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赓续
——湘黔桂边区侗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利用探析

2016-11-27刘平凡

运动精品 2016年8期
关键词:侗族利用民族

刘平凡 向 磊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传承与赓续
——湘黔桂边区侗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利用探析

刘平凡 向 磊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为传承与赓续在现代化及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着没落甚至消亡的侗族传统体育,针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利用模式的局限性,进一步深入探析其他可行的保护、利用模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黔桂边区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桎梏及发展现状做出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侗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利用必须在尊重其原始生存环境的基础上,创新侗族传统体育推广媒介与开发经营模式,有层次、有重点的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

侗族传统体育;传承与赓续;保护与利用;对策探析

1 前言

侗族是我国南方具有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侗族大约有296万人口,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剑河、天柱、锦屏、三穗、镇远、玉屏;湖南的芷江、新晃、通道、靖州以及广西的三江、融水、龙胜[1]。

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着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等[2]。侗族传统体育作为湘黔桂边区特有的传统文化,体现其鲜明淳朴的民族特色。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竞技类:抢花炮、骑高脚马、多高贝、斗牛、毽球、学斗牛;歌舞类:踩芦笙、侗族大歌、芦笙舞、虾公舞等;武术类:梅花镖、侗拳、月牙铛、打板凳拳;技艺类:哆毽、龙灯、舞龙、舞狮、哆耶;体能类:划龙舟、侗族摔跤、草球、抬官人、扳手劲;棋艺类:三三棋(侗棋);游戏类:秋千、斗鸡、跳田、打泥巴仗等[3]。

侗族人民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体育的延续与发展,与侗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联系在一起,既是侗族民众表达情感交流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项目都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民健身计划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保护政策,但在原有的保护模式下所产生的“传承危机”,再一次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推至风口浪尖。由此可见保护与利用传统体育,并不是简单的推广和传播,也不是盲目地追求经济效应带来的“存在感”。站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弊端上,探索侗族传统体育新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是目前研究者亟待解决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

2 侗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桎梏

2.1 与生俱来的弊端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实际上是生存与进化的过程。从保留下来的侗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来看,明显比以往少了很多,有些甚至依旧面临着消亡的困境。侗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最先是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哆毽、踩石轮等;其次侗族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相对较闭塞,与外界联系甚少,生活相对枯燥单调,必要的娱乐活动则是他们满足生活的主要方式,如弹毽、蛇舞等;最后是宗教信仰,秋千就被认为是一种交感巫术的产物。《说文解字》对秋千的解释为:秋意味着谷物成熟,因此在秋千上荡得越高,收成就越好,这明显就是一种典型的原始信仰崇拜[5]。毋庸置疑,这些具有鲜明特殊性质的侗族传统体育,在进化的过程中因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随之消失。而另一些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不具备鲜明的民族代表性等弊端而惨遭淘汰。由此可见,侗族传统体育某些与生俱来的弊端,尽管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着社会环境,但终究会走向灭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2 现代社会转型对侗族传统体育的冲击

现代化对侗族传统体育的冲击不仅仅体现在体育项目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侗族许多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失去了内部市场[6]。众所周知,侗族传统体育许多活动都产生于侗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并逐渐成为其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电视、网络、电子产品等广泛普及,让人们的娱乐方式由户外转向室内,直接影响着人们体育活动的参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刺激下,也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向往城市的繁华,造成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失,从而为传承人的继承增加了难度。

2.3 域外体育文化的入侵对侗族传统体育的强烈冲击

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等对我国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和削弱越来越明显,使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如风靡全球的NBA、欧冠等。域外体育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进入我国体育市场,不仅是因为我国一部分人们的“崇洋媚外”,而且跟其自身不断完善发展所形成的相对成熟的运动规则和造星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3 侗族传统体育当前主要发展模式探析

经过近半世纪的探索与发展,我国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上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及固定的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

3.1 依托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旨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同时也提出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要求。2004年8月,第10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步入正轨。而侗族的摔跤,就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此外还有民族文化与节日保护政策等。

