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化人以竹载道
2016-11-29史旦萍董明华
史旦萍++董明华
自古以来,竹就入画入诗入词,深受文人墨客称颂,竹之清新、高洁、坚韧、向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直、虚心等德之化身。宜兴市太华实验小学“竹文化”育人之道的探索之路,是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少先队传统文化教育的典范。
主题特色鲜明,地方风味纯。学校环境布置处处体现“竹”这一地域特色,从校园景观到中队名片,目之所及都散发着浓郁的竹文化气息。队员们身处其中,触及感官,润泽心灵,这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普及提高并行,参与兴味浓。开设竹笛课,竹声悠扬,跳起竹竿舞,竹姿翩跹,竹的气息充盈在全体少先队员的生命之中。各级小导游亮风采、各种小竹器编制、小竹娃参观采风……辅导员们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从校内走向社会,激发了少先队员参与竹文化传承的兴趣。
形式手段多样,童性趣味多。卡通人物“竹娃”、各具特色的中队特色名片和中队专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我争七德卡、评选最美竹娃,处处体现着童真童趣,巧妙地使竹之形韵有了生命载体,竹文化传承充满生命活力。
课题研究推进,德性品味高。学校以课题引领,将地域竹文化资源全方位激活利用,活动越来越深入,从竹之外形走向竹之内涵,展现竹之神韵和气节,竹品逐渐扎根少先队员心中,竹文化也随之入眼、入耳、入心、入行。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宜兴市太华小学地处苏浙皖交界的竹海之乡,竹子是孩子们成长的伙伴。2009年,学校实施“开掘地域竹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自此,太华小学的“竹文化”特色日趋凸显,“亮节向上”声名远播。学校依据这一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弘扬竹文化的少先队品牌文化,走出一条农村小学创新少先队活动之路。
一、“竹文化”环境氛围——润物无声
学校秉承“让每个生命拔节成长”育人宗旨,将地域竹文化资源与德育工作有效对接,以竹德价值导向为核心,精心营造育人氛围。
1.校园文化景观——精品化
高大挺拔的校训石和“亮节向上”的校训鼓舞着队员不断向上;卡通人物“竹娃”的塑像热情欢迎来宾的到访;青青汇竹园汇千竹于一园,是咏竹怡情的胜地;美丽的竹文化长廊,历史履痕、文化印记、工艺神韵、利用掠影、资源概况、竹乡风情、竹品人格七大板块图文并茂;精致小巧的竹艺吧,装点着队员们自制的竹制品;竹娃数字农植园,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着竹的生长过程;“竹之七德墙”古朴典雅,竹子的七种德行跃然墙上……队员们徜徉在校园景观中,潜移默化地启发心智、陶冶情操。
2.中队文化布置——艺术化
在学校大队部的策划下,以竹文化为核心,各中队打造各自的中队名片。例如:六(1)中队队名:拔节中队;队风:端正写字、正直做人;目标:坚韧、虚心、进取;辅导员寄语:用墨香润泽心灵;班徽:整体为飞翔的“六”和挺拔的“ 1”二字的组合,竹节象征竹文化,竹叶象征着朝气蓬勃的队员,竹节构成毛笔状,暗示中队的特色为书法。与中队文化相呼应的是室内设置的多彩专栏,有“筱园问竹”“竹乡逸事”“竹娃擂台风云榜”“竹苑家务”“竹之风采”“我争七德卡”“竹苑七星大展台”等,呈现着队员积极向上的态势。独具匠心的班队名片和形式多样的专栏布置,成为队员精神生活的乐园、健康成长的加速器。
二、“竹节”系列活动——养德无痕
学校少先队以竹文化为依托开展系列活动,以达到“全员参与、丰富生活、展示个性、培养兴趣、拓宽视野、怡情养志、陶冶情操”的目标。
1.多形式社团——显个性
小导游亮风采。在学校大队部的引领下,采用“全员参与、分层培训、择优上岗”的方法,启动小导游任用考评机制。分低、中、高年段下发培训材料,为学校的十大景点下达培训任务。一二年级竞聘“铜牌小导游”,为队内同学服务;三四年级竞聘“银牌小导游”,为校内队员或家长服务;五六年级竞聘“金牌小导游”,为参观的客人担当导游的重任。小导游活动成了学校除笋芽儿电视台和《筱园报》之外,宣传竹文化的又一“利器”。
小竹竿展活力。学校自创了竹竿舞,队员们在青竹碰击声里,敏捷地跳跃,潇洒地舞动。它成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校竹竿舞社团参加了无锡市特色大课间活动展示,在宜兴电视台和宜兴市荆溪之夜晚会上大放异彩。队员们身穿美服,手敲竹节,脚踏舞步,口诵童谣,造型多变。竹竿舞带给队员们的是团结的氛围、健康的体魄、无限的活力、艺术的熏陶。
小竹笛雅身心。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寻找到突破口,从竹笛社团建设到普及竹笛教学,打造师生独特的气质。2013年起外聘专职竹笛教师,一二年级开设竖笛课程,三四年级开设竹笛课程,每周开设一节竹笛教学课。青年教师每周一节竹笛课也成了校本培训的特色。2014年学校成为全国竹联盟学校成员,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五届竹联盟年会。笛韵悠扬,带给师生们的是一份才艺、一份快乐、一份自豪、一份自信和一份风雅。
小竹艺有传承。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竹编社团的队员巧编妙织,竹篮、竹篓、竹匾等家居用品,有模有样。在竹刻社团的队员们手里,刻刀是他们的“魔杖”。几块竹片,用上刻刀,打上砂皮,竹蜻蜓、竹弓箭精巧别致。竹烙画社团的队员,把竹子对半分开截成段,精心绘制烙刻,“蓝图”应运而生,独具韵致。以竹节为道具,竹莲香社团的队员,展示着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莲香舞蹈。小小竹艺,让队员的智慧艺术在指尖闪耀,传统文化在心中传承。
