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载文情况分析——以《体育学刊》为例

2016-11-28余能管邓家彬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载文体育类学刊

余能管,邓家彬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载文情况分析——以《体育学刊》为例

余能管,邓家彬

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比分析法等,选取《体育学刊》2011~2015年刊载的889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从载文量、作者特征及引文情况等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学刊》各项指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顺应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潮流,载文数量的精简、论文合著程度的提升、年龄结构层次的合理递进、高学历、高职称、高基金论文比及引文类型更加丰富多元化等无不体现出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揭示《体育学刊》的发展现状为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及体育类期刊提供参考数据。

核心期刊;体育学刊;载文;作者特征;引文

1 前言

1992年,随着我国第一版《我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问世,开创了我国以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价期刊的历史时代。在往后20多年的发展更新中,《我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评价指标也由起初的3个,历经7次演变发展到如今的9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反映出我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评价理念已由“量指标”转向了“质指标”,这也符合我国目前中文核心期刊科学评价的客观需求(卢石,2006;刘雪力,2014)。《体育学刊》(以下简称《学刊》)创刊以来,始终坚持走期刊精品路线,自2000年被选入中文体育类核心行列,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位居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前列[8],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刊》在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我国体育科研成果展现的重要平台之一,透过《学刊》这一窗口,也就是说,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我国中文体育类期刊前沿水平的一些载文状况。鉴于前期一些学者(郑值友,2003;李寿荣,2004;王明立,2006)对《学刊》的载文情况有所研究,但历史的车轮已向前推进了10年。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刊》近5年(2011-2015年)的载文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学刊》早期及其他期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从中探析《学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旨在进一步了解《学刊》的载文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对提升我国中文体育类期刊的办刊质量,增强自身的影响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2《体育学刊》载文情况分析

2.1载文量

对《学刊》期刊目录进行统计分析,2011-2015年《学刊》载文数量分别为175、177、191、182、164篇。由此可知,《学刊》在这5年期间里共载文889篇,平均每年载文177.8篇。相较于《学刊》2000-2005年期间的平均每年载文数量279.2篇来看[3、9],《学刊》在2011-2015年载文数量上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学刊》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载文数量正在不断递减,这表明《学刊》在载文数量方面具有逐步缩减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相较于《体育科学》在2008-2011年期间共载文623篇,即平均每年载文155.8篇[6]。《学刊》平均每年的载文数量比《体育科学》高出22篇。《学刊》与《体育科学》都为双月刊,即每年出版6期,也意味着《学刊》平均每年每期刊载29.63篇,《体育科学》平均每年每期刊载25.97篇。

2.2载文作者情况

对《学刊》2011-2015年共刊载的889篇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2篇为人物专访,5篇为体育在线学术论坛摘登类论文。为了以下研究的合理性,笔者剔除了这7篇特殊性的论文①。因此,我们将以882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Sport College,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Jiangxi China.

2.2.1论文合著程度

2011-2015年《学刊》刊载的882篇论文,其中独著论文338篇,占38.32%;合著论文544篇,占61.68%。与2000-2003年《学刊》独著占49.06%,合著占50.94%,以及2004、2005年《学刊》独著占43.28%,合著占56.12%相比。近些年《学刊》刊载论文的独著比例出现大幅度下滑,合著比例得到了较大提升。虽然与2003年13种中文核心期刊平均独著46.21%,合著53.79%相比有所超越,但与当时的《体育科学》独著31.87%,合著68.13%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10]。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13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刊载基金项目的论文合著程度尽高达71.30%[11]。更有研究表明,论文的合著程度是评价期刊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期刊的载文质量,论文合著程度越高,说明学科的发展水平越高(任保国,2006)。也就是说,期刊刊载合著性论文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同时,在《学刊》2011-2015年刊载的882篇论文中,2人合著比例为33.67%,3人合著比例为18.82%,4人合著比例为5.22%,5人及以上合著比例为4.00%。由此可见,除独著比例38.32%以外,2人合著比例最大,3人合著比例其次,4人合著比例稍靠后,5人及以上合著比例最小。这反映出《学刊》刊载论文的作者特征主要表现为以独著和2人合著为主,即占比71.99%。与2004、2005年《学刊》刊载论文的独著比例43.28%,2人合著比例33.00%,3人合著比例14.00%,3人以上比例9.76%相比较而言[9],2011-2015年《学刊》的2人合著比例几乎没有多大改变,依旧维持在33.00%-33.67之间,3人合著比例有所提升,提升程度高达4.82%,3人以上合著比例也几乎没有多大改变,变动幅度不超过0.53%。

