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专项化训练”与“早期专门化训练”辨析
2016-11-28庞荣荣张培培
□庞荣荣 张培培
“早期专项化训练”与“早期专门化训练”辨析
□庞荣荣张培培
摘 要:文章就人们困惑已久的“早期专项化训练”和“早期专门化训练”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明确了对这两种训练方式的认识,并对在早期训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列述及分析,以求能在少年儿童的早期训练中起到些许指导作用,为构建我国更加合理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期专项化训练;早期专门化训练;利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奥运会、世锦赛、各种大奖赛、精英赛等使体育独特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也已然显现出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不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运动员运动寿命短、对出现高水平竞技状态的时间把握不好等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对青少年运动员早期训练进行了利弊分析,并从竞技体育回归教育的视角下,探讨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训练问题。
2 、对早期专项化训练及早期专门化训练的认识
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和“早期专门化训练”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上,通过查阅文献,对不同学者对这两个概念划分的理解上,本人更同意陶于的观点:“专项化”与“专门化”是训练系统中的不同层次问题,由于运动训练全过程发展实质是“专项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专项训练系统。“专门化训练”是“专项化训练”中具体解决训练实际问题的子系统。[i]
“早期专项化训练”与“早期专门化训练”并不是一种明显的阶级顺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在未确定专项以前,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采用各种专门化的练习以期提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确定专项以后,根据运动专项的特点,采取各种与专项运动在形式上和表现能力的特点本质上相类似的行动,提高专项成绩,在这个阶段,专门化训练也并非完全停止,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进行一些具体练习。两种训练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的提高。
3 、对“早期专项化训练”与“早期专门化训练”的利弊分析
通过对两个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专项化训练”及“早期专门化训练”本身都没有错误。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的开始,在选材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发育特点科学地判断其是否具备从事某项运动,或者说是某类项群的天赋和潜能,因此,可以说,运动员选材就是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表现。“早期专项化训练”有利于技术动作的精细化学习,针对性较强,有利于提高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培养好的比赛习惯。“早期专门化训练”则是针对某一项具体的运动素质,教练员采取一些具体的练习手段,比如说为发展运动员的灵敏素质,采用软梯、小栏架练习,使得运动员灵敏素质得到提高。“早期专门化训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发展各方面的基础素质能力,后期运动技术的可塑性较强,对于竞技能力的长期保持起到了很大作用。
真正误导我们认为早期训练弊大于利的原因在于:其一、一些教练员与学者们没有真正理解早期训练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其二、一些教练员在实施早期训练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手段不适合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的完成与提高,对运动负荷的安排不符合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发育规律,导致疲劳积累、运动伤病的发生,同时也给运动员带来了心理阴影,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许多运动员在青少年阶段成绩较好,而到了成年阶段就止步于优秀运动员行列的原因所在。其三、若是硬将这两种早期训练的过程割裂开来,必然在其实施与控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两个训练过程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相互交织、相互穿插的,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科学化进行训练,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不管是“早期专项化训练”,还是“早期专门化训练”,其本身都没有错误,都是为了培养我国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的三级训练网体制或许已不太适合现实的需要,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等概念,并进行了实验研究,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体育本来就属于教育的范畴,在我国的学科划分中,体育学是教育学下的分支学科,所以人们在反思,我们所说的“体教融合”问题到底适不适合现在的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体育的界限,我们所说的“竞技体育”实际上是“竞技运动”,我认为:相比于“体教融合”来说,“竞技体育回归教育”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青少年的运动技能的提高、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素养的储备以及退役后的发展等都有着更好的帮助,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早期训练安排在学校中进行,注重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5 、小结
竞技体育的全过程本身就是“专项化”训练的过程,“专门化训练”的过程是为了更好的保证“专项化训练”的实施,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相似概念的辨析,澄清了某些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为以后从事青少年儿童训练的教练员指明了方向。并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对“竞技体育回归教育”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找到其与青少年运动员早期训练的关系,以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早期训练,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提供帮助,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陶于.我国运动训练亟待重新认识的早期训练理论问题——早期专项化与早期专门化训练问题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6-9.
[2]徐本力.早期训练科学化的提出及系统化训练理论——对早期训练科学化中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之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2):1-6.
[3]徐文娟.对我国少儿田径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可行性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
[4]曾藕元.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后备人才断层的原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6):220-22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191)
中图分类号:G808.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