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6-11-28刘慧玲李伟峰姚绩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刘 伟 刘慧玲 李伟峰 姚绩伟 曹 畅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路径研究

刘 伟 刘慧玲 李伟峰 姚绩伟 曹 畅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提出了我国大众体育进行民生化建设的政策基石、经济基石和文化基石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举国体制路径、娱乐休闲建设路径、单位团体建设路径、社区建设路径和俱乐部建设路径,并进行阐述和探讨。通过研讨发现: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国民生保障新亮点,成为我国国民体育权益保障新途径、新手段。 关键词:大众体育;民生化;路径

“十八大”以来,公民体育意识不断加强,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成为当下的主要民生。该研究基于这种现实需求,通过分析我国主要社会要素的有利因素,寻找出适合我国人民健康建设的路径,使其既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又能符合党和国家大局利益。因此本研究明确指出:大众体育的发展要用民生建设的理念、民生建设的路径、民生建设的措施来推动。相对以往研究中只强调大众体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而言,本研究更着重解决实现重要地位的手段和途径,以及这些手段和途径实现的依据。通过该研究使得大众体育民生化真正找到建设的基石和路径。

1 大众体育民生化的释义及重要性

1.1 大众体育民生化释义

《辞海》将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民生问题,是人民大众普遍关心的、与自身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从人权角度来看,民生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及其普遍发展权[1];从需求角度来看,是满足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来看,就是党和政府在执政施政过程中应遵循的最高准则[2]。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民生计”从原来追求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获取发展权益和机会。因此本研究的民生是指人民群众对其基本生存问题、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以及基本权益保护的追求。

“化”是指性质或形态改变的过程。民生化是指从部分人、部分地方的发展机会发展演化到多数人、多数地方的多数权益得到保障的过程[3]。那么大众体育民生化是指政府将大众参与体育、接受体育教育、发展体育事物的权益逐渐日常化、制度化的过程,是指党和政府依据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及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而制定一系列体育相关政策法规,从而满足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共享体育资源,完善体育权益的过程[4]。该过程是由点普及到面,从基础设施拓展到系统建设,由单纯物质建设上升到精神享受建设的整个过程。

1.2 大众体育民生化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内涵丰富,具体可分为生活和生存两个部分。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从努力生存到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过程,而民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还应涵盖精神生活的改善,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生命质量以及生活尊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方面受到应有的重视等。民生问题的内涵现已上升为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其核心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民生问题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解决衣、食、住、行四要素的问题,而逐步上升为获取发展权益和机会,提高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5]。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担当,建设体育强国的社会需求,已让大众体育、公民健康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大众体育纳入民生化已成为社会建设新需求。

党和政府对“民生”关注的持续加力,使得大众体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一个章节提出,文中要求“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可见大众体育的全民健身已被党和政府纳入重要规划。《訄书·商鞅》中有言:“国政陵夷,民生困敝,其危不可以终一哺”[6]。我国当下的民生已从满足基本生存发展到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对此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就明确将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小康社会建设要以“形成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为目标,党的十七大在提出目标的基础进一步强调推进建设步伐,要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就建设范围和建设理念提出更高要求,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众体育已被党和政府逐步纳入 “民生”保障中,以政治的方针政策确立民生化建设地位。

2 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基石

2.1 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政治基石

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文件法规的出台,成为筑牢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政治基石。早在1949年,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1954)、《劳卫制》(1955)的出台及实施, 使得体育运动“普及化、经常化”的方针确立,由此奠基了大众体育民生化的政治基石。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抓提高”方针,大众体育民生化主要以政策文本形式表现,如《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关于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等。到1994年代后“普及与提高相协调,偏向提高”,但与此前以政策文本形式相比,开始出现了从柔性转向刚性的法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建身计划纲要》等,且在配套法规中不断出台了各种相关措施、办法、意见型的文件,如《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1994)、《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 2001— 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0)、《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