2.2.2作者性别及年龄分布

对2011-2015年《学刊》刊载882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的性别及其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男性作者646人,占73.24%,女性作者236人,占26.76%。其中,1930-1939年出生的有3人,占0.34%;1940-1949年出生的有10人,占1.13%;1950-1959年出生的有57人,占6.46%;1960-1969年出生的有252人,占28.57%;1970-1979年出生的有377人,占42.74%;1980-1989年出生的有179人,占20.29%;1990-1999年出生的有4人,占0.45%。从《学刊》2004、2005年刊文的第一作者男性占76.06%,女性作者占23.94%来看[9],近些年《学刊》刊文的第一作者为男性的比例有所下降,为女性的比例则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对比《学刊》2004、2005年刊载论文第一作者的年龄分布发现,即1950年以前占5.71%,1950-1959年占21.73%,1960-1969年占45.86%,1970-1979年占24.49%,1980年以后占2.03%[9]。《学刊》现阶段的主要作者群已经由2004、2005年期间“60后”主要作者群逐步过渡到了“70后”和“80后”,且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近似正态分布,从这个角度来讲,《学刊》刊载论文作者群的年龄分布结构层次比较合理。

进一步观察到,在2011-2015年《学刊》刊载的882篇论文中,1930-1939年出生的作者全为男性,即占0.34%;1940-194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1.02%,女性占0.11%;1950-195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5.67%,女性占0.79%;1960-196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20.63%,女性占7.94%;1970-197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30.96%,女性占11.79%;1980-198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14.28%,女性占6.01%;1990-199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0.34%,女性占0.11%。因此,不难发现2011-2015年《学刊》刊文的主要作者群为30-60岁的男性,女性主要作者群也为30-60岁。目前核心作者群处于40-50岁,但“80后”作者具有逐年增多的发展趋势,“90后”作者的发展则初现状态。

2.2.3作者学历及职称

被刊载论文的作者学历及职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期刊的载文质量。因此,对2011-2015年《学刊》刊载882篇论文的作者学历、职称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有419人,占47.51%;具有硕士学历的有225人,占25.51%;不详(作者简介中未注明相关学历)的有238人,占26.98%。与《学刊》2004、2005年载文作者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23.94%,具有硕士学历的占39.04%相比较而言[9],拥有博士学历的作者比例增加了23.57%,拥有硕士学历的作者比例却减少了13.53%。另一方面,在《学刊》刊文的作者群中,其中拥有讲师职称的有254人,占28.80%;拥有副教授职称的有309人,占35.03%;拥有教授职称的有166人,占18.82%,其他153人,占17.35%。由此可见,《学刊》载文作者的学历层次正逐步提高,且以博士学历为主要群体。在职称方面主要表现为副教授,其次为讲师,最后为教授。除此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作者未表出相关学历,也表明《学刊》对此方面有所松懈,日后须加以重视。

2.2.4基金论文比

2.2.5作者地域分布及单位特征

2011-2015年《学刊》刊载的882篇论文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和日本,按篇数多少顺序具体排序如下(篇数,百分比):广东(279,31.63%)、江苏(72,8.16%)、上海(63,7.14%)、河南(54,6.12%)、北京(48,5.44%)、湖南(38,4.31%)、湖北、辽宁(32,3.63%)、吉林(30,3.40%)、山东(28,3.17%)、江西(25,2.83%)、福建(21,2.38%)、安徽、重庆(18,2.04%)、山西、浙江(16,1.81%)、四川、黑龙江(14,1.59%)、陕西(13,1.47%)、天津(12,1.36%)、河北(9,1.02%)、甘肃、云南(7,0.79%)、广西(5,0.57%)、贵州、香港(3,0.34%)、新疆(2,0.23%)、内蒙古、澳门、东京(1,0.11%)。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近5年《学刊》的作者主要来自广东、江苏、上海、河南、北京、湖南、湖北、辽宁、吉林、山东、江西、福建等地。虽然广东占比首屈一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但从本地区比例在40%以下这个衡量指标来看[4],《学刊》在2011-2015年的论文刊载本地区比例是合理的。相较于2000-2005年研究的结果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对体育科研程度更加重视,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对体育科研程度重视度偏低,并存在区域分布极不平衡的现象(郑值友,2003;李寿荣,2004),2011-2015年《学刊》的作者区域分布明显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学刊》刊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论文数量还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科研事业的薄弱。

