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11-30许德刚张新朝
许德刚 张新朝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许德刚 张新朝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本文分析了河南省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难题,在对问题产生深层次原因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面临的机遇与形势,在供给侧改革、激发内生活力、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创新驱动;问题分析;发展对策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区域发展已进入以创新为主题的新一轮竞争加速期。由于受地缘位置、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外向程度等特征的影响,河南省在增长动力、资源环境、结构转换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约束,需要率先突破。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河南抓住战略机遇期,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实施和“四个河南”建设的迫切要求。
1 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现状
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等,河南省科技创新工作进展顺利[1]。
1.1 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豫发〔2013〕7号)、《关于创新机制全方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若干意见》(豫政〔2014〕64号)、《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号)、《关于转发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5〕53号)、《河南省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实施方案》(豫财科〔2015〕73号)等一系列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投入、人才引进、供给侧改革,有效激发了河南省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热情。2015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4万人,经费支出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启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55个。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8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37项。申请专利74 373件,授权专利47 766件,分别增长19.1%和43.2%;有效发明专利17 571件,增长29.8%。签订技术合同3 497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5.56亿元,增长9.4%。
1.2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河南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载体作用,加快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夯实创新基础,着力打造不同层级、不同层次的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级为基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梯次发展体系。2015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 013个,其中国家级80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达到385个,其中国家级3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1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28家。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大型智能化废旧金属破碎分选、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动物疾病新型疫苗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中信重工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宇通客车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19个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1.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日趋完善
技术转移机构的财政补贴力度加大。一方面,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不断增大,目前河南省共设立新兴产业创投基金16支,总规模达到40亿元。另一方面,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对河南省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投入的种子基金按不高于20%给予配套支持,财政预算安排了5亿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技术转移网络进一步优化。目前,河南省拥有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郑州金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郑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有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河南中心、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一批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网络。
2 面临的难点与机遇
2.1 面临的难点
近年来,尽管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难点亟待解决[2]。
2.1.1 创新主体能力相对较弱。据统计,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25%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约33%开展了科技活动,99%的工业企业是零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01%,中部省份中仅高于江西省和山西省,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5.16%),且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的价值链低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2.1.2 科技投入水平仍然偏低。2014年全省研发(R&D)经费投入400亿元,投入强度仅为1.14%,远低于全国的2.05%;河南省工业企业R&D人员的人均R&D经费为17.56万元,明显低于中部其他五省份,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6.17万元。数据表明,尽管河南省R&D经费虽有所增长,但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看仍属于弱势地区。
2.1.3 科技服务业发展缓慢。2014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2958项,技术转让和专利转让仅仅176项和112件。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交易潜力仍未有效释放。大量研发成果与研发能力无法快速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智力资源和研发成果大量隐性流失,造成了创新资源的严重浪费。
2.1.4 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短缺。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相比,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异常突出,已经严重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2014年河南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4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仅364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仅248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也远低于周边省份。
2.1.5 资源配置短缺与浪费并存。河南省虽建立了1 000多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但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以单打独斗为主,整合度不高,研发力量单薄,创新效率较为低下,造成资源配置短缺于浪费并存的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贡献,难以形成资源开放共享的规模效益。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创新能力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等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
创新驱动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原因之一:经济发展驱动力认识不足。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仍然放在促进GDP、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的增长上,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高度依赖于政府。政府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发债、造城运动等来实现增长,不必费神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增长,这就形成了对科技创新的替代和抑制。
原因之二:创新主体动力仍然不足。企业本应该是创新的主体,最应该理解市场需求的应该是企业,但是,有的企业满足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简单模仿或者照抄照搬,企业只要能够盈利创新不创新无所谓;有的企业认为“创新时间较长、风险很大,不成功自己兜着,成功了后人乘凉”,没有必要创新;有的企业由于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减弱了创新的积极性;有的企业由于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没有能力开展创新活动;还有的企业苦于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无法进行创新尝试。加之创新本身是需要遵循规律的,周期很长,甚至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在利益和不良风气的驱动下,从事科研工作的工作者不甘心坐冷板凳,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难以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此外,企业在创新决策中被边缘化,科技管理体制行政和计划色彩比较浓厚,政府主导的科研项目,大量由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科研与市场需求分离,与成果转化脱节,出现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原因之三: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仍很严峻。数据显示,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看仍属于弱势地区。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创新型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较大,单纯的利息回报,很难调动银行的积极性,传统制度框架很难适应创新融资要求。
原因之四: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现有的业绩考核标准和职称评定体系,激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条款不多,制约了科技人员主动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科技项目重申报弱验收考核的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受利益的驱动,往往是项目申报时承诺的产学研合作不能兑现,产业化目标难以实现。科研人员主要精力放在申请国家项目经费上,热衷于“跑项目、做课题、出论文、评职称,再跑项目”,现行的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机制,没有充分体现创新者的价值和贡献,科研人员缺乏面向市场、研发、转化的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远远不够。
