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后宫题材电视剧的困境与突围

2016-12-01苑竞玮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科技传播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电视剧传播效果

苑竞玮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



传播学视域下后宫题材电视剧的困境与突围

苑竞玮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武则天》的热播,后宫题材电视剧登上荧屏;到1998年《还珠格格》红透半边天;再到2010年以来,《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多部后宫题材电视剧引发收视狂潮。这种传播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应引起业界的关注与探讨。本文从传播学的视域下对后宫题材电视剧进行分析,分析它的传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问题的突围之策,旨在对这类电视剧未来的健康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后宫题材;电视剧;传播内容;传播效果

后宫题材电视剧归属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种,一般为先秦起到民国开始前的历史朝代中,以某一朝代的后宫为叙事空间,或者是针对后宫某一人物展开叙事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仅看2011年,这是后宫题材电视剧不平凡的一年,随着湖南卫视播出《宫锁心玉》引发收视狂潮,各大公司纷纷效仿,自制这类电视剧。《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在各大卫视、网络平台热播,引发收视暴涨,《步步惊心》自播出以来,共拿下50余个奖项,而《后宫甄嬛传》被美国一家公司相中,在美国播出。然而这些电视剧热播的背后,诸多的负面影响浮出水面,亟待理智的思考和正确的引导。

1 后宫题材电视剧的困境

1.1从传播者的角度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洛文塔尔,在阐述大众文化时说:“在现代文明的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呈现的真正特征是:标准化、俗套、保守、虚伪,是一种媚俗于消费者的商品①。”在大众传媒蓬勃发展的今天,艺术创作者更多关心的不单单是艺术本身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出浓厚的商业意味。后宫题材电视剧在情节的发生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安排方面,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口味,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欲和视觉快感,使历史本身沦为了观众满足意淫,编者收获金钱的附庸。

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一样,后宫题材电视剧的编排也有一定的固定范式,制作方常常凭借无厘头的台词,俊男靓女的演员阵容,花哨绚丽的场景来降低收视率的风险,这样缺乏新意,风格雷同的电视剧每年数量惊人。例如,在2014年4月15日电视剧编剧琼瑶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投诉于正编剧的《宫锁连城》涉嫌抄袭其22年前的作品《梅花烙》。而作家闫红在《是俗套,还是抄袭》一文中说:“琼瑶对于正的投诉,主要是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上,这就让我困惑,像‘偷龙转凤’之类不是常见的‘俗套’吗……假如这也算抄袭的话,只怕琼瑶自己也逃不了干系②。”一语道出编剧存在的痼疾,如果说于正抄袭了琼瑶,那么琼瑶的诸多作品也可以在其他的剧集中找到原型。一场抄袭门打了几个回合,说明后宫题材电视剧的编剧缺乏创新,桥段老套。

1.2从传播内容的角度分析

“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不仅取决于掌握和操控它的传播者,更取决于它产生和传播的信息内容③。”

后宫题材电视剧首先在传播内容上善于运用明星效应,来建构电视情节。明星往往能够遮挡剧本创作的硬伤,成为电影票房,电视剧收视率的成功保障,很多时候一部电视剧受欢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些俊男靓女。

然而正因为如此,明星效应使得后宫题材电视剧诸多瑕疵得到了揭盖,许多时候明星演绎的历史人物往往变了形。根据李普曼在他的著作《公众舆论》中首次阐述的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所指出,拟态环境不是现实世界“镜子式”客观反应,不是真实的客观环境,它与现实环境存在或多或少的偏离。大众传媒恰恰在人的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起到歪曲和异化的作用,受众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传播者选择传播的内容,这种“拟态环境”的存在让观众很难还原历史事件,对历史人物的原貌也经常发生扭曲和虚构。《后宫甄嬛传》对雍正皇帝的塑造,贪图美色,残忍冷酷,为维护皇权至上而致使年氏终身不孕,同时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允礼,最后还落得被自己的妃子毒死的悲惨下场。在历史上,雍正皇帝在位时间虽短却励精图治,终年不息。纵观《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宫锁珠帘》《美人心计》等多部热播剧,内容很少描述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而是更多的将目光锁定在一个帝王的生活故事与情感纠葛,剧中充斥着无休止的嫔妃争斗,皇子夺嫡,这些历史上的细枝末节被编剧夸张变形后浓墨重彩的搬上了荧屏。

除了善用明星效应来提高收视率和关注度外,后宫题材电视剧在台词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2014年江苏卫视播出的《金玉良缘》,男二号顾长风是一个大夫,竟然说为女二号雪儿制作了“面膜”,俨然“面膜”这个存在于现代社会的词汇是不应该横空跑到明朝的人口中的。

