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庇护连带下的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生成机理实证分析

2016-11-26刘莹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高职生

刘莹

摘 要 基于IAD延伸决策模型,家庭庇护连带下的高职大学生就业逆向选择生成机理的实证研究发现:学生自身、家庭背景和学校等外部环境对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具有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家庭经济资本越好、社会资本越强,越有利于学生产生就业逆向选择;父母受教育年限越长,文化资本越丰富,高职生就不易产生就业逆向选择心理;学生积极的就业态度和学校良好的就业指导也能有效降低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解决“就业逆向选择”的困局,可从培养学生的成熟就业心理、加强家庭对学生的就业引导、高校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和谐就业氛围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家庭庇护;就业逆向选择;IAD延伸决策模型;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45-05

在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构成的就业生态圈中,与面对工作求职苛刻的环境和就业竞争中的挑战与压力相比,家庭环境往往成为高职生就业的避风港,家庭社会关系、经济条件、家庭价值取向等家庭环境要素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高职生就业行为系统中,尤其是家庭庇护连带对高职生就业正产生深远的影响,致使高职生面对就业产生就业恐惧回避、内心焦虑、自负自大、盲目急躁等就业不适应性[1]。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学反向形式原理,由于害怕失败或是引起内心的焦虑,故而朝反方向形成了懦弱,且面对求职中种种条件限制,出现萎靡不前,心生恐惧,视工作为雷池,形成“就业逆向选择行为”。已有研究表明,高职生家庭的社会资本、代际效应、人力资本、家庭“文化资本”、个体决策效能等不同层面会对高职生就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3][4][5]。本研究基于IAD延伸参与者智力决策模型框架,运用二元logistic整体回归模型探索家庭庇护连带下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以期为扭转该就业态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IAD延伸决策模型应用及研究假说

(一)IAD延伸决策模型应用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模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linor Ostrom(2005)[6] 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IAD延伸决策模型是研究IAD模型中的重要成果,如图1所示。该模型以参与者智力决策模型为核心内容,同时参与者在作决策时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参与者状况,参与者因自身不同状况作出不同决策;二是状况感知程度,参与者对决策问题的认识与了解;三是外部行动状况,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参与者对问题的决策;四是条件控制、净收益以及最终实际结果等因素对参与者作决策的影响。综上,参与者在作决策时除受外部行动状况和文化环境影响外,也受参与者状况、控制条件、净收益和对行动状况信息的了解程度影响,还受行动前对最终实际结果信息的掌握程度影响。

(二)研究假说

假说1:家庭文化资本对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行为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出了个人受教育水平,在社会地位分化过程中,会将个人见识、品味或技能等信息潜在地传递影响他人[7]。谢士成[8]、高蓉[9]等认为,家长价值观的引导、家庭教育氛围熏陶、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在高职生就业中对就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Albert [10]指出,父母所处职业、行业和学历以及父母的能力对子女就业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据此提出假说1:家庭文化资本高,对高职生就业会产生积极作用,并且会减少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行为的产生。

假说2:家庭社会关系会促使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且对就业具有消极影响.社会资本在家庭社会网络关系中是给予个人的先赋资源,在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利用社会网络关系以实现自身目标的社会资源(家庭背景)。Bian[11]分别对欧美国家和中国家庭的子女就业问题分析得出,家庭成员的工作地位会借助于强—弱关系的形式显著地影响其子女的职业选择。据此提出假说2:家庭社会关系强,会使高职生就业产生逆向选择心理,并对就业具有消极影响。

假说3:家庭经济对高职生就业选择产生的负面作用。Corak[12]认为,父母经济地位、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也是决定子女是否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穆娟等[13]从家庭背景视角指出家庭背景中的经济、文化、组织和社会资源从一定程度上对高职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但家庭背景的过度介入也会引发高职生消极就业的心态。据此提出假说3: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会对高职生就业产生消极影响,且经济条件越好,产生的负面作用越强烈。

假说4:家庭庇护作用会对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产生积极影响。参照IAD延伸决策模型,用应届高职生的基本情况及就业认知与心理感知情况代表参与者状况与条件控制,用高职生家庭文化资本变量代表文化环境,用学校及用人单位等外部环境行动状况变量代表外部行动状况,用家庭背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代表净收益,如图2所示,以此对家庭庇护连带下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假说4: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会受高职生自身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就业认知与心理感知和学校、企业等单位共同影响。

二、家庭庇护连带下的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生成机理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按分层随机抽样法获取大样本数据,按照应调查学生人数的30%的抽样比例,对天津市五所高职应届毕业生及其家庭行问卷调研和统计。抽取样本2260个,共收回调查问卷2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984份。调查问卷设计为四个部分:一是毕业高职生基本情况;二是就业学生个人家庭环境情况;三是学生个人就业认知与心理感知情况;四是学校、企业等单位对就业服务情况。

