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的引申与拓展例谈
2016-12-02王常斌
●王常斌
(青云中学 广东佛山 528313)
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的引申与拓展例谈
●王常斌
(青云中学 广东佛山 528313)
高三复习的教学离不开选题,而高考题是我们选题的主要来源之一.选好例题固然重要,而在课堂上如何用好例题则更为重要.笔者在一节复习课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现将课堂实录整理出来,供同行参考.
本节课复习圆锥曲线及其应用,在简单复习完圆锥曲线的有关知识点后,笔者给出了一道例题:
1)求⊙C的圆心轨迹L的方程;
本题选自一道高考题,笔者让学生尝试做第1)小题,会做的独立思考,有困难的看以下提示:
①你能画出2个已知圆吗?
②你能画出满足条件的一个⊙C吗?
③设⊙C的半径为r,你能用r表示出CF′与CF吗?
④由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决第1)小题吗?
设计意图 分层教学思想:能力强的学生独立解决;学困生在教师的问题提示下更好地理解题意,一步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源”.
图1
几分钟后生1上台板书:
则 ||CF|-|CF′||= |(r+2)-(r-2)|=
师:生1做得对吗?
生2:我觉得他的解答过程有问题,漏写了1种情况.
师:你能更正吗?
生2:可以.
于是生2上台将解答更正为:
从而 ||CF′|-|CF||= |(r+2)-(r-2)|=
笔者对2位学生都给予了肯定,特别是生2的思维严谨,并指出如果按生1的解答应是双曲线的一支,而不是完整的双曲线.笔者利用这个契机强化了双曲线的定义,在这里采用了概念复习习题化的方法,比单纯复习概念效果要好.接着,笔者让学生继续思考第2)小题如何解决,有困难的同学看以下提示:
①你能根据第1)小题计算的结果画出第2)小题的示意图吗?
②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点P,M,F构成什么图形?
③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MP|-|FP||最大?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数形结合思想,从图中观察思考,启迪思维,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解题思路.
(不一会,有学生发言.)
生3:我想应该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来做吧.
师:思路正确,那具体怎么做呢?
生3:我还未想好.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也可以相互讨论.
(不一会,另一位学生发言.)
生4:当点P,F,M共线时,||MP|-|FP||取得最大值,因此只需求出直线MF与双曲线的交点坐标即可.
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学们按此思路试试看.
下面是生5板书的解答过程:
||MP|-|FP||≤ |MF|=
得
从而
解得
师:同学们,上述的解答过程有问题吗?
生6:不是2个点,而应舍去一个.
师:为什么?
师:同学们明白了吗?可以自己画图试试.
图2
(学生们画出如图2所示的图形,得到验证后大家对生6佩服有加.)
教师趁热打铁: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体现了数与形的结合,因此千万不要忽视形(图形)在解题中的作用啊!
(例1解决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笔者觉得就此打住未免太可惜了.)
师:同学们,我们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要力争做到“做一题,会一类”.对于例1,能否改变其中的条件或所求问题而变出其他题目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改题方案.方案五花八门,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经过筛选,综合起来合理的改题方案有以下几种:
变式1 1)将第1)小题中的条件“与一圆内切,与一圆外切”改成“与2个圆都外切”或“与2个圆均内切”.
2)在第1)小题中改变2个圆的位置关系.
3)将变式1),2)中的条件同时改变.
4)第2)小题中求|MP|+|FP|的最小值.
5)改变第2)小题中点M的位置,求|MP|+|FP|的最小值.
上面的变式1因为很简单,所以教师让学生直接说出答案:轨迹L的方程为直线x=0(其中y≠0).
然后,笔者让每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自选以上变式2)~5)中的1个进行探究.10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简单地书写在黑板上,例题书写量大的用草稿纸进行投影).当然在展示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错漏,经过学生纠错和师生共同评定都予以更正.现选取学生的探究结论和部分例题整理如下:
变式2 1)由例1知,当2个圆外离时,与一圆内切、与另一圆外切的圆的圆心轨迹L为双曲线,2个圆半径不相等时此结论仍然成立.