从2002年代后,党和国家开始双管齐下,党用方针政策,国家用法规文件筑起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政治基石,为大众体育真正纳入民生工程提供政治保障。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大众体育民生化目标;十七大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大众体育民生化步伐,将目标建设提高到全民健康水平的保障和改善;十八大对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着重强调“广泛性和全面性”。报告中提到“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相关文体活动,从而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道: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个章节来规划,给以方针的保证。

“十二五”以来国家通过各种文件制度加快升级大众体育民生化的政策政治保障,如《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全民健身条例》(2009)、《2011-2015全民健身计划》(20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4),《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2016-2020全民健身计划》(2016)等,且到2014年将全民健身上升成“国家战略”。由此标志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时代正式开启。正是由于党和国家将大众体育纳入民生问题,政府主导发力,社会协同发力,近些年大众体育民生化成为了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新亮点。

2.2 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时代经济基石

民富则国强,国强则体兴,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现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外部条件无疑为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石。一直以来,体育隶属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物质生活达到小康后的消费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体质整体而言相对较弱,各种体育场地及设施极度匮乏,国民每天都在为满足其日常基本生活而奋斗,大部分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这种“民不富,国不强”的现状导致人们无法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经济建设领域的变革对中国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收入已经位于世界中等水平,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2005-2014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5.6%下降为37.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37.1%降至2013年的35.0%,整体进入小康阶段。经济发展的殷实,让人们逐渐抛弃原有落后的生活观念,“要健康”,“花钱买健康”成为时代强音。体育锻炼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健身需求的旺盛等,这些现实情况表明了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2.3 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时代文化基石

平民化、休闲化和快乐化的时代文化,为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奠定了宽厚的文化基石。体育与文化同源且具有隶属关系,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载体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平民化、休闲化和快乐化的大众文化特征也正引导大众体育向快乐化、休闲化和平民化方向发展。文化的平民性特征在于它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是一种零门槛的文化模式,突破了 “英雄叙事”,用“平凡叙事”的方式取而代之,突出平常事和平常心,表达着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态度、观念和思维模式。大众体育就是普通大众的身体锻炼、健身方式、生活行为,来源于普通大众,服务于大众,也是一种零门槛的体育锻炼模式,它不像竞技体育需要高超的运动技能、脱俗的身体素质,大众体育就是平民化的体育运动。正是由于当下我国文化回归大众化、平民化,使得大众体育与时代文化的节律合拍,由此推动体育走向大众化。

文化休闲化是自1995年5月国家实施每周5天工作日开始,标志着我国社会启动休闲化模式的追求。随着工作时间的缩短,各种节假日的重视,以及带薪休年假的推行,大众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意识不断强化,再加之经济条件的改善,大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节假日不再是蜗居在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饭,而是想着如何放松、如何休闲,娱乐休闲开始成为时代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体育锻炼也逐渐成为一种引领潮流的娱乐休闲方式,开始“入驻”国民的闲暇时光。

快乐是人的情感需求,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生产和再生产快乐成为了大众体育融入大众文化的一大功能。当前大众体育正在营造一个个轻松、快乐的休闲娱乐港湾,吸引都市人,娱乐千家万户。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卫视都在争相创办大众体育娱乐节目,如《奔跑吧兄弟》(浙江卫视)、《墙来了》(央视)、《奥运向前冲》(湖南卫视)、《快乐向前冲》(山东卫视)、《冲关我最棒》(浙江卫视)、《老公看你的》(江苏卫视)等等。这些节目一方面是通过“运动草根”选手的勇敢参与带来观众“替代性”参与快乐;另一方面是“运动草根们”运动中带来的千姿百态的笑料,使人忘情快乐。人们可以通过观看这些大众运动性节目,享受体育带给人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在欢笑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

3 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路径研究

目前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路径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有宏观统筹的举国体制路径、单位体育建设路径、娱乐休闲型路径、俱乐部体育建设路径及社区体育建设路径等。

3.1 举国体制建设路径

举国体制缘起于奥运战略,服务于奥运战略,功效显著,硕果累累。本研究认为该发展模式就是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的保障之路、根基之路;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体育建设之路、发展之路;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可靠论据;“举国体制”建设路径是我国发展大众体育,真正保障公民体育权益的主路径,也将会成为世界发展大众体育和保障公民体育权益的典范路径。

