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的探究①
——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2016-11-28谭隆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传承

谭隆(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的探究①
——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谭隆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他们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打破了原有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该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进行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机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保护和培养民族体育的传承人;对原生态民族体育的自然村落申请遗产保护;采取博物馆的动态或静态保护。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 传承 西南地区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人们,“三农问题”问题一直是关系党和全族人民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而“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加强亲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需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呈现出不协调的发展[1]。当今新农村的建设正经历着城镇化的转型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在这场转型过渡时期中发生了巨大的变。主要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变化改变了原有自然村落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历代传承的体育娱乐项目。但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许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出现逐渐消失的危机。如何去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避免面临消亡的危机,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村与民族体育产生的渊源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其中包括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面积的56.8%、这里55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2]。这里景色壮观、风景独特,在人类的繁衍过程中长期有人居住,这些民族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是指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发展历程中,本民族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娱乐休闲在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追求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活动目的的客观或主观意识的一种行为方式。许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常年居住在山区苗族、彝族、瑶族,他们往往以广阔的山地、木材、石等为器材来开展一些赛马、爬杆、跳芦笙、射弩等民族体育活动;还有就是一些常年生活在山谷的仡佬族、傣族等就是在一些田间地里,山谷、坝子之类的地方开展打陀螺、打毽子、高低杠、以及武术等项目;而生活在河边的一些布依族、侗族、水族等民族则是与水为伴,常常开展划龙舟、游泳、赶鸭子、打水枪等民族体育项目。西南地区地域辽阔,还有许多项目都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以上只是简单得介绍一些民族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民族体育。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其地形的影响,许多的地方都形成“文化孤岛”,由于长时间的处于封闭的状态,它也很好的保存了民族体育的风格,成为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2 新农村的建设打破了民族体育的生产环境

民族体育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它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生活的环境。这些地区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接触较少。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许多偏远地区的村寨都整体的搬迁,都整体的居住在新农村的规划区域。这样许多项目的开展就出现了困局。在这些地区经济收入比较单一,许多都依靠于传统农业的生产,这样导致许多的中、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任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三个要素的互动,即:“创造者、传承者和接受者这三个基本要素”[3]。民族体育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这种文化的连续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者。但随着打工热潮在各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广泛的传播开来,这样就会使很多的年轻人不再去学习这些体育的项目。新农村的建设,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在他们的观念中,民族体育与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等同起来,现代社会不应该去学习。另外,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都修建着西方体育运动的场所,例如:“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等”,受着西方体育和影视对于人们的影响,这样许多人即使热爱运动,也会首先去选择一些西方的体育运动,很少有人回参与民族体育项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4]。它既不是指人也不是指物,它与少数民族独特的日常和生活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依托于少数民族自身而存在,以技艺、表演、游戏等形式而表现出来,并以口传身受将其传承下去。在2005年5月20日,国家公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其中就收录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民族体育项目,这确定将民族体育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5]。

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世代传承而独有的资产,它关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的重要要素,它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民族体育也是作为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符号和体现,它记录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独有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整个历史进程中留下的稀世物证,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开展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存。我国也下发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去申请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新农村民族体育发展的思路

4.1保护和培养民族体育的传承人

任何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传承人。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打工热潮的兴起,许多的中、青年人都离开了原有的自然村落,即使留下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很难以有主动的意识去学习和传承民族体育。由于传承人的缺失而导致许多的民族体育项目濒临消失的状态。例如:侗族的花炮节、斗牛节,苗族的龙舟节等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复存在。因此,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保护和培养民族体育的继承人,通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从而建立一些数量和规模的传承人团体,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下去。

4.2对原生态民族体育的自然村落申请遗产保护

各种民族体育项目都产生于各自的独特的地域环境,有着很强的区域性特征,一旦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环,那么民族体育发展和传承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打破,民族体育就很难以持续的发展下去。民族体育的产生于自然村落,由于自然村落相对于城市,他们的居住比较散,许多村落与村落之间也会开展一些民族体育活动,例如:“跳芦笙,划龙舟”,而这些活动都是发生在他们“周边的活动”,村落的自然环境给这些体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原有的村落被大量的拆迁和重建,以及很多的村落的人们都迁到城镇去了。这样离开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的风俗环境,许多的项目也会面临消失。国家为了更好的保护民族体育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对于一些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自然村落申请遗产保护”。

4.3采取博物馆的动态或静态保护

民族地区过去生活在比较偏远,与外界的接触也比较少。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民族地区也免不了城镇化的趋势。但民族体育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得结晶,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城镇化的发展,民族体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导致许多民族文化直接消失殆尽。在这样的变革中,应该将城镇化的发展与民族体育文化的保存紧密的结合起来。运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将它们通过影视媒体的形式保存下来并存放在博物馆,能够为后人所学习,更好的传承。可以运用现代的影视媒体,需找还现存的一些表演者,通过他们在相应环境里表演或者参与民族体育活动,将它们更好的纪录下来。以及某种民族体育的起源、发展、组织、开展的形式都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将其拍成纪录片供世人学习、观赏。或者将其制作成3D技术,与一些服装、器械一并存放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加直观的去了解这种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时传霞.城镇化加速期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38-41.

[2]王光炎,王佳.西部开发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29-31,42.

[3]李延超.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4]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 OL].[2010-08-10].http//www.ihchina.cn/main.jsp.

[5]国伟,田维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J].体育学刊,2009(9):98-101.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a)-0001-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3.001

作者简介:①谭隆(1991—),男,汉,贵州遵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传承
“蓝暖男”落户云南 时速250km 新型“复兴号”在西南地区首次投入运营
夜郎自大
西南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方式的调查分析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