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职业化发展的新构想
——基于综合格斗赛事为发展依托
2016-11-28韩来国
张 雷 韩来国
(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00)
◀运动训练与竞赛
中国式摔跤职业化发展的新构想
——基于综合格斗赛事为发展依托
张 雷 韩来国
(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00)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式摔跤依托综合格斗赛事实施职业化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旨在寻求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最佳途径;构建武术科学发展模式;探索业余体育与职业体育的融合方式。综合格斗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商业化、职业化的体育赛事,成为不同流派武技同台竞技的平台。现阶段综合格斗规则下,摔跤是比赛获胜的主导因素。中国式摔跤在技术、体能层面均符合综合格斗发展客观规律。在武术以奥林匹克为目标发展受挫的背景下,应当以中国式摔跤为突破口尝试职业化发展,通过综合格斗平台实现推动武术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式摔跤;综合格斗;武术;职业体育
综合格斗(MMA)是综合各种武技,最接近人类本能的格斗形式。凭借极强的观赏性成为职业体育的典范。UFC经过20年发展,就已经从当初200万美元的投资变成市值15亿美金的金钱帝国[1]。2016年,UFC更是以40亿美元的天价出售。综合格斗对武技的推广作用也非常明显,巴西柔术、桑博等都是基于此平台被世人熟知,实现快速发展。以站立击打、摔投、关节寝技三元技术体系构成的综合格斗对摔跤尤为推崇。大批具有自由跤、古典跤、柔道背景的运动员在综合格斗舞台上风光无限。然而以踢、打、摔、拿为技术特征的中国武术面对来势汹汹的综合格斗却选择了缄默,无论是竞技武术抑或传统武术都无法与其和谐共生。事实证明,综合格斗是武术发展与推广的捷径,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能够提升武术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价值。传统的中国式摔跤在技术层面上就是以综合格斗的形态存在的。当武术改革与国际化进程受阻的背景下,以综合格斗赛事代动武术文化传播的模式将是新的发展思路。
1 中国式摔跤借助综合格斗赛事平台发展的可行性论证
1.1 综合格斗文化的快速扩张引领武技发展潮流
1.1.1 追本溯源化发展的综合格斗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强者生存的竞争理念已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核心,即便是与之对立、相对纯粹的东方武技也不得不迎合竞争的主流思想。改革后的柔道、空手道、跆拳道快速适应了西方人的胃口,推崇竞争与对抗的东方武道文化让西方人趋之若鹜;萌芽于日本的综合格斗文化在西方更是蔚然成风。和西方以技术划分武技的逻辑思维不同,综合格斗打破了技术的壁垒,统一开放的规则让其成为异种武技同场竞技的舞台。
这一包容了东西方体育文化,广纳踢打摔拿各种搏击技巧,真实原始的格斗形式发展势头迅猛,已经由备受质疑的“人类斗狗运动”演绎成为了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职业体育赛事。在美国,综合格斗关注度已经超过篮球等项目,所获得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也日益凸显。2014年综合格斗最高赛事UFC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无可置疑的最大综合格斗组织,其现在的市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6.5亿美元[2]。2016年,WME-IMG财团以4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UFC这一原本不入流的格斗赛事。综合格斗的出现甚至撼动了站立格斗的地位,统计显示,美国的UFC赛事在付费电视领域已经超过职业拳击。因此,从全球视角来看,综合格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国内综合格斗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赛事层出不穷;格斗名将逐鹿国际赛场;大众媒体广泛关注。此外,中国武术又渴望在综合格斗赛场上证明自我。武术在综合格斗带来的技击风暴下改革已是必然,构建以技击、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才是正确的发展范式[3]。格斗正是人类攻击行为的体现,能够反应人类竞争的本能,血腥、残暴的元素更容易激发人类的动物性基因。固然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主流,但暴力从未远离,无法摆脱暴力的人类需要释放的途径,这就是综合格斗如此风靡的重要原因。
1.1.2 开放、公平的综合格斗运动成为不同武技的竞技平台
综合格斗俨然已经成为人类格斗术展示并推销自我的大舞台。中国一直被视为人类格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武术传统。然而只有少数具有武术背景的国人参与到世界顶级综合格斗赛事中,且战绩一般。反观日韩则依据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传统武技结合现代竞技体育训练模式培养了大批职业综合格斗高手。他们在展示格斗能力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宣传民族传统武道的强大技击性和文化内涵,有效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而中国武术的发展思路还停留在狭隘、单一的阶段,仅以“业余”性的奥林匹克为发展方向。围绕这一狭隘思想的改革使武术产生了异化,失去传统文化内涵与技击性的武术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高度商业化的综合格斗、站立格斗等搏击赛事已经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武术应当积极面对,寻求融入的途径和可能,而非执着地逆向行之。