“举国体制”路径的建设就是要举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来保障大众体育,建设和发展公共体育,使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普及化、均等化、日常化。“举国体制”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借此路径,发挥其优势,对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一定是种理念和手段上的创新。当前大众体育发展中问题诸多,最关键的问题是“钱少地少”、“考核少”,而实际上“举国体制”的政府集中管理,资源集中投入等基本特点恰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 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扶持大众体育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大众体育民生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3.2 娱乐休闲型建设路径

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娱乐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娱乐休闲的体育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锻炼方式正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广。所谓休闲娱乐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以求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为目标的,能够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的,具有强烈的娱乐色彩的体育活动。

湖南省作为我国最具娱乐创新精神的省份之一,积极将休闲娱乐与体育紧密结合,开创了娱乐休闲体育模式的先河,起着模范带头作用。2011年湖南省颁布实施的《湖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把长沙打造成我国中部的休闲娱乐文化之都”[7]。在这些政策及纲要的指导下,策划和打造了一系列电视娱乐休闲体育节目,如《智勇大冲关》《奥运向前冲》《宝贝GO GO GO》等大型体育竞技娱乐类节目,这些节目以简单的赛制、简单的评判、简单的环节、零门槛、平民化、高娱乐性等特点受到亿万观众的热烈追捧,一经过播出就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随后,各大电视台根据这一理念相继打造了与此类似的体育娱乐类节目。这种将体育运动与电视媒体结合发展的新模式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好评与追捧,现已逐渐形成以电视媒体为中心的全国性的全民健身网络系统。

后奥运会时期,大众媒体对体育的宣传力量逐渐增强,媒体界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体育事业不仅仅成为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之一。体育与电视媒体结合的新模式,在充分利用娱乐媒体做理念上的宣传和视觉上的渲染的基础上,脱掉体育沉重的金牌“外衣”,让体育回归人民群众。这种新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群众体育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还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参与兴趣,有利于人民大众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及生活观,促进我国大众体育观念上的民生化。娱乐休闲型体育新模式在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健身意识的增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种趣味性娱乐性途径,不仅能够拉动体育消费的增长,还能促进体育人口增长,且格局已初步形成。

3.3 单位团体建设型路径

单位体育是我国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众性体育锻炼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丰富单位员工业余文体生活、提高员工健康水平、提升员工工作效率,更能促进单位文化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在单位内、行业内或特定区域内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8]。由于单位团体建设型路径具有强烈行政色彩、以及福利色彩和高度的组织化,参与人群的比例高,城镇生活的居民约占29.68%[9]。由此可见,单位团体建设型路径将成为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路径之一。该路径不仅能够保障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权益,而且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功能的转型,单位功能角色的弱化以及单位体制变革,各大企事业单位原来承担的社会生活职能正在逐渐分离,这其中一大部分转移给社区,单位文体角色的功能逐渐弱化,现阶段已不能满足单位员工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特别是体育文化需求,社会功能的外溢又使人们的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工作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在单位体制外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并逐步向居住地所在社区附近转移[10],目前,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正在相互渗透和补充,逐渐形成有机的结合体,成为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3.4 社区体育建设型路径

社区体育是继单位体育之后一种新兴的体育形态。近年来,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正日益被政府、国家和社会各阶层所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未来大众体育的主要开展形式。从1995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到2002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城市体育发展要以社区体育建设为重点”,这些政策和规定都在表明政府将社区体育定位为大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和中坚力量。虽然国家和政府一直在关注和强调社区体育的发展。但由于管理上重培训、重审批,轻服务、轻监管,社区体育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并且有很大一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处于一种自发、盲目或是封闭的工作状态,其效益和作用都得不到发挥,再加上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地位得不到承认,大部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基本生活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等问题,造成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因不满现状而纷纷选择退会[11]。

