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两节《我和祖父的花园》的评析

2016-12-03张文卓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贾老师呼兰河萧红

张文卓

《我和祖父的花园》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读萧红的作品,给人一种轻松、欢快、朴实之感。不经意间讲着家乡的故事,又在打造一种诗情画意、似真非真、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然而楚老师和贾老师对《我和祖父的花园》一课的处理,正如萧红的笔风一样,在质朴中充满内涵,在轻松中包含深意。

两位教师从教材的理解、环节的设计、细节的把握等方面,既不谋而合又殊途同归,彰显出了两位优秀语文教师深厚的语文内涵和富有各自特色的教学风格。

一、不谋而合,力透纸背的教材把握。

1.把握基调,深层次阅读。

《我和祖父的花园》一课节选自《呼兰河传》。由于是节选,其内容的感情基调与整篇小说是不同的。两位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对于教材的把握是准确而深入的,都是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处理方式,引领学生体会到作者童年时那难得的自由与快乐后,教师突然话锋一转,将萧红在《呼兰河传》一书的结尾引入到课堂中。伴着音乐,伴着教师深情的朗读,学生的情绪发生了变化。通过这种具有冲击力的对比,让学生走进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萧红的世界,以一种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将教师的阅读体验传达,将学生的阅读引入到更深层,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走进了《呼兰河传》所描绘的“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2. 把握关键,享受自由。

整篇文章中,“自由”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两位教师都抓住了“自由”一词展开自己的教学。楚老师通过读文章,想萧红如何描绘花园的自由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本身、修辞等方面谈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读与思考中体会文章中的自由。两位教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潜移默化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时处处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由”。

3. 把握训练,拓展语言。

《我和祖父的花园》一文语言质朴、真切,有许多可挖掘的语言训练点。两位教师在众多语言训练点中进行取舍与整合,都关注到了“愿意……就……”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拓展小练笔。在学生可圈可点的小练笔中,看得出教师训练到位,指导得当。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语言,积累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运用了语言,成为整节课的点睛之笔。

二、殊途同归,富有教学艺术的体现

1.不同主线,彰显不同关注点。

从两位教师的设计来看,两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不同,贯穿全文的主线不同。楚老师在教学中紧扣对“自由”一词的理解展开教学。通过学生的读文、批注、交流,理解花园中农作物的自由、动物的自由,乃至“我”的自由。同时楚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梳理,如整体感知文章时找中心句、中心词,理解课文时抓住特殊句式,包括介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现出了教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贾老师在教学中,以《呼兰河传》序中的“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字之美、诗一样的语言,感受文章所展现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同时贾老师还引导学生结合圈画的方式,运用想象的方法,构筑起课文在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感,体现出了教师关注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互相统一。两位教师虽然处理方式不同,但是都分别抓住文本中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引领学生走进了课文中小主人公的内心。

2. 不同指导方式,彰显不同语文味。

这篇文章的语言自然、真实,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为了让学生加深作者对“自由”的理解,在指导朗读环节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贾老师以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师读一句,生接一句,既体现出了祖孙俩形影不离的内涵,又体现出本课语言平实这一特点。楚老师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体会理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朗读课文,在体会出课文含义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本课语言用词精准这一特点。两人看似不同的朗读指导方式,均体现出了本课语言的不同特点,在引领学生品味的过程中上出了不同的语文味。

3.不同侧重点,彰显不同取舍点。

由于本课是节选自《呼兰河传》,其感情基调属于先扬后抑。在此方面两位教师不谋而合,然而在最后环节的处理上,两位教师不同的侧重点体现出了教师对文章不同的取舍点。贾老师在本课结尾的处理上,继续延续了开篇的“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引导学生感受萧红笔下的文字画面美,从中体会萧红童年的那种自由与快乐来自于她的祖父。贾老师侧重于体现“一串凄婉的歌谣”,体现整个教学环节的首尾呼应。而楚老师在最后环节的处理上,在表达作者对祖父的思念的同时,更强调了祖父对萧红的爱,萧红对祖父的情。让学生的情感随着对文本内容的体味而不断发生变化,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文字产生共鸣。

三、 思索

对于一篇经典的课文,带给听课者的感受与震撼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感受,更是给听课者一种别样的冲击力。无论是哪种设计与理解,在深入对比思索之后,带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深远的。

语文课要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每位教师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然而真正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教师往往就会被既定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束缚住了“手脚”,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我们的语文课究竟该教学生些什么?语文教材在课堂上就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例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众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好材料。那么如何利用这些教材,挖掘课文中语言的训练点,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需要所有教师具有一双独到而敏锐的慧眼,引领学生发现语言世界的美妙。两位教师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在两位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学习中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最重要的是两位教师都是基于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思维与方法,不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建立自己独特体验的机会,等待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相信这样的过程才是让学生真正受益的过程,也才能称之为是真正的文字体验之旅。

猜你喜欢

贾老师呼兰河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梦游呼兰河(组诗)
师恩难忘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大师很幽默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