1.3从受传者的角度分析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人是有特定‘需求’的,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是通过使用‘媒介’从而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③。”故此受众为什么喜爱后宫题材电视剧,通过研究受众的消费动机,才能找出良莠不齐的后宫题材电视剧总是被热捧的深层原因。

在对受众观看节目的心理的研究中,英国的学者麦圭尔发现节目具有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⑤。

在心绪转换方面,随着现代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电视剧已成为受众获得替代性满足的工具。作为后宫题材电视剧的重要分支—宫斗剧,其人物间的勾心斗角,工于心计等,成为都市男女释放压力,平衡心理缺失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女性受众,她们承受着生活中工作和家庭的重担,而后宫题材电视剧往往塑造“一女多男”的故事情节,女主角受到集所有女性崇拜的多种优秀品质在一身的男主角的钟情,旁边还围绕着许多宠爱她的优质男配角们。例如,《步步惊心》中的女主角马尔泰若曦就是这样一个女生,她同时被八阿哥、四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倾慕,集万千宠爱在一身。曾据网上的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有92.3%的女性希望自己能成为生活中的马尔泰若曦,这也就反应了女性受众更容易受到这类电视剧的影响,现实中的女性尽管得到了替代性满足,但是这种意淫的心理往往会加重其对梦想和现实的心理落差,让其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沮丧和失望。

而在人际关系和自我确认效用上,这类剧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往往成为许多负面的、消极的模板供受众参考和借鉴。例如,《后宫甄嬛传》中前半段甄嬛与皇后联合斗华妃,后半段甄嬛与敬妃、端妃联合斗皇后,很多人将这些所谓的生存哲学运用到职场中,这里面的诸多方法都给职场中的自己提供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在最后的环境监测效用上,电视剧的走红总是能轻轻松松地登上各大讨论版的头条,电视剧里的服装和语言等都会受到观众的追逐和模仿,如“甄嬛体”的流行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这样的语言它不是对历史的记录,“真真儿是极好的”……这些语言都会给受众造成误导,尤其是缺乏历史知识的青少年。

在这几种心理支配下,制作方和观众容易陷入一个怪圈,那便是:观众的这些需求,呼唤出许多良莠不齐的后宫题材电视剧的大量生产和复制,制作方刻意的渲染人际间的尔虞我诈,夸张政治上的权谋与智慧,积极构建“灰姑娘与王子”之间的美好爱情乌托邦等,让观众去追捧和热议,从而再催生出更加无下限的剧作。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对于观众良好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百害而无一利。

1.4从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

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指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所提示的‘象征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人们在心中绘制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出现着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影响并非是短期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培养’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它在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④。”

后宫题材电视剧对于历史的消解和误读,对于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树立健康、正确的历史观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这类电视剧错误引导国民相信剧中的故事,长时间的腐蚀下使她们渐渐丧失了对于正史的思考和重视,她们在这种娱乐至死的氛围中渐渐丧失了对于历史的庄严感,这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正史的传播无疑是重大的灾难。

同时,诸多宫斗剧对于价值观的传递也存在负面效果。封建社会皇权至上,这对于女性是极大的压迫和荼毒。在许多宫斗剧中人与人的权力倾轧,争权夺利时的不择手段等,在沉默的历史史实面前被肆意的摊开,将人性的丑陋夸张放大,让观众在解读的过程中认为一切的发生和发展都理所当然,轻松瓦解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对于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系都存在着弊端。

2 后宫题材电视剧的突围之策

2.1制作方:内容为王、提高素养

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与制度化使得后宫题材电视剧缺乏创新,编剧与制作团队往往存在传播的同质化趋势。

所以,作为传播者应该做到:

第一是尊重受众的需求,以人为本。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这也就提醒各位编者在物欲横流,精神贬值,商品拜物教成为主导语境时,要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受众的需要动机,不能为了保证收视率而大量复制同质化的剧情,要注意坚守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注重好的电视剧对人的教化和塑造意义。

第二是制作方要注重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较为成熟的编剧和团队,不能总是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宫锁心玉》播出画面中的空调、水管以及人物角色服装的穿帮画面,许多历史文化知识的错误时常让学界和观众感到啼笑皆非,编剧可以选择积极借鉴反响较佳的小说,在原版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同时注意与史实的结合,这样畅销小说先打了头阵,这样的改编过程就会积累更多的受众群。例如由海宴同名小说改编的《琅琊榜》,这部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出品的电视剧,在2015 年9月登陆后,口碑和收视俱佳,一举斩获了“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琅琊榜》的热播,值得同类宫廷剧探讨与借鉴。

