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风民间剪纸历史渊源及其工艺传承

2016-11-28黄佳欣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黄佳欣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团风民间剪纸历史渊源及其工艺传承

黄佳欣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团风剪纸是团风县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项珍品,已有近千年历史。本文通过对团风民间剪纸发展历程的描述,以及其艺术形式的分析,来阐述团风民间剪纸历史渊源及其工艺。

关键词:团风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团风民间剪纸发展历程

民间剪纸是适用最广泛的一种美术形式,逢年过节,婚庆祝寿,小孩周岁、送祝米,男到女家送(端午和中秋节)挑盒、抬盒、箩筐,新婚人的嫁接妆,迎送的车上,门窗上都少不了一些鲜红明快、吉祥如意的喜字图案;还有现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文字图形宣传品的制作、晚会主题会徽、贺年卡、明信片的设计,使其在现代文化环境里充满具有传统美学价值的情趣。

据考证,剪纸在唐宋时期主要用于丧葬活动,明清时扩展到居家、服饰、生产、生活等方面。综观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彩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抗战期间,有团风剪纸艺人为支援抗战,挑着花样担儿,伴随“旧铜烂铁、破布破絮、破布鞋、破麻袋,换针换线换剪纸花啦……”的吆喝声,走村串巷收购军工原材料。解放初,剪纸艺人还依照买家需求,即剪现卖,并边剪边唱“一剪风调雨顺,二剪春和景明,三剪福禄寿喜,四剪鲤跳龙门”。以招揽生意。

在此后的历史变革中,团风剪纸一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积极组织剪纸艺人进行创作培训,使团风剪纸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郭楚英、华海林、吴春娥、倪汉玲等一批剪纸艺术大师和优秀剪纸作品。他们的创作题材多选用鄂东风土人情、神话故事和民间生产生活习俗,广泛吸收团风民间绘画、石刻、木雕、印染等艺术营养,大胆地运用夸张、合理变形手段,采用对折、折叠和施洞、剔转等技法,形成图案饱满、色彩明快、形象逼真、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

郭楚英曾有多幅花样图案作品被选送海外作文化艺术交流;华海林用牛皮刻制的皮影戏道具享誉鄂东南;倪汉玲博采众长,研究出一种“施洞型剔转法”剪纸绝技,先后创作《皮影戏》、《阳光下》、《龙的传人》等6幅作品参加全国性艺术大展并获奖。2007年,团风剪纸被成功列入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工艺及其传承

团风民间剪纸得以经久不衰、流长源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其用材单一,文房四宝中只取纸就行,二是剪纸容易上手,若并不是想做到珍藏级别的作品则人人皆可上手,而由于剪纸一般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张贴在醒目位置上,所以也是吉祥的象征。

团风剪纸是纯手工剪、刻而成,其主要工具是剪刀、刻刀、铅笔、蜡盘以及各色彩纸等。在剪制作品前,先按所需图案大小裁剪好纸张,然后进行折叠,也有用铅笔在折叠处勾出线条,使作品图案更精美。剪刀要齐整、锋利,在剪制作品时要全神贯注、用力均衡。一般的作品只用剪刀就可完成,遇有场境宏大的作品还需剪、刻并用。

团风剪纸的纹样按其功用可分为如下几大类:

第一、喜庆类:多用于新年贺岁、新婚嫁娶、婴儿抓周、学生升学、老人做寿等活动,如“窗花”、“喜字花”、“百寿图”、“鲤跳龙门”等。

第二、民俗祭祀类:围绕不同节令和民俗活动祈福纳祥,表达人们追求幸福平安的愿景。如“五谷丰登”、“竹报平安”等。

第三、生活情趣类: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花鸟草虫、人物山水及生活、劳动等场景。如“丰收乐”、“阳光下”等。

随着城镇化建设逐步加快,老一辈艺人又相继离世,团风剪纸艺术曾一度出现人才青黄不接、濒临消退状态。近年来,团风县不断加大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宣传、保护力度,从艺术辅导、成果展示、资金扶持、项目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使团风民间剪纸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团风剪纸一般是采用“父子相传、母女相授、师徒沿袭”的方式传承。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组织剪纸艺人进行艺术创作培训,使团风剪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度成为湖北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涌现出郭楚英、华海林、吴春娥、倪汉玲等知名艺人。他们的剪纸作品有的入选国家级艺术展览,有的作品被选送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在传承方向上,具体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丰富题材,可以结合时事推出不同的作品,摆脱以往只作为祭祀、祈福、纳祥等作用。2、保持传统的形式美,传承讲究的是在取其精华的情况下升华其工艺或者意义,而不是重新创新,因此传统的形式美一定要借鉴。3、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有保障的情况下专心学习相关手艺,或是加大在高校中推广这类专业的力度。

三、小结

团风县民间剪纸围绕欢天喜地的庆祝、生产与生活的情趣、优雅的戏曲场面、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男婚女恋的动人情景、寓示着美好生活景象等方面内容,运用大胆夸张、合理变形、对折叠对折,从中入剪的施洞型手段,广泛汲取传统的木雕、石刻、布贴、乡花和民间绘画的艺术精华,使其剪纸由民间实用型逐步构成艺术审美型。

剪纸蕴含的文化信息容量远远超越其本身,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剪纸维系着整个民间传统艺术最本质的文化根基,是经典的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新荣.剪纸艺术进课堂——传统民俗剪纸艺术传承形式初探 [J].大众文艺,2012(12).

[2]李秀华.现代设计艺术对促进传统剪纸传承发展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2).

[3]陈洁.民间剪纸艺术历史寻踪初探[J].科教导刊,2009,(14).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9-0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