3.2 借助民运会的舞台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国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8]。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省一级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而全国性的民运会也是每4年举办一次,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正规的竞赛制度。如侗族的贵州代表团们因身着整齐服装,头带黑色头帕在第八届民运会的开幕式上表演的别具匠心、气势恢宏的侗族摔跤,使侗族传统体育在民运会上大放异彩,获得人们的高度称赞[9]。

3.3 政府、高校、民俗专家主导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建构与丰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理论的研究日趋发展与成熟,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逐渐开始重视,赋予了侗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下的新内涵。1994年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在云南昆明共同召开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术大会。全国民族体育研讨会也是如火如荼进行着。如2016年5月,由成都体育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拟定在湖南吉首大学举行。

3.4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这是当前传统体育最为主要的开发、利用模式,其体制仍是传统的公有制垄断经营结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休闲娱乐成了大众追求的生活方式,在传统观光旅游日渐衰落的情况下,民族、惊险、新颖、独特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景点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和追求。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宗教神秘性、节日欢庆娱乐性、比赛项目激烈性等特点,又与苗、瑶、壮、土家等形成交错杂居的民族聚居地,同时形成了以情、景、体相结合的传统体育旅游产业链,较好地规避了旅游景观的单一性及枯燥性。

4 当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毋庸置疑,当前现有保护、利用模式在一定程度给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初步形成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构建体系,很大程度提升了各族人民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了各民族传统习俗的认识与尊重,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望。但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究其长期发展、繁荣考虑,当前主要发展模式还是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4.1 宣传形式单一,推广平台有限

现有的稍具影响力的传统体育展示平台仅国家和省级的民运会,广大非侗族民众缺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机会与途径,学习、了解传统体育的平台极为有限,极大限制了广大民众参与侗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的可能性。

4.2 缺乏主题形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我国各民族包括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与传统体育形式,而当前政府在主导传统体育保护、利用时都只是笼统的开展民族大融合的体育盛会,并没有突出相对明确与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主题,未能形成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的合力。

4.3 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

当前,传统体育资源的经营、开发模式基本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所有权与经营权均集中于政府,产权结构单一,在政府垄断主导下,社会资本、国外资本难以进入,而政府在开发理念上难以于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其大多还是以资源为导向型的观念来经营,在资源与市场结合方面尚缺经验。其次,该种模式下的资源开发与管理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门票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景区竞争力下降,资金来源更为紧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传统体育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也主要是政府或当地居民的自主行为,缺少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传统体育产业。因此,侗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过度时期或处于“政府组织”所造成的“他无序”和“自无序”状态[10]。

4.4 民族传统体育孕育、发展环境的缺失

在实施侗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配套、服务性条件跟不上。区域精神文化教育有所退化,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致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破坏严重,难以形成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5 深入探析侗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利用措施

针对湘黔桂边区侗族传统体育现有发展模式的局限性,通过调研、收集前人基础考察、研究成果,结合侗族传统体育本身特点,对侗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利用模式进行深入探析,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后续工作。

5.1 革故鼎新,开拓创新,实现侗族传统体育的多媒介推广

侗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利用,必须最大程度提升其知名度,增加关注度,建立湘黔桂边区侗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主品牌。在媒体时代,必须充分尊重和利用各种媒介在信息传播及价值导向上的无穷力量:可在国内主要体育频道包括CCTV5中增加有关侗族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对大型民运会进行现场直播和分时段录播,制作介绍侗族传统体育的宣传片,在特定时段重复播出,增强人们对侗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度;在各大主要门户网站中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板块与专栏,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充分利用明星效应:聘请形象正面、热心公益的明星作为推广大使,借助明星的影响力,扩大传播度。典型如:汪涵对民族语言的保护,成龙对文物的投入,杨丽萍对傣族文化的宣传,宋祖英对湘西文化的推广等;聘请知名导演、制作团队,制作以侗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励志电影或动画片,在制作过程中为了防止对侗族传统的偏离或扭曲,必须聘请在侗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资深的专家学者全程随同,确保电影真实、准确。