另一方面,在2011-2015年《学刊》刊载的882篇论文中,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包含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的有770篇,占87.30%;来自体育类院校的有88篇,占10.00%;来自政府机构及研究所的有17篇,占1.93%;来自中学的有7篇,占0.79%。可见,《学刊》主要的作者群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这与先前研究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郑值友,2003;李寿荣,2004),表明《学刊》依旧坚持反映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科研成果。同时,对《学刊》2011-2015年刊载的882篇论文作者的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由于单位众多,笔者在此只列举了排名前20名作者的单位信息),华南师范大学(121,13.72%)、江苏大学(25,2.83%)、华南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23,2.61%)、广州体育学院(22,2.49%)、上海体育学院(21,2.38%)、东北师范大学(20,2.27%)、华东师范大学(19,2.15%)、福建师范大学(12,1.36%)、洛阳师范大学、清华大学(11,1.25%)、暨南大学、山东大学(10,1.13%)、中山大学、郑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9,1.02%)、北京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8,0.91%)。由于《学刊》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故2011-2015年《学刊》载文的內稿录用比例为16.33%。相较于2000-2005年《学刊》的内稿录用比分别为8.13%、9.85%、11.58%、9.34%、11.36%、11.85%,即平均比例10.35%而言[3][9],《学刊》的內稿录用比例出现了大幅度提升。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內稿比例由2001年的16%到2006年已降至为12.5%[2][3],其实內稿录用比例的缩减是期刊更大程度对外拓展交流的一种方式、方法,因此,《学刊》须对內稿录用比提升的发展趋势保持警惕。

2.3引文情况

引文也称之为参考文献,是衡量论文吸收外部信息及对外交流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就是说,期刊的引文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期刊自身质量的优与劣(周威,2006)。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刊》参考文献的发展情况值得探析。在2011-2015年《学刊》刊载的882篇论文中,附有参考文献的有882篇,占100%(算上被剔除的7篇特殊性文章,附引率为99.21%)。相较于《学刊》2004、2005年附引率为98.53%而言[9],《学刊》进一步提升了参考文献的附引率,也说明《学刊》的参考文献附引率非常高。同时,在刊载的882篇论文中,共有12022条参考文献,即平均每篇论文有13.63条参考文献。2011-2015年《学刊》的平均引文率(也称篇均引文量)已经远超2004、2005年7.96篇均引文量,更是超越了2004年《体育科学》和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平均引文率11.85和8.34。值得说明的是,目前《学刊》的篇均引文量距世界上科技期刊平均15的篇均引文量也仅差1.37[1]。

对的语种与类型统计分析,其中在12022条参考文献当中,中文文献有9105条,占75.74%;外文文献有2917条,占 24.26%。相较于《学刊》2004、2005年中文文献占81.96%,外文文献(英文、日文、韩文)占18.04%[9],《学刊》的中文参考文献比例有所下降,外文参考文献比例有所提升,表明《学刊》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步伐,也意味着《学刊》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除此之外,在12022条参考文献当中,期刊类(J)引文7202条,占59.91%;专著类(M)引文2794条,占23.24%;学位论文类(D)引文397条,占3.30%;报纸文章类(N)引文259条,占2.15%;文献汇编类(G)引文139条,占1.16%;标准类(S)引文95条,占0.79%;论文集类(C)引文76条,占0.63%;报告类(R)引文49条,占0.41%;其他(包括网上数据、电子公告及其他等)类引文1011条,占8.41%。与2004、2005年《学刊》期刊类、专著类、其他引文类型分别占比60.55%、30.92%、8.53%。2011-2015年《学刊》引文类型出现大幅度增加。虽然期刊类引文比例并没多大变动,但专著类引文比例却有所下降,而网络电子数据类引文却出现了较高程度的引用,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也说明《学刊》引文的数据和观点都较为新颖和前沿,这将对提升期刊的办刊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 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2011-2015年《学刊》的作者主要来自普通高等院校,1970 -1979年出生、博士学历、副教授职称的作者为主要科研核心力量。近些年,《学刊》的载文数量出现了大幅缩减,但所刊论文的合著比例、作者年龄结构分布、作者学历层次、基金论文比、欠发达地区载文数量、引文率、引文类型等均有显著提升及改善。可见,《学刊》在载文质量上已取得长足进步。正因如此,《学刊》载文所呈现出的特征值得我国其他体育类期刊借鉴和参考。

