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的文献综述

2016-11-30陈晓阳李晨玥曹瑾丁乐天林一钢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

陈晓阳+李晨玥+曹瑾+丁乐天+林一钢

【摘要】社会发展特点、学生发展水平和变化对教师教学提出新挑战。“卓越教师胜任力”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良好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卓越教师胜任力的基础上,我们将其分为管理胜任力,教学胜任力,自我概念特征,动机和特质五个维度,并据此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集中探讨卓越教师胜任力的模型建构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卓越教师 胜任力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01-02

一、相关概念综述

1.“胜任力”内涵

对胜任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泰勒的“时间一动作”研究。此后,智力测验的结果、人格测量和人格类型的划分相继成了测量工作绩效的指标。但胜任力概念的正式提出,则以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在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为标志(MeClelland,D.C.1973)。他在文中指出,学校成绩、智力、能力倾向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或生活成就,应该用胜任特征测试替代它们。同时,他还提出根据人们正从事的具体工作来评估其能力大小的方法,即胜任力测评方法。该文的发表,引发胜任力研究的热潮。目前,在企业与组织管理工作中,有关胜任力理论和模型的使用越来越多,并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目标明确的开发性活动(Matthewman,1996)。

一般认为,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能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目前提出的胜任力理论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Spencer&Spencer,1993)和洋葱模型(彭剑锋,2003)。冰山模型主张五种类型的胜任力:动机(motives)、特质(traits)、自我概念特征(self-concept characteristics)、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s)。洋葱模型是从另一角度对冰山模型的解释。依据这两个模型,在实践领域,国外研究人员(Boyaztsi,R.1981;Spencer,L.M.&Spencer,S.M.,1993;Cooper,K.C.,2000;HayGroup,2003)和机构构建了许多与职业相关的胜任力模型。国内研究人员(李虹,1999;王继承、时勘,2001;仲理峰、时勘,2002)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借鉴国外模型,也建构了一些管理胜任力模型。但是,有关胜任力的模型,至今仍缺乏大量实验研究(Laber&O'Cnonor,200;Rogelberg,2000)。

2.国内外有关卓越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卓越”即“非常优秀,超出一般”,顾名思义,卓越教师是指在教师素养和能力结构等方面都优于普通教师的一类教师(毕景刚,2014)。通过查找国内外文献,我们发现对于卓越教师的具体含义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目前已有的国内外关于卓越教师的研究主要涉及卓越教师的角色内涵、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与素质结构、卓越教师的成长结构、卓越教师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卓越教师计划的实际策略及问题、卓越教师计划的国际启示等几个方面(周春良,2014)。例如英国的“卓越教师培训计划”开始于2004年,与我国不同,其基本由中小学承办,目标是:(1)让优秀教师在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有卓越成分;(2)给参与培训的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提高的平台;(3)接受培训的教师要证明能有更高水平的教学和学习;(4)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可以观测的学习和教学质量;(5)提高受训教师的教学和辅导能力,以使他们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国内的研究也积累了一定成果,例如,有研究者从特质梳理角度,概括了卓越教师的关键特质素养,包含:坚定的教育信仰、求实创新的精神、富有成效的教育研究、独具风格的教育教学、对教育本质的深透理解感悟和超凡的人格魅力等(王志广,2013)。

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卓越教师的胜任特征可以在教师教育、选拔和培训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应用价值(Bisschoff&Grobler.B,1998;Ismail,H.N.,2009;Pantic.N.&Wubbels.T.,2010)。国内有关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傅道春,2001;徐建平,张厚粲,2006;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2005),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李英武等学者提出中小学教师胜任力包括情感道德特征、教学胜任力、动机与调节、管理胜任力。徐建平等学者提出优秀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件,集中表现在与学生课下交流、日常上课、上公开课、获得荣誉、撰写教学论著等方面,他们具备的胜任特征,相互紧密关联,其行为模式在相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但是,人们对于中小学卓越教师胜任特征的内容和结构的认识仍然有限,迄今没有形成广受大家认可的一致观点(马红宇,唐汉瑛,汪熹,周亮,2012)。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文献较少,并且研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对于教师的评价缺乏理论依据,主观性高;第二,以往的教师评价多在高校进行,基础教育领域内研究少;第三,以往关于中学教师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政治领域且多为简单的能力构成,尚未探讨各种素质在整个结构中的重要性,且概念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舒莹,2006)。因此,对于中小学教师的胜任力,仍需大量研究。

二、卓越教师胜任力维度

在研究前期,我们在金华市的部分中小学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将卓越教师胜任力分成五个维度,分别是管理胜任力,教学胜任力,自我概念特征,动机和特质。

