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冰雪运动的历史渊源与演进
2016-11-30刘佳男孙柏枫
刘佳男,孙柏枫
满族冰雪运动的历史渊源与演进
刘佳男,孙柏枫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许多专家、学者对满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歌舞等都有较多的研究,论著、资料也较丰富。但是,较系统全面地研究满族民间体育游戏的学者尚较少。为更进一步发掘、造铸、弘扬白山黑水体育文化精神,形成对古老游戏项目的记录与传承、创新与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满族传统体育游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研究认为:满族体育运动与游戏多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多来自军营、狩猎、学堂、民间;形式多样,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踢形头、雪地托子等已经逐渐消失,但滑冰、滑雪、打冰爬犁等诸多游戏活动不断演进,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已成为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新游戏。建议:着力挖掘冰雪游戏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多元功能,将冰雪游戏融入到冰雪产业的大环境中,不断发展创新、发扬光大。
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产业;军事训练;体育游戏;满族
满族,有着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族源可追溯到肃慎人。几经发展和演变至辽、宋、元、明统称为女真。公元1635年农历10月13日(庚寅日)大金汗国天聪汗皇太极谕令正式将显赫数世的女真族名改称“满洲”。1952年经国务院正式文件定称满洲族为满族至今。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满族同各民族一样,是对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民族。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曾对满族有过高度评价。毛泽东对老舍先生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过伟大贡献”[1]。周恩来早在1957年政协二次会议期间说道:“满族是个有本领的民族,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民族”。同年8月在青岛民族座谈会上所做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讲话中指出:清朝在确定版图、增加人口,发展文化这三面做了好事[2]。
概览满族发展历史,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满族先民们也创造出多姿多彩、独具风情的灿烂冰雪文化,达到了古代冰雪运动的高峰,成为我国古代冰雪活动的鼎盛时代。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产业、体育游戏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30余篇文献,通过吉林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书籍20多本,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献。并实地考察了多个满族发源地,例如,吉林省梨树县叶赫城、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乡、东尖乡、乌拉街老城、吉林市、九台、辽宁新宾的赫图阿拉满族第1都城等地。在各地进行踏查时,伊通一中的珍珠球骨干陈桀夫亲自讲解动作技巧,游戏与比赛规则;年过60岁的孙正炎3兄弟,讲述并实际演示满族地区许多体育游戏方法,针对部分体育游戏还写下了游戏方法,并画图说明器材、场地的规格;老年妇女为课题组抓老式嘎拉哈,青少年则为课题组抓现代嘎拉哈。冬天踏查时,部分老人和青少年将课题组带到池塘的冰面上,演示种种传统的冰上游戏;带到山坡上打爬犁,有的从山上的雪坡上像打滑梯一样的滑下来等,许多体育游戏体现了传统体育活动的原汁原味。在参观赫图阿拉、吉林、伊通、东北师范大学民族博物馆等多处民族博物馆时,在相关负责人的允许下课题组拍摄了大量照片,掌握了有关满族体育游戏的第一手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丰富影像及资料,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保证。通过踏察走访发现,满族的风情习俗,甚至男子“半留半去”的发式、脚上的“靰鞡鞋”、服饰的“高领和箭袖”……都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而冰雪运动也不例外,满族的冰雪运动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多种多样的冰雪运动多源于生产、生活、狩猎与捕鱼,来自军营、学堂和民间。
