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闽西相逢一段历史

2016-11-29胡松夏

神剑 2016年5期
关键词:二妹闽西红军

胡松夏

这里是闽西,青山起伏,峰峦嵯峨。战争的枪炮声虽已沉寂多年。但红色的记忆和火热的土地仍会把我们带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呢?外敌觊觎,军阀混战。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呢?灾荒频发,民不聊生。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呢?红星闪耀,火炬燃烧。井冈山胜利会师之后,根据当时国内革命形势的需要,红军的队伍从赣南进入闽西地区,成功开辟了纵横数百里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于是,闽西被时代的巨浪推上了历史的高地,成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开始具有了与赣南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到2.6万闽西儿女随中央主力红军踏上两万五千里征途,闽西人民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被时光之刃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古田、上杭、长汀、连城、龙岩……这一个个闪烁着耀眼火光的名字成为解读那段历史的密码。

192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第36个生日,这一天他已经从连城的新泉来到了上杭古田的松荫堂。整训已经结束,开始着手准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会议文件。即便是生日也没有特别的纪念,哪怕是一碗热气腾腾、散发着辣椒油香的长寿面,他仍然坚持与官兵们同吃同住。没有丝毫的“官架子”。

冬日的夜晚万籁俱寂,毛泽东伏案奋笔疾书。为即将召开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忙着起草会议文件,此时已经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劳累。不知不觉,灯油已经耗尽,微弱的灯光即将熄灭,毛泽东便让秘书从厨房里找来几段松枝做成火把,继续工作。

两天后,著名的古田会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如期召开,这份约三万字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案》获得高票通过。古田会议开辟了思想建党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党的建设独特的政治优势。一些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在古田会议上第一次找到了明确清晰的答案。从此。红军队伍的建设有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科学依据。

以革命事业为己任。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些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最为深刻,他不仅具有政治家的气魄,更拥有诗人的情怀,绝对是一位胸怀坦荡的革命家。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三打龙岩城,三次传捷报。此后不久,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对前委进行改选,由于当时党内军内缺乏统一的政治思想,持错误观点的会议代表也不在少数,结果毛泽东被撤销前委书记,仅保留了前委委员的资格。对这个缺乏公允的选举结果,毛泽东表现得非常大度,一方面表示服从会议选举的结果。一方面主动提出去闽西养病并指导地方工作。

会后,化名“杨先生”的毛泽东在贺子珍等人的陪同下。拖着病弱的身躯先后到了上杭的苏家坡、大洋坝和永定的荷坳头等地。一边养病。一边传播革命思想。每到一处,他都不辞辛劳地深入乡村,在山坡上、在村口大树下,甚至在农民的家中,与大家亲切拉家常。了解农民的疾苦,掌握闽西乡村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指导闽西特委的工作。为闽西革命根据地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宝贵的建议。此外,毛泽东还协助特委办了政治军事干部训练班和农民运动训练班两个训练班,亲自为训练班讲课,为闽西培养了一批既能带兵打仗又能走群众路线的骨干。同时,还协助创办了苏家坡平民小学,亲自给学生们上课。这就是毛泽东,他没有因落选而消沉,也没因染病而消极,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战机,为革命事业积储能量。

1929年10月2日,上杭县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为更好地指导上杭的苏区建设和革命斗争,10月11日,在永定乡间养病的毛泽东坐担架来到上杭,在汀江畔的临江楼住下,一边继续疗养,一边指导上杭的地方工作,毛泽东和贺子珍在这座别具一格的阁楼里居住了十多天。在临江楼期间,毛泽东曾在楼前的大榕树下同朱德等促膝长谈:也曾多次接见过上杭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同他们谈地方工作。谈红四军的行动方向。在这期间。毛泽东构思创作了不朽词作《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深秋将至,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在临江楼上隔窗远望汀江对面,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秋风拂面。薄雾轻抚江面,诗性勃发,一挥而就。一篇经典词作就此问世。

临江楼不仅见证了毛泽东的乐观、豪迈与洒脱。也因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而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标记。

