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分割点”尽压群芳,独放光彩
——2015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卷压轴题亮点赏析
2016-12-02丁福珍
●丁福珍
(天台县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天台 317200)
“勾股分割点”尽压群芳,独放光彩
——2015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卷压轴题亮点赏析
●丁福珍
(天台县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天台 317200)
题目 定义:如图1,点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和BN.若以AM,MN,BN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
1)已知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若AM=2,MN=3,求BN的长.
图1 图2
2)如图2,在△ABC中,FG是中位线,点D,E是线段BC的勾股分割点,且EC>DE≥BD,联结AD,AE分别交FG于点M,N.求证:点M,N是线段FG的勾股分割点.
图3 图4
3)已知点C是线段AB上的一定点,其位置如
图3所示,请在BC上画一点D,使点C,D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画出一种情形即可).
4)如图4,已知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MN>AM≥BN,△AMC,△MND和△NBE均为等边三角形,AE分别交CM,DM,DN于点F,G,H,若H是DN的中点,试探究S△AMF,S△BEN和S四边形MNH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015年浙江省台州市数学中考试题第24题)
本题作为压轴题,知识涵盖面广,综合程度较高,计算、作图、证明联手出击,融汇一体,彰显数学的本色.
亮点1 亲和力中融“四基”,体现公平
本题以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以及勾股定理为背景,给学生一种“温暖”的心理暗示,倍感“平易近人”.通过文字语言描述、图形语言说明给出了“勾股分割点”的概念,在文字和图形的相互映衬下,学生能轻松地理解概念,消除了因不理解题意而无法解题的障碍.问题的呈现,从利用“勾股分割点”概念计算线段长度,再证明“勾股分割点”,最后进行尺规作图,进而综合应用“勾股分割点”寻求S△AMF,S△BEN和S四边形MNHG的数量关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力求让不同层次的的学生在本题上会有不同的收获,真正诠释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出的“学生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充分体现了试题的公平性.
亮点2 新颖度中藏“三技”,彰显本色
本题蕴藏数学的三大题型——计算、作图、证明,联手出击,融汇一体.《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了关键词“几何直观”,就是在作图过程中,再现知识、熟练技能、历练思维,知识的来龙去脉全程展现,为巩固认知、加深理解提供了直观的感应和理性的思考.通览本题,命题者借助“勾股分割点”这个概念为载体,整个题目交汇于全等、相似等核心知识,计算、证明贯穿始终.第1)小题利用“勾股分割点”计算线段的长度,看似计算,实际上是理解与计算的凝聚,更是分类思想的渗透;第2)小题证明“勾股分割点”,是对新概念理解后的简单应用,促进学生能熟练掌握“勾股分割点”;第3)小题尺规作图,逆向思考,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第4)小题先猜想,再证明,难度大,凸显甄选功能.因此,“大胆猜想,细心求证”在本题中尘埃落定,成为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
亮点3 解题法中赋“内涵”,回味无穷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问题解决”的具体阐述是:“获得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本题的第4)小题,解法多样,凸显本质,有利于引领学生学习能力的主动发挥和创造力的充分挖掘.下面就第4)小题提供几种解法供欣赏.
解 如图5,设AM=a,MN=b,NB=c.由H是DN的中点,得△MND,△BNE均为等边三角形,从而
△DGH≌△NEH.
因为
MG∥NE,
所以
即
又因为
b2=a2+c2,
所以
(a-c)(b+a-c)=0,
即
a=c,
故
(此步骤是本题的关键,以下解法中将直接应用.)
方法1 利用相似比求面积
图5 图6
如图6,设FM=x,则
因为
AC∥MG,
所以
即
得
设S△AMC=S,则
即
则
故
于是
进而
因此
S1+S3=S2.
方法2 利用转化全等图求面积
如图7,过点E作EX∥BN,可证
S△AMF=S△XHE.
由
知
S梯形MNEG-S△HNE=S菱形NBEX-S△HNE,
即
S1+S3=S2.
图7 图8
方法3 利用等底同高分割面积
如图8,易证△ACF≌△GDH,于是AF=GH,从而
S△AFM=S△GHM.
因为H是DN的中点,所以
又因为
所以
S△MNH=S△NBE,
从而
S△AMF+S△NBE=S四边形MNHG.
方法4 利用全等分割面积
过点G作GK∥MN交DN于点K,因为
△ACF≌△GDH,
所以
AF=GH.
由
∠FAM=∠HGK, ∠AMC=∠GKH,
知
△AMF≌△GKH,
从而S四边形MNKG=S△MND-S△GKD=
又因为
所以
S△AMF+S△NBE=S四边形MNHG.
图9 图10
方法5 利用中位线以及全等代换
如图10,取MN的中点P,联结HP,作HQ⊥NE于点Q.由PH∥NE得
从而 (b-a)(a-b+c)=0(其中a-b+c≠0),
即
因为
△ACF≌△GDH≌△ENH,
且
所以
从而
故
S△AFM+S△BNE=S四边形MNHG.
亮点4 区分度中蕴“灵动”,凸显选拔
图11
笔者在中考阅卷过程中,发现有许多考生的解题思路“火候”不够.笔者也曾迷惑,似乎其中有一定的道理,但通过仔细考究,发现这原来是命题者的“点睛之作”——凸显选拔性.
猜想 如图11,S四边形MGHN≥S△AFM+S△BNE.
简略理由如下:设AM=a,MN=c,BN=b.易证
△DGH≌△NEH, △ACF∽△DGH.
从而
因为
MN>AM≥BN,
即
a≥b,
所以
S△ACF≥S△DGH.
又因为
所以
且
当a=b时,S四边形MGHN=S△AFM+S△BNE;当a>b时,S四边形MGHN>S△AFM+S△BNE.
综上所述,S四边形MGHN≥S△AFM+S△BNE.
这些考生的思维方式是到位的,但“火候”不够,因没有证明a=b而失分,足见命题者对第4)小题的深度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数学猜想需要经历特定的思维过程,看似简单的答案,却能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完善的认知结构.数学猜想作为综合程度很高的数学能力,具有科学性、多样性、假定性、验证性、创新性.因此,本题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了真正的解读,无愧为一道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