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熄风止痛饮联合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2016-11-30陈方方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33期
关键词:拉莫三嗪三叉神经痛

胡 霞,陈方方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1100)



熄风止痛饮联合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胡 霞,陈方方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1100)

目的 探讨熄风止痛饮联合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给予拉莫三嗪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熄风止痛饮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4周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和随访1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过4周治疗,2组中医症候积分和SF-MPQ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12周随访时,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和SF-MPQ积分较治疗4周时显著下降(P均<0.05),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和SF-MPQ积分较治疗4周时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熄风止痛饮联合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近远期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中医症候,值得推广应用。

熄风止痛饮;拉莫三嗪;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以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出现发作性、短暂性电击样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至今尚无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1]。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口服抗癫痫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是其代表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但是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具有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大等缺点,限制了其长期应用[2]。因此,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早有认识,认为肝火上亢、风火上扰清窍,瘀血痹阻络脉,络脉失和,绌急而痛,络脉瘀滞、毒邪损络为其主要的病理改变[3],治宜平肝息风、清热泻火、活血通络。2013年3月—2015年2月,笔者采用自拟经验方熄风止痛饮联合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上述时期诊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6例,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无颅内病变,符合国际头面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5]中的风火瘀阻型:主证为患侧有针刺样、刀割样、电击样疼痛,痛处固定;次证为怕风,遇风热刺激即发或使症状加重,疼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口苦口干,纳呆,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黄或白,脉象浮数或弦数。年龄18~70岁;近15 d未应用与本病相关的任何药物及任何治疗。排除已经采用手术治疗,使神经功能丧失者;合并心脑血管、神经、肝肾等严重脏器疾患者,精神疾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35~70(53.02±7.93)岁;病程(5.61±1.03)年(8个月~9年);左侧27例,右侧21例;Ⅰ支3例,Ⅱ支14例,Ⅲ支9例;Ⅰ、Ⅱ支同患病3例,Ⅱ、Ⅲ支同患病13例,Ⅰ、Ⅱ、Ⅲ支同患病6例。对照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32~69(53.89±6.97)岁;病程1~9.5(5.03±1.21)年;左侧25例,右侧23例;Ⅰ支4例,Ⅱ支12例,Ⅲ支7例;Ⅰ、Ⅱ支同患5例,Ⅱ、Ⅲ支同患15例,Ⅰ、Ⅱ、Ⅲ支同患5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患病分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拉莫三嗪(GlaxoSmithKline Pharmaceuticals S.A.,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40478)口服,初始剂量为25 mg/d,连服2周,增加剂量至50 mg/d,此后每隔1~2周增加1次剂量,维持剂量为100~20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熄风止痛饮(由本院制剂室提供),方剂组成:天麻、川芎、白蒺藜、白芍、蜈蚣、红花、黄芩、栀子、钩藤、全蝎、荜茇。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于治疗前后观察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每项主证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每项次证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②三叉神经痛发作情况:于治疗前后记录三叉神经痛发作次数、频率、疼痛程度、持续时间。③疼痛程度评估:按照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9]记录疼痛分值,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共11项、目测疼痛评分法(VAS)为0~10分、现在疼痛状况(PPI)共5项,每个小项分为0分、1分、2分、3分。总分=PRI 得分﹢VAS 得分﹢PPI 得分。上述指标均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随访12周评估。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制定疗效标准。痊愈:疼痛停止,面部感觉等功能正常,中医症状总积分减分率≥80%;显效:发作时疼痛明显减轻或发作频率明显减少,中医症状总积分减分率≥50%;有效:疼痛发作频率减少≥25%,中医症状总积分减分率≥30%;无效:疼痛发作频次减少<25%,中医症状总积分减分率<30%,疼痛程度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周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经过4周治疗,2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周随访,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4周时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4周时显著升高(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③与治疗4周比较,P<0.05。

2.3 2组SF-MPQ评分比较 经过4周治疗,2组SF-MP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周随访,观察组SF-MPQ积分较治疗4周时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SF-MPQ积分较治疗4周时显著升高(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SF-MPQ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治疗4周比较,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局限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面部分部区域的短暂的、剧烈的、针刺样疼痛,多为单侧,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本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对其比较推崇的假说有中枢病因学说和周围病因学说[6],但是尚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对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作出完全的解释。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口服抗癫痫药物来缓解三叉神经痛,其中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是临床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由于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需要长期用药,卡马西平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等,大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拉莫三嗪属于新型抗癫痫药物,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与卡马西平疗效相当,相对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少[7],但也不能解决疼痛的根本问题。