(二)二元回归logistic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1.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因变量Y(家庭庇护是否对就业学生产生逃避就业影响)为二分类变量,当Y=1时为“家庭庇护会使就业学生产生逃避就业”,Y=0时是“家庭庇护对就业学生产生逃避就业现象没有影响”,故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设P∈[0,1]为家庭庇护对就业学生产生逃避就业影响的概率,m个因素与Y有关,记X=(x1,x2,…,xm),则在

xi(i=1,2,…,m)的影响下,家庭庇护对就业学生产生逃避就业影响发生的概率为:

2.变量选取及定义

研究因变量是在家庭庇护连带下高职生是否会产生逃避就业选择。自变量在以下四组变量中考虑:(1)应届就业学生基本情况变量:性别、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单位;(2)应届就业学生家庭背景变量;(3)应届就业学生认知和就业心理感知变量;(4)学校、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就业服务变量。首先,选取性别、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单位代表应届就业学生基本情况变量(SGEV),其中,生源地分为城市与非城市,由于城市生源地学生家庭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一般相对非城市学生好,由此预测城市生源地对就业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较大;就业意向单位作为学生基本情况变量,其理由是学生就业心理意向选择既受家庭中亲人从事职业的影响,也反映出对就业的态度。其次,就业学生家庭背景情况变量(SFBV)作为本研究中的重点部分,它由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学年组成,本研究中父母职业的划分根据埃利克逊和戈德索等人划分的职业等级为基础。父母受教育水平是一定序变量,由于学历划分复杂,将其转化为受教育学年。参考2014年全国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0489元,由此,将学生家庭最近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为五个阶段。本研究预期,父母教育年限和对学生就业态度两个变量对就业学生逆反选择产生阻碍作用,而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社会网络关系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再次,选取自身就业态度和就业碰壁后心理感知作为代表就业学生认知和心理感知变量(SCPV),自身就业态度积极、就业碰壁后能积极应对,此状态下会对学生就业逆向选择产生阻碍作用。最后,选取在校是否有职业规划培训、就业竞争力、就业预期满意度和在校是否有就业心理辅导四个变量代表学校、企业等单位就业服务外部变量(SESV),本研究预期在校有职业规划培训、有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预期满意度高都会对学生就业的逆反心理产生阻碍作用,而就业竞争力大,可能会对就业逆向选择产生促进作用。各自变量的取值说明以及对因变量影响的预期方向见表1,参照自变量的定义,将模型形式设定为:In(Pi/(1-Pi))=α0+Sα1GEV+α2SFBV+α3SCPV+α4SESV+μ,μ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解释

1.描述统计分析

调查显示,就业学生基本情况变量中就业男学生占54.16%,学生城市生源地占18.36%,学生就业意向单位偏重于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就业学生家庭背景情况变量中父母职业多处于低级阶层和中等阶层,高等阶层统计显示占比较少;父母教育学年多在9年内,即初中学历以下,小学占多数比例;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处于0.5~1.5万元,这和父母职业多处于低等阶层相匹配;家庭人员对学生就业多表示积极支持态度,但家庭社会关系网络都较弱。在就业学生认知和就业心理感知变量中显示:学生对自身就业是积极的态度,虽然遇到就业困难或就业壁垒,但学生也多积极应对。学校、企业对就业服务变量中显示,受我国经济大环境影响,各专业就业竞争力偏强,但是,各学校都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培训和就业心理辅导,学生对就业的积极态度,也使学生对就业的预期满意度为一般或较好。

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调研收取的变量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强制进入的策略,并对模型进行卡方、Cox & Snell R 方、Nagelkerke R 方检验。卡方检验结果在显著水平0.05之下,说明方程模型建立在整体上成立。Cox & Snell R 方检验和Nagelkerke R 方检验数值分别为0.475和0.597,反映拟合优度一般,-2对数似然值为94.658相对较大,虽然检验不是很理想,但也在方程分析的可接受范围内。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在反映应届就业高职学生基本情况变量中,生源地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对因变量是否影响学生就业逆向选择显著,影响其产生就业逆向选择发生比率为e0.410,其值为1.507。即针对学生就业逆向选择变量,在其他变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职学生在城市生源地产生的就业逆向选择是非城市生源地的1.507倍;而性别和就业意向单位两变量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对因变量没有影响。

在就业高职学生家庭背景情况变量中,在0.05的显著水平下,除父母职业变量对因变量无影响外,父母受教育学年变量、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变量、对高职学生就业态度变量和家庭社会网络关系变量均对学生就业逆向选择因变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父母受教育学年变量对学生就业逆向选择产生负影响作用,即家长受教育时间越长,学生越不易产生逆向选择心理,并且父母受教育的家庭是父母没有受教育家庭对孩子影响的0.857倍;同时,在此背景影响下,一般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也是持积极的态度,对因变量也具有负向影响作用,因此假说1成立。对家庭社会网络关系变量而言,其对学生就业逆向选择的影响是所有研究变量中产生促进效果最强的,e2.663的值为14.343,即家庭社会网络关系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无社会网络关系的14.343倍,由此,假说2也成立。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其影响因变量的发生是不发生的2.843倍。因此,家庭经济条件好的高职学生,在学生就业时会对高职生产生消极影响,并且经济条件越好,产生的负面作用越强烈,即假说3成立。

