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2016-11-28汪金友
文/汪金友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文/汪金友
中央电视台前些日子推出一档大型科学实验节目,名为《加油!向未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
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也应邀参加了这个节目。当问及他的人生梦想时,袁隆平说:“我有一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7月 14日《中国电视报》)
“禾下乘凉”,真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水稻像小树,稻穗像垂柳。进入稻田,就像徜徉在树林,漫步看景,坐下乘凉,好一幅美妙风光。
没挨过饿的人,不会知道饥饿的滋味。传说有个国王,因战乱只身逃进深山,一连两天没有吃东西。后来遇到一个砍柴的老汉,送给他一个玉米面野菜团子。国王狼吞虎咽,觉得这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于是问老汉这是什么食品。老汉说:“这种东西叫‘饥饿’。”
30年前,我在县里工作的时候,全县农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就是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00斤。而如今,听村里的农民讲,上茬小麦,亩产800多斤;下茬玉米,亩产1200多斤。两项加起来,亩产超过2000斤。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为什么粮食产量会增加4倍?原因就是科学种田。种子、化肥、农药、水利、机械、管理等,都和以往大不一样。产量翻番,人却比过去更省力。
在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中,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进步之一。没有科学发明,哪有火车、汽车、飞机、飞船?哪有电灯、电话、电视、电脑?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
人们羡慕袁隆平的名气,也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但在整个科研领域,像袁隆平和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功者,可能万不得一。很多的人,一生都在追求,一生都在探索,却一生都坐着冷板凳,既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
科研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也是一种成功率很低的事业。受不了清贫,耐不住寂寞,就搞不了科研。袁隆平出生在北京,本可以在大城市找一份舒适的工作。而他却执意报考西南农学院,为改变中国人民缺吃少穿的局面贡献一份力量。大学毕业以后,他来到湖南一所地处山区的农业学校,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杂交水稻。几十年呕心沥血,终获成功。
世界上很多的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在艰苦和寂寞中产生的。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经过40年的努力,才完成了《本草纲目》。到他去世后三年,这部书稿才正式刊行。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贫病无医,幼子夭折,举家食粥酒常赊。但他依然坚持不懈,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出这部文学巨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其中最为可笑的,是《枕中记》中那位卢生的“黄粱梦”:娶美女,中进士,当大官,立大功,五个儿子皆仕宦,十个孙子都显赫,自己也活到80多岁……只是一觉醒来,发现刚蒸的小米饭还在锅中未熟呢。
远大的梦想,不能脱离面临的现实。个人的梦想,最好与时代的需要挂钩。在独立创造中奉献社会,在个人追求中服务大众。我们的时代,也需要更多的人像袁隆平一样,热爱科学,矢志发明,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