1 满族冰雪运动的历史渊源
满族的冰雪运动寻其根源历史久远,它的起始与发展与满族先民所处的生态环境及部族的政治、军事、经济密不可分。
1.1满族的生态环境是造就冰雪文化的根基满族的冰雪文化一直躬行于它的生存生态环境。白山黑水之间广袤沃土,孕育了满族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满族是这里真正的土著居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满族的种种文化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一生态学基本特点造就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风情。
生态学的英文源自于希腊文,是住所、栖息地或家的意思。最早栖息在白山黑水这个家的祖先—满族是笃信萨满的,这一原始的观念对民族有很深的影响,崇拜自然中各种的天、日、月、风、火、山、地等;崇拜各种动物、植物;也崇拜自然神,对自然界各种神敬畏有加,所以,在满族的早期社会中有各种崇拜的图腾。由此,满族的先民们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保护了自我的生存与发展。
满族是山林民族、渔猎民族而后又发展为农耕民族。在山高地寒、大林大野、大江大河、大风大雪的严苛生存条件下,先民们为了适应这种生存环境,巧妙地利用自然,创造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民俗,例如,满族的火炕、满族的窗户纸糊在外、满族嗜好粘食等都是为了御寒抗饥饿,满族服饰的袖子、领子无不与防风防寒有关,满族的寸子鞋不仅是为了美观,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御寒湿。总之,在满族的生活史册上处处事事体现出对冰雪严寒的抗争和适应的生态理念。同时,在抗争与适应中也练就出了独具特点的满族冰雪习俗文化。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渔猎民族,早期基本上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经济状况,先民们因衣食生活的需求要四季出猎。一般情况在春夏时节,多不远出捕猎,究其原因:1)考虑到这个季节正逢禽兽繁殖期,伤害一母就等于杀其千百;2)因为天气炎热,捕获太多的肉类无法保存,所以只捕获一些雄性飞禽和野猪等,而一到冬季过完狩猎节,先民们就带上弓箭、猎叉、扎枪,领着狗群,坐着爬犁进山打猎,按猎长的分配将狩猎区域包围起来,人们边喊叫边敲树木,渐渐缩小包围圈—称为“赶杖”,待动物完全进入有效射程时,东西两边的人们向前赶猎物,南北两边人射杀猎物。在猎物多时1天可以打二到三围,需要每隔3~5d迁1次营地,每次出猎少者20多天,多者可达2个月之久。
在冰雪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人们需要将猎物带回来、需要不断奔跑赶路,就渐渐地出现爬犁,并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同时,先民们为了适应能在高寒雪原的环境作业,由兽皮裹脚渐渐演变成靰鞡,其形扁宽底平,轻便保暖,除了御寒功能之外,其底平宽,可以减少人们足底对冰雪的压强,免于陷入深雪难以自拔,主要功能是利于快速行进。解放前在伊丹(伊巴丹尼)珲春、汪清等地还可见到一种称为“雪托子”工具,绑在脚上,更加大了着雪面积,减小了压强,又便于在林海雪原中穿行。爬犁、雪托子等最早的冰雪器材,都来自对生态环境适应的实践活动。
亘古以来,满族先民们就是精骑射,善捕捉,除了射猎之外,一向以捕捞渔业为生,各种鱼类也是满族先民的主要食品,一般捕捞集中在春秋冬3个季节。当冬季冰雪封江之时,满族人在冰上凿开冰层,形成一个类似井口的口子,称为“冰涡子”,渔民用很多方式可以捕到鲜美的鱼。例如,吉林省的查干湖冬季捕捞就是满族捕捞历史传承的典型例子。人们脚穿靰鞡鞋,赶着大雪爬犁忙碌在大江大河的冰雪中。
冬季狩猎时,在野外就餐,将冰雪融化后做饭煮水;挖雪洞、堆雪屋、造雪障,暂以棲身避寒,也可以藏身与猎物周旋。满族的冰雪习俗是与冰雪环境密不可分的。
前述可见,满族先民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并有所创造,一代有又一代传承、演变,成为民族的精华和重要的生态冰雪文化。
1.2军事训练是发展冰雪运动的深厚基础 抚古追昔,概窥满族发展的历史,族源可追塑女真是满族祖先。早期女真处于氏族社会,各部落常常互相征战,后来,女真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强大,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兼并周围部落,经过频频战杀,白山黑水地域的女真各部得到统一,阿骨打曾建立独具特色的金朝政权;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继承了大金的遗风,二次开创基业建立了后金政权;天聪汗皇太极文韬武略继续发展建立了清朝;清世祖顺治君临天下,统一了中华寰宇;康乾大帝走向了盛世。清朝在统一各部、抗击外侮、戍边固疆、平定叛乱、收复台湾等战史中,各代首领在东伐西征和南征北战中都运用了许多战术。在这些长久的战术中,也有冰雪技巧的利用。例如,金太祖阿骨打在1114年秋起兵反辽,取得宁江(今吉林省扶余县东南)胜利后,辽天祚帝听说宁江州失陷,勃然大怒,派10万大军攻打生女真。阿骨打带兵3700人,两军人数比例为27∶1。两军在出河店(吉林前郭旗八郎乡塔虎城)相遇,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又突然刮起大风,吹得沙尘弥漫,士兵寒冷,粮草不足,阿骨打万分焦急,这时见到有几个小孩足蹬跑凌鞋(乌拉滑子)从河面上飞奔而来……阿骨打见此,欣喜若狂,决定采用乌拉滑子行军,乘风踏雪,直扑出河店附近的鸭子河北岸。辽兵没有想到阿骨打来得如此之快,措手不及,纷纷溃败[3-5]。
