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延安戏剧改革发展史是我最大的心愿(摘要)
2016-11-28任葆琦
文/任葆琦
说清延安戏剧改革发展史是我最大的心愿(摘要)
文/任葆琦
因为我父亲是鲁艺音乐系第四期学员,我便参加了在北京的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的工作。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延安鲁艺的师生,也认识了北京一些文化界人士。在交往中,和阅读北京出版的一些报纸、杂志,给我一个不舒服的感觉,就是对延安时期的文化艺术,有的人淡化,有的人蔑视,还有的人乱编,甚至有的人歪曲,更多的人是不了解。还有的让我伤心,是有一个单位,它的前身是在延安成立的,但这个单位近三十年来,几届领导在举办活动中,只讲在京的历史,不提前身,延安的光荣历史不要了。所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必须把延安的戏剧史写清楚,说明白。留下史料,以正视听。2008年12月,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苏希胜同志向我提出:可否承担党中央在延安13年戏剧改革发展史这个课题。我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因为这也是我的心愿,便接受了这个任务。内心想,我这个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晚年还能为党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是很幸运的、难得的机遇。
我是怎样做的呢?
首先是调整好心态,安排好生活,虽然已77岁了,但要忘掉年龄,排除干扰,闭门谢客,保证每天都是愉快的,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一步,到延安体验生活。延安我曾去过几次,但这次不同,我要寻找当年戏剧工作者们的足迹,走访了瓦窑堡、洛川、吴起镇、保安镇等,我要看看演活报剧的街头,斯诺看戏的广场,内心的感受就不同了。
第二步,收集资料。(1)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看延安、武汉、重庆当年出版的报纸,一页一页看,将有用的资料复印下来。(2)查阅延安戏剧工作者的文集、回忆录,戏剧单位的纪念集等。(3)到新华书店、旧书店、书市旧书摊上去选购有参考价值的书籍。这样,得到许多珍贵的史料。
第三步,通过阅读资料、分类、摘抄资料,对延安戏剧活动,有了一个总的掌握。开始构思结构,编写提纲。经过反复思考,感到无法按编年体书写。只能根据戏剧的不同特点,分类记述。这样形成了活报剧、地方戏、京剧、歌剧、秧歌剧、话剧、儿童剧的章节。好处是让读者从头到尾看到某种类型的戏剧艺术在这13年间的整体面貌。
我因为不会电脑打字,是用圆珠笔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在稿纸上,历时二年多,70多万字的初稿完成了。报领导和专家审阅后,又作了一次大的补充和修改,都是请朋友给我打印的。
我编的这本戏剧改革发展史,告诉读者什么呢?
一、在陕北举起“红色戏剧”这个旗帜的是活报剧。活报剧在革命年代风行一时,发挥过巨大作用,也可以说,是当时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我们应该正视这段历史,肯定活报剧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功绩。
二、地方戏曲改革在延安开始。毛主席看秦腔戏演出说:“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就是内容太旧了,如果加点抗日内容,那就成了革命的戏了。”民众剧团没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创编的优秀剧目,有眉户剧《十二把镰刀》,该剧不仅长演不衰,1949年还到布达佩斯第二次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还有秦腔《血泪仇》,全国许多剧种移植演出。
三、京剧革命在延安爆发,京剧是在封建王朝扶植下诞生的,又在军阀、大财主们的捧下红火起来。“五四”运动中,把它当成封建的艺术,打了一棒子。是毛主席提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这使人们对京剧才有了正确的认识,延安的机关、学校,才陆续开展起来京剧业余活动。成立专业的延安平剧研究院。
《逼上梁山》的演出,毛主席看后说:“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三打祝家庄》演出,毛主席看后说:“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这是对在延安兴起的京剧革命,作出的高度概括与科学总结。延安是京剧革命的发祥地。
四、民族新歌剧诞生在延安,代表剧目《白毛女》。为什么说它是民族新歌剧呢?先说在歌剧前边加上“民族”二字,是标明这种歌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人民的,既不是外国的诗剧,也不是外国的歌剧,而是着力表现我们中华民族气魄、中国人民心理状态的歌剧。
再说“新”,它是区别于中国传统戏曲,也不同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形式。它一方面继承我国戏曲艺术的成果,同时,在民族化的前提下,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段,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在实践中,确立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它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个范例。
五、在中国流传了1000多年的秧歌,在延安开出了新鲜的花朵。新秧歌剧的代表作《兄妹开荒》。新秧歌剧的特点是内容健康向上,唱词生活化、大众化,曲调朴实、通俗、优美。毛主席看了鲁世家的新秧歌演出,说:“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这样做方向对了。”
六、话剧艺术是舶来品,由延安和各革命根据地的戏剧工作者,走出了一条为现实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群众服务的道路,形成了中国气派的话剧艺术。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有:《秋瑾》、《把眼光放远一点》、《同志,你走错了路》、《李国瑞》、《刘胡兰》等。战斗剧社在延安演出了《自家人认自家人》、《求雨》、《虎列拉》三个小型短剧,毛主席看后说:“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看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希望多演一些这类的戏。”
最值得说的是独幕话剧《粮食》,该剧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献演。上世纪50年代被德国著名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看中了,翻译成德文,并以《把粮食送给八路军》的剧名,在德国国家剧院上演,此事就有点不一般了。因为布莱希特是世界著名的大戏剧理论家,他提出的“史诗戏剧”理论和“间离效果”的演出方法,在世界戏剧界有很大影响。中国的话剧,被戏剧界这样大人物看中,由外国演员,在外国的舞台演出,剧作者曾告诉我,当时是唯一的一部话剧。
七、延安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很艰苦的,但在党的关怀下,在广大戏剧工作者的努力下,儿童戏剧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延安戏剧,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洪流中产生、发展,全体戏剧工作者,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勤奋努力,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成绩。延安戏剧成为动员人民,教育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军和有力武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在戏剧反映现实生活,服务人民群众,传统戏的现代化,外来戏的中国化,表现时代特征与坚守艺术高度,借鉴与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教训。毫不夸张地说,延安戏剧为未来中国戏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开创意义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