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足穴承山穴药物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的疗效观察
2016-11-29苏春娅孟庆凯韩增菊
苏春娅 孟庆凯 韩增菊
1)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 郑州 450000 2)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郑州 450006
平足穴承山穴药物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的疗效观察
苏春娅1)孟庆凯2)韩增菊2)
1)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 郑州 450000 2)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郑州 450006
目的 观察平足穴与承山穴药物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的疗效。方法 120例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2组均予以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平足穴与承山穴药物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定腓肠肌的肌张力及结合足背屈角测量综合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尖足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足穴与承山穴药物注射治疗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状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药物注射;平足穴;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
脑性瘫痪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的难治性疾病,我国发病率高达1.8%~4‰[1]。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2]。尖足是痉挛型脑性瘫痪最常见的异常姿势之一,为小腿三头肌痉挛所致,轻度者姿势不协调,行走不稳,平衡差;重度者难以独走,易导致残疾,严重影响患儿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心理。我中心自2002年以来采用平足穴与承山穴药物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5-01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瘫康复中心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双下肢障碍患儿120例,均符合2010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诊断标准[3]。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0个月~2岁29例,2~3岁31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10个月~2岁32例,2~3岁28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治疗,2次/d,30 min/次;推拿按摩疗法2次/d,30 min/次;配合家庭训练综合康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选取平足穴(腓肠肌肌腹最高点)、承山穴应用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每个穴位注射1~2 mL,1次/2 d,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0 d。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3 疗效标准 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方法运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及结合足背屈角测量综合判断。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0:无肌张力的增高;Ⅰ:肌张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曲,或伸展时出现“卡住”和“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后出现最小的阻力;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轻微的卡住感,且在剩余的关节活动范围内(小于1/2 关节活动度)一直伴有最小的阻力;Ⅱ:在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位被动活动容易;Ⅲ: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Ⅳ:受累部位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为统计方便,将量表中等级评价的0、Ⅰ、Ⅰ+、Ⅱ、Ⅲ、Ⅳ级分别定为1、2、3、4、5、6分。若出现阵挛或短暂性阵发性收缩,待其消失后再测。疗效评定标准[4]:(1)正常化:独行≥ 3 m,走路姿势基本正常,足背屈角70°~ 75°;(2)显效:足背屈角减少> 10°;(3)有效:足背屈角减少5°~ 9°;(4)无效:足背屈角无变化。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227,P=0.040
2.2 2组治疗前后 Ashworth 分级比较 2组治疗前 Ashworth 痉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shworth 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shworth 分级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 Ashworth 分级比较
3 讨论
肌肉痉挛是造成脑瘫运动发育迟滞、运动姿势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是由于大脑足运区损伤对下肢控制失调所致[5],是脑性瘫痪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是主要肌群,局部治疗的目的为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由于腓肠肌的位置表浅,肌肉解剖位置明显,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我中心将经验取穴命名为“平足穴”,定位为双侧腓肠肌肌腹粗隆处,局部解剖为腓肠肌肌腹。小腿三头肌痉挛后常明显异常隆起,触之僵硬,收缩状态更易于触摸,故临床易于定位。配合人体承山穴,定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局部解剖为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浅层分布有小隐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有悠久历史,常将其归入“胎弱”、“胎怯”、“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病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精血亏虚,或后天脾土失养、气血不足,以致脑髓失充、筋肉失养、经脉瘀阻。治疗尖足所取的承山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经验穴平足穴为足太阳膀胱皮部,《类经》注曰:“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节之会处索而刺之”。通过穴位注射刺激局部肌肉和穴位,药物浸润营养局部肌肉,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到达治疗疗效。将药物注射到人体特定的位置,将局部刺激与药物对机体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营养神经肌肉,加强局部作用,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增强肌肉功能,以期纠正异常姿势。穴位注射治疗方法操作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减少患儿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减轻社会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1] 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
[2] 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
[3] 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等.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9):1 520.
[4] 高永嘉,周亚芳,张引幸,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尖足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 709- 1 710.
[5] 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9-350.
[6] Veltink PH,Ladouceur M,Sinkjer T.Inhibition of the triceps surae stretch reflex by stimulation of the deep peroneal nerve in persons with spastic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0,81(8):1 016-1 024.
(收稿2016-04-03)
R742.3
B
1673-5110(2016)21-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