当前,我国社区体育模式发展不成熟,尚不能独立承担起发展大众体育的重任。此外,社区体育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缺乏资金、缺乏体育场所设施、缺乏管理力量、缺乏群众体育管理法规等[12]。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社区体育发展仍会处于停滞阶段甚至可能会出现倒退。“社区体育”路径虽然是城市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若要成为主导力量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此外,若要将其打造成促进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则需要设立社区体育财务专项,通过专项资金来辅佐社区体育的发展,使其成为社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

3.5 俱乐部体育建设型路径

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也随之提高——“花钱买健康”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体育锻炼已然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参与体育运动也逐渐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态,在此契机之下体育俱乐部开始发展和壮大。现阶段,俱乐部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化的大众体育发展路径。当前社会上俱乐部型体育主要是以单一或是某个特定的体育项目为组织形式而开展,这其中包括:“户外拓展俱乐部”、“野外生存俱乐部”、“瑜伽俱乐部”、“健身健美俱乐部”、“户外骑行俱乐部”等一些即满足当代人的追求潮流的心理,又能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这些形式的俱乐部是对单位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一种补充,当前正在兴起的“社区化俱乐部”是一个更为精细化的经营网络模式,它将成为俱乐部连锁经营的延伸及今后多元化发展的方向[13]。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俱乐部的组织运行机制会逐渐向股份制转变[14]。国家将加大投入,给予这些民营性质的俱乐部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和帮助,让俱乐部体育成为继单位和社区体育建设路径之外,最重要的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路径。

4 结语

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近年来,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出台,政府主导发力,社会协同参与,使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得大众体育民生化成为了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新亮点,国民体育权益保障新途径。与此同时,经济条件的改善为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大众化、休闲化、娱乐化也为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提供人本基石。

我国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的路径呈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且各有优劣,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使我国大众体育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适应我国当前民生发展现状,它们都有一定区域的服务人群及一定的社会生存空间,且由于地域经济差异,政策执行差异,各地风俗差异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仍会处于一种多元共存的状态。虽然都不能独立承担发展大众体育的重任,但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思想观念及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未来推动我国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的路径间的结合会更为紧密,最终会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融单位、娱乐休闲、俱乐部和社区为一体的大众体育发展路径,从而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优越调控性和民生性。

[1] 胡惠芳,邹政.论孙中山的体育思想[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5):107-109.

[2] 胡小明.论中华体育精神的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5-8,95.

[3] 刘伟,万格格,邓罗平,等.论体育民生化发展的思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17)5:170-174.

[4] 曹畅. 我国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之路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张爱华.关注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中国城市经济,2011(8):278.

[6] 柳礼泉,肖冬梅.文化民生: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需要深切关注的领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108-112.

[7] 湖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hunan.gov.cn/2015-12-10.

[8] 黄丹.我国单位制的变革与单位体育的发展走向[J].广州体育学院,2005,25(3):77-80.

[9] 王广虎,黄桑波.单位体制下体育管理的“二元结构”与群众体育的“单位色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3):1-5.

[10] 周建军,仇军,樊恒学.我国“单位体育”的过去和未来[J].体育学刊,2002,11(5):13-17.

[11] 罗立新.湖南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N].湖南在线-湖南日报(长沙),2015-08-13.

[12] 董翠香,郑继超,田来,等.海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7-20.

[13] 林新忠.浅析体育俱乐部发展历程与现状[J].宜春学院学报,2005,27(2):106-107.

[14] 刁在箴,马更娣,张莹,等.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44-745.

Research on the Path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Mass Sports

LIU Wei,LIU Hui-ling,LI Wei-feng,YAO Ji-wei, CAO Ch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 China)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ure,logical,This study analysed the political,economic,and literature foundation of the mass sports in our country.Explain and discuss the specific paths of the mass sports,like: the paths of whole nation system,the paths of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construction, the paths of unit group construction, the path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ub.By discussing,we have found that the mass sports have become a new bright point of well-off society and chinese livehood,and the new method and ways to protect the sports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ese.

mass Sports;people’s livelihood;paths

2016-10-14;

2016-11-15

刘伟(1970-),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众体育。

G811.4

A

1672-1365(2016)06-0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