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面痛、面风痛范畴。本病病因、病机和病位较为复杂,但从整体来看,与肝脏关系密切。其发病与感受风火之邪、嗜食辛辣肥甘及情志刺激诸因素有关。三叉神经痛发作无常,乍痛乍止,符合内风致病的特点,并且其痛多为抽掣、跳动感,遇触即发,与“风善行而数变”的性状相似。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面痛的发作多由肝风侵袭阳明经脉所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炎,火盛生风,上扰清空,直达头维,筋脉壅滞,发为面痛。其次,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痰浊凝结,气血不通,加之情志不舒,肝火偏亢,痰火交炽,郁闭经络,则易发面部疼痛。另外,肝主疏泄,可疏通气机,使之条达,调畅意志,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代谢。若肝脏疏泄失职,则气滞、血瘀、痰凝等阻闭气机和经络,致不通则痛,也可引起阴血不足,不荣则痛。肝气郁结化火,火灼津液,血液黏滞不畅,导致血瘀,经脉不通,不通则痛[8]。因此,三叉神经痛是风、火、瘀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病机为风火上扰清窍,瘀血阻滞脉络。故应养阴柔肝以熄风,故多选甘凉或辛润之品;火性上炎,上扰清窍,治宜清肝郁热,散上炎之火,故治疗用清热泻火之品;痰浊血瘀,当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气血运行则风自灭。笔者根据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病理改变拟熄风止痛饮以治本。熄风止痛饮方中天麻、钩藤、白蒺藜为熄风药,其中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可助天麻平抑肝阳,又能清泻肝热;白蒺藜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白芍养血柔肝,川芎和红花活血祛瘀、祛风止痛,荜茇散寒止痛,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清热泻火,全蝎、蜈蚣搜风通络。全方共奏平肝息风、清热泻火、活血通络之功。药理研究显示,天麻有效成分天麻甙元具有镇痛、抗炎作用,还可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增强细胞、体液免疫功能[10]。黄芩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抗炎、提高免疫功能,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甙可对抗变态反应,且有效成分黄酮类具有镇静作用[11]。栀子有效成分栀子藏红花总甙可抑制神经系统,从而起到镇痛作用;栀子尚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12]。川芎与天麻相伍可增强活血止痛功效。川芎与红花均具有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凝集、镇痛的作用,且川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13]。全蝎有解痉止痛、抗惊厥、抗癫痫的作用,全蝎的蝎素对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有明显抑制作用,全蝎中蝎毒蛋白具有中枢镇静、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14]。白蒺藜的单体成分白蒺藜醇甙具有类神经营养因子作用[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和随访1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4周治疗,2组中医症候积分和SF-MPQ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由于对照组;12周随访时,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和SF-MPQ积分较治疗4周时显著下降,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和SF-MPQ积分较治疗4周时显著升高。提示熄风止痛饮联合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近远期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中医症候,值得推广应用。但是本研究样本量小,患者均来自同一医院,且采用的简单随机分组,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造成结果存在偏差,因此以后需要进行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进行研究。另外,由于三叉神经痛疗效评价尚缺乏客观量化指标,症候观察大多是主观症状,应该从传统确切的疗效指标、中医症候考核指标和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建立多维度、多系统的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反映传统医学的疗效。

[1] 冯保会,李世亭.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8(3):280-282

[2] 王桂红,戴印和.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进展[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1,9(4):249-252

[3] 姬琳. 舒风宁冲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理机制及临床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5] 赵金铎.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5

[6] 曾明慧,傅先明,姜晓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9(1):55-57

[7] 陈慧. 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对缓解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 (7):77-78

[8] 李泉红. 疏风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

[9] 宋金辉,丁旭东,黄瓅,等. 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J]. 中国康复,2012,27(1):18-20

[10] 陈维红,罗栋. 天麻素,天麻多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评价,2013,30(3):132-134

[11] 辛文妤,宋俊科,何国荣,等. 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13,22(6):647-653

[12] 孟祥乐,李红伟,李颜,等. 栀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1): 959-967

[13] 张晓琳,徐金娣,朱玲英,等. 中药川芎研究新进展[J]. 中药材,2012,35(10):1706-1711

[14] 史磊,张天锡,杜聪颖,等. 中药全蝎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31

10.3969/j.issn.1008-8849.2016.33.024

R745.11

B

1008-8849(2016)33-3713-03

2016-03-12

猜你喜欢

拉莫三嗪三叉神经痛
蓝色的海豚岛(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Island of the Blue Dolphins ( IV )蓝色的海豚岛(四)
小象柚子长大了
三嗪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探讨
三嗪三苯基次膦酸仲丁酯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内含双二氯均三嗪基团的真丝织物抗皱剂的合成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三嗪型二苯乙烯荧光增白剂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