又如,在1616-1626年(天命年间)冬天,有一次满兵被巴尔虎特部围困在黑根城(今嫩江),努尔哈赤急令将领费古烈部队穿着乌拉滑子,以爬犁架炮沿江奔向黑根成,日行七百里,解了黑根成之围[6-7]。在清朝末叶,国立日衰,外患不断,侵割领土。1881年,钦差大臣、吉林边务帮办吴大澂和依克唐阿(一代虎将,谥号“诚勇”,他们将奏准的加强珲春防务措施一一付诸实施。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在珲春城南郊修筑东西2座炮台,并将清廷从德国克虏伯炮厂买的15尊大炮尊从北京运到珲春。当时炮停放在北京市通州区,每尊炮重30多吨,从通州到烟集岗(今延吉市)有2000多里地路途,翻山越岭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即使将大炮分解几大件仅靠马车和爬犁运输也是无法完成的。当时去京领运大炮的官兵们就利用冰雪条件完成了该项任务。在每年结冻之后至来年化冻之前进行运输,他们先用十几根圆木连结成木排,做了二十多个木排,在其下面垫上横滚木或高粱秸,在冻土路面上泼水结冻,用几十匹马牵拉木排前进。到达烟集岗便弃旱路到冰冻的布尔哈通河,在河上前进,这样人和马就能省力省时了。沿布尔哈通河进入嘎呀河,再沿图们江转入珲春河,直至珲春南郊上岸。就这样,官兵们整整用了3个冬天完成了从北京到珲春的运炮任务[8]。
上述古老技巧在当今的越野滑雪、高山滑雪、雪地车等方面都有其留存。
八旗子弟作战靠的是骑射,滑雪、溜冰、摔跤等。因此,清朝历代君王都知道这些项目与军事的密切关系,认为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的需要,是国家的根本,为了巩固大清政权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并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曾责令八旗子弟精练骑射,还将冰嬉定为国俗。据《满洲志档秘录》记载,天命八年(1623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亲自在盛京城南浑河宽广的冰面上举行了盛大的运动大会。第1项是男子踢形头,第2项是女子项目冰上赛跑,第3项就是冰面上摆酒宴。清朝的这种冰上的国俗,可能就是我国冰雪运动的最原始古老的运动会[6]。
满族入关后发展为君临天下的统治民族,近三百年来的清朝,冰上运动被称为“国俗”,每年农历十月都要在北京北海的冰面上检阅八旗兵丁滑冰艺术。“康乾盛世”对冰雪运动尤为重视,史料《金鍪退食笔记》(高士奇著)记载“金海(现北京北海)冰上作蹴鞠之战”[6]。到了乾隆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们需要走出寂闷,更加提倡游戏,皇帝认为“冰嬉为国制所重”[6],使古代冰雪活动进入了新时代,渐渐由军事训练演义成以游戏为主流的冰上体育活动,并定为每年一次的盛典,君王亲临检阅的体育盛会。如1773年,在北海建楼,弘历(乾隆)亲陪孝庄皇后观阅冰嬉。他在《冰嬉赋序》中对冰嬉所用的器材和技术动作有简练确切的描述:“国俗有冰嬉者,护膝的莆,牢鞋以韦,或底含双齿,使粤冰而人不路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愈疾焉。”他还著有《冰嬉赋》、《太液冰嬉十二韵》、《腊日坐冰车渡太池志兴》等等,是我国较早的冰上运动的著作。乾隆帝将“冰嬉”提高到政治高度,视为本民族的崇尚武艺的传承方式,把冰嬉与军事战术相结合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作用,客观上也为冰雪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从当今的许多冰雪项目中都能见到满族古老冰雪活动的遗风。
1.3冰雪运动深植民间游戏满族生活在白山黑水的生态环境中,民族的游戏也具明显的乡土气息。孩子们从小到大是在“莫勒真”(满族语游戏娱乐的统称)里成长和长大的。他们的游戏项目多与冰雪和狩猎有关。譬如孩子们玩的驰(呲)溜滑、冰嘎、滚雪球、打雪仗、打爬犁、滑冰车和踢形头等都具有浓郁本土特色。其中,有的项目一直延续至今,还是原汁原味、原模原样,例如,抽冰猴、打滑驰溜、支爬犁、拉爬犁等游戏。
时代变迁,满族的冰雪文化也受历史条件所限,它是依托和综合了生态环境和军事、经济及民间游戏而发展起来的,其起源是多元化的,也是在特定的历史使命中,经过艰难曲折的实践寻找适合民族发展的冰雪之路,并得以传承,在继承中又与其他少数民族、中西文化如火如荼地交融,一步步地发展丰富了冰雪文化。白山黑水的冰雪活动已成为我国冰雪运动的根,是冰雪运动的魂。白山黑水的冰雪健儿还将继续为我国冰雪运动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满族冰雪运动的历史演进
