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2016-11-26董奇胡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董奇?胡燕

摘 要 为了解农村留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状况,以积极心理学视角,用“长处与困难问卷”及相关问题对全国各地1007名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的留守和非留守中职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和非留守中职学生相比,在“情绪症”“行为问题”“同伴问题”“多动症”“困难总分”等心理指标上并无显著差异,留守中职学生并非是受“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的“问题孩子”。然而,留守经历确实对中职学生有造成很大伤害,特别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且家庭仍然贫困的留守学生,在多项心理健康指标上和其他学生均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2-0050-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对于初中及以下低年龄留守儿童教育和生存现状,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曾进行连续报道。相对而言,关于农村留守中职学生的报道则不多,外界对这一群体了解也甚少。从已有研究农村留守中职学生的文章来看,对他们的评价以负面居多。有学者指出,留守学生因缺乏家庭的情感关爱,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许多中职留守孩子在家里无视祖辈的教导,或冷漠以对,或表现烦躁。在学校,表现为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没有用处,认为父母虽然没读什么书,还是可以照样赚钱,这就造成他们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调查学校中的违纪记录也显示,留守学生的违纪记录远远高于双亲均在家的孩子[1]。也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品行发展缺少有效引导和管束,这些学生极易受到同龄同伴的不良影响,抽烟、喝酒、赌博、打架、早恋甚至偷盗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违法行为[2]。还有学者认为,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分化,留守学生在农村已屡见不鲜,而中职学校又是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的聚集地,因此,在中职学生中留守学生出现的问题也比较突出[3]。总之,对留守中职学生负面评价居多,这类负面居多而又笼统针对整个群体的描述无疑给农村留守中职学生贴上了标签,容易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消极心理学已有实践证明,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因此,心理学必须转向于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4]。为了解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状况,本研究用“长处与困难问卷”及相关问题对1007名全国各地中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中的留守和非留守中职学生进行了比较。同时,对河南省安阳地区某职业高中部分留守中职学生进行了访谈。

二、农村留守中职学生群体并非等同于问题学生

(一)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和其他学生心理健康无显著差异

1.样本、抽样方法及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对象来自于河南、上海、江苏、浙江等全国30个省市的中职在校生,采用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1007名学生,比较集中的是河南和上海的中职学生。其中,农业户口673名,城市户口334名;男生525名,女生482名;父外出打工198名,母外出打工33名,父母都外出打工187名,父母均未外出打工589名。

本研究采用的工具不同于许多从负面问题出发的研究,大多采用“焦虑”“抑郁”“孤独感”等测量负面情绪的量表,而是选择相对比较中性的量表,采用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修订的“长处与困难问卷(SDQ)”[5]以及关于“自我信心”“亲子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问题的自编问卷。SDQ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克隆巴赫系数)为0.800;自编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克隆巴赫系数)为0.760。

测验采用学生自陈的方式,“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记分采用三级数字制,除了“亲社会行为”是正向计分外,其他因素均为负向计分(即分数越高,被试的心理健康指标越不好);自编问卷采用五级数字制(利克特量表)。答案收集方式有现场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和借助于问卷星网上调查网站收集数据两种方式。数据采集完毕后,由程序自动剔除包含粗大误差等在内的无效数据后,用SPSS18.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针对留守和非留守家庭的学生心理做独立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者之间差异,从而判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增强可靠性,在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的同时,还采用效应量(effect size)作为检验数据差异实际意义的补充手段。科恩(Cohen,1988)认为,对独立两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时用d 作为效应量,变量间关联强度分为小效应量(d<0.2)、中效应量(0.20.8)三类[9]。大效应量表示两样本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可靠性很高;中效应量则表明可靠性较高,低效应量则表示可靠性不太高。

2.留守和非留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指标比较

本研究通过留守家庭和非留守家庭学生独立两样本T检验和效应量检验,比较留守家庭和非留守家庭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及发展相关状况的差异,从而推断出留守家庭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以“父母是否外出打工”为两个独立样本的划分依据,比较“情绪症状、行为问题、多动症状、同伴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的差异。

