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上最贵的书

2016-11-28李子李子短

党员文摘 2016年11期
关键词:旅伴杜邦原野

李子李子短

他用或许世界上最浪漫也最辛苦的方式,跨越原野,记录他喜爱的鸟,并把它们一笔一笔画了下来。他自己不会料到,他的这本彩色鸟类图鉴《美国鸟类大全》,成了世界上最贵的书——不开玩笑,是货真价实的“最贵”,在2012年佳士得的拍卖中以1000万美元成交。

书的作者名字叫约翰·詹姆士·奥杜邦。他1785年生于加勒比的海地,后来,他被父亲带到法国南特乡下。成年后,他又被父亲送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买下的农场。

但是,奥杜邦厌倦千篇一律的农场生活,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旅伴出行时,旅伴一路在抱怨路途的艰辛和条件的严苛,而在奥杜邦的日记里,则全是对于自然的赞美。他是如此享受这一切,而那些灵动的鸟让他最为醉心。“暮日西沉入大江,夜幕降临,我听见猫头鹰的叫声,拍打着翅膀掠过水面”,“50多只天鹅款款游过,让我欢欣而忘乎所以”。

奥杜邦决定把它们都记录下来,用画笔。

奥杜邦没有接受过多少正统的自然教育,他的大学,是森林和原野。

奥杜邦如此迷恋自然绘画,将自己家的生意几乎荒废了,妻子被迫和他离婚。于是,他一个人逡巡在原野和树林中,东画画西画画那些他认为新奇的鸟。

和早期许多自然学者一样,奥杜邦的知识并不成系统,积累的过程因此变得非常漫长。

奥杜邦详尽地记录各种鸟类出现的地点,描述它们的习性和生活环境。每一种新的发现都让他惊喜而着迷——他或许没意识到,这些无意中的发现对科学家有多重要,他的记录成了后世鸟类学家参考的重要资料。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下,奥杜邦的绘画天分也渐渐被发掘,笔下的鸟开始变得栩栩如生。

不过,在当时的美国,人们对描述自然并不买账。那时正值美国资本开始野蛮原始积累的时代,西进运动如火如荼,拓荒者赶走了印第安人,把原野开垦成种植园,或者在河流上游淘金。奥杜邦眼中的自然,在他们看来是大片大片取之不竭的资源,而原本属于鸟的原野和沼泽,迟早都会变成耕地。

奥杜邦的书和画,都受到了冷遇。1820年,他不幸破产。但他并没有死心,决定去英国闯一闯。

那时的英国也在进行着工业革命,但不得不说,比起美国,英国本土的自然博物学是有一些积淀的,也颇有一些附庸风雅的上层人士喜爱田园自然。找到有识之士资助奥杜邦的事业,比在美国容易多了。

这个操着一口法国口音的美国乡巴佬让英国绅士们有点吃惊。奥杜邦拿出的画精美漂亮,不少都是欧洲没见过的鸟。“美国樵夫”,当时伦敦博物圈的人都这么称呼他。

奥杜邦和当时知名的博物学家和出版商交上了朋友,他们都对奥杜邦的作品刮目相看,抛来合作的橄榄枝,比如画画插画啥的。

奥杜邦的想法,可没有画插画这么简单。他的计划,是画一本《美国鸟类大全》,“将北美所有的鸟类都纳入进来”。而所有画中的鸟,都将是一比一大小。因为一些鸟体型还蛮大的,所以说这本书实际有半人多高(99cmx66cm)。

奥杜邦走遍了北美几乎所有的地方,北到拉布拉多寒冷的海岸,南到佛罗里达潮湿的海湾,也曾深入当时荒芜的得克萨斯荒野,还曾从密西西比炎热的丛林一路上溯到寒冷的密苏里针叶林。这本400多页的《美国鸟类大全》一共绘出了489种、1000多只鸟,许多鸟类物种从未有过任何正式记录,让欧陆的博物学家惊叹连连。

那时候,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还未横空出世,对于自然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和描述阶段。正是奥杜邦的这些原始材料,成为后来理论发展的基石。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缺陷,那就是奥杜邦画的鸟,“太像人了”。鸟仿佛是一个在和你对话的人:加拿大鹅“羞涩”,旅鸽“浮夸”,土鸡“笨拙”,两只嘲鸫“旁若无人地调情”……

遗憾的是,这本书上的一些鸟,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在奥杜邦晚年的自然随笔中,他忧心忡忡地描写美国拓荒者们肆意捕猎,警告人们自然的变化。可当人们觉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或许只有真正爱过自然的人,才会真正被失去所触动。在奥杜邦眼中,每声鸟啼都是一段欢歌,每座山、每条河都栖息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生灵。他唯一可做的,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自然的美。这样的美,带着几分凄凉,提醒着人们那些逝去的美好,教会我们与自然和谐生存。这并不是拍卖的价格可以衡量的。

(摘自《三湘都市报》)

猜你喜欢

旅伴杜邦原野
杜邦安全文化精髓研究
漫画
闪电的原野
闪电的原野
杜邦智慧型产品及实用解决方案
我们是地球旅伴
春天的原野
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及其应用分析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杜邦开发新型环保发泡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