在满族的各种文化风情中,冰雪文化也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满族特定的历史和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满族的先民所创造出多姿多彩、具有浓厚民族方土气息的冰雪活动,它们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间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白山黑水地区的冰雪运动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丰富的满族冰雪运动项目中,有些项目得以发展并有所创新,有些项目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课题组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等途径,尽可能详尽地搜集、呈现了流传于民间的冰雪运动。
2.1满族冰上体育项目及其演进
2.1.1踢形头 该游戏不仅可以在冰雪环境中进行,在一般的地面也可以进行。女真人在早期狩猎时获得熊、虎、豹等大的猎兽时,视为山神所赐。先民们就在野外用餐,将熊的头颅割取下来,在地上互相传踢,开始时是从山上踢到山下,又从山下踢到山上,直到把熊头上的毛踢光为止,以示庆祝获猎成功,俗称“蹴鞠之战”,是满族入关前后很盛行的一种体育运动。随着游戏的普及,形头数量需求量的增多,形头演化成用兽皮缝制成的球状,一般多用猪皮或熊皮制成,内装有兽毛或绵软的东西。辛亥革命以后,猎取熊首已少见,改为“踢猪吹泡(即猪的膀胱),游戏时可以脚传踢,也可以比赛踢高。由于猪吹泡易破损,渐渐又演变成牛皮或猪皮缝制成的皮壳,就是延传至今的足球运动[8]。早期被称为蹴鞠游戏,这项运动被后来学界称谓“踢形头”或“踢行头”[8],分析认为可能源自“踢熊头”的谐音。
吉林省伊通古称乌苏,乃海西女真迁徙肇兴之地,是大清皇室御令封禁之地。这块神奇丰富的七星福地,养育了世代勤劳勇敢的满族子孙,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课题组分别在该县的伊丹(古称伊巴丹尼)、大孤山(古称阿勒坦墨勒)东尖等地进行走访考查,还可以见到青少年在冬季,在家居附近的大泡子(满族老话,即池塘)河面上踢牛嘎拉哈,互相传踢,并用雪堆成“门”,游戏规则类似“踢形头”,以进的多者为胜。
后来这种游戏又被发展到冰上。例如,天命八年正月初二,在太子河面的冰上举行的一次酒宴庆贺,努尔哈赤及嫔妃、贝勒、福晋们和汉人的达官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的第1项就是“踢形头”。参加者穿靰鞡在冰面上抢踢,还规定各踢2次来确定成绩[6]。努尔哈赤的子孙定鼎中原后,康熙年间《金鍪退食笔记》有载,在金海(现北京北海)冰上的蹴鞠游戏,比赛规则为每队数十人,各队有统领,以革制的球掷于空中,将要落地时群起而争之,得者为胜。在场上欢呼奔跑,以此来培养将士们勇敢拼搏精神。在曹寅(曹雪芹的祖父)的《冰上打球诗》中记有“青靴窄窄虎牙缠,豹脊双分两队圆……”[6]从史料中可见,青靴底下缚有窄窄的如虎牙的铁条,可能这便是铁制滑冰器材在冰上运动的使用。此外,还有旗门设施,以入球门多者为胜。
2.1.2打呲溜滑(打驰溜滑)在北方地区这项游戏可称得上是具有传统性和普遍性,是现在很多人都做过的游戏。一般游戏场地多在家居附近的江河池塘,或有冰的地方也有的是用水浇出的一条冰道,青少年便在冰面上滑行。滑行时可单人滑,也可多人排队一个接一个地滑。滑姿势也是各有创意,有的侧身脚一前一后地滑行,有的单足滑行,有的两臂侧平举单足支撑滑行,有的蹲起交替滑行,有的跨越障碍腾空转身滑行……滑姿多样。这些在当代速滑、花样滑冰中均可见到遗迹,或是“老冰已经新传”,向花样更多、难度更大发展。
2.1.3跑冰鞋(即滑冰)跑冰鞋是滑冰运动的过去叫法。远古时期,女真祖先因为狩猎或远距离行走的需要,便将较长的兽骨绑扎在脚上手撑木棍(杖)在冰雪地面上滑行,提高了行走的速度,兽骨便成为了代步工具(俗称乌拉滑子)[9],后来学界称其为“骨质冰刀”。毋庸置疑,这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产经济背景条件创造的,是自然经济产物。从我国已出土的古骨器实物资料可见,长骨的一侧面被磨平,骨的两端钻有孔洞,这种最原始的“冰刀”多为兽骨,尽管非常原始,但它还是让人们达到省时省力的作用[9]。
随着生产力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冶金、纺织、酿酒……技术的发展,为冰雪运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冰刀逐渐由骨质被铁质代替。冰刀演变成单刀或双刀,冰鞋底上嵌有铁冰刀,当时的刀比木底鞋短,运动停止、转弯时还需要借助木跟的作用。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活动、军事作战的需求,冰刀由原始的乌拉滑子改进成木板下嵌有铁条的滑雪板。人类穿着这种冰刀穿林海跨雪原,进行狩猎或作战。当时冰上的这种代步工具都为以后的速度滑冰和各类滑雪,甚至于雪上空中技巧奠定了基础。后来又根据作业的需要,演变成各种冰刀(包括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等冰刀)和滑雪板及各种雪橇,随着冰雪运动发展至今,根据运动项目,融入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使冰刀更加细化、多样化,例如,速度滑冰冰刀由普通式“死跟”演变为克莱普(KLAP)脱离式冰刀,更有利于运动员的安全和提高运动成绩。