1.2 摔投技的强大技击性符合综合格斗的技术需求
1.2.1 摔跤在综合格斗运动中的技术优势分析
古今中外,摔跤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格斗形式,是人类最古老的格斗术,奥运会最早的项目之一。我国的摔跤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度是“武术”的代名词。从技术层面分析,摔跤是一种以运用缠斗技术将对手由站立状态转为水平状态的运动。对于直立行走的人类而言,摔跤的目的是将对手拉入到最不擅长的身体姿态。从运动生物力学和规则分析,摔跤符合综合格斗技术需求。一方面,摔跤能够削弱拳、腿的击打力量。格斗中拳、腿的击打力量主要都是来自下肢。通过下肢的骨关节复合杠杆系统提供躯干快速转动的冲量距[4]。而摔跤缠抱时运动员的拳脚会因地面或身体的束缚无法获得足够的打击速度。另外,运用摔跤可以在格斗中获得优势体位。综合格斗比赛中,运动员将对手摔倒获得优势体位再施以地面砸拳或柔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战术。此外,摔跤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低风险高回报。综合格斗中运用拳、腿、膝、肘等部位重击对手是进攻的主要选择,在防守过程中同样要避免其所带来的正面攻击。而用抱摔则能极大降低自身受到重击的几率,掌控比赛的主动性。最后,综合格斗的规则有利于摔跤。北美MMA规则修订了,三点着地禁止踢击,可以放心下潜抱摔,这就给摔跤流运动员带来了一定优势。
摔跤的技术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综合格斗爱好者所认识,同当年对巴西柔术的痴迷一样。从站立式击打到巴西柔术再到摔跤,综合格斗运动始终在发展中寻求主导胜利的技术因素。中国式摔跤包含的踢、打、摔、拿与综合格斗中的站立击打、摔投、关节寝技在技术层面上是非常吻合的。中国式摔跤讲求快、准、狠,有“沾衣十八跌”之说,发力刚柔并济。另一方面,中国式摔跤的规则开放,技法丰富,“大绊三千六,小绊赛牛毛”,这也正好符合综合格斗的技术要求,当大批带有国际跤、柔道、桑搏运动血统的选手在综合格斗舞台上风光无限时,中国式摔跤没有理由不去尝试。当今国内著名格斗运动员姚洪刚就是以中国式摔跤为背景进军综合格斗赛场的运动员,并获得了骄人的战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式摔跤的影响力,这也为其职业化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1.2.2 中国式摔跤与综合格斗技术基因层面类同
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历史分析不难看出,其在很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以“综合格斗”的形式出现的。《角力记》记载:“卿一拳倒者与节制,及出手,果一拳而仆,寻除幽州节度使。”《多新唐书·宦者列传》中描述:“尝闻角抵三殿,有断臂流血廷中。”[5]上述史料一方面说明了摔跤的性质是残酷血腥的,甚而不惜以让对手断臂、流血、碎首的形式取胜。另一方面也说明摔跤技术的多元性,是集摔投、击打和关节技为一体的格斗术。传统的中国式摔跤是以一种类综合格斗形式存在的,具体表现在技术的多元性和形式的暴力原始性,而这恰恰符合现代综合格斗的客观发展规律。袁祖谋先生就把中国式摔跤演变成综合格斗形式的“手博”,在国外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从侧面证实了中国式摔跤和综合格斗在技术层面上的一致性。
2 中国式摔跤“三个层面”的改革与整合
2.1 以科学、实用、标准的思想对物质层面实施整合
世界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文化的更新频率也更迅捷。高度文明化的人类对武术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原始、暴力、血腥、伤害、死亡等元素逐渐被排除在文化范畴之外,表演、健身、娱乐思想一度成为武术文化的主流。中国式摔跤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文化的传统性不言而喻。然而漫长的发展历程同样也深化、扩充了它的内涵与外延。由于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发掘与保护,中国式摔跤的文化体系还处于粗放、杂乱的状态。对其进行科学整合已成当务之急。
人在认识文化时最先感知的就是处于文化环最外层的物质层。中国式摔跤文化在物质层面上有许多亮点。第一,服饰兼顾了实用性与传统文化的承载性。开襟褡裢、腰带束腰的样式带有东方传统服饰文化特征;厚棉布材质更是符合了实战需求,便于抓扯。中国式摔跤的服装在传统与现代、实用与承载文化之间寻求到了合适的平衡点。第二,中国式摔跤的训练器材保持传统性的同时还兼具科学性。大棒子、小棒子、皮条、石锁等传统器械和方法是无数前人的经验结晶,是实施有效专项体能训练的保障。有些训练器械和方式与中国式摔跤高度类似,例如壶铃与石锁就很相似[6]。中国式摔跤文化在传统物质层面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项目保持文化“本位”发展的关键,但仍旧需要系统整合。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的确立与实施,器械的材质、尺寸、重量等指标都亟待规范。另外要平衡物质层面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科学实用性。武术的技击性对服饰的材质、造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嘉纳治五郎在对柔道的改革过程中奠定了东方武道服饰的基本范式,在保持传统文化色彩的同时更重视满足格斗技击的需要。中国式摔跤文化的物质层面需要合理整合,在科学性、实用性、民族传统性之间寻求平衡点。