原因之五:创新意识仍然落后。在不少领域,旧思维和旧观念仍然是阻碍创新和发展的无形屏障。科技创新离不开人,而人的创新源于思想,如果思想不能解放甚至受到禁锢,害怕颠覆式创新带来的利益损害,无法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等方面解放思想,就难以在新形势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发展思路。
2.2 存在的机遇
当前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产生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2.2.1“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新常态”下高层经济政策的一条主线。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正面临稳健增长和停滞不前的关键十字路口。从增长动力来看,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原来主要依靠需求侧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已遇到了瓶颈,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从供给侧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使创新真正成了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3-5]。
2.2.2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和增长点。
2.2.3 围绕创业创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中央在体制机制、开放共享、财政支持、国际合作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2.4 河南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开放合作,加快开放数据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为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生态。
3 发展对策
3.1 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解决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问题。
积极推进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来满足和适应企业科技需求的变化。逐步改革政府主导选拔式的科技创新支持模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为主的模式,在竞争性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政府与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实践经验在创新决策中的论证功能,形成高层次、常态化的对话、咨询制度,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和其他制度性交易成本,能够让企业有更多的剩余用于投资、创新、转型。
3.2 激发创新内生动力,解决好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完善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机制,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后补助、创业投资引导等形式,支持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内生动力,使企业真正担当起创新主体的重任。通过税收和采购政策来调动企业积极性,降低享受税收政策的门槛和成本,让政策真正普惠。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超过一定比重的企业,对取得关乎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的企业研发机构,对自主研发的高技术产品纳税业绩突出的企业,按照贡献额度比例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奖励和支持。对购买科技成果且落地生产的企业,按购买成果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建立引导和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指标,作为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重要依据。探索以发行“创新券”等“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大政府对科技型企业产品及服务的采购力度。
3.3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解决好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问题
建立健全政府资助科技项目的考核制度,构建以产业化贡献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推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利益激励导向,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改革科技成果受益分配方式,提高专利发明和技术转让收入中成果持有人的收益分配比例,增强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评价和创新人才认定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奖励对产业创新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和杰出人才。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对基础研究重在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和领先度,应用研究重在评价科技成果的突破性和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激励科研人员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创新金融产品,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
3.4 强化开放式创新,解决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加强科技创新对外合作交流,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脉搏,推进开放式创新,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以更加开阔的全球视野,更加开放的创新政策,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加快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引进和集聚创新要素上下功夫,重点关注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方式,走出去引进和组建研发团队,创造条件积极利用好海外各种创新资源,促进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强化协同创新,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加强科技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建设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院士工作站,举办(参与)承接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活动,加速引进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南省转化和应用。
3.5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解决好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的问题
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机制,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开展“互联网+”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模式创新,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创新,鼓励企业运用债务融资工具。探索建立一批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扩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在有条件地区设立科技银行。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引进国内外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探索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绩效奖励等方式,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初创期科技企业。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质押物范围。加快区域股权市场建设,积极拓宽间接融资渠道,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为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3.6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解决好创新意识落后的问题
以“四个全面”为根本遵循,树立开放性思维,弘扬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进跨界融合,积极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全面解放创新创意生产力,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强大动力。优化创新生态,摆脱资源依赖、投资驱动和政府依赖的陈旧发展思维,大力普及科学思想、创新精神,引导社会舆论,着力激发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营造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使创新文化成为实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在本省范围内表彰最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形成自己的标杆人物和标杆企业。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杰出科技人物以及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表彰奖励力度。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创新教育。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1]肖美丹,张惠军,王文亮.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创新型企业为例[J].河南科学,2014(11):2384-2388.
[2]孙兆刚.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1):14-18.
[3]黄剑.论创新驱动理念下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6(5).
[4]佚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新重庆,2016(1).
[5]张慧君.发挥创新驱动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战略引领作用[J].理论视野,2016(1).
Research on Present Situation,Difficul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Xu Degang ZhangXinch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Henan,450001)
This paper analyzedthe achievements and difficulties of He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inaccel⁃erating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in-depth causes of those problems,combined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situation faced by Henan Province,it put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side reforms,viability activation,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mprovement and so on.
Innovation-driven;problem analysis;development strategy
F207
A
1671-0037(2016)09-17-4
2016-7-20
郑州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163PZLYJ208)。
许德刚(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区域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