在高职学生就业认知和心理感知变量中,自身就业态度对学生就业逆向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作用,而就业碰壁后心理感知变量对其无影响,并且积极的就业态度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就业逆向选择的产生。在学校、企业等单位就业服务变量中,就业竞争力变量和就业预期满意度变量在0.05显著水平下对因变量无影响作用,而在校是否有职业规划培训变量和在校是否有就业心理辅导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影响作用。在校有职业规划培训和在校有就业心理辅导对高职就业学生逆向选择影响分别是在校无职业规划培训和在校无就业心理辅导的0.874倍和0.775倍。家庭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家庭经济条件对高职学生就业逆向选择会从不同层面上产生不同影响。同时,设立的四个部分的自变量中,也有各自变量在不同方向上对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因此,假说4成立。

针对高职学生个人情况回归分析:应届就业学生基本情况变量中性别和就业意向单位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对家庭庇护下是否会产生逃避就业现象无影响,而学生城市生源地对是否会产生就业逆向选择在0.05显著水平影响显著,即越是城市生源地的学生越容易产生就业逆向选择。就业学生就业认知和心理感知变量中自身就业态度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会产生逃避就业)影响显著,且呈现负相关关系。学生就业碰壁后心理感知在0.05显著水平下对因变量无影响。总之,家庭庇护作用会对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二)建议

家庭庇护下高职生“就业逆向困局”的生成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环境原因。就业环境严峻、就业政策不完善、家庭引导偏差和缺失、多元主体协同失调是其形成的“显像”。因此,解决当前家庭庇护下高职生“就业逆向选择”的困局,在于综合考虑不同治理主体在不同情境场域下的动机与诉求,以及参与治理的行为决策参与属性,主要建议如下。

培养高职生成熟的就业心理。首先,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改变“从一而终”、“一劳永逸”的心理,杜绝“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敢于竞争、乐于创业、灵活就业的观念。其次,努力提升自我就业效能,自我就业效能即自己对就业的自信心与竞争力,积极做好就业准备,主动推销自己,不盲目自负、自傲。最后,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毕业生在面试时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出现焦虑、缺乏自信等现象,一旦遭遇就业挫折,极易产生“就业逆向困局”。因此,可通过自我激励、宣泄或向他人求助等方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家庭应对高职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引导。家庭是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也是影响高职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高职生长期受家庭生活的熏染,父母的择业观、价值观会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孩子在进行就业选择时,父母应积极同孩子沟通交流,做出正确理性的就业分析指导。同时,由于父母盲目干预或过度干预学生就业选择的出现,或将个人理念“绑架”孩子,造成学生求职失败,产生不良求职心理。家长应理性判断就业形势,正确引导学生择业就业,帮助其调试不良心理,正确认识自己。

建立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一是做好家庭沟通工作,减少家庭庇护产生,在高职生招生后,应做好学生家庭背景调查,重点对条件较好者做好预防工作,防止因家长过度干预造成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不良求职心理。二是完善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不仅同时要提供就业信息和解读就业政策,还要逐渐向生涯发展教育及培训指导转移,形成规范、系统的指导体系。三是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合理规划就业理想,针对就业焦虑或松懈心理,应快速及时作出心理干预指导,善于利用调节心理辅助工具,以提高心理辅导效果。

构建和谐就业社会氛围。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高校、企业等各主体的联系与沟通,营造公平的就业氛围,通过完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弹性,缓解高职生就业压力。二是企业和政府等用人单位,都应建立一套标准明确、程序严格的招聘用人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权利监督。三是社会应倡导摒弃享乐主义,提高个人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理念,加大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和宣传力度,为高职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张庆裕.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8):193-194.

[2][10]Albert,R. and Way ne,G .Family effects in youth employment[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79(3):96.

[3]Wolfe J B,and Betz N E. The relationship of attachment variables to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fear of commitment[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4(52):363-369.

[4]张阳.文化资本论视域下家庭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作用的实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6):84-88.

[5]董丹辉.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分析[J].电子制作,2015(2):290-292.

[6]Elinor Ostrom.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7]李黎明,张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察[J]. 社会,2008(2):162-180,224.

[8]谢士成.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14(1):119-120.

[9]高蓉,董银花,李静.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J].中国高职大学生就业,2014(22):24-27,42.

[11]Bian,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Connection, Bridges, and Job Search in China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62).43-56.

[12]Corak Miles. Do Poor Children Become Poor Adults? Lessons from 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Generational Earnings Mobility[J]. Research on Economic Inequality, 2006(13):143-188.

[13]穆娟,蔡杨.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和去向的影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3):144-146.

猜你喜欢

高职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法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职生自我容纳与容纳他人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辅导员如何引导高职生树立良好的婚恋观
高职生责任意识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