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78例临床分析
2016-11-30洪泽生
洪泽生
【摘要】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78例作为调查对象,均行鼻内镜手术疗法,评估其结果。结果:78例患者经由鼻内镜疗法成功治愈46例,缓解30例,无效2例,疾病缓解率为97.4%。临床术后随访4个月发现,未出现鼻中隔穿孔、粘连等并发症,且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临床针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疗法作用突出,具有定位准确、止血快速、并发症少的临床特点,值得借鉴。
【关键词】 鼻内镜; 顽固性鼻出血;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65.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11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4.066
鼻出血也被称之为鼻衄,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鼻出血多为单侧,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双侧鼻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只是在鼻涕当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其中顽固性鼻出血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大部分发于鼻中隔后端、下鼻道中后部等。一般来说,此病症无法通过局部按压、鼻孔堵塞等传统方法止血,严重者甚至还会导致窒息、休克,危害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完善和发展,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中,具有准确定位、快速止血、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临床特点。为了更好地评估此疗法在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笔者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78例作为调查对象,对78例患者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并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78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12~80岁,平均(45.5±1.5)岁;病程1~18 d,平均(9.2±0.2)d;40例为左侧鼻出血,30例为右侧鼻出血,其余8例为双侧鼻出血;出血部位:35例嗅裂出血,25例下鼻甲后端出血,20例中鼻道出血,18例鼻中隔前下端出血,12例下鼻道后端出血,8例鼻中隔后端出血。本组78例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止血处理,且反复性出血,出血量66.0~180.0 ml,平均(100.3±0.3)ml。78例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且于治疗前期将脏器功能损伤、血液疾病、全身性疾病等患者排除。
1.2 方法
78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均行鼻内镜下手术疗法,操作:手术前期轻柔取出鼻孔内填塞物,并将经由地卡因、肾上腺素浸泡的棉片放入患者鼻腔内部,以促使鼻腔黏膜麻醉、收缩。在鼻内镜设备引导下用吸收器将鼻腔内残留血迹、分泌物清除,并按照先后顺序检查鼻中隔中后部、下鼻道、中鼻甲后端等出血点。此检查过程中需认真鉴别其出血点、黏膜溃烂的区别,针对无法明确的出血点,可用吸引器轻触,便于诱发再次出血,待出血点明确后,使用鼻内镜电凝止血处理,电凝止血期间需充分掌握其电凝时间,一般于出血部位黏膜焦黄,白血出现为止。若未明确其出血点,可以使用止血海绵填塞可疑部位,3~4 min后抽出。临床手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行抗感染、润滑鼻腔等相关处理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预后病症消退,出血部位黏膜恢复正常,随访4个月后未复发表明疾病得以治愈;预后病症减少,出血次数、出血量减少,出血部位黏膜组织开始恢复表明疾病得以缓解;预后病症、出血次数和出血量未变化,且病情恶化表明疾病治疗无效。疾病缓解率=治愈率+缓解率。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本组78例患者经由鼻内镜疗法成功治愈46例,缓解30例,无效2例,疾病缓解率为97.4%。术后随访4个月发现,未出现鼻中隔穿孔、粘连等并发症,且无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由各种病因引发,以全身性、局部性病因为主。张培华[2]的报告显示,针对不严重的鼻出血患者来说,临床诊治中大多实施局部止血处理,然后再实施全身性的治疗。临床传统的鼻出血疗法为局部烧灼、激光照射封闭血管等,最为常用的为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患者鼻孔,通常轻者填塞只填塞前鼻孔,重者则需填塞前、后鼻孔,甚至存在结扎动脉处理。虽然该填塞止血方式较为可靠,但预后再出血率高达50.0%,且填塞过程中患者疼痛度较大,易引发头痛、缺氧等症状,导致患者无法接受。一般来说,鼻出血多为单侧出血,仅少数患者为双侧出血;可间断性出血,亦可持续性出血,若持续性出血后不及时处理,将引发失血性休克症状,危害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针对此病症治疗原则为快速、准确地寻找出血点。调查报告显示,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过于隐蔽,如:部分患者鼻中隔偏曲明显,行纱布止血后很难到达鼻腔后端,且治疗过程中易导致出血部位反复创伤,加大再次出血率。而鼻内镜技术的使用可从根本上避免此现象,经由该技术的使用,即便是较为普通的填塞材料,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3]。因为,鼻内镜疗法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措施来说视野范围广阔、清晰,治疗期间通过和鼻骨情况的结合和调整手术视野,从而针对性的止血;同时,此过程中所使用的肾上腺素棉片可收缩鼻腔黏膜,减少出血量,促使出血点充分暴露于视野范围内。另外,在鼻内镜设备的引导下,可于准确找寻到出血点后直接行电凝、激光处理,能完全避免盲目性的操作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疼痛度,进而保持患者正常的鼻腔功能;针对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来说,使用鼻内镜疗法可更好地减轻手术疼痛度,可准确电凝凝固,止血快速,还可减少因大量的鼻腔填塞引发的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4-7]。
本组接收的78例患者经由鼻内镜下手术疗法处理后,一次性成功治愈46例,缓解30例,疾病缓解率为97.4%,且术后未出现鼻中隔穿孔、粘连等并发症。78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需再次手术止血,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为没有真正找寻到出血点,或鼻腔内部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出血点。因此,临床鼻内镜下处理顽固性鼻出血期间,需具备性能良好的设备,于局部鼻腔黏膜麻醉下执行相应操作,符合史余勇[8]的临床研究。此外,通过鼻内镜疗法的使用,笔者总结以下几点注意事项:(1)鼻内镜检查过程中,需充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首先需将鼻腔内填塞物取出,经由药物浸泡后的棉片局部麻醉处理后再将残留部分填塞物取出,这样可从根本上预防出血点的突然失去压迫而影响视野清晰度,不利于出血点的准确找寻。(2)鼻出血相对严重时,借助鼻内镜很难找寻出血点,这种情况下,需使用鼻腔的局部麻醉、肾上腺素棉片局部控制出血,便于更好的找寻出血点。明确出血点后,针对可疑出血点需用吸引器轻轻触碰,若出血则说明为出血点,但需和黏膜糜烂、血管曲张等病症鉴别。(3)出血点明确后可及时电凝止血处理,严重者可借助纱布止血,电凝设备的功率和时间需根据患者情况严格控制。(4)若患者出血点为嗅裂、中鼻道等电凝处理困难的部位,需使用膨胀海绵填塞处理。(5)由于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易合并贫血症状,故而术后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饮食方案,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类食物为主,提高机体营养。当然,食物需种类繁多、外观诱人,以提高患者食欲;让患者多喝水,便于降低再次出血的发生;禁止患者食用过热食物,以免刺激伤口,引发再出血;进食结束后及时漱口,预防伤口感染。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疗法作用突出,具有定位准确、止血快速、并发症少的临床特点,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翁丽京.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200例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123-124.
[2]张培华.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4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935-936.
[3] Huang M Z,Zhang L Q,Cao J H.Endoscopic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nasal bleeding[J].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Ophthalmology of Shandong University,2007,6(15):161.
[4]何善形.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98例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4):430-431.
[5]刘刚,邓雅玲,杨海刚,等.鼻内镜下激光、微波和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21(1):34-37.
[6]肖祥,董春光.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38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21(4):302-304.
[7]刘江峰.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21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3(3):194.
[8]史余勇.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448例[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25(4):62-64.
(收稿日期: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