2.2 用辩证、科学、开放的思维对制度层面进行扬弃
中国式摔跤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独具特色的规则和技术体系。首先,形式上表现出文明化、仪式化的特征。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即便是武术文化也包含礼仪和道德元素。文明的进程不断蚕食人的动物属性,格斗也在规则的限制下变得愈发文明。以摔投技为主的中国式摔跤最能表现这一点,追求以最小的伤害击败对手。这与嘉纳治五郎所追寻的带有教化功能的武道模式是类同的。相反,中国式摔跤又具备强大的技击性。近代武术史研究学者唐豪先生认为,摔跤最能锻炼人的体能,最具技击性。以综合格斗平台发展中国式摔跤需要在文明与暴力之间进行合理取舍。这是对其制度层面进行改革的关键点。
首先,要构建以特色摔投为主技的技术模型。东方武技大多是以综合形式存在的,柔道、空手道、跆拳道都是由主技加辅技构成的多元综合体系,与西方格斗拳对拳、脚对脚技术的一元性不同。有道服摔投技术应当成为中国式摔跤的主流技术,击打和关节寝技为辅助技术。充分挖掘传统摔跤体系中的实战技术,结合现代格斗思想形成摔法、击打、地面控制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实际上中国式摔跤蕴含综合性格斗技术:拳击、腿法、锁技、缠斗技术、推、扫等,并将这些技术融入到摔跤体系中[7]。其次,构建基于实证主义的技击体系。技击性是综合格斗的核心,中国式摔跤蕴含大量的格斗技巧,在对这些技术发掘的时候要本着科学实证思维。应当以现代物理、生物力学、解剖学等学科作为理论基础对技术进行验证和改进。在这一点上,巴西柔术的发展思路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最后,还需要保留并突出中国式摔跤的技术特色。中国式摔跤的快摔、绊子、传统训练方法等独具特色的技术是应当被重点发掘的,否则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凸显自身特色,极易迷失自我。
2.3 以传统、特色、精炼的文化融入让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世界一体化加剧的今日,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蚕食已经不可避免。弗洛伊德说过:“关系人类文明的问题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能否在控制人的侵犯本能和自我毁灭本能所引起的社会混乱方面取得的成功或在任何程度上取得的成功。”[8]贯穿奥林匹克发展史的摔跤一度陷入被驱赶出奥运体系的悲惨境地。而与之相似的柔道、柔术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原因不能单从技术、实用性层面来分析,文化精神层面的缺位才是主要原因。而同为摔投缠斗系的柔道在文化的物质层面运用了独具东方文化色彩的服饰和设施;精神层面有机融入了礼仪、忍耐、勇敢、忠诚等东方文化理念,从中能感受到深厚的东方文化。综合格斗是人类侵犯本能的彰显,如果单纯地将人类的侵犯、攻击行为无限放大,是无法与高度化文明程度相对应的,最终将走向极端暴力一极。这就需要引入礼仪、道德等文化价值加以中和。中国式摔跤在技术和体能领域是推崇竞争、对抗的强者文化,而在精神领域追寻的却是谦逊、尚礼的“仁和”文化。我们要警惕它走向过度文明化,因为中国武术在“止戈为武”与“文明教化”思想的指导下正逐渐失去技击本质。中国式摔跤的精神内涵不能过度偏向文明或者暴力,而应在保持对抗、竞争的基础上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等加以调和。唯有如此,中国式摔跤才能在追求技击的方向上保留传统东方文明的色彩。
3 中国式摔跤产业化“双核”发展思路的创新
3.1 以职业化为核心——用合理、可持续的视角实施商业开发
3.1.1 以理性、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的职业化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职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功能是深入挖掘竞技体育的潜在文化价值,以参与社会商业活动为方式获取经济收入,让体育成为运动员个人职业。足球世界杯、网球四大满贯、职业拳击等赛事的影响力早已深入人心。奥林匹克在职业体育的巨大冲击下也在不断妥协,1988年职业网球运动员被允许参加奥运会;1992年奥运会向职业篮球运动员敞开了大门;1996年自行车和足球项目的参赛资格被进一步放宽;2016年奥运会向职业拳击运动员开了绿灯。职业体育的蓬勃发展已经证实在奥林匹克之外存在着另一番精彩的风景。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体育赛事的举办进行了松绑。2014年国务院要求取消商业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发展职业联盟,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9]。这样的政策背景是利于国内综合格斗赛事推广与发展的。目前摔投类格斗项目的职业化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竞技娱乐平台。以WWE为首的摔角表演就是以摔跤为技术手段打造的娱乐、商业平台。第二,综合格斗赛事平台。综合格斗在技术层面上对摔跤推崇备至,摔跤手已经呈现统治综合格斗赛场的局面。而不管是单一流派的摔跤比赛还是降服式摔跤比赛都无法与上述两者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相媲美。
3.1.2 以科学、严谨的思维推动中国式摔跤职业化发展