第三是在人物塑造上,要杜绝矫揉造作,减少类型化人物,注意挖掘人物性格中的复杂和真实,不能让观众直接猜想到故事的结局。在后宫题材电视剧中,男性的形象颠覆难度较大,更多的是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而相比之下女性角色的塑造就更加丰富和具象。在封建王朝中,女性更多扮演的是皇权意志的代言者和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她们一举一动都受到封建礼制的约束。例如,《后宫甄嬛传》中的主角甄嬛,由最初入宫时的与世无争到最后回宫时的复仇,一路从纯真善良到工于心计,戏剧的冲突和性格的转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她最终成了身份尊贵的太后,却也无法改变她和最爱的人的悲剧命运。诸多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女主角一步步的成长历程,映射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自由意志的扼杀,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些形象的成功塑造值得同类电视剧去揣摩和学习。

2.2广电总局:监控数量、引导质量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是管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国家机关,广电总局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后宫题材电视剧进行引导和规范。尤其是在数量上的限制和质量上的监管,后宫题材电视剧的泛滥,影响了其他题材电视剧的生存和发展,长此以往不利于多元视听艺术文化的建设,同时夺走了观众对于电视剧的自由选择权。有的受众提出了抗议:“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组成的世界第一大国的屏幕上,除了古代的那些阴魂,还有没有会喘气的生灵呢⑥?”数量繁多,质量滑坡的后宫题材电视剧引发了受众的不满,这也就需要广电总局的监管和控制,才能避免这类剧的荧屏堆砌。

在广电总局的政策规范下,电视台作为播出平台要杜绝收视为王,恶性竞争,改善收视率作为唯一评判电视剧好与坏的标准,注意听取受众的声音,在网络等终端听取受众对于电视剧的意见和看法,及时调整播出,了解到受众的集体心理和情感诉求。坚持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上,自觉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后宫题材电视剧朝着健康有序的态势发展。

2.3制作内容:宣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增添人文情怀

后宫题材电视剧尽管拥有较大的创作空间,仍然不能消弭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第一是传播内容要基于准确的史实、史料,不能单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对历史进行肆意篡改。

第二是传播内容要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呼唤真善美,增添人文主义关怀来引导受众。中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这形成了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思想,而这些电视剧将这种“皇权至上”“万人膜拜”的奴性哲学渲染的十分强烈。这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公民形成“公民意识”,对于当下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危害颇多。

第三是在视听觉的影像符码中,注重这些辅助符码的作用。题材的创新性,画面的精致,人物的服饰和剧中的道具都很重要,往往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后宫甄嬛传》中嫔妃间衣服和妆容的细微差异,考究精准的皇室礼仪都为这部戏加了分。而在台词和配乐上,富有感染力的台词能够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活和饱满,而契合的配乐也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4受众方:提高欣赏品味,增加历史文化知识

受众相比于制作方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作为精英受众群的文艺评论家与传媒工作者应该对后宫题材电视剧开展批评与引导,这些人往往是传播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也是观众意见的风向标,这些人所撰写的评论文章会积极影响和监督电视剧的制作水准,对于改善后宫类电视剧存在的痼疾有先锋作用。

而作为绝大多数的普罗大众来说,我们要提高审美水平,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不能总是试图在电视剧中寻求替代性满足。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和增加历史文化知识,自觉抵制粗制滥造,篡改历史的电视剧。

只有受众的审美水平与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积极鉴别作品和监督市场环境,才能敦促出更多优质的作品,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粗制滥造的后宫类电视剧的荧屏泛滥,这样才能改善“娱乐至死”的传播生态,使传播者自觉承担责任,制作出优秀的剧作,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载体,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璀璨历史的窗口。这样积极的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民众民族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形成和维护,通过优秀电视剧架起了中国连通世界的桥梁,使更多的海外观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情操,这对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洛文塔尔,曹卫东,张芳译.论大众文化与艺术[M].

②腾讯《大家》.闫红.于正模仿琼瑶,琼瑶在模仿谁?[EB/OL]. http://www.yangfenzi.com/yule/38693.html.2014-04-17

③郭庆光.传播学救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2.

④郭庆光.传播学救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8.

⑤李建楠,张卫国.现代视听.对后宫题材电视剧热播的冷思考[D],2011(12):67.

⑥刘小明,才智.由电视剧《亮剑》收视排名高居榜首谈电视剧的创作方向[D],2009(29).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董小博.后宫题材电视剧的大众传播学解析[D].郑州: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贾佳.制作·播出·接受——中国电视剧的困境与突围策略[D].北京:当代电影.

[4]张治国.文艺理论与批评——产业化背景下帝王剧热播现象的得与失[D],2011(3).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5-0017-03

作者简介:苑竞玮,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电视剧传播效果
大众狂欢到政治泛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以《红高梁》为例浅析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