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响起朗朗的书声
2016-11-28贾元智
贾元智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育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拿在手里,教师先从文章的字词入手,先解决字词障碍。原来,字词要依靠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后来,多媒体的使用“解放了生产力”,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的习惯也没有了,改为教师直接在多媒体上展示。然后,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文章的结构层次、主题思想,一一地在多媒体上呈现,一篇文章就这样讲完了,这可能是大多数初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笔者从事语文教育、管理工作多年,听过无数节这样的语文课,某种程度上讲,这是语文课的常态。
这样的课堂对不对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的。我们要读懂文本,势必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文章结构层次,了解作者思路,明白作者通过这样的思路要表现什么,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生活的特定时代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读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是文本接受的一般过程,这个程序是对的,也是科学的,操作性也很强,它使得课堂变得可控,也变得紧凑有序。它使文本的认识作用得到凸现。
但是,文本有认识的作用,也有美育功能。个人认为,这样的课堂时间长了,语文课就成了程式化的了。这样的讲法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也破坏了语文的美感,学生没有体会出感情,也没有品味出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这样“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误区,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很多教师埋怨,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课,课堂气氛不活跃。更有甚者说,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品行低劣,连语文课都不好好听。我们一直习惯于埋怨别人,埋怨环境,就是不习惯于归咎自己。其实,这种现象更多的应该是在教师自身上找原因。我们的教法不完善,我们的观念错了,我们没有反思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没有更科学、更有效地去理解和把握语文教学。
那么,正确、合理、科学的语文教学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让学”,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学。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包括细读、诵读和背诵。
一直以来,笔者有个比较偏激的做法,与其在语文课上喋喋不休地讲解,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大声地、投入地去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完了,让学生去望着蔚蓝的天,绿绿的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这就是语文的境界!
有幸听过兰州市教科所朱武兰老师评过一节语文课,朱老师讲了一个案例,就是必修教材上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如下: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朱老师说,多少年后,当我们走出学校,还能记起我们曾经朗诵过的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字,然后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境遇结合在一起,化作我们人生体验,人生思考的时候,这个语文就是有效的,也是成功的。
这给我的启示是,语文是生活,语文教学需要老师有强烈的情绪感染能力。语文老师必然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语文老师必然是一个浸润了传统和现代的人,语文老师是一个文化的传承才和传播者,他会用他的感情、他的思想去感染他的学生、启迪他的学生、影响他的学生,至到永远。
这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如果说语文要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那么就留给学生这些经典的文字,经典的诗句吧。让她作为学生读书时代最好的收藏,伴随着他们的人生一起永恒。在他们的人生遇到得意、遇到坎坷、遇到悲痛的时候,陪着他们去笑、去哭、去感叹、去缅怀吧!这是语文的宿命,也是语文的使命。这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觉悟。
合适的、合理的语文教学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当我们沉缅于个人得失、生活琐碎的时候,是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景真情的,于是也就没有办法将生活的真景真情带给我们的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大讲语文的技巧,特讲高考语文攻略,固然有现实的考量,但也与语文教学的本质渐行渐远,我们必须反思,也必须回应。
那么怎么回应呢,一个字,“读”。没有书声的校园不是校园!让校园响起朗朗的书声,让我们和学生的书声伴随晨钟暮鼓一起定格成校园里最美的风景;让书声伴随着学生成长,让书声成为他们读书时代最美丽的回忆;让书里的文字渗透到他们的生命里,灵魂里,内化在他们的人格,使他们能从古往今来的大师级的人物那里得到启迪,得到升华,影响他们的人生,使他们变成有品位的人,有真性情的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中国古代的教育里,“读”是最基本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没有读,就没有中国文化一代代的传承。没有读,也就没有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诞生,没有读,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就不会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没有读,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甚至整个教育都是低效的、苍白的。这是读的价值,也是读的意义。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固然使教学的信息量加大,也固然使教学的有效性增加,但过分重视和依赖,导致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教学的无趣和无味。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成分被我们无视,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失职。
让校园响起朗朗的书声,是语文教学的呼唤,也是学生成长的必需。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说:“不接触语言材料怎么能学会语言呢?”而经典对于学生成长的深远意义和影响又如何能离开那些看似传统,实际上受用无穷的朗朗书声呢?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讲,重视读,训练读,将读纳入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