两个多月后,完成新泉整训的红军队伍移师古田,著名的古田会议在曙光小学胜利召开,毛泽东重新走上了红军的领导岗位。

这是一块造型极为普通但意义非同寻常的纪念碑。没有汉白玉质的碑体,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巍峨高大,可石头上那些鲜红的文字足以让每一个参访者产生强烈的敬畏和深深的震撼: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

或许,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多以各种“零公里”命名的石碑或标志,但以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零公里命名的纪念碑的确十分稀少,这块用无数生命与鲜血锻造的丰碑矗立在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观寿公祠前的广场上,中复村也因此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1934年9月23日上午7时,著名的松毛岭保卫战在连城和长汀之间的松毛岭山区打响。这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战,也是中央苏区东线在长征之前进行的最后一战,敌我双方都投入了在这个地区部署的几乎全部兵力,也都下了彻底击败对方的决心,战斗不分昼夜地进行着。伤亡异常惨烈。

松毛岭阵地久攻不下。敌人恼羞成怒,竟动用了上百架次从德国进口的“黑寡妇”飞机与大炮对红军进行轮番轰炸。碗口粗的松树被拦腰炸断,地面的枯树枝和茅草燃起熊熊的烈焰。英勇的红军毫无畏惧,他们借助简陋的掩体继续进行激烈的反击,枪炮隆隆,杀声震天。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终因敌军过于强大。红军被迫撤离松毛岭阵地。据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长汀县志》记载:“是役双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9月30日。松毛岭保卫战的硝烟还未完全落下。迫于形势的危急,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在观寿公祠门前召开群众大会,发表依依不舍的告别宣言,动员村里的群众向周边地区疏散,以防红九军团战略大转移后敌人进行报复。可是中复村的乡亲们早就把红军当成了自家人,他们不但主动为红军传送情报、照顾伤员。还积极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来。连城新泉工农妇女夜校一次就有120多名学员报名参加红军,上杭通贤乡白石坑村仅有的12户人家就有5户夫妻当了红军,尤其是长汀的中复村,仅仅几天时间就有六七百人参加了红军。

有个叫赖二妹的年轻女子结婚仅仅一天就送丈夫当了红军。并鼓励丈夫参加了万里长征。十个月后,赖二妹和丈夫的孩子降生了,而此时只能由她独自一人撑起那个贫困的家。赖二妹坚信自己的丈夫一定会从战场上凯旋,一定会给她带来红军的好消息,她等啊等啊。直到30年后,等来的却是丈夫早已战死沙场的消息。闻此噩耗,赖二妹无泪。她只是默默地将每年给丈夫做的一套新衣裳放进棺材,整整三十套啊,给丈夫起了一个衣冠冢,她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深深地埋在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直到告别人世。其实。像赖二妹这样感人的故事,在闽西大地上还有很多很多。

红旗跃过汀江。英雄的闽西儿女在革命思想的引导下,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崇高的信念,踊跃参加红军的队伍,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一次次浴血奋战,一次次捷报频传,用热血利生命铸就了享誉中国的“红军之乡”。

战斗刚刚结束,从松毛岭保卫战战场上撒下来的闽西儿女来不及休整,就告别家乡利亲人,从中复村观寿公祠的门前出发,随着中央主力红军开始踏上漫漫征途,经过无数生死考验及千万里跋涉,到达陕北时仅幸存2000余人。据说,红军两万五千里的征途,每走一里路就有一位闽西儿女倒下。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比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是啊,人的精神的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但精神的唤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引。正如同遍地干枯野草的燃烧,没有星星之火,难成燎原之势。英勇的红军队伍正是从古田会议上寻找到了正确的理论,从而坚定了斗争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有“红旗跃过汀江”的乐观豪迈和“风展红旗如画”的从容自信。

历史已经证明,正因为有了这些“铁与火的光芒”。红军队伍从闽西“零公里”出发时,才具备了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封锁与突围,扼杀与抗争始终伴随着艰难的征途。英雄的闽西儿女与其他红军部队一起浴血奋战,硬是用穿着草鞋的双脚踏出了人类战争史上艰苦卓绝的奇迹,让世界为之敬仰,让历史为之惊叹。

责任编辑/兰宁远

猜你喜欢

二妹闽西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闽西: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二 妹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复活
十送红军
长征时期闽西红军系列文物故事赏析
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