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与感受 (摘要)
2016-11-28李津津
文/李津津
任务与感受 (摘要)
文/李津津
一、任务情况
受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领导的信任,我荣幸地参加“一史两志”工程,并承担和完成了两项课题的研究编撰任务,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第一项课题是《国际社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反映》。该项为“一史两志”工程第一部分历史资料中的第22个课题,是资料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书收录了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共501篇,分为:美国对华政策及对延安的反映;苏联对华政策及对延安的反映;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对中国局势的反映;国际会议对中国问题的反映;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内局势的反映;国际友人对中国及延安的相关评述;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国内局势的反映等七个部分。编撰目的就是广泛吸取前人和国外文献中的精神财富,丰富头脑,研究历史,深邃思考,做到洋为中用、昔为今用,以利加深、加宽对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研究。
第二项课题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革命人物名录》。
《人物名录》,重点记录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期间在延安投身革命(包括来延安不久又到外地的)人物的主要情况。目前《人物名录》收录人物,基本涵盖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间各方面、各领域曾在延安工作、学习和战斗过的代表性人物。既有中央首长,也有普通干部;既有高级将领,也有普通士兵;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既有男同志,也有女同志;既有汉族同胞,也有少数民族同胞;既有工人农民,也有学生知识分子;既有长期在延安工作生活的,也有短期甚至临时学习参观开会的。收录中,尽可能做到重要人物不遗漏,各条战线、各种类别人物都能有所体现。
二、编研感受
第一,文献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研究历史的第一步,是用充分的确凿的证据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所承担的两个研究课题,都属于文献资料类课题,在“一史两志”伟大工程中,算不上重点和主体项目,是为整个工程系统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具有基础性和数据库性质。经过断续几年的艰苦编研过程,我越发觉得扎实丰富的文献资料,对历史研究走深走远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说“一史两志”是一幢宏伟的建筑,那么每一项文献资料课题就是这个建筑的一块块砖,课题编研扎实质量高,这块“砖”就密度高、分量足、硬度大,便能在“一史两志”工程建设中,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第二,要有深钻细研的工作状态。我所承担的两个课题特点截然不同:一个属于偏门,档案资料少,查找收集困难;另一个资料浩繁庞杂,甄别、取舍、排序量大不易。都需要加倍努力,深钻细研,下笨功夫和苦功夫,才能完成。以《国际社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反映》为例,我们两个完成人都是在职干部,只能利用学校寒暑假和节假日、周末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课题方向比较小众,公开集中的资料较少,只能遍访各大图书、档案、资料馆,多渠道、多方式收集相关档案、资料、书刊,仔细筛选、甄别、节录,两卷书中每一条、每一件文档的背后,是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文字量的文档在作支撑。编撰过程中发现一部非常有用的资料选编,市面没有卖,找遍几个图书馆都没有,偶然了解到一位老教授手里可能留存,我便数次拜访老人家,从书房里找到尘封已久的资料文献,为课题所用。
第三,课题研究与本职工作结合,可以事半功倍。由于我的本职工作是从事军事历史编研,因此,与利用工作之余承担研究会赋予的两项课题研究有相当的契合度。在工作实践中,我注意将本职编研工作与工余课题研究有机结合,在搜集查找档案资料、编撰(纂)书稿文献等方面,相互补充借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在工作之余,完成了研究会下达的两项课题研究任务,而且在本职编研工作中,同期同步完成了多项任务,去年出版了140万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解放战争战略进攻·文献》,今年8月编撰的120万字的《徐向前年谱》由解放军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完成“一史两志”的两个子课题研究,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有了顺利的起步,只是为今后的征程打下了好的基础,我必须继续努力把未来的路踏实走好。
首先,课题成果要进一步完善。经过断续几年苦里难熬的埋头苦干,两项课题虽然完成了,但我深知,受限于时间、精力、学识和能力,课题成果离研究会领导要求和“一史两志”工程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国际社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反映》还有潜力可挖。《党中央在延安时期革命人物名录》目前收录突出了重点重要人物,覆盖了面,关照了“山头”, 具体人物收录难免出现挂一漏万。同时,一些条目要素是动态的,比如逝世时间目前最晚统计到今年5月。《名录》可供增编、修订的空间极大,编目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以利于更方便检索查阅。
其次,历史研究要进一步深入。历史宝库巨大,内容浩繁,许多迷雾需要揭示。党中央延安13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历史宝藏,先辈们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18万余人的红军长征,到陕北只剩6万余人,蒋介石说再有几周就能把红军全部剿灭,我们党在西北一隅、全国仅剩的一块红色根据地,纵横捭阖,发展壮大,从中国政治舞台的边缘,稳步走到东方政治舞台的中心,这其中的奥秘和规律是多么值得去发现和探求,运用到今天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中去。
再次,延安精神要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革命精神的集中概括,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展现革命先辈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革命和建设是一场接力赛,为了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像延安时期杰出人物那样,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崇高革命理想,面对任何艰难险阻,始终保持必胜信念;像革命先辈那样,有顽强的战斗作风,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有压倒一切的勇气;像革命先驱一样,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
信仰决定命运,眼光决定未来,人才决定事业。今天,在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重温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光辉历史,探究其中奥秘,弘扬延安精神,意义十分重大。延安历史是一笔宝藏,永远需要我们去挖掘;延安经验是一把钥匙,永远需要我们去掌握;延安作风是一种风尚,永远需要我们去传承;延安精神更是一面旗帜,永远需要我们去高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