大,该项心理指标越不好;SD为标准偏差;t为检验值;df为自由度;p为显著性系数;d为(科恩,Cohen,1988)效应值,下表同。

表1显示,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和其他学生在“情绪症状”“行为问题”“多动症状”“同伴问题”“困难总分“等心理健康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仅在“亲社会行为”上有显著差异(p<0.05),且为小效应值(effect size)。

显然,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非常复杂,并非用父母外出打工这一个原因就能解释。当然,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健康成长不利是不可否认的,但将其作为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将留守家庭及其孩子贴上标签从而否定这一群体则是以偏概全。相反,独立两样本差异性检验的结果表明,留守孩子和其他孩子心理健康并没有什么不同,尽管他们的成长比一般孩子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但他们还是顽强而坚韧地成长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心理健康得到了调适,成为与普通人群别无二致的群体。

(二)虽经历痛苦的留守生活,但随年龄增长多数学生心理得以调适

在访谈中,一些农村留守家庭中职学生说出了心中的憧憬与梦想,他们共同的梦想就是外出打工的父母能够回到自己身边,他们虽经历痛苦的留守生活,但随年龄增长,心理得到调适,总体而言心理健康状况良好[6]。

访谈对象小李,15岁,就读于河南安阳某中职学校一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小李10岁就开始独自在家生活,姥姥、姥爷偶尔前来照顾一下。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小李虽很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他曾经对父母外出打工非常抱怨,羡慕父母都在身边的同学,觉得他们家里热闹而温馨。父母回家过年是小李最快乐的时候,曾哭闹不让他们再次离开,但最终无法阻止。随着年龄增长而懂事,小李现在能理解父母的苦衷和无奈。他学的是汽修专业,想以后开个门市修汽车挣钱养家,好让父母不再那么辛苦,回到家中,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幸福生活。

访谈对象小张,16岁,就读于河南某职业学校一年级。小张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其8岁那年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困难。小张父亲打工地点不固定,三五个月回来一次,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小张。小张幼年时很依恋父亲不想让他外出,但愿望落空。在六七岁的时候,曾怨恨父亲外出打工,但随着年龄长大已能理解。特别是看到父亲用打工积攒的钱为家里盖起了新房,明白了父亲常年在外辛苦劳累的无奈。由于缺乏辅导,小张学习成绩不太好,对学习也不感兴趣。小张去年上了职高,学汽修专业,操作技能还能学会,但一上理论课就头疼。尽管如此,小张还是努力地学习,希望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自食其力,也能让父亲早日结束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活回到家里团圆。

第三位访谈对象因为特别乐意帮助别人,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爱心哥”。他今年17岁,同样就读某职业学校的一年级。他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父亲身有残疾干不了重活,母亲只好外出打工养家。有父亲相伴,母亲外出对“爱心哥”情绪影响不大,但时常会想念,但完全理解母亲为家里所付出的辛苦。班上有同学脚有残疾,走路不方便,“爱心哥”就每天背他上下学。“爱心哥”学的专业是植物栽培,梦想是当一名园艺师,早日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让外出打工的母亲早日回到身边。

以上访谈的几位农村留守家庭中职学生,尽管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够学好专业技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让远方打工的父母结束四处漂泊、艰辛困苦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中[7]。尽管经历过痛苦的留守经历,但他们的心态还是积极和阳光的,对未来也充满信心。

(三)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大多数能够坚强乐观面向未来

相比于“经济状况”等,留守和非留守家庭学生的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差异要小。以“另类”“问题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过分夸大其心理和行为问题,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调查表明,留守学生中对自己目前状态满意的占16.4%;比较满意的占31.5%;一般的占36.4%;不太满意的占11.6%;不满意的仅占4.1%。留守学生在遇到失败和不顺心的事时,26.3%很快恢复常态;50.0%较快恢复常态;15.7%恢复常态需要较长时间;4.4%较难恢复;一直耿耿于怀的仅占3.7%。对自己将来就业和升学,留守学生中18.5%的学生有把握;35.7%的学生较有把握;28.6%的学生把握一般;14.1%的学生不太有把握;仅3.1%的学生没有把握。留守学生中对自己的未来,19.2%的学生有清晰规划;65.3%的学生有大致规划;15.5%的学生没有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前景,20.4%的学生很乐观;29.1%的学生乐观;35.4%的学生比较乐观;13.1%的学生不太乐观;仅2.1%的学生表示很悲观。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总体而言心理是健康的,对现状基本还是满意的,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接纳、帮助和关心。

