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剧院行业总体发展水平

2016-11-27

北京观察 2016年3期
关键词:院团表演艺术十三五

文 陈 平

大力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剧院行业总体发展水平

文 陈 平

提升剧院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管是在促进艺术发展、传播文明风尚、提高国民艺术素养方面,还是在促进经济转型、增进民生福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至今,全国新建和改建剧场260多个,国内剧院总数达到2000多家,投资在10个亿以上的大型多功能剧院已有40多个,不仅直辖市、省会城市建有大剧院,在一些中小城市剧院也随处可见。一方面,这些剧院明显改善了我国多年来演出场地严重不足的现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流的文化服务设施,通过组织艺术生产、节目演出、艺术普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集聚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在硬件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作为软件的剧院运营管理还没有及时跟上,软硬件建设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整个剧院行业经营业态偏低、功能开发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快促进剧院经营业态升级,大力提升剧院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既是解决目前剧院行业种种不如人意现状的当务之急,又可以更好实现剧院建设的初衷,为“十三五”期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加快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从剧院行业本身看,当前剧院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在剧院建设中一直存在建管分离、重建轻管的现象,造成剧院运营的软件、硬件不同步,整体运营管理水平较低,人才储备比较薄弱,运营效益达不到预期,许多制约剧院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表现在:首先,剧场闲置,利用不足。据《2014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2014年全国共有专业剧场2143家,演出总收入70.6亿元,在2143家剧场中有约35%的剧场改为其他用途或停止营业,正常演出的剧场平均每年仅仅演出约58场,平均每场观众796人。其次,业态落后、效能低下。不少剧院在功能上按照西方的场团合一制或保留剧目制进行配置,在经营上则按简单的剧场出租制,由于业态模式相对粗放,不少剧院只是起到了演艺场地经营或物业管理的作用,而艺术创作或演出经营等功能及其承载作用则开发不足。第三,人才短缺,管理不善。据统计,剧场管理人员中拥有艺术专业、舞台技术专业或管理专业教育经历的只占管理人员总数的30%,成为我国剧院产业发展的软肋。第四,缺乏全国性的规划布局。在选址上远离城市、社区,给观众观演造成极大不便;在功能设计上片面追求设施功能齐全,而不考虑日后运营实际,给剧院经营管理造成巨大压力和风险;在投资规模、建设选型、设计理念方面片面追求豪华,使剧院的主要功能发生异化。

从剧院在产业链中的作用看,剧院集聚功能发挥不突出。院团和剧院作为表演艺术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剧院是剧院、院团是院团,由此形成了目前院团“有鸟无巢”、有节目没剧场,而剧院“有巢不养鸟”、租场地而不经营节目的尴尬现状。这不仅制约了院团的发展,而且也造成剧场设施和舞台资源的巨大浪费,给剧院运营带来巨大压力。如果能够强化剧院在表演艺术产业链上的集聚功能,按1个剧院承载3家院团计算,那么,当全国发展到3000家剧院的时候,就能承载9000家院团,这样就会促进院团和剧院的双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提升剧院行业总体发展水平,注重发挥好剧院在表演艺术行业中的平台作用、引擎作用,对于剧院行业自身和整个表演艺术行业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提升剧院行业总体发展水平符合 “十三五”实施规划的理念和要求。首先,“十三五”期间,剧院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事业的根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社会文明程度,使剧院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成为发展表演艺术的重要平台,成为实施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最大程度实现艺术反哺社会。其次,加大剧院的发展力度、提升剧院行业总体发展水平,符合“十三五”期间的产业发展方向。“十三五”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剧院产业所具有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点,完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不仅有利于拉动投资、带动消费、增加就业,而且可以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可见,提升剧院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论是在促进艺术发展、传播文明风尚、提高国民艺术素养方面,还是在促进经济转型、增进民生福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此,建议注重顶层设计,研究剧院产业规划。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思路,对于已建剧院要优化结构、提升业态、提高管理效能,着重解决业态低下、产能不足、效益发挥不够等问题,政府要加强法规监管和政策引导,通过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艺术和娱乐的关系,加强管理统筹和协调服务,做到政策和导向同步,为提升剧院行业总体发展水平提供坚实保障。对于计划新建剧院要科学统筹,全局规划,明确“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经营”,研究解决定位、方向、规划、布局问题,尽快制定剧场建设标准,确定剧场的类别、等级和功能,并注重向中西部剧场建设倾斜,避免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浪费。

成立研究机构,加强对策与政策设计。一方面,根据剧院行业发展方向,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管理制度和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明确产业相关主体权利和义务,促进政策发布和执行各环节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引导,在人、财、物上加大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扶持力度,出台利于演出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等,为艺术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同时,加强表演艺术链条中各主体相互关系研究,探索院团、剧目和剧场资源的深度整合,实现系统协调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发展运营管理模式。如果国内剧院能够深化改革、明确定位、提升业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管理模式,将大幅拉升全国剧院产业规模。根据《2014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2014年国内专业剧场平均每个剧场年演出收入仅329万元。而国家大剧院每个剧场年均收入7500万元。如果各地剧院业态成功升级,高效运营,平均每个剧场年演出收入达到2000万元(相当于国家大剧院单个剧场年均演出收入26.7%)的预期目标完全可能实现,届时全国专业剧场全年演出收入也将达到约428.6亿元,剧院产业规模将成倍释放。

建立专业学科,培养剧院管理专业人才。目前国内基本没有剧院管理专业学科,剧场管理运营人才严重不足。建议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人才瓶颈难题,在艺术院校设置应用型、管理型的剧院运营管理专业学科,给予原创人才和团队更多的关注与扶持,从而促进演出行业生产力的提升。

总之,根据中国国情和表演艺术发展实际,只要我们抓住“十三五”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我国剧院行业发展,深入研究探索适合现代剧院运营管理模式,我国剧院总体发展水平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全国演出类票房从目前不足百亿提升至300亿元甚至400亿元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

责任编辑 崔晨

猜你喜欢

院团表演艺术十三五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