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宫颈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16-12-01张贵清刘俊俐罗义华袁代莉张丽玲
张贵清 刘俊俐 罗义华 袁代莉 张丽玲
预见性护理在宫颈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张贵清 刘俊俐 罗义华 袁代莉 张丽玲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宫颈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我院2014年1~12月宫颈癌术后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后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10 d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宫颈癌术后患者,可通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的控制,有效降低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
预见性护理;宫颈癌;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评价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手术刺激和术后卧床等原因,患者易出现下肢广泛肿胀、麻木、剧烈疼痛等并发症,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临床上不能及时早期发现,没有做好预见性护理与治疗工作,常会导致患者患肢功能出现完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甚至出现残疾[1]。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治宫颈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护理工作的难点。预见性护理旨在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整体分析判断,根据所存在的潜在威胁确定行之有效的术后干预性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护理风险。因此,我院对收住的4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术后经病理组织检测确诊为宫颈癌住院患者80例,受试对象皆无感觉、认知、语言、智力、运动等基本生理功能障碍并自愿进入本研究。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年龄46~70岁,平均(49.66±7.32)岁。体质量49~66 kg,平均(55.72±4.88)kg。文化程度:小学7例,初中22例,中专及以上11例;职业:农民6例,工人22例,干部12例;其中Ⅰa期16例,Ⅰb期8例,Ⅱa期11例,Ⅱb期2例,Ⅲa期3例;鳞癌35例,腺癌5例。对照组年龄47~69岁,平均(50.12±8.18)岁;体质量48~68 kg,平均(56.38±4.23)kg;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23例,中专及以上11例;职业:农民7例,工人23例,干部10例;其中Ⅰa期15例,Ⅰb期9例,Ⅱa期10例,Ⅱb期3例;Ⅲa期3例,鳞癌34例,腺癌6例。两组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文化程度、职业、病程分期、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给予患者术前教育、病情告知、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清洁指导等常规性临床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危险因素预见性护理评估 科室成立专门患者护理评估小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引用科学方法,采用Wells评分法[2]对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合理推测危险因素,规避不良因素,减少可能并发症,制订预见性护理方案,保证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后期对患者进行包括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肺栓塞、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等指标的测量。
1.2.2 认知干预 开展适合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通过告知患者各阶段疾病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发展规律,提高患者对宫颈癌及其并发症的了解程度,让患者对深静脉血栓有一个宏观把握,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及预防关键,提高其警惕性。在意识上,改变患者对疾病的传统认知,积极接受治疗。
1.2.3 生理干预 根据护理评估,对术后确实存在运动障碍的患者实施翻身、叩背、按摩等护理方式,保证2~4 h/次,叩背每次叩击20~30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可避免性并发症。对状态较好患者,尽量用热水泡脚,保证大概15 min/次,每天至少1次,或者进行温敷,避免血液高度凝结状态的发生。患者术后可酌情应用弹力绷带,达到增强下肢组织静脉压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静脉回流,促进深静脉血液循环[3]。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周极不稳定,极易脱落,故从发病开始,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体位可采取床头、床尾均抬高15°~20°,这样可以控制血流,减轻下肢肿胀,防止脱落的栓子向上行[4]。
1.2.4 心理干预 宫颈癌患者因受来自身体、经济因素的影响,心理负担重,经常导致情绪紧张等消极情绪。针对个体对疾病或者治疗方案存在焦虑、盲目、恐惧、抑郁、绝望、悲伤等负性情绪的患者,专业心理护理小组应用适当沟通技巧,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特别注意在与患者交谈中保持乐观向上、态度亲切温和,语言具体、明确,不出现训斥、责备、讽刺患者的情况,以成功病例激励患者及家属,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在干预过程中注意多聆听患者的述说,鼓励其用语言表达出内心深层的情绪,医务人员主动帮助患者克服消极不良情绪。
1.2.5 用药干预 严格遵循医师医嘱,并对患者的依从度进行监督,确保及时的基础药物治疗。除了基础宫颈癌术后康复性药物,添加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钠,减少止血药的运用,实时监督观察,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选择静脉的分支输液时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途径给药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更应注意,防止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血栓形成。
1.2.6 生活干预 指导患者多饮温水,给予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低糖、低盐、低胆固醇饮食,改善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保持大小便的畅通。告知患者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身体静脉收缩,合理饮酒,保持正常生活作息,保证睡眠时间,预防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1.2.7 运动干预 鼓励患者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下床活动,经常进行深呼吸,保证血液含氧量,降低静脉回流阻力的同时,有效避免循环受阻的发生。避免长期卧床,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降低术后压疮、坠积性肺炎乃至肺不张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1)DVT发生率。比较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一诊断标准,运用多重诊断方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DVT诊断标准[5]:肢体肿胀、皮温较低,足背及颈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Homans征和Nevhof征阳性。(2)静脉血流速度。两组患者在术前3 d、术后3 d、术后10 d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进行对比分析。(3)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从护患沟通、治疗疗效、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指导、生活指导、用药指导、巡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指标分为满意、不满意两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术前3 d、术后3 d、术后10 d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0 d下肢
注: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10 d天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s)