总之,尽管父母外出打工对其成长带来了不利因素,爱和关心的缺乏,使他们过早品味到生活的艰辛,在他们最需要父爱和母爱时留给他们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无望的期盼,造成了难以忘怀的伤痛,但他们中大多数人还是能以积极、坦然的心态去面对,通常还比一般孩子更坚强,在他们的心中也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的心态是积极而阳光的[8]。

三、农村留守生活确实对中职学生造成多种伤害

(一)留守家庭中职学生受监护状况令人担忧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常姗姗等老师的调查发现,留守中职学生受监护状况令人担忧。首先,留守学生中48.5%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24.5%由亲戚代管,还有5.9%仅仅是和比自己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一同生活,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学生主要的监护方式。其次,39.5%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学生”,48.5%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13%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非常吃力”。第三,77.3%的亲戚表示“不乐意帮管孩子,但没办法”。第四,63.5%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2.3%的留守学生表示“有烦恼的时候能和照顾我的人说”。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他们的代养人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且因为大部分代养人顾虑不是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不敢严格管教,对孩子的监护很难真正尽到教育责任[9]。因为监护不力,不少留守孩子在学业水平、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多方面受到损失,甚至还有学生人身安全受到伤害。

(二)留守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甚至空白,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也缺乏家长指导和建议,状况令人担忧。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常姗姗、王彩云老师撰文指出,“中职毕业生的知识储备不如大学生,技能储备不如技校生,本属于典型的就业弱势群体,加上留守贫困生父母不在身边,不能给予孩子恰当的就业建议,因此在就业问题上他们也是没有目标,往往一事无成”[10]。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唐丹虹老师通过调查认为,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管理不足和社会环境不良影响是产生中职留守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11]。总之,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受到的影响较大,不少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管教,养成了不良习惯,也有学生缺乏亲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产生了心理问题。

(三)留守家庭中职学生亲子关系令人担忧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在孩子最需要情感交流的时候得不到满足,而隔代或旁系监护人又通常难以起到替代作用,因此留守中职学生情感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亲子关系受到影响,甚至觉得父母将自己留在家里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和遗弃,产生怨恨或自我封闭的情愫。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汪伟国老师认为,留守中职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走向极端,或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12]。

调查表明,中职学生“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求助对象”中,有49.4%的学生选父母,只有1.8%的学生选其他亲戚。无论是否留守家庭的学生,首选的求助对象都是父母。显然,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孩子会形成无助感。关于“愿意多花时间和谁相处”这一问题,有54.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留守和非留守家庭学生的选择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很大。数据显示,留守和非留守家庭的学生,父母对于其学业关心、道德品质教育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调查显示,隔代监护确实存在只是注重生活上的关心,忽视或无力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辅导功课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在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对于留守孩子的影响可能是深远和难以弥补的。

四、贫困家庭的留守中职学生更是雪上加霜

研究发现,父母都外出打工且经济条件很差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等和其他家庭孩子有显著差异,值得引起重视。

(一)贫困家庭留守学生处于文化资本弱势地位

农村留守家庭中的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劣势,相比于父母外出打工,其他家庭原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最为根本的是经济状况和文化资本劣势。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在文化资本上亦处于弱势,最终导致贫穷的代际遗传。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揭示了文化资本在帮助学校教育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布迪厄看来,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学术收益,极大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是学生在时间与文化资本上进行投资的产物。此外,文化资本在学校教育中又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教育制度通过承认文化资本的世袭性传递而为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贡献[13]。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观点审视,农村留守家庭孩子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劣势,而社会及学校等方面的环境又放大了这种劣势。如果社会不及时关心留守孩子,实际上是复制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代际不公平。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鸿沟”也是导致弱势群体代际贫困遗传的重要原因,值得引起重视。重庆市武隆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刘文生认为,教育资源缺乏和教育理念落后成为欠发达地区中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办学经费困难、办学条件落后等原因,难以吸收优质生源,加之“留守”和“中职”这两个词的影响,以及高额的学费和对未来的迷惘,让留守学生产生了自卑、苦恼和困惑等各种心理问题[14]。