2.1.4雪屐(雪地托子) 目前,在伊通满族县的伊丹,大孤山一带地方还有一种雪地行走工具,民间将其俗称为“雪地托子”或“雪托子”。在调查走访中,满族老人孙英桥、林振江等多位老人都记得以前有这样的一种工具,但其名字却已经记不清了。课题组称其为“雪屐”—即为雪托子。课题组成员在儿童时期曾亲眼所见,其结构是用藤条或树条加热后塑成一个椭圆形,将两端扎紧,类似现代球拍样,用绳子或皮条横向捆绑一些木条或树条,然后在横条的下面(靠地面侧)再纵向绑扎数根木条或树条,即制成“雪屐”。将其绑在脚上,就可以滑行了。这种工具的优点是轻便,着地面积大,减小了对雪地的压强,又不像滑雪板那样笨重细长。为此,在林海雪原中穿行既不会陷于雪地中拔腿费力,又在转向穿越密林时更加方便、灵活。这种古老原始的工具现在可能已是历史的陈迹。
2.1.5溜冰 俗称“脚蹬子”或“脚滑子”,是塞北冬天男孩子们主要户外运动方式之一,东北地区生活过的男孩几乎都有过滑脚蹬子的经历,目前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而在偏僻的乡镇、农村的还存在,例如,吉林省伊通县东尖乡、辽宁省新宾县赫图阿拉城等,是一项让男孩乐此不疲的游戏。这种游戏工具极简单易制,找一块与自己脚大小差不多、略宽于脚的木板,在其下面纵向平行固定2条铁丝。用2条麻绳或皮条绑在一只脚底,没穿脚蹬子的脚用力向后蹬地,就可以推动穿蹬子的脚滑行,不住地划蹬,就可以快速前行。此外,也可以在木板下面嵌上铁条,滑行会更快。这种户外运动,对青少年的灵活性、协调性发展非常有好处,在冷空气的刺激下,对其肺活量、肺通气量、免疫力的提高也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节奏的变快,这样的蹬滑冰戏运动在其他行业可以见到有所发展和创新。例如,餐厅送餐传菜、车站服务等行业均可见到用这种滑板车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当今滑板车已发展成用塑料、金属等材料制作的多种型号、多功能的器材。例如,单脚蹬滑的滑板车、双脚蹬滑但双脚可分开的滑板车,及双脚均可踏板的自由滑行滑板车等,从中均可以见到“脚蹬子”的影子。
2.1.6滑冰车 是用65cm左右的长方形木板,作为冰车的面按一定距离在其下面钉2条木头方子,在木头方子下面装有铁条即做成。游戏者站或跪在冰车上,双手握冰扦子支撑向前滑奔。在白山黑水的广阔土地上,这种古老的游戏非常普遍,并沿袭相传,当今有很大发展。目前,在东北城市的各大公园,凡是有冰的地方开展了许多冰雪游戏,供孩子嬉戏娱乐与健身;同时,冰车有了很大改进,左右两侧装有挡板,后面设有靠背,类似一个小座椅型。玩者不用再站着或跪着,而是舒适地坐在上面支撑滑行,这项冰上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体育产业。
2.1.7打冰爬犁(或支爬犁)这种原始的爬犁类似上述的冰车,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爬犁不使用扦子支撑前进,是游戏者找一个有缓坡有冰雪的地方,抱着爬犁助跑,到冰雪地方放下爬犁趴或坐在爬犁上面向下滑行,抱着爬犁回来再滑下去,往返游戏,乐此不疲。如果人多,各自抱着自己的爬犁,一个接一个地滑行,有时也比赛看谁滑得远。有时几个人玩一个爬犁,可以有坐爬犁,有推爬犁或拉爬犁的,互相交换。这种游戏孩子们可以玩很长时间,在冰天雪地中跑来跑去使心身都得到锻炼。
这种游戏在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徐家营子、赵家营子、付家店等地仍然可见到。城里虽然这种古老的简易爬犁已经渐渐消失,但却演变成了现代游戏中的雪橇,在北方玩具店、校园周围都可以见到用硬塑料板做成的雪橇,上面有与臀形相吻合的凹凸。这种坐滑比原来的趴滑更加安全。更有创新的是,当今国内、国际比赛的雪橇最能体现原始爬犁的演变。而且花样多多,有所创新,有单人、双人、多人,有舵、无舵雪橇之分。
2.1.8抽冰嘎(冰尜) 抽冰嘎,也叫“抽冰猴”,俗称“打陀螺”,个别地方还有叫“打懒老婆”。陀螺是上粗下渐细有钝尖的木制的圆柱体。有的在陀螺上面画上或贴上彩色标记玩抽起来更好看,玩时,有的用手或鞭在冰上发嘎,使其旋转,玩者手持缨鞭抽打,使嘎快速旋转,并发出“嗡嗡”的声响。玩法也是多样的,有的使陀螺面的边缘或陀螺肚的位置着冰旋转,这种打法增加了难度,显出了技艺高超。还有的玩“撞架”,各自将陀螺打得飞快向对方的陀螺撞去,谁被撞击推出远、被撞停、倾倒为负。
这种古老游戏究竟延续了多少年无法考证,但仍然在沿袭和发展。现在玩的人越来越多,有许多人已将这种游戏作为健身运动项目,陀螺的大小、材质都有创新,现在金属材质、塑料材质的陀螺也不少见,技艺功能构造都有创新,并更加普及。
2.1.9轱辘冰轱辘冰的习俗,何时起始,何人先做不可知,但这种习俗却世代相传。这种活动是在东北天寒地冻的正月十五、十六进行的,至今在满族发祥地伊通等满族地区人们仍有此俗。参与者大多是满族的姑娘、媳妇们。例如,徐家营子村民孙日军等都曾做过这样的游戏。在正月十五或十六晚上,三五成群的妇女们在皎洁的月光下,有说有笑地走向附近的大泡子或江河的冰面上或雪地上,横卧在冰雪之上,左右翻转滚动,或连续打滚。边滚动口里还不停地唱颂道“轱辘、轱辘冰,轱辘、轱辘冰,腰不疼来腿不痛;轱辘、轱辘冰,轱辘、轱辘冰,浑身上下一身轻”。这种活动来自满族的一种传统观念,民间谚语“正月十五、十六走百病”。所以,轱辘冰活动带有浓郁的祈福特点。
