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作者心灵密码 把握文本情感意蕴
2016-11-28袁国超
袁国超
汉代辞赋大家扬雄说:“言,心声也。”任何文本都是发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声音,都是作者心理世界对社会人生的观照,都是作者创作心理、心态的形象展示。所以,只有把握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心态,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破译作者心灵密码,探究作者创作心理、心态的过程。
一、探寻作者心灵密码,把握文本情感内核
文本的思想情感常常有表层和里层、浅层和深层之分。我们初读文本读出的思想情感可能只是它的表层和浅层,而文本的深层情感,即情感内核,则潜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里。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核,需要在了解文本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的基础上,透过语言文字的外壳,探究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心态。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大多数论者认为文章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决心,抒发了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但从创作心理、心态出发对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归隐田园的决心,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都不是本文的情感内核,本文的情感内核则是深沉的孤独。
陶渊明性格孤傲,志向高远,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萧统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所以,在污浊的官场,他的志向、情操和人格追求都与他人格格不入,他没有志同道合者,他的心中充满无边的孤独。于是他自弃于官场,选择田园。回到田园,亲人和邻里,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精神诉求。他虽然能和农人一起“把酒话桑麻”,但他的理想追求绝非农事,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他没有知音。无论身居何处,陶渊明注定是个孤独者。
二、探寻作者心灵密码,把握文本复杂情感
文本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的载体,而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又是作者心理、心态的外化。所以,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需要探究作家的创作心理、心态。理解思想情感复杂的文本,更需要探究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心态。因为文本思想情感复杂是作家心理、心态复杂的具体表现。比如李密的《陈情表》,表达的思想情感可谓复杂,而文章复杂的思想情感则是由作者写作本文时复杂的心理、心态造成的。所以,我们不妨从探察心理、心态入手探究本文的复杂情感。
李密是在对朝廷的征召“辞不赴命”,“诏书切峻”的情况下写作《陈情表》的。“辞不赴命”引起了晋武帝的震怒和怀疑:你蜀汉旧臣李密是不是怀念旧主、抗拒新朝?是不是“自矜名节”、故作清高?是不是“有所希冀”、待价而沽?这几条中哪一条都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要让皇帝消除震怒和疑虑,甚至改变初衷同意自己的请求,需要颇费一番心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李密首先想到用悲情打动晋武帝。因此本文先声夺人,开篇便极力渲染自己的身世之悲,状凄苦之情,希望一下子就能把晋武帝带进悲怆凄楚的心理和情感氛围之中,使之产生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和悲悯之情。
然而,仅仅靠悲情、苦情是难以撼动天颜的。于是李密想到了比“悲情”更有力量的“孝情”。因为历代帝王都强调“孝”,把“孝”和“忠”看作一体两面。晋武帝继位伊始就强调“以孝治天下”。这可是李密的救命稻草。因此,李密在奏表中反复陈述自己对祖母的孝情。这既是想以孝情打动皇帝,也是告诉皇帝:我正是按照你的要求做的,即使你不被感动,也不能给我定什么罪。
三、探寻作者心灵密码,把握文本情感意蕴
对一个文本情感意蕴的理解,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要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意蕴,往往要考察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动机,探寻文本创作过程中作家心理和情感的轨迹。关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苦抑郁的心情;有人认为它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表现闲情雅趣;有人认为它表现不满现实的愤激之情;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首思乡曲,抒发的是对家乡江南亲人的思念之情……笔者认为,要准确地理解本文的情感意蕴,就要探究作者的创作心理,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的轨迹。
现在大多数论者都注意到,造成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不光是社会环境,还有工作、生活和家庭等因素。压抑的时代、沉重的家庭负担和超负荷的工作,使朱自清心情抑郁,精神烦乱,深深地陷入苦闷中。要消解苦闷,就要超脱现实,给心灵寻找一个飞翔的空间,给灵魂寻找一个栖息的场所。为此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精神突围。
首先是从空间进行精神突围。既然家庭和社会不能给自己身心以宁静和自由,那就走进自然,让无边的荷香月色抚平自己的内心,让月下荷塘成为自己精神的避难所。在白天黑暗的现实世界里,他是一个承受着种种压力、被紧紧束缚的不自由的人,而在夜晚幽美朦胧的荷塘月色世界里他是一个如释重负的自由人。在这里,他寻找到了精神家园,心灵得到了解脱,内心世界暂时平静下来。但作者不可能像古代隐士那样能够远离红尘,遁迹山林。所以,大自然的宁静和优美只能给他带来暂时的喜悦和安宁,并不能使他永远超脱。
其次是从时间进行精神突围。既然时代压抑人性,束缚身心,那就走进历史,从历史的记忆中寻找心中的乐土。于是,他穿越时空,沉醉在古代文献所描写的六朝时期江南温馨、浪漫、快乐、自由的采莲生活中,幻想以此驱除心中的压抑、苦闷和孤寂、彷徨。可是,现实中人不可能生活中历史的记忆中。所以,超脱只是暂时的,他很快又回到冰冷的现实中来。
两个方面的突围均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作者不但没有获得超脱,反而陷入更加浓重的苦闷之中。不宁静→在大自然(荷塘月色)中获得宁静而超脱→在历史记忆(六朝江南采莲盛况)中获得宁静而超脱→又回到现实中的不宁静。这就是作者这次精神突围的心理轨迹。
总之,文本解读要重视作家创作心理、心态的考察和分析。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能够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核和思想意蕴,理解文本复杂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