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中央文化区发展战略

2016-11-27胡小武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胡小武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中央文化区发展战略

◎胡小武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更新与扩张,需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更好地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规划建设一个城市中央文化区。中央文化区可以作为城市的增长极和文化要素集聚区,推动城市迈向更高层次的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央文化区;城市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需要结合城市现代化战略的城市更新与新城区建设,着力规划建设一个城市中央文化区,集中更多的文化要素资源,培育城市文化活力,更好地满足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培育城市特色文化竞争力以及振兴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与要求

1.新型城镇化有三大核心目标

一是实现“人的城镇化”,要通过人的城镇化转变,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改变,最终使人们成为能够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社会福利以及具有城镇化人格的现代市民。二是以新型城镇化宏观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市空间格局均衡化。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改善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推动东、中、西、沿海和沿边地区都能够有较高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三是新型城镇化要推动城市现代化更新与发展。要推动棚户区的改造、老城区的更新和城市功能的完善。

2.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深化

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从2015年的56.1%增加到70%左右,这意味着还将有2.5亿人口转移到城市居住。未来我国的发展建设和人口主体居住空间,都将以城市为主。在过去的30多年发展中,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是同步推进的,特别是城市扩张速度加快,城市老城更新改造规模加大,很多城市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过程中,我国有170座以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都规划了各自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客观上看,城市中央商务区对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央商务区既是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客观需求和发展目标,也是推动城市空间增长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

3.城镇化战略推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发展

城市中央文化区的内涵与作用

1.内涵

城市中央文化区(CCD, Central Cultural District)是从城市功能区的定位出发,以完整而独立的规划手段,在相对集约的空间中,集中建设一批城市主题公共文化设施,使其发展为城市公共文化标志区和文化服务的集中供给区。这些设施一般包括城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体育中心以及其他公共文化休闲娱乐场所。目前对中央文化区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很多人把中央文化区泛化为一个城市的某个集聚了较多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的区域。如周围集聚了大量博物馆、美术馆以及书店的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附近有故宫博物院、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和大栅栏历史街区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区域;周边分布有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文化场所的上海人民公园区域,这些地区都被误认为是中央文化区。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也不能成为中央文化区。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与美术馆东街区域,分布了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大型书店和教堂等文化场所;南京的长江路,分布有多个历史遗存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等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街区都因空间场域的局限性,无法成为城市规划意义上的中央文化区,而只能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因此,比照CBD的概念与空间界定方式看,这些城市的文化区域都没有形成规划意义上的独立文化功能区和城市公共文化场所的集中区、集聚区,无法完整地容纳体育运动中心、图书馆、大剧院、美术馆、博物馆和教堂等文化设施,所以都不算真正的CCD。

国内近似的城市中央文化区在现实中逐渐浮出水面。如广州市的珠江新城临江大道区域有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图书馆,连同跨珠江的二沙岛及海心沙区域的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广东体育馆、亚运展览馆、广州发展公园等整片区域,几乎集聚了所有广州的主题公共文化设施。但是从空间和规划意义上来看,广州的这两个区域被珠江分开,并没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作出中央文化区的规划定位。另一个国内最接近城市中央文化区的是南京的河西新城南京奥体中心、南京市立金陵图书馆、艺兰斋美术馆、江苏省大剧院和南京基督教圣训堂、南京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共占地2100多亩,具有明显的道路围合与独立边界的区域。虽然该区域整体上是文化体育设施用地规划,但因为理论的滞后,没有明确提出城市中央文化区的规划设计。从广州和南京的案例来看,一个集聚了大量主题性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兴区域,有利于实现城市文化服务的集中供给,大大提升了集约化供给和消费的效能,并能塑造文化集聚区的城市意象,提升了区域环境品质,拓展了周边区域的土地价值和住房价格。