2.1.10冰上赛跑参考现在的评判方法,冰上赛跑应属于竞赛项目,但早年可作为一种冰嬉的游戏。有据可查的资料可见于1623年(天命八年),《满洲老档案秘录·冰嬉》记载,这年正月初二在太子河宽阔的冰面上,举行了一次春节娱乐庆典活动,努尔哈赤亲自参加,活动的第1项是“踢形头”,第2项比赛是“冰上赛跑”,在冰面上划出起跑线和终点线来限定区域,分3组进行比赛,跑得最快的获头等奖,其次取次奖。冰上赛跑似乎已经不见了,但从速度滑冰中的起跑仍能看到这种运动的影子[6]。这种不穿冰鞋单纯在冰上只跑不滑或走的活动项目,在现代冰雪典籍中尚未查到是否存在,尚待考证。
2.1.11做冰灯早年在满族地区过年或正月十五,图吉利,讲究“亮堂”,在大门旁或院子里的墙垛(矮的墙)上放上自制的冰灯。有的用盆或桶作为模具,我们所常见的是用“畏得罗”(译音,是一种上粗下窄圆柱形的小水桶,过去以畜力拉车为交通工具的年代,车上必须带喂牲畜的草料和“畏得罗”给牲畜装水)最多。具体做法:将模具内盛上水,放在外面冻,当靠模器边的水结了一层冰时,将里面没结冻的水倒掉,再从模器中将冻得与容器形状相同的“模型”倒出,里面是中空的,然后点上油灯或蜡烛,将模型的口向下,倒扣在门台或院墙上,因为有冰灯罩,灯不至于被风吹灭,并且因天冷灯罩也不融化,可以较长时间地使用照明。这种原始环保的冰灯在东北吉林省的伊通、九台、白城、农安,辽宁省的新民、铁岭等地的农村过年时候仍然有留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近些年的冰灯雪雕呈快速创新发展态势,它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老冰灯的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冰雪艺术,给人以身心享受。
2.2满族雪上运动项目及其演进只要有冰有雪,满族人就会游戏得高高兴兴、快快乐乐,雪上运动也是一项独具风格的运动。
2.2.1滑雪满族的滑雪运动,源于努尔哈赤创建女真人的“牛录”制度,后来被“亦民亦兵”八旗建制所代替[8]。在狩猎和作战时,为了赢得时间、减少疲劳,使用滑雪板(乌拉滑子)来提高效率。后来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清进入中原后,滑雪逐渐演变为体育运动,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滑雪分为越野滑雪、高山滑雪,近些年又有所创新出现了跳台滑雪、空中技巧等。在高山大谷中穿林海跨雪原,不仅没有销迹于世,而且在滑雪器材、技巧、战术方面都有了发展与创新。
2.2.2雪爬犁雪爬犁也叫雪橇。满语称之为“法喇”。像车无轮,似床无腿,在满族地区老话称其为“雪爬犁”,是满族重要的交通工具,用马或牛拉着前行,在我国北方的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除了用牛马拉之外,还常用麋鹿或狗拉爬犁。而东北地区的边防战士们则利用马拉雪爬犁巡视边防和运输货物,为戍边守疆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雪爬犁”现已被雪车、雪地摩托艇所代替,但在高寒的山区爬犁在人们生活中仍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伊通地区冬季仍可见到马、牛拉爬犁的景象。
2.2.3打雪爬犁(或支爬犁)这种活动类似于打冰爬犁,与冰爬犁不同的是这种游戏是在较硬的雪地环境进行的,并且地势要有适度的坡度,雪要厚且实,是靠地势坡段顺势由高处向低处飞驰下滑,游戏者对此感到非常刺激和快乐。就这样来回上坡下坡,返复循环游戏。课题组儿时曾在伊通大孤山、哈尔滨松花江堤上打雪爬犁,至今回味无穷。
“打雪爬犁”现代称为“滑雪橇”。但现在民间仍有木制爬犁,例如,在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东尖乡,其地理位置处于丘陵地带,车辆不易进入,所以仍然在使用爬犁。虽然现在城里已很少见,但在城里得到了新的发展,成为青少年户外一项重要活动。现代的爬犁多是用硬塑料泡沫样的厚板经磨具压制而成,呈半圆形,座上面有与两臀相吻合的凹凸,可以坐在上面在冰雪中滑行。这种古老的爬犁不仅在民间得到传承和创新。而在各大冰雪体育赛事之中,各种雪橇的比赛中也能看到老爬犁的遗风,如单人、双人、多人有舵和无舵雪橇运动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创新。
2.2.4堆雪人这种古老传统游戏经久不衰,迄今在北方下雪之后,只要有足够的雪量,“堆雪人”仍是深得人们喜欢的游戏。堆雪人时先将雪压实做成一个上略窄下宽的长圆形,作为雪人的身体。再做一个相对小于身体的雪球状,放在身体上面为雪人的头部,形态类似“不倒翁”。有了身体又有头,雪人就基本堆成。可以用石块、土块或是黑煤块嵌入雪中,放在眼、口、鼻的位置上,使雪人更为形象,也可以找来木棍、秫秸等插到雪人嘴里,当做大烟袋,充分体现满族“叼个大烟袋”浓浓的民族风情。雪后常常可见到大小不等、形态、表情各异,甚至带有让人看了就想大笑的滑稽雪人。久放不动,任天寒地冻,风吹雪打,直至冰雪融化。除了堆雪人之外,还有挖雪洞、堆雪山等多种多样的雪中造型的游戏。这些游戏传至今日不衰。
2.2.5滚雪球下雪之后,将地面的雪做成一个较小的球体,然后放在地面推着滚,在小球滚动的过程中就将地面的雪接连不断地粘过来,小球越滚越大,甚至超过游戏者的身高和体重,一个人滚不动,可以双人、多人推动雪球,滚成巨大的雪球。游戏时,也可以比赛看谁得快、滚得大。在东北地区,雪后随处可见到人们游戏过的地方留有雪人、雪山(堆)、大大小小的雪球。分析认为,这可能就是现代雪雕早期的雏形,当今在塞外的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地冰雪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创新,早已不是“畏得罗”的冰灯和简单的“雪人、雪球”了,而已成为一种冰雪文化,参与国际交流,成为了有实际价值的冰雪产业。