注:1)为t值,2)为t′值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比较(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比较 例(%)
3 讨 论
3.1 宫颈癌术后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 DVT主要机理为手术过程致使血小板过度刺激而发生改变,相关蛋白质抗凝作用减弱,血管内膜的损伤进一步加快血凝过程,致使血栓形成[6]。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包括静脉血液瘀滞、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静脉内膜损伤等[7]。通过日常临床的观察我们也得出结论,下肢DVT的发生与血管壁不同程度损伤、血液高度凝结状态及静脉血液流动的速度异常密切相关。宫颈癌术后患者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手术过程中麻醉剂的作用,对血管壁不同程度的创伤,癌症刺激因子的不良刺激,术后长时间卧位或者半卧位等因素都可降低血流速度,影响血液循环。从心理角度出发,患者对手术心理压力大,产生盲目焦虑,术后为避免切口裂开肌肉经常呈紧张状态,长时间保持同一个体位,不利于血液的流动,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更有甚者,血栓受其他因素影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等危险症候。近期研究表明,宫颈癌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肺栓塞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明显上升[7]。由此,我们强调临床宫颈癌术后预见性护理的必要性,其对减少DVT、肺栓塞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3.2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宫颈癌术后患者减少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本研究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得出结论,预见性护理对血液流动性及恒温处理工作非常充分与完善。且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为患者减轻生理、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真正做到为患者减压。在关于患者满意度及诊疗依从性的调查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护患沟通、治疗疗效、治疗依从性上对比P<0.05,经预见性护理干预后,患者评价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但是在护理操作、心理指导、生活指导、用药指导上呈一定差异,但因各种因素差异并不是特别大,值得我们在下一步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护理操作、心理指导、生理指导影响。
4 小 结
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护理新理念,是指在护理前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判断患者病情,根据病情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从而事先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护理重点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以简单有效的计划性干预,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及时阻断病情的进展,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实现由被动护理转向主动护理干预[10]。预见性护理一方面对宫颈癌术后患者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减少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医务工作人员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分析病情的能力,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的热情,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营造和谐护患关系。因此,提高对宫颈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见性也即对其进行预见性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1] 戴丽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9,23(8):716.
[2] Oudega R,Hoes AW,Moons KG.The wells rule does not adequately rule ou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J].Ann Intern Med,2014,152(2):100-107.
[3] 陈春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方法研究[J].护理管理,2014,4(286):70-71.
[4] 叶笑静,郑晓慧,卢亚君.15例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J].健康必读杂志,2012(1):65.
[5] 周玉华,许燕杏,朱蔚仪,等.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799-801.
[6] 辜 婷.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35(4):320-321.
[7] 李 芳.宫颈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247-249.
(本文编辑 崔兰英)
Application of predictive nursing for patients after cervical cancer operation
ZHANG Gui-qing, LIU Jun-li , LUO Yi-hua ,et al(Dazhou Hospit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Dazhou 635000)
Objective:To discuss application effects of predictive nursing for patients after cervical cancer operation. Methods: Randomly and equally divided 80 cases of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cervical cancer operation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4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received usual postoperative nursing, whil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redictive nursing in addition to usual nursing. 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both groups. Results: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had lower rate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0.05), shorter hospital stays(P<0.05), smaller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P<0.05), higher satisfaction degrees with nursing and higher treatment compliances (P<0.05), and faster blood flow velocity i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s on the 3 and 10 days after operation than control group patients(P<0.05).Conclusion: Predictive nursing for patients after cervical cancer operation can, by controlling blood flow velocity i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s, effectively reduce occurrence rate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shorten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promote overall satisfaction degree with nursing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Predictive nursing;Cervical cancer;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Effect evaluation
635000 达州市 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
张贵清: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2015-09-08)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