对中国式摔跤的商业化、职业化需要抱着科学谨慎的态度。综合格斗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商业体育的宠儿,国内也有相关的成功经验。巴西柔术借助综合格斗实现快速发展就是最生动的案例。纯粹的巴西柔术比赛观赏度低、普及度差、商业化程度一般,但是巴西柔术流派的运动员在综合格斗的舞台上的表现却极为耀眼。当格雷西家族用巴西柔术随意绞杀众多高出自身几个级别的壮汉时,让世人着实为其倾倒,一时间巴西柔术誉满格斗界。以综合格斗这一高度职业化的体育赛事来发展中国式摔跤一方面可以实现对项目的宣传,让世人认识这一传统武术的强大技击魅力和独特的东方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对项目技术更新与拓展起到积极作用,对其技术制度层面的改革起到积极作用。第三,以此模式能够批量出产格斗明星,催生“明星效应”。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需要深入发掘、整理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资源,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10]。借助综合格斗赛事发展中国式摔跤是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和体育强国的新思路。
中国式摔跤尝试商业化曾取得过成功。2004年的“跤王争霸赛”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商业价值,但最终还是没有延续下来。一方面与专业运动员基数和项目的普及度有关。群众基础、赛事观赏度、经济效应等因素影响了赛事的发展。当下,中国式摔跤群众基础太单薄,在其发展的2000多年中似乎从未遭遇如此冷遇,几乎处于废止状态。项目的魅力和价值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业余化的发展思路也阻碍了项目的良性发展。在职业体育大行其道的时代,还在以纯粹业余的视角发展中国式摔跤无疑是狭隘的。如果能够与高度职业化的综合格斗相结合,其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3.2 以民族化为本质——打造多元的赛事平台宣传中国式摔跤文化
3.2.1 以职业体育为发展突破口实现中国式摔跤的推广
体育项目需要证明存在的价值,才有可能赢得关注。综合格斗是一个开放的武技交流平台,世界顶级格斗赛场上具有武术背景的国人竟屈指可数,不禁让人感慨。而同属东亚的韩国、日本在综合格斗赛场上却涌现众多好手。柔道、空手道的练习者借此向世界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格斗技巧。巴西柔术更是通过综合格斗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格斗界声名大噪,并随后在业余体育领域也取得飞速发展,成功跻身2018年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以职业体育作为突破口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展示项目的文化魅力,再进军业余体育才是中国式摔跤和武术的正确发展方式。而急功近利式、削足适履式的以纯业余体育为发展方向的思维并不科学。如此思维下打造的项目和传统文化、时代潮流相去甚远。
3.2.2 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要坚持本我,坚守文化本位
中国式摔跤的实战性毋庸置疑,历史上曾经一度是皇室选拔宫廷御林军的标准。和现代各种流派武术比较,中国式摔跤的技击性特征显著。如果能有以中国式摔跤为背景的运动员出现在顶级的国际性综合格斗赛场上,那么对项目的推广和发展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格雷西家族对巴西柔术的推动功效不亚于我国官方对武术的推广。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在依托综合格斗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格斗术。在综合格斗赛事的带动下,各种不同传统格斗术也着手挖掘独特的技击术。在综合格斗赛事中不同格斗流派的运动员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项目的风采,柔道白衣黑带的道服,泰拳的拜师仪式……,他们并未因综合格斗多元的技术需求和统一的规则而丢失最本质的文化。民族格斗文化个性在综合格斗的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中国式摔跤应当依靠其实战性在综合格斗舞台上证明自己,赢得关注,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在综合格斗舞台上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职业化发展并不等同放弃对本位文化的坚守,打好文化牌是实现中国式摔跤科学发展的关键。
4 结论
交流与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传统武术也需要通过交流获得升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高度职业化的综合格斗赛事为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公平、自由的交流平台。中国武术应当勇于面对、迎接这一挑战和机遇。事实证明,职业体育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式摔跤在业余化发展受限的情况下应当积极调整,转投职业体育。日本、韩国、巴西、俄罗斯等国都将传统格斗术带到了综合格斗赛场,给项目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在摔投技大行其道的综合格斗赛场,中国式摔跤在技术、体能层面均符合其发展规律。在依托职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式摔跤需要进一步对其文化进行科学整理,要在强调技术、技击、对抗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做到“职业化”和“民族化”的和谐兼容,在保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基础上开展职业化。交流让人类的格斗文化已经不可能“独善其身”,“纯种”的格斗术是不存在的。融合和改革是人类格斗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应当以文化传播学、比较学的视角,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思维来研究武术的改革。面对来势汹汹的综合格斗文化,逃避是徒劳的,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积极改革,直面挑战,才能创造中国武术美好的未来。
