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

2016-12-02

地理教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活动过程教学

龙 泉

(1.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64)

试论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

龙 泉1,2

(1.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64)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地理实践活动具有构建地理学习与直接经验的联系、体验地理科学研究过程、突出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技能、促进教学过程的交往活动等方面的价值。

中学地理;地理实践活动;类型;价值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论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理念时,明确提出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地理实践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正确认识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有利于地理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地理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地理实践活动是指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1]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甚至可以在校外进行。从活动的形式看,可以分为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见图1)。

图1 地理实践活动的类型

地理观测是以某一地理现象为对象进行观察与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地理学习方式。如天文观测、日影观测和气象观测等。例如,武汉市十四中从2009年开始,坚持每年9月组织高一学生进行日影观测,并通过日影观测的数据分析来研究和测量武汉的经纬度,引导学生分析日影变化与太阳视运动的关系,帮助学生突破地球运动学习难点。

地理考察主要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实际场景,利用地理研究工具,通过观察、交流、撰写考察报告等来认识地理现象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往往需要离开校园,对活动组织的规划、安全和生活保障具有较高的要求。如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气象局了解天气预报过程、参观地质博物馆、调查城市主干道的车流量、到野外开展地质地貌考察等。

地理实验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模拟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认识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活动方式。地理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主要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如通过不同颜色的热水和冷水来演示锋面形成过程;通过在沙盘上浇水来模拟流水侵蚀过程;通过吹动水池里的漂浮物来认识风海流等。

地理调查是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来获取地理资料信息,并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开展学习的活动方式。如通过查询国家统计局网站来研究我国不同省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走访当地商业区来获取不同地段的门面租金信息;通过查询国家气象局的天气图来模拟天气预报等。

地理专题研究是以某一地理现象和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来提出观点和解决方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综合

分析能力的训练。如“武汉咋这么堵?”“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如何开发利用渤海的冬季海冰?”“如何进行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等都是比较好的地理专题研究课题。

二、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

地理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关注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主要有如下方面的体现。

1.构建地理学习与直接经验的联系

早期的师徒制学习,学习者通过劳动本身学习,突出做中学、用中学,学习的过程与直接经验紧密联系。学校和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使更多的学习者可以同步学习,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规模,但是也使学习者逐渐脱离直接经验,通过教科书上的文字、符号等信息来获取间接经验。在传统的学校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只需学习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和听懂教师的讲解,而无需将自己的地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产生隔离感。我们并不否认学校教育通过间接经验传授知识的价值与效率,学校教学有了文字符号构成的知识文本充作教材供学生学习,这种教学也成了学校教育存在的基本形态,成了人类从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但是,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生活的现状同样值得重视。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学正是人类在认识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知识的产生,理论上讲非常古老悠久,几乎与人类的产生同时。[3]人类为了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以便选择合适的居住地、开展狩猎和农业活动,就需要认识生活环境中的河流、山川、植被等,并记录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例如,地图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刻在石壁上的狩猎路线,人类很早就知道用图像的方式来呈现地表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其历史甚至早于文字的出现。有人认为最早的地理知识以绘制地图作为开始,文字评述形式的描述后来才有,以作为地图的补充。[4]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于地理环境的认识已经不局限于描述,而是要通过解释地理环境来预测未来的变化,以便为人类改造自然服务。地理实践活动倡导将地理学科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进入实际地理环境场景或模拟地理环境来学习地理知识,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使地理学习与直接经验产生联系。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生活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地理环境,获取直接经验,将理性思考与实践相结合。

2.体验地理科学研究过程

传统的地理教育正如杜威所批评的那样,它将所教的内容当作已完成的产品来传授,而几乎不顾及它原来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或者将来必然会发生什么变化。[5]人类在探索地理环境的规律和原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研究经验、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智慧的宝贵财富。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看世界的视角、思维方式的价值甚至超过地理知识本身。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更需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会用地理的视角来看世界,掌握地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实践活动是模拟地理学家研究的过程。它不是将已有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进入某种真实或模拟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究,通过模拟地理发现过程来得出结论,让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思考,体验地理科学研究的过程。

地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和研究各种地理现象,体验地理科学研究的过程。地理科学家的研究往往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为研究起点,通过观察这些现象,运用地理研究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收集和数据统计,通过理性思考来发现和揭示地理环境的规律及其背后的原理。地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现了知识建构的逻辑,新知识的生成和建构的过程,其内在规律可能同样适用于学习者的学习——个体水平上的新知识的产生和建构。[6]地理实践活动是知识生成逻辑与知识学习逻辑的统一。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以参与知识生成和建构过程的形式来学习,不仅获得知识,更能借此体验地理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关注地理学科实际应用

地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其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地理课堂教学从理性角度向学生揭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地理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比课本知识更加复杂的地理问题,是课程教学的延续和补充。[7]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地理学科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国土规划、工农业空间布局、交通线路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天气预报、自然灾害防治,等等;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旅游线路规划、查看天气图、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居住小区的选择、选择绿色的消费方式,等等。

新课程倡导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一方面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另一方

面课程实施上要关注地理学习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地理实践活动正契合了这一导向,选择实际生活中的热点地理问题,应用所学的地理规律、原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进行观察、操作、练习、搜寻、思索、判断和分析等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8]地理实践活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和地理学科的价值。

4.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技能

地理技能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执行一定地理问题研究任务的活动方式,它由一系列的连续性动作和内部语言构成。地理技能难以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来获得,而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和提升。按照性质和特点,地理技能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智力技能指学习者头脑中对地理现象、地理问题等的归纳、分析、概括、抽象和综合等智力活动能力;动作技能指学习者操作地理工具的能力,包括一系列的手眼动作,如观察现象、操作仪器、绘制图表、制作简易工具等,通过训练可以使这些基本动作达到自动化水平的技巧。

地理实践活动是训练地理技能最有效的途径。首先,地理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参与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和操作各种地理工具,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各种地理现象,使用不同的地理仪器,收集和统计地理数据,绘制图表来表达地理数据,制作专题地图呈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撰写地理考察报告等;其次,地理实践活动关注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的运用,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通过归纳、概括、抽象、分析和综合等理性思考,发现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5.促进教学过程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杜威曾说,社会生活不仅和交往完全相同,而且一切交往(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9]他注意到个体心理的和社会的有机联系的中介——交往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者维果茨基也非常关注课堂环境下的交往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他指出,儿童在合作中、在指导下、在有帮助时总能比独立时做更多的事和解答最困难的习题。[10]苏联教育家季亚琴科在研究集体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出了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交往的结论:“教学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11]交往教学支持者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活动系统,还是一个社会活动系统,有着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它们作为教学过程的社会情境,给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以各种影响。[12]

不同于传统讲授法教学的信息单向传递,地理实践活动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无论哪种地理实践活动,都需要进行前期的方案设计,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确定活动的主要环节和任务。根据任务的需要对参与学生进行分组,参与者的分工合作是高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保证。活动进行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没有预见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参与者的交流讨论来修正方案、提出建议、调整分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它有别于传统讲授法,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交往活动。

[1]林培英.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46-50.

[2]王道俊.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4-32.

[3]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 [法]保罗·佩迪什.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M].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郑太年.学校学习的反思与重构:知识意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9]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 [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 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3(5):38-45.

[12]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活动过程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