2.2.6打雪仗打雪仗是简单易行的游戏,源于何人何地何时难以考证,但延续至今。在白山黑水地域的冬季里,只要有较大较厚的雪,人们可以顶寒风冒大雪,在雪地里就地取材,简单地握成雪团,就制成打雪仗的“武器”,两个人时可以互相打对方,多人时可以分组互相追逐对打。至今在冬季下雪之后,可以见到少年儿童在院里、在山地、校园里跑着、喊着,玩得非常惬意。在北方这种游戏不仅在少年儿童中传袭,有时成人高兴时也跑户外打雪仗,这种游戏运动量较大,不仅能愉悦身心,也能增强团队精神、互助精神,增进友情。
2.2.7四脚朝天(俗称“四仰八叉”)常常在纷飞的瑞雪过后,大地白雪皑皑,户外空气清新,有些人仰面朝天,展开四肢躺卧在软软的雪中,眼望湛蓝的天大口大口地呼吸着雪后净化了的空气,久久不愿起身,人们称这种游戏叫“四脚朝天”。有的人在雪地中拍下自己一排排手印,还有的一步接着一步地走留下一串串足印。课题组有成员清楚记得,20世纪60年代,越南留学生来长春第1次见到白白的雪,乐不思冷,干脆脱下鞋光脚在雪地里奔跑的场景,还有的在雪地绘画、写字……
除了上述雪中游戏之外,在积雪很深的地方,人们还可以修造出拱形的雪洞、雪障等各种形状,在现代精巧的雪雕中都可见到其遗迹。
3 传统冰雪运动的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有丰富的地域性自然冰雪资源,又有流传久远的人文史料资源。这些对冰雪文化的研究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对其传承和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东北地区满族冰雪游戏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当今有许多有价值的传统游戏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必须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相融合,才可以使这些传统的冰雪游戏更有活力,并能够得以传承和创新,获得可持续发展。
3.1挖掘多元功能,传承冰雪游戏 由于电子游戏、网络的发展,青少年的兴趣被引向手机、电脑,从而失去了到室外进行日光浴、空气浴的机会,尤其是在东北漫长的冬季,青少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猫冬”,这对身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诸多冰雪游戏项目,例如,打呲溜滑、滑冰车、打爬犁、滑板、抽冰嘎等一直为世代人所喜欢,自古及今都极具活力。并且,游戏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益健康的冰雪游戏有助于全面地锻炼青少年的身体,促进他们正常地成长发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一般运动能力和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更有助于预防因长期坐姿所引起的疾病和座椅综合征的发生。因此,建议有冰雪环境的社区、乡镇、学校、游乐场所在冬季有组织地开展冰雪游戏,更广泛地将这些简单易行、安全快乐的传统游戏开展起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把青少年从电脑游戏中解脱出来,通过参与冬季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3.2抓住发展机遇,繁荣冰雪游戏 随着人们防病健身和休闲娱乐体育观念变化的需要,以及东北地区老工业的转型,东北地区有独特的冰雪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条件。就东北三省而言,黑龙江省具有十几条冰雪旅游路线和十几家较大的滑雪场,覆盖了哈尔滨周边及牡丹江、齐齐哈尔、五大连池、亚布力等地,还有太阳岛雪雕等。吉林省有中华名山长白山、北大湖、净月潭、莲花山等国内外知名滑雪场。辽宁省有沈阳棋盘山、东北亚、白清寨、鞍山千山等等。在东北三省,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中心,以300公里为半径,包括哈尔滨、沈阳覆盖了20多个著名的冰雪旅游景点,还有东三省的各市县的滑冰场等冰雪活动场所。除了上述冰雪环境之外,东北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除了满族之外,还有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大约40多个民族,具有多民族的文化和风情,例如,吉林省文化遗产之一的查干湖冬捕、吉林的雾凇等,这些都为发展冰雪产业提供了物质和人文基础,并且可以举办较大的冰雪赛事,又可以旅游观光。建议:将传统的冰雪游戏,将民俗民风与健身娱乐、冰雪运动相结合,着力打造多元化的冰雪文化产业。
4 结 语
