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016-12-02庄志迁
庄志迁
(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上海 嘉定 201800)
地理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庄志迁
(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上海 嘉定 201800)
地理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之一,有助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地理学科的特征之一是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学生的认识活动通过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
地理思维能力;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被列为教学目标,可见地理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助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逻辑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
一、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判断思维是指人们基于概念并根据新获取的信息,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推理则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下面是“城市化”复习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据统计,按测量目标划分,每年高考试卷中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约占45%,地理思维约占55%。近年来高考试题具有思维量大的特点,特别关注对考生地理思维水平的考查,而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相当欠缺。
高中地理下册人文地理部分,“人口”“产业”“文化”的内容主要是相对单一的人文地理要素,而“城市”内容综合性强。将“城市”置于“人口”之后复习,置于“产业”“文化”之前复习,逻辑关系明确。城市化核心是人口的城市化,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经济集聚的区域,为后续的产业区位与分布、地域文化的复习搭建了空间平台。尤其是工业、商业、城郊农业等内容的复习,都是建立在对城市地理空间复习的基础上。
城市又是区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特征与分布的理解也要建立在对城市的复习之上。
课程标准对“城市化”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一是识记:城市化的特点、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及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二是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三是应用:分析某地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笔者在教学中分模块进行复习。
[案例描述]
模块一:复习城市化概念
图1
利用ppt给出上海城市用地变化和人口变化图片,通过形象思维归纳掌握城市化概念(见图1)。地理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源于学生对图像表述内容的逻辑解读。
利用已有的地理概念“城市的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学生通过推理,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阐述城市化的本质,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力。
二、归纳和演绎
所谓归纳,是指通过对特例的分析来引出普遍结论的一种推理形式。它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前提是若干已知的个别事实,是个别或特殊的判断、陈述,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推理而获得的猜想,是普遍性的陈述、判断。归纳是对经验事实的概括。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演绎是对一般性原理的应用。
[案例描述]
模块二:复习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步骤一,通过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个数”图填表后,归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获得城市化发展的三个共同特点(见图2)。
时间1800年1900年1950年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3% 47%特大城市1 83
图2
这一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对图片所给的特例分析,从中通过推理而获得猜想,引出普遍结论,“当前世界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这种演绎推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力和学习力的提升。
步骤二,给出表1“1990年与2005年世界十大城市排序”,通过阅读表1,完成表2“1990年与2005年世界十大城市的分布变化”,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表1 1990年与2005年世界十大城市排序
表2 1990年与2005年世界十大城市的分布变化
在分析比较后,又可以归纳演绎出“世界城市化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一结论。
地理学科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学生在认识城市化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揭示城市化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揭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体现在农业发展上,促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同理生产力的发展也同样体现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上,能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演绎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通过演绎推理使学生知道各要素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三、分析和综合
所谓分析,是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是认识事物整体性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思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分析和综合是地理课堂中常用的整理地理概念、原理的基本方法。在城市化的复习中,将各模块分别加以研究,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关键词,按他们内在逻辑关系统一为一个整体。比如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先给出初步框架(见图3)。
图3
由学生把各模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用线条联系起来,并条理清晰地表达(见图4)。
图4
整堂复习课,把城市及城市化所有内容都能紧凑复习到位,并通过最后的总结达到高潮,使学生构建有关城市和城市化的知识体系,并在复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四、关于运用逻辑思维复习的几点思考
1.逻辑思维与其他思维的综合
地理思维不只是地理逻辑思维,还有地理形象思维、地理动作思维和地理创新思维等,组织学生活动时应综合进行。比如“城市化概念”案例,就是结合地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地理概念。
2.逻辑思维形式与过程的融合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法密切相关,概念是逻辑思维的前提,判断、推理则存在于逻辑思维过程中,存在于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中。比如本文的两个课堂案例,其实都是围绕地理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与逻辑思维的某一过程或几个过程(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融合进行。
3.逻辑思维与学生已有能力的结合
学生已有能力是进一步开展后续逻辑思维的基础,组织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宜与学生已有的地理能力和本身的综合素质结合进行。比如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曾经布置学生把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架图表达出来,但效果不好,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已有的地理能力,注定是失败的。在老师给了下面的逻辑框架图后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知识的复习(见图5)。
图5
因此在“城市化”复习中,采取给出逻辑关系的初步框架图,只要学生连线表达,要求降低,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当然,如何能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力,还需要继续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