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历史责任精心编好《陕甘宁边区志》
2016-11-28史天社
文/史天社
担当历史责任精心编好《陕甘宁边区志》
文/史天社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率领和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为实现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创造了条件。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辉煌历史,是长征胜利的延续史,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史,是人民共和国的孕育史。“一史两志”全面系统反映了这段光辉历史,是奉献给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丰厚大礼。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总后方,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编纂《陕甘宁边区志(1935—1948)》是陕甘宁三省区的专家学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能为承担编研这一课题感到无比的荣幸。在此,我代表课题组对“一史两志”取得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祝贺,并就《陕甘宁边区志》课题作一简要报告。
一、《陕甘宁边区志》宗旨原则。编纂一部什么样的《陕甘宁边区志》?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李铁映同志和中研会的其他领导曾三次来陕召开专题会议安排指导“一史两志”编研工作,李铁映同志审阅了《陕甘宁边区志》第二、第三稿并写出具体意见,他指出:“《陕甘宁边区志》要搞成精品,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军队、为陕甘宁边区人民立传。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政治的高度认识和对待编纂工作。”并强调:要“为党和人民写信史”,要“对历史负责”。
为贯彻落实李铁映同志上述指示精神,课题组按照修志的目的要求和志书的体例规范,把握思想性、资料性、规范性、生动性,力求将《陕甘宁边区志》编纂成一部高水平的著述性文献。在开题、编目、资料、编写、审改等各个环节上,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为党和人民立言,传承革命历史文化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中共中央两个《历史决议》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解决历史;始终坚持忠于历史,秉笔直书的史德,鉴别运用历史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客观记载反映历史。从而将记载史实、研究历史、启迪现实紧密结合,使《陕甘宁边区志》编纂成为学习、研究、弘扬延安精神的系统工程,为延安精神研究和修志治学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二、《陕甘宁边区志》内容结构。《陕甘宁边区志》既有准国家形态全志的特征,又有地方断代专志的特点,结构层次清晰,易编易读,适合内容记述的要求。课题组始终将认知记述对象、深入研究历史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结构适应记述需要,利用历史档案、地方志书、党史、革命史、报刊、回忆录和统计数据,发掘组织活动、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力求客观展示边区事物原貌和社会生态。志稿行文朴实、简洁、流畅,并以图志形式集中编排照片,图文并茂。记述内容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不仅设专章传记人物,而且正文以事系人,生动记述作为事物主体的组织和人的实际活动,深刻展现了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和理想追求,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动力源泉和红色基因。
志稿解决了记述内容和结构体系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记述内容方面,重点反映党中央在延安13年局部执政的历史,全方位立体式的展现陕甘宁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在志书断限方面,确定以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期间为限,适当延伸到195 0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结束使命时;在记述地域范围方面,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时所辖行政区划为主,兼及影响所及区域;在志书的结构方面,采用综合志书篇章节目体的通志体例,合理使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终稿包括图照、总序、概述、正文、人物、大事记、附录等7个部分,共计230万字。其中,图照371幅,表格149个;政区环境、政党群团、军事、政权、政务、法制、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10卷正文共64章260节;人物卷立传102人、简介93人、列表638人;大事记分16个年度收录大事2200余条。
三、《陕甘宁边区志》编研收获。《陕甘宁边区志》课题由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承担,于2007年7月立项,编纂工作经历理论研究、制订篇目、落实组织任务,收集资料,编写初稿,总纂完善,审定修改等5个阶段,于2012年结题,2016年年初进入审定出版环节。课题历时10年,突出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两次编印了《〈陕甘宁边区志〉编纂手册》,先后召开了10多次编研会议,3次进行了统稿审稿,保证编纂质量,按期完成了编纂任务,取得了多方面的收获。
一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陕甘宁边区志》参引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地方史志、学术著作,借鉴了从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提出开展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以来的各方面的资料文献,是党史、国史、军史、社科、地方志、延安精神研究有关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二是填补了用志书专著记载党史、国史、革命史的空白。已有的有关党史、国史著作对陕甘宁边区志的记载内容十分有限;20多年前着手编纂的《陕西革命根据地志》仍处于停滞状态;陕甘宁三省区地方志记载的大量陕甘宁边区资料比较分散;至今没有国史、国志形态的陕甘宁边区志书专著。《陕甘宁边区志》以党中央的领导和陕甘宁边区的实践为纲目主线,清晰地理顺了陕甘宁边区与中共中央(包括中央西北局)的历史关系、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与国民党党政系统的关系、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关系以及与边区各分区的关系,翔实记述陕甘宁边区历史状况。同时,也较好地处理了史与志的关系,做到以志书的体例记述,以史学的眼光认知,用史论的观点串联,突出了延安精神研究的致用性,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般的历史巨著。
三是形成了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精神研究的学术团队。志稿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视支持的结果,是广大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编纂审改工作,采取开放式、社会化、专家修志的管理模式,组织陕甘宁三省区有关党史研究室、社科院、高校、延安精神研究会、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系统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为研究陕甘宁边区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为探索形成多领域、多专业、社会化合作修志治学机制积累了经验,赢得了学界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参与,有力地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历史和延安精神的研究。同时,历时十载的编研过程,也是参与编研工作的同志们弘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做学问出成果的感人历程,值得总结表彰。
各位领导、同志们,“一史两志”充分展现延安时期和革命圣地的荣光,充分说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什么会有今天的道理,充分揭示民族振兴大业的根脉依据,进一步激发继承革命理想信念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提供精神动力。这就是我们承担编研课题的意义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