1.管理胜任力

管理胜任力,包括教师对学生、班级活动、教学及教师团体的管理能力。对学生的管理包括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察觉和调理学生的情绪、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班级活动的管理包括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维持班级秩序、及时控制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对教学的管理包括管理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师团体的管理包括组织教师团队一同进行教学工作、协调并妥善处理教师之间的矛盾。

2.教学胜任力

教学胜任力,包括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掌握,分别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中小学的教材和教法、当前教育相关法规政策、清晰的教学思路、合适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的正确使用、能与教学相联系的实践经验积累。

3.自我概念特征

自我概念特征,包括教师的态度、价值观、发展目标及规划和对职业及学生的情感,分别是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平等和善的态度、认同并热爱自己现在的职业、适时的反思和总结、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对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很有长远和明确的规划、换位思考为学生着想、对每天的工作我都设定合适的目标并有完整的计划。

4.动机

动机,包括教师选择职业的原因及向上的动力。教师职业选择的主要原因可以为稳定的收入和假期、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好的福利待遇、实现自身价值等。

5.特质

特质,包括教师自身的品格与个性、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的反思评估等。特质具体变现为: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力、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开放思想、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反思和正确评估的能力、情绪识别能力、6项以上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正确与学生同事及领导关系的能力。

三、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通过卓越教师胜任力的量表的开发和模型的建构,目的在于评估职前准教师和在职教师胜任力发展水平及与卓越教师的差距,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评估标准,验证建构的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胜任特征的有效性。从而为完善职前教师教育,改进教师职后培养,提供参考和合理建议。与此同时,研究得到的教师要达到的“卓越”、胜任卓越,所具有的专业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的教师培养政策提供科学而有效的知识基础。

作为一项教师测量学的应用研究,该项目涉及到了教师评价、测量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1.理论意义

市场化、国际化、知识化的时代特征将中国的教育推向了全球化的竞争环境,要想在发展过程中赢得竞争优势,我国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就更应该朝发展卓越教师的方向努力。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基础的胜任力模型,它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各项职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技术前提。因此将胜任力模型引入教师领域,探索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对于职前准教师和在职教师适应学校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理论模型建构和发展,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现今对卓越教师胜任力的实践探索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本课题拟以浙江省为切入点,研究国内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及实践探索,从而拓展我国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并将为这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师范毕业生数量增多,质量却良莠不齐。因此,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实践探索将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第一,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对教师的评价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国内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评估在职教师胜任力发展水平是否达到卓越教师标准,并应用自编的《卓越教师胜任力测量表》,在探明胜任力和工作绩效关系的基础上,用胜任力水平来策略工作绩效,以此作为教师业务素质测评、岗位胜任力考核、绩效管理、提升留任、薪酬管理以及学校教师整体团队胜任力现状诊断分析和辅导的依据,以期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水平,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整合。

第二,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有利于推进国内学校招生和招聘工作顺利进行。教师的招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我国目前师范院校招生的标准来看,各学校主要围绕高考学业成绩进行招生,而国内各校招聘新教师则主要围绕招聘者年龄、学历教师资格、教学经验等硬件要求,剩下的只凭招聘人员的主观经验,这种招生和招聘方式显然不够科学。而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可初步考量报考学生是否具有成为卓越教师的潜能和素质,为高校培养卓越教师提供良好开端。对于职前准教师,该模型可评估职前准教师胜任力水平及特点,并应用自编的《教师胜任力测量表》,选拔优秀人才以扩充本校的师资力量,真正做到人职匹配。

第三,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意义还体现在对职前准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培训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的培训体制严重滞后于教师的培训要求。对学校和教育机构而言,通过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了解本单位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与优秀绩效教师的差距,就可针对薄弱环节客观全面地分析本单位教师目前所需要的培训课程,合理安排教师培训工作,切实促进教师的发展。而对各大学高校而言,运用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能了解不同专业师范生卓越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创新,培养大批优秀的职前准教师。

第四,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做出能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安排。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可明确指出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广大教师可根据该模型和量表明确自身不足和与卓越教师的差距,了解自己需要具备的技能,亟待提高的素质,从而合理安排自身学习,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无论对在职教师或职前准教师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红宇,唐汉瑛,汪熹,周亮(2012)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力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3

[2]王志广(2013)谈卓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教育理论与实践,32,:28-31

[3]杜伟(2011)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73

[4]毕景刚(2014)”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34(11)

[5]周春良(2014)卓越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模型小览(二)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