小课题大收获。竹娃数字农植园社团的队员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展无锡市“感知生长”特色项目研究。在透明的数字暖房里,队员仔细观察记录竹子的生长情况,积极撰写小论文,同步上传果实网。“小小竹子节节高”课题研究项目,在教育部组织的“微软中国 携手助学”活动中,喜获一等奖。
2.多层次实践——聚能量
记者团宣扬校园正能量。太华小学活跃着一帮小记者,用相机抓拍队员典型的行为习惯,作为“竹娃明星坊”的素材;撰写学校和中队发生的大小新闻作为广播台的稿件等。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他们的脚步;哪里有新鲜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足迹遍布校内外。笋芽儿记者团多篇新闻稿被电视台、报纸录用,是大队部旗下的一支宣传校园正能量的生力军。
志愿者传播文明好风尚。学校还活跃着一帮志愿者。他们或成绩优异,或能力不凡,或热情乐观,或甘于奉献。经过大队部的培训,队员们担当查评员,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勇当后勤员,活跃在校园的大小活动中;甘当清洁工,走上街道清除垃圾小广告;乐做爱心使者,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阳光……他们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社会,用温暖的笑容、活跃的身影,筑就一道传播文明风尚的风景线。
小竹娃参观采风拓视野。太华镇上的“中国宜兴竹产业展示中心”,3800余件展品涵盖竹工艺、竹地板、竹家居、竹茶具、竹模板、竹窗帘、竹地毯等诸多门类,成为了学校校外实践基地的重要代表。队员的足迹也延伸到家乡竹企业,队员耳闻竹企业为家乡人民带来的经济效益,目睹竹制产品的生产过程,深受震撼。近年来,在太华镇产业转型发展、旅游业兴起之际,队员们走出了课堂,向生活、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
3.多样化主题月——涵神韵
学校德育处独辟蹊径,将班队主题活动与竹品精神相结合,开展“竹韵”德育主题月活动。围绕“七德”,德育处顶层设计,大队部面上推进,各中队按月设计、循序渐进展开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竹韵”德育主题月活动安排,例如9~10月主题“正直”,活动目标“生活中平等待人,言行一致;守时、守信、有责任心;信任别人,被人信任,为人正直,做事正派”。11月主题“质朴”,活动目标“穿戴整洁不攀比;生活节约,不浪费;说话朴实,不浮夸”。12月主题“奋进”,活动目标“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究,勤实践;学习状态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勇往直前,不断进步”。队员们置身于竹品文化的包围圈,于无形中完善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竹节系列活动的开设,为队员开发优势潜能搭建舞台,充分发挥着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亮节少年”评价机制——育心无形
“我争七德卡”“评选最美竹娃”成为学校全面评价队员的有益补充。评选活动关注的是细节,推动的是队员文明行为习惯的落实,力促的是队员良好道德品质养成。
1.“七德卡”——赏出向上好氛围
大队部依托学校文化找了最佳切入点,依据竹品设计了“七德卡”,分别为:卓尔卡、担当卡、虚怀卡、奋进卡、质朴卡、正直卡、善群卡。每一张卡的获得都有相关标准。集满7张卡换取1张“七德卡”,集满7张七德卡换取1张最高级别的“亮节卡”。为了更好保障这一评价机制的实施,队部要求各中队开辟“我争七德卡”专栏,将周五晨会课内容定为“评选推荐七德优秀学生”,及时记载获卡记录,作为每月的班队考核内容。期末隆重举行一次“亮节卡”的颁卡活动,由校长亲自颁卡。“七德卡”涵盖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内容。行之有效的夺卡活动在全校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竹品也慢慢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2.“最美竹娃”——塑造竹之真品行
“评选最美竹娃”是“我争七德卡”衍生出的评价机制。大队部以“我争七德卡,做规范生”的活动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行,争当最美竹娃”为活动主题,以“弘扬正气,倡导真善美”为宗旨,以“发现美、分享美、弘扬美”为活动口号,开展了一年一届“最美竹娃”评选活动,即评出最美担当星、最美正直星、最美质朴星、最美奋进星、最美虚怀星、最美卓尔星、最美善群星。评选以中队为单位,经过全员海选、年段组的复评、校园内展评,选出14位“年度最美竹娃”。通过筱园电视台、校园网、主题队会、《筱园报》、大街宣传等多种渠道,营造学习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几年来,太华小学坚持“竹文化”育人的探索之路,成效卓然,被评为全国生态道德先进实验学校、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等。2015年该项目被省少工委评为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基于地域竹文化资源下的德育活动的研究》获宜兴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未来,学校将继续行进在“以竹化人、以竹载道”的特色建设之路上,以达到“润生无声、育德无痕、养心无形”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