满族体育运动与游戏多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多来自军营、狩猎、学堂、民间,并且游戏活动的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民俗色彩。目前,有一些游戏或活动项目已经逐渐消失,例如,踢形头、雪地托子等,但也有一些游戏活动不断演进,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已成为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新游戏,例如,滑冰、滑雪、打雪爬犁、打冰爬犁等。当然,在白山黑水之间,特别是偏远山区,还会有许多更原生态的冰雪游戏,甚至由于在古老的年代交通不便、信息封闭,可能出现一地一俗、一部落一俗。本研究对此不能全部收编,有待继续考证研究。展望未来的发展,冰雪游戏如何定位?不能够为了传承而传承,为了游戏而游戏,停留在原始的初始状态。而应该着力挖掘冰雪游戏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多元功能,将冰雪游戏融入到冰雪产业的大环境中,使其成为产业的一部分,不断创新、发展,使传统的冰雪游戏发扬光大。
[1]舒乙.毛主席对老舍谈康熙[J].广西地方志,1995(1):12-13.
[2]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M]//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
[3]朱仲玉.中国通史故事(中)南北朝——元朝[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4:433.
[4]吴枫.中华思想宝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251.
[5]中国国学网[EB/OL].http://www.chinaguoxue.net/index. asp,2015-10-26.
[6]韩丹.论我国古代滑冰的巅峰[J].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1997(1):6-7.
[7]朱正义.漫谈满族风情[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8]孙邦.吉林满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200-201,315-317.
[9]王立国.速度滑冰[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1-3.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Manchu Winter Sports
LIU Jia-nan,SUN Bai-f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studied Manchu’s history, culture, customs, songs and dances in recent years, which provide abundant material. However, systematic studies on Manchu’s physical culture are rare.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promote the Heishui physical culture spirit, they take measures to study Manchu’s physical culture,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s, field survey and so on. It is reckoned that Manchu’s sports and game originate from 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 and mainly coming from camping, hunting, private schools. It is diverse and traditional. However, some of them have disappeared, such as bearfur- made soccer double board with rattan for sledding on the snow. Recommendations: explore the multi-functions of snow and ice games and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snow and ice industry.
winter sports; winter sports culture; winter sports industry; military training; sports game; manchu
G86
A
1004-7662(2016)01-0039-08
2015-12-22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东北地区满族民间体育文化演进、现状及展望研究”(项目编号:11QN047)。
刘佳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