[1] 平常心.UFC的金钱帝国的崛起[J].拳击与格斗,2012,(12):69-71.
[2] Forbess taff. America's Youngest Billionaires [EB/OL]. http://www.forbes.com/2010/10/06/americas-youngest-billionaires-business-young-billionaires.html
[3] [奥]康罗.洛佩兹.攻击与人性[M].王守珍,吴雪娇译.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社,1987:29.
[4]于军,谷晓红.直拳击打发力时的生物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3):74-76.
[5]吴彬,江百龙. 散手运动溯源与发展刍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9,23(2):70-73.
[6]张雷.中国式摔跤的传统文化性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16,(6):109-113.
[7] Chi-hsiu Danile Weng. The Fundament of Shuai-Chiao [M].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Taipei ,2001:5.
[8] Sigmund Freud.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M]. Eastford: Martino Publishing,2010:143-144.
[9] 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N].信息时报,2014-09-04:(A4).
[10] 崔乐泉.20世纪中国体育的崛起与中华民族的复兴[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46-150.
New Ideas on the Professionalis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restling——Based on MMA
ZHANG Lei, HAN Lai-guo
(Department of Sport art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00, 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Chinese wrestling development model that relies on MMA. The study aims to seek the best way of Chinese wresting development; find the construction of Wushu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ode; explore the fusion of amateur sports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occupation. Mixed martial arts has become highly commer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events,and a competing platform for different kinds of martial arts. Under the rules of MMA, wrestl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win. In the level of force and skills, Chinese wrestling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MM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ailure that Wushu develops with the aim to Olympic,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restling should be a breakthrough,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with the platform of MMA.
Chinese wrestling; mixed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professional sports
2016-10-06;
2016-10-2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59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SK2015B08BY)。
张雷(1982-),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G886
A
1672-1365(2016)06-00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