2.作用

城市中央文化区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集聚区域,它能够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活力构建、城市凝聚力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重大支撑作用。特别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该有若干特殊功能区,既要有金融街、商务区等经济活动专门区域,还要有比较集中的供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地方。文化功能区的建设比其他功能区的建设更加重要,因为文化才是城市特色中最根本、最突出和最诱人的元素[1]。夯实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是否有一个有影响力的、有活力的、有张力的中央文化区。认知和判断一个城市的中央文化区,就是看新建的大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否有着较高密度的聚集,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越多,种类越全,那么这个区域就越容易显示出中央文化区的主题轮廓。因此,只要符合集中、集聚、高密度和大容量的规划原则,便可以从规划上定位为城市中央文化区。

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有文化的引领,以塑造城市的人文品格。事实上,绝大多数城市都聚焦在城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而忽略了中央文化区的城市功能。纵观全国170多个大城市,很难看到相关城市规划文本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央文化区的规划,更遑论从土地利用、空间集约、要素集聚和功能集中等角度实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我们的大城市到底需不需要一个中央文化区,以承载城市活力和提升人文品格?我们的城市规划,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是否需要进行高标准的城市中央文化区规划?在当前我国非均衡的城市发展格局中,那些没有文化活力的城市,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因为自古至今的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成功基因都已证明,城市中央文化区的建设,对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有重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城市中央文化区的发展理念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时期,大城市或大都市已经到了规划建设功能性的城市中央文化区的时间节点。特别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或旧城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采取集约化的方式,集聚丰富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要素,推动培育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要素资源,并借此助推市民文化审美能力、市民身体素质、城市区域形象、城市空间价值、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显得十分重要。

1.导入中央文化区功能版块的城市规划理念

我们针对花牛苹果品种天汪1号贮期病害发生情况,在天水市两区五县部分冷库内进行了普查,并以天水市果树研究所冷库为基点进行了3个贮藏周期的定点系统调查。调查发现,花牛苹果贮期病害主要有5种,其中苹果虎皮病、苹果霉心病、苹果苦痘病危害严重,苹果裂果病、苹果青霉病危害较轻。

CCD是城市功能区,不是附属区[2]。它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文化资源集聚区,不是简单的文化设施配套区。需要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转型以及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全面认知和提升城市中央文化区的城市功能,从而为城市中央文化区的规划和发展奠定学理基础。

2.实施城市中央文化区的专项规划

把CCD作为城市发展增长极或功能版块进行专门规划。以总体规划的方式,确立CCD的空间、区位、用地及独立版块属性[3]。城市发展,规划先行,继CBD之后,规划具有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CCD,将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之举。

3.确立中央文化区的文化要素集聚规模与形态

结合不同城市中央文化区的区位条件和土地容量,策划相应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并确立建筑形态,如单体建筑或集成建筑形态,核心目标是提升中央文化区的文化设施的集成效能[4]。

4.创新投融资机制

城市中央文化区的规划和建设,必定提升周边城市价值和土地价值,可以从周边土地溢价中拨付一级土地开发资金。同时,项目建设可以采取多种投资模式组合的方式,国有投资平台的独资、地方政府与大型国企的合资、BT模式、PPP模式都可以鼓励[5]。要积极利用最优投融资机制,来确保中央文化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一次性建成,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中央文化区的城市功能区价值。

5.城市中央文化区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一个成功的中央文化区应该是有活力的、高人气的文化活动区。这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开展对场所的运营管理,创新文化演出、文体活动以及文化展览等体制机制,通过对各种文化、体育项目的植入,从项目定位、推广、营销和管理等层面,全面做活中央文化区,最终让中央文化区成为一个城市的活力之源、人气磁场和文化高地。

参考文献■

[1]段霞. 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方式转变.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0):274.

[2]刘斌夫. 策划中国:经济大转型.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3):137.

[3]杜梅萍. 建言人文北京共谋和谐发展. 前线,2009,(4).

[4]梅松.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0-2011).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73.

[5]黄序. 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10-2011).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38.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落点及其形态研究》(编号:13CSH08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3.007 ■ 编辑:田佳奇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