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阅读生成教学的精彩
2016-11-29陈静
陈静
【关键词】互文阅读 教学 精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30-01
互文阅读是比较阅读方法的一种,主要是以教材文本为核心,将与教材文本类似或者相近的体裁、主题或语言等资料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比较、感悟、品析,获得阅读教学的最大效益。互文阅读不是群文阅读,不要求学生对阅读篇数的叠加,而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分割、重组、融合,最终生成课堂教学精彩。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基础上,浅析互文阅读的三种教学策略。
一、有效链接,在互文阅读中凸显对比
从文本主题、语言形式、表达手法等角度来看,文本是由不同元素构成。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课堂实际以及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等,对需要进行互文阅读的文本素材以及相应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教师引导学生熟悉文本资源,然后呈现相关联的课外资源,让学生自行链接阅读、对比辨析进行内化,准确把握训练重点。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有几篇关于“教师”主题的课文,即《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等,教师在引导学生依次熟悉文本内容后,可以组织互文阅读,对这几篇课文进行有效链接整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挖掘文本内涵,从而深入把握文本主题。学生从中了解三篇课文介绍了哪三位老师,分别写了三位老师的哪些事情,三位老师有什么个性特征,文本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试着进行总结概括等。这样教学,重点抓住三篇课文中“教师”的主线,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链接,并通过对比辨析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快速运转,这样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辨析能力,还生成了课堂教学的精彩。
二、学会勾连,在互文阅读中相互印证
苏教版语文教材以单元为主题,把在文本内容、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定联系的文章编排在一起,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与编者进行对话,从全册、各个单元的高度出发,对文本教学进行前后勾连,并借“此”文对“彼”文进行感悟理解,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解读并进行有效迁移,实现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大自然的文字》属于科普文,内容通俗易懂,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准确把握文本主题。《观书有感》属于古体诗,学生对诗中内容大多能够理解,但对于其中的道理,即用“自然景色”喻意读书的道理,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前后勾连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互文阅读,有效突破古诗教学难点。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在学生熟悉《大自然文字》这一课后,教师进行引导:“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样了解大自然的文字的吗?文学家朱熹就是个中高手,他也写过关于大自然文字的一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学生进行勾连体会,明白了诗人表面上是写诗人观池塘,实际上写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这样教学,找准教学切入点进行前后勾连,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之间的关联点,实现从“扶”到“放”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引导归纳,在互文阅读中进行总结
相比较而言,教材文本一般都是情感比较真挚、冲突比较明显,文本之间必然有着共性的联系。教师在互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共性特点进行概括归纳,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或者习得方法,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几篇课文,即《半截蜡烛》《卢沟桥烽火》《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虽然都是以战争为题材,但写作技巧迥然不同。在互文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如了解三个故事产生的背景;紧扣情节尝试分析,寻找共性;感悟人物写作技巧,尝试多种角度描写身边的人物等,以便学生及时总结、发现规律,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教学,有效串联文本,学生在差异阅读中进行归纳,总结其共性特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互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大语文”意识去整合资源,对教材不同文本之间及时重组整合,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