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美术藏品保护与修复培训项目”暨“国家美术藏品保存修复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6-11-30吴为山
□ 吴为山
在“国家美术藏品保护与修复培训项目”暨“国家美术藏品保存修复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 吴为山
尊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董伟副部长、尊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尊敬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先生、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美术馆的同行、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国美术馆群贤毕至,来自欧洲等国、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美术馆界的专家和中国各重点美术馆的馆长及艺术界的同行们汇聚在一起,共同围绕美术藏品的保护与修复进行研讨与培训。这是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重视,也是对人自身艺术创造的尊重和对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感的尊重。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一个这样主题和这样一种规模的国际会议还是第一次,它说明了中国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特别重视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与相互借鉴。今天,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先生亲自到场致辞就是很好的说明。我要感谢文化部一直以来对我们举办这一国际会议的支持与指导,我也要感谢来自世界许多著名的美术馆、博物馆的专家不辞万里旅途的辛苦,来到中国美术馆与中国的同行们交流经验、探讨学术。
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古代还有“坐而论道”之说,今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嘉宾相聚于中国美术馆,大家共同的目标是:通过保护藏品使艺术精神永存。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品都是通过物质材料的载体而体现创造的智慧,体现精神与灵魂,而物质是有其寿命的。我们探讨、研究美术品的保护与修复就是通过延长物质的寿命而持续精神生命。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从对艺术品的情感和尊重出发,发挥物质性能的极限,获得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超越。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精密仪器已能将分子、原子的组成及其碰撞、分离与重构分析得一清二楚。但艺术作品中的微妙情感世界则是比分子、原子的变化更为复杂、更为细腻的。因此,如何进入艺术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如何在笔触、色彩、线条的表象中领悟艺术品的“真相”?这要求修复者不仅掌握科技手段,还要精通人文、历史和艺术。所以,今天的会议核心应当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修复技法的交合。
昨天晚上,我们举办了欢迎与会专家的晚宴,出席圆桌晚宴的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同行。我想,通过我们各自的努力,问题都能解决,都能像这张圆桌子一样画上圆满的句号。
朋友们,今天中国美术馆主办这次学术会议,说明了这座具有五十多年历史、拥有十多万件藏品、举办过数千场国际国内展览、年观众逾百万人次的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有信心和大家共同做好这件事。通过我们有效的工作,千千万万的艺术品得以焕发新生。我们修复的作品是有限的,但是这件事情的价值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为我们保护的是人类共同智慧的活化石,它们必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闪耀璀璨的光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