5.2 正确认识传统体育本身,明确重点保护、利用对象

湘黔桂边区侗族传统体育发展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形式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中,部分体育项目在新时代下的格格不入。必须有层次、有重点的筛选保护、利用对象,重点体育保护对象可根据其本身文化内涵、开发利用前景等确定,整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开展民族体育保护、利用工作;举办有特色的主题民族节,以传统体育作为表现形式之一,突出重点。

5.3 借助外力,引进外资,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现有的开发、经营模式,积极引入外来资本、理念、管理技术。建议将以下几点作为切入点:调整产权结构,积极探索出适合当地的“三权”(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分配模式,逐步将单一的产权结构替换为多元化的所有制关系[11],如:整体租赁经营模式(碧峰峡模式)、股份制企业模式等,尽管“两权”(所有权、经营权)或“三权”分离开发模式仍遭部分学者反对,但大量鲜明的成功案例让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整体租赁经营模式、股份制企业模式等从长远看是利远大于弊,而且,侗族传统体育资源不同于稀缺的遗产类景区,其脆弱性一般,因此在理性协调当地政府、民众以及开发商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与权限的基础上,“两权”、“三权”分离模式是非常适合侗族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包括社会资本、国外资本、私人资本。积极引进体育赛事赞助冠名商,拍卖体育赛事冠名权与广告发布权,提高赛事奖金,扩大现有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吸引力与影响力;设立湘黔桂边区侗族传统体育保护、利用基金,由社会公益人士捐助,必须确保基金管理的科学性、基金使用的透明性。

5.4“生活性”保护机制的正确利用

传统体育之所以独具民族魅力,是因为传统体育孕育于民族历史和文化进程中,因此保护侗族传统体育不能只局限于对其项目本身进行抢救和保护,而是应该关注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始生态、文化环境。事实上,对侗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的核心思想就是从生活到生活。新的生活是对原有生活的创造性转化,即包含生存理性,也为了功用的理性,即生活性保护[12]。生活性保护不同于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一种借助经济循环利益为基础的保护,而生活性保护是对侗族人们原始生态环境的延续与传承。对侗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不能单纯地建立在GDP的基础上,当然也不能完全不依靠,毕竟经济物质是基础,但更多的应该是对侗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活的环境的保护。正如电影《功夫熊猫》中所提倡的“气”—一种非常奇妙的力量,必须要顺应大自然为他设计好的天性,身处最适宜自己的熊猫村,才能够由“艺”入“道”,从而成为内在有气贯穿其间的中国功夫。而侗族传统体育,也只有在尊重其产生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受原始传统的生态环境的熏陶,才能发挥出她独有的“气”,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未来的发展;另外,必须加强湘黔桂边区配套性、服务性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完善旅游区管理规范。

6 结论和建议

对侗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赓续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巨大工程,必须站在长远的角度进行深入地剖析。对侗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利用必须在尊重其原始生存环境的基础上,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媒介与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经营模式,有层次、有重点的开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过度,则会以牺牲原始生态环境为代价,失去其原有韵味;放任自由,又可能因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进程而面临淘汰。因此保护与利用必须统筹全局,适度进行。必须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如政府、民众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和配合,从思想上转变战略,深入挖掘侗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创新保护与利用模式,坚持保护侗族传统本身与孕育环境并重。

[1] 国伟,田维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J].体育学刊,2009,16(9):104.

[2] 盛琦.中外体育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9-42.

[3] 刘玉梅.对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9):97-98.

[4] http://www.baike.baidu.com.

[5] 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13.

[6] 霍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34-38.

[7] 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2):38-43.

[8] http://www.10mzydh.gov.cn.

[9] 李萍,张欣欣,林小洁.浅析海南世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8):66-69.

The Inheritance and Continuity——Analysis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in the Border Area of Hunan,Guizhou and Guangxi

LIU Ping-fan,et al.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Using literature,investigation method,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is paper mak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hackles and status of Dong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at the edge of the Hunan,Guizhou and Guangxi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rotection of Dong Nationality s traditional sports and utilization must respect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living environment,innovation of Dong traditional sports media promo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level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Dong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inheritance and continuity;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countermeasures

刘平凡(1991-),湖南邵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侗族利用民族
利用比例尺来计算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