著促进干预对象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自我概念、改善社交功能和情绪管理功能。

六、结论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文献在逐年增长,这些研究为留守儿童心理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依据。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的文献较少,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关注不够。同时,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是留守儿童和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会不会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待探索。

(二)关于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特性(自尊、孤独感、安全感等)的研究较少。只有对留守儿童明显的心理特性研究清楚,才能更深一步地了解留守儿童产生该特性心理的原因,进而施加适当的干预手段。

(三)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的跨学科研究较少。留守儿童心理产生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同时留守儿童心理的多学科研究还可以为干预手段提供更多的依据。

(四)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留守儿童自身心理的研究;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内外因研究;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良性发展的干预手段。

1.留守儿童在某些心理特性上弱于非留守儿童,但不同研究者对此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2.地区和不同留守类型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富裕地区,但人格方面差于富裕地区留守儿童;而在年龄维度上,心理特性的差别并不明显。不同研究对此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3.在干预视角上,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良性发展的干预手段目前主要有心理干预、教育干预、运动干预、音乐干预、绘画干预。这些干预手段适当的实施后,留守儿童不同层面的心理特征得到改善。

七、建议

(一)在研究方法上

留守儿童固然有其特定的群体特征,但他们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他们的心理并不完全是一个个断面,也不应完全由一个个心理学量表进行测量评定。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农村,研究者大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学者,这导致目前的研究更多地采用心理学量表和描述性的结论对策等,缺乏质性研究。对留守儿童深入全面地了解非常需要一些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成果,这对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成因进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研究对象上

目前的研究大都把留守和非留守作为群体区别条件加以测量和对比,然而,作为如此数量庞大的人群,不应因留守因素简单地归为一类。心理的形成过程受遗传、非遗传等复杂因素影响。因此,除了考虑亲子分离所带来的影响,还应结合或者控制其他变量。此外,现有的研究大多抽取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然而,留守的类型千差万别,留守导致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跨区域、跨文化、跨种族、跨越更长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还需要加强。

(三)在研究内容上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侧重于把他们作为特殊群体,研究其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对其心理动力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不足,而后者需要对这些儿童的日常生活和表现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留守儿童综合症大规模出现也只有十几年时间,对留守儿童的救济至少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系统化,对问题儿童需要切实有力的干预措施,而跟踪研究这些儿童对于未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在干预手段上

留守儿童的情况比较复杂,作者曾经调研过西南地区某著名留守儿童集中区域和少数民族自治区,发现留守儿童中有的是父母外出打工常年甚至数年不回的,有的是父母在近郊县经常回来,有的是父母离异(某些地区此比例极高),有的是家庭遭遇巨大变故(比如伤亡)。这些儿童都具有留守特征,但他们的心理影响因素却是多重的,在干预的手段上不应简单统一,可针对不同留守儿童实施不同的干预手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李新璐同学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时晓红

Review on Researches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Zhang Gaohua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the national anti-poverty policies, the issue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being paid more attention to by the theoretic circl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has become diversified in content, and shown an increasing trend in numbers. The paper categoriz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2005 to 2015,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equence and trend of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o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reviewed respectively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res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intervention methods. In the e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is project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 better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the psycholog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left-behind children; research on psychology; literature review

2016-09-08

张高华(1979— ),女,山东烟台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TY022)的阶段性成果。

B844.1

A

1001-5973(2016)05-0119-11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