2)当2个圆外切时,与一圆内切、与另一圆外切的圆的圆心轨迹L为一条直线(去掉3个点),即2个圆的连心线(去掉2个圆的圆心及切点),2个圆半径不相等时,此结论仍然成立.
3)2个圆内切时,满足条件的轨迹为椭圆(去掉切点).
例2 设⊙C与2个圆(x+2)2+y2=1,(x-2)2+y2=25中的一个内切,另一个外切.求⊙C的圆心轨迹L的方程.
分析 设F′(-2,0),F(2,0),⊙C的半径为r,因为⊙C只能与小圆外切与大圆内切,所以
则
|CF′|+|CF|=(r+1)+(5-r)=6>4,
4)当2个圆内含时,满足条件的轨迹为完整的椭圆.
变式3 1)当2个圆外离且2个圆半径不相等时,与2个圆均外切的⊙C的圆心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
2)当2个圆外切且2个圆半径不相等时,与2个圆均外切的⊙C的圆心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去掉2个圆的切点).
3)当2个圆相交且2个圆半径不相等时,与2个圆均外切的⊙C的圆心轨迹为双曲线一支的一部分(去掉夹在2个圆交点之间的部分(包括2个交点)).
当2个圆半径不相等时,与2个圆均内切的圆的圆心的轨迹与2个圆外切时有类似的结论,这里不再赘述.
分析 |MP|+ |FP|≥|MF|=
图3
得
解得
图4
分析 在例3中,点M夹在双曲线的2支之间,而由例4画出图形(如图4所示)可知,点M在右支里面,从而直线MF与双曲线的交点P不可能夹在点M,F之间,因此例4用例3的方法行不通.显然满足条件的点P只可能在右支上,可以考虑用双曲线的定义,将|FP|转化为|PF′|-4(其中F′为双曲线的左焦点),从而转化为求|MP|+|PF′|-4的最小值,再用例3的方法解决.
|PF|=|PF′|-4,
从而 |MP|+|FP|= |MP|+|F′P|-4≥
解得
学生展示完探究结果,师生共同赏析和点评后,进入课堂小结环节.
师:今天我们解答了一道高考题,并对此高考题进行了改编,同学们改编出若干好题、妙题,探究出许多有意义的结论,看来同学们学习数学的潜力是无穷的!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请自由谈谈.
(得到教师的表扬,每位学生都很开心,兴致更高.)
生7:今天我学会了用定义法求圆锥曲线的轨迹方程,其关键在于如何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化为符合圆锥曲线定义的表达式.
生8:在求曲线轨迹方程时,要画出草图,分清与哪个圆内切,与哪个圆外切;利用2个圆的位置关系写表达式时,要结合草图来看.特别是2个圆内切时,一定要分清哪个圆的半径大、哪个圆的半径小.
生9:我觉得求出曲线方程后,还应该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生10:今天我学会了“已知2个点M,P的坐标,如何在已知曲线上求一点P,使得||MP|-|FP||取得最大值,或使得|MP|+|FP|取得最小值”.前者用“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后者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个点共线时取等号”.
生11:我觉得共线时取等号,还要考虑到点P的位置,前者应在MF的延长线上,后者在线段MF上.
生12:我觉得做解析几何题时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前面求曲线方程时如此,后面求最值时也要画出草图;根据点M的位置来选择是直接求直线MF与曲线的交点,还是转化为求直线MF′与曲线的交点.
(以上学生们的发言,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也得到了教师由衷的赞扬.接着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
师:每位同学将课内自己没有探究的变式,选择2~3个进行探究,每个变式自编一题,并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
通过这节习题课的教学,笔者也有较大的收获.体会最深刻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例题的辐射作用.许多教师对例题的教学仅停留在题目的表面,学完例题,做几道同类的练习题,但缺乏对解题方法的提炼、对解题策略的总结.学生仅停留在简单模仿或变式练习阶段,只有少数学生能从例题和练习中自发领悟.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我们必须引领学生从“自发领悟”到“自觉分析”.对于选择的经典例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100次,这样的效果要远胜于对100道题只浅挖一次”[1].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多创设一些情景,多给学生一些平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教师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学生的有意义建构是例题教学的本质之所在.
[1] 王永生.一道高考数学试题教学运用的精彩故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4(1/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