3.2建议

1.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呈现出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态势,分工与合作及各学科的交融发展也助力于体育科研质量的提升。因此,结合我国核心期刊合著比例不断攀升的发展趋势及《学刊》刊文的合著现状,我国体育类期刊在日后的刊文上须对论文的合著程度加以重视,以创新融合的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期刊办刊质量的提高。

2.期刊创立的目的是为促进多种学术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而搭建起的学术交流平台,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期刊刊载的论文对外交流的程度越深或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说明期刊载文的前沿性和权威性。因此,我国体育类期刊在日后的刊文上应尽量控制內稿的比例上升,须进一步加强对外的交流及合作。

[1] 陈颇.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评价指标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2):73-78.

[2]范丽雯,孙良吉,陈继东.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8,26(2):240-245.

[3]李寿荣,催建强.2002-2003年《体育学刊》载文分析[J].体育学刊,2004,11(2):142-144.

[4]刘嘉丽.从2003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载文情况看我国体育科研现状[J].体育学刊,2004,11(6):142-144.

[5]刘雪立.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演进·问题·建议[J].编辑学报,2014,26(1):92-95.

[6]卢石,刘文娟.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评价现状及研究走向[J].体育科学,2006,26(2):82-85.

[7]任保国,张亚辉,袁辉明.《人大复印资料(体育)》2001-2004年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1):141-144.

[8]体育学刊[恶霸/OL].搜狗百科,体育学刊官方网站.http://baike.sogou.com/v8455710.htm?fromTitle=%E4%BD%93%E8%82% B2%E5%AD%A6%E5%88%8A,http://www.chinatyxk.com/gb/ instance.asp.

[9]王明立,张亚辉.《体育学刊》2004、2005年载文情况统计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6):139-141.

[10] 王锐,曾庆欣,刘正虎.中文体育核心期刊现状及刊载基金项目论文项群统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28 -1629.

[11] 吴建逊,颜志森.我国2008—2011年16中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载文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2(2):124-125.

[12] 周威,郑值友.《体育学刊》1995-2005年参考文献统计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6,27(4):66-82.

[13] 郑植友,周威,李寿荣.《体育学刊》1996-2002年引文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6):140-141.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Sports Core Journals——Tak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Yu Nengguan,Deng Jiabin

With the use of bibliometrical method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this paper statistically analyzed 889 articles published by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2011 to 2015 from three aspects:number of articles,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 and the citation situation.Results show that:various index of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made rapid progress,which conform to the trends of sic-tech journals.The simplification of articles numbers,the enhancement of the degree of CO authorship,the progressive age composition level,the percentage of articles from high education,senior professional titles and high funds,as well as the richly diverse of categories of citation,all of which embodie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sic-tech journals.Therefore,revealing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sports researchers and sports periodicals in China.

core periodical;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Papers;author characteristic;citation

G80-04

A

1005-0256(2016)08-0049-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8.020

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项目

余能管(1991-),男,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管理。

项目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拨款资助的研究项目。一般来说,能够获得资助的项目都是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及负责人须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基金论文的质量自然会好一些,也就是说,吸引和发表基金论文是提高期刊质量,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自2008年基金论文比被选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基金论文更是成为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项重要的客观评价指标。经对2011-2015年《学刊》刊载的882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2011-2015年《学刊》刊载基金论文篇数分别为94、76、118、112、111。由此可知,基金论文共有511篇,占57.94%。其中,厅局级资助的项目有42篇,占4.76%;省部级资助的项目有145篇,占16.44%;国家级资助的项目有324篇,占36.73%。值得说明的是,2011-2015年期间《学刊》基金论文比分别占54.36%、43.68%、62.43%、61.54%、67.68%。相较于2003-2005年期间《学刊》基金论文比分别为14.88%、21.98%、18.52%[3],以及相较于2003-2005年期间《体育科学》基金论文比为40.17%和2004-2006年我国13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平均基金比为29.00%而言[1][11],近些年,《学刊》在基金论文比这一指标上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远远高于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例。

猜你喜欢

载文体育类学刊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交通领域典型期刊载文知识图谱分析
关于《红楼梦学刊》编委会调整的启事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不惑”之年的回望与思考——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刊四十周年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高校体育类舞蹈专业学生的体能特点及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