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体质提升角度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2016-11-28张明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浙江开化3243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学生体质终身体育初中体育

张明(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浙江开化 324300)



基于学生体质提升角度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张明
(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浙江开化 324300)

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初中生体质普遍下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体育课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从学生体质的提升角度着手,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真正提高学生体质,实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为此,该文从初中生体质现状入手,对初中体育对于学生体质提升存在的欠缺进行分析,并就基于提高学生体质前提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生体质 初中体育 终身体育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石。然而当前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有所下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 初中生体质现状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国内学校也在学生身体素质建设工作方面投入较大的成本,诸如改进与拓建运动场馆,购买运动器械等,然而遗憾的是,从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情况看,中学生身体机能呈现出整体下行的发展态势。

2 初中体育对于学生体质提升存在的欠缺

从国内中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现实情况看,因“组织”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沦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未能实现对其身体机能的提升。大多数学校在践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其所秉承的教学理念与教学重心均停留在体育课程课上教学层面,未能实现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效度化组织,因而直接造成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失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除前述原因之外,从国内中学开设的体育课程本身来看,其对学生的学情评价依然停留于以往的“成绩标准”范畴,实则依然遵循着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故而在相当一部分国内中学当中,体育课程授课多采取课上少数时间教师讲解,多数时间交由学生自行支配的模式,因此难以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以切实提高,而自由活动的课上组织模式,进一步淡化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将之视为放松课、休闲课。少部分学校惯常占用体育课时间用来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

3 基于提高学生体质前提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力量、速度和耐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体质得以提升。

3.1 体育意识方面——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依托系统性的体育锻炼,能够提升人的身体机能,使其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保持充沛的体能与旺盛的精力,进而抵御疾病、延缓器官衰竭。同时,人在其生命历程中,身体机能经历了曲线式发展过程,唯有系统性的进行运动,才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但是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会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为此,教师需要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告知学生,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感受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有意识地投身广阔的空间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3.2 训练项目方面

(1)力量训练。

人的各项身体素质中,最为基础性的乃是力量素质。有鉴于此,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状况与身体状况,为其制定系统性的力量训练教学方案,以便使其肌肉群组得以获得充分锻炼;其次,体育教师应设计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以免因负荷过重造成学生肌肉劳损,或者训练强度过轻而无法达到训练目标;最后,体育教师必须注重把握学生的学情,即针对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为其设计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内容,以保证力量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体而言,作为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身体发育表现为肌肉群组之间的协调性不强、力量增长较为缓慢,因此针对这两个年级学生的力量训练,应以动力性力量训练为主,并辅之以局部静力性训练,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的设计训练负荷,控制训练强度,以免处于身体发育期的学生出现脊柱受压等情况;初三年级学生的力量训练强度可以适度增大,以便使其肌肉群得以横向发展,进而提升肌肉力量,同时体育教师也应注重对训练强度的把握,以免因强度过大造成学生身体受损。

(2)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乃是通过训练提升身体快速运动能力,依托系统性的速度训练,能够增进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的灵活性,改善其呼吸系统。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下述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速度素质的系统性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变速跑,即以教师的哨声为信号,短哨声响起时,学生应全力冲刺,长哨声响起时,学生应放慢速度匀速跑,如此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反应神经,进而协调身体机能。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力量与速度综合训练,如三级跳、蛙跳等,使学生的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得以同步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速度素质的提升,乃是其力量素质与身体协调性、灵敏性统一的结果,基于此种情形,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时,必须注重同其他身体素质训练相匹配结合,如此才能够收到理想的速度训练效果。

(3)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乃是依托系统性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运动过程中持久的抗疲劳能力。耐力素质作为基本身体素质构成要素之一,其能够为学生提供充沛的运动能力。有鉴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耐力训练,以便使其获得足够的体能保障与体能储备。从训练的实效性角度看,中长跑训练是提升学生耐力素质的有效方式。比如800 m、1000 m、1500m耐力跑,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学生们的有氧耐力,具体可采取匀速跑、变速跑、间歇跑、越野跑等训练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因技术相对于其他训练形式过于单调重复,因此使学生在进行中长跑训练过程中,极易产生枯燥感,进而产生对中长跑训练的抗拒与排斥,影响到其耐力素质的提升。有鉴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应注重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训练兴趣被充分激发,如可以选择在体育馆内跑步机进行,利用播放音乐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进而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耐力训练。

4 结语

体育教师应树立提高学生体质的整体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意识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华.刍议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11-14.

[2]周加启,李兴昌,胡森林.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0(1):133-136.

[3]卢林龙.我国农村地区初中体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J].新课程(中),2015(12):46.

[4]顾海勇,胡海旭.“阳光体育运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双向切合的辩证解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37.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c)-0067-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8.067

猜你喜欢

学生体质终身体育初中体育
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
提高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研究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我国校园足球计划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及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