(二)贫困和留守的双重压力导致弱势家庭的代际遗传

从社会学角度看待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反映了贫困家庭的代际遗传和不公平。涂尔干将教育的外延限定为“成年一代对年轻一代的影响”[15]。涂尔干认为,要实现社会顺利地存续,既需要成员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具有基本相似性和大致共同的取向,也需要相对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因为社会分工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来讲是必不可少的[1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分工产生了巨大变化,原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没有了土地等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或者不满足于微薄的收入,被迫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群——农民工,而他们的子女成了“留守儿童”。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是一种“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伦理秩序走向破产,而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伦理秩序尚在完善的过渡时期,部分社区功能与家庭功能逐渐被市场功能所取代,出现了很多社会团结问题,如农村社区衰落、家庭不稳定、人际关系冷漠[17]。毋庸讳言,农村留守家庭是城市化进程中做出牺牲的一个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在社会分工中属于被边缘化或者是生态链条最底端,对下一代的影响是处于最为弱势地位。在留守家庭中,还存在一个特殊群体,即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而又特别贫困,这些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其他家庭孩子有显著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家庭贫困的留守学生和其他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相比,在“情绪症”“行为问题”“同伴问题”“多动症”“困难总分”等心理指标上都有显著差异。而且,都达到了中等以上效应量(effect size)。在“亲社会行为”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

图1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综合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代表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家庭的那条曲线,在家庭经济状况过了拐点3后,孩子心理健康指标(困难总分)迅速变差,而父母中只有一人打工或无人打工的家庭,家庭贫困引起孩子心理健康指标(困难总分)的变差则相对不太明显。这反映出家庭贫困和留守的双重压力,容易造成对这样家庭孩子心理健康的危害,加剧了弱势家庭贫困的代际遗传。

五、积极心理学助力留守学生摆脱困境

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在河南、福建、江西、安徽、贵州等进城打工流动人口较集中的省份,留守学生占有较高比例。如福清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在校学生总数约为4100人,其中,父母均不在家的有1223人,单亲在家的865人,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2%[18]。显然,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关心留守中职学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统计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平均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农村的“空巢化”和“空心化”势不可挡,除了少数随迁子女进城就学外,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是必然存在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强调留守家庭父母放弃外出打工,回到家中承担子女的教育监护责任是不现实的。因此,学校、政府和社会应当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承担更多责任。

首先,引导农村留守中职学生以积极心态看待自己的留守生活和经历。从传统意义而言,幸福是通过一种单一的客观维度来加以界定。然而,人们现在越来越广泛地认为,幸福这一概念不能仅仅通过物质或客观的维度来描述,幸福应该是多维度的,其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从多维衡量幸福不仅可以用客观的维度来完善、补充幸福的内容,还可以用主观的维度来完善、补充幸福的内容,同时用主客观两方面的标准来衡量幸福[19]。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教师可从补偿角度启发学生悦纳自己的家庭及自我,以平和、接纳的心态看待自身弱势,打开心结。同时,也要引导公众以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待留守学生和进城务工问题。加强舆论宣传,消除社会对于留守学生及其家庭的偏见,用积极的视角、宽容的眼光来审视留守中职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关心、爱护所造成的行为习惯偏差。

其次,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采用扬长避短的教育策略,发挥农村留守家庭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结果而灵活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并不一定要有意识地参与,有的已经成为一种自动化机制,形成一种“积极模式”,而人类会随着积极知识的增多而将这项模式本能化[20]。调查发现,有些农村留守学生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保持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便佐证了这种积极力量的存在。作为学校和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发掘留守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为他们提供各种能够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正视并克服自己的弱势,在利用自己长处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得到他人的尊重,进而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比如,发挥体育课对于留守学生调适心态的积极作用。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的徐春娟老师认为,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其丰富的教学形式、非功利性的教学目的,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1]。

最后,政府、社会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调查发现,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对于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为此,政府、学校和社会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帮助留守家庭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职责,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和平台,为外出打工的父母远程关心、教育子女创造机会和条件。可借助于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网络,及时把握留守学生成长中的动态信息,及时让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解决农村留守家庭中职学生的困难和问题。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