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及教材建设
2016-11-26王素霞郭瑞莲
王素霞?郭瑞莲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已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为了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满足毕业即可上岗的要求,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及教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模拟工作环境”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对接职业岗位的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保证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同时需要进行配套的教材建设及评价体系建立。
关键词 模拟工作环境;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五个对接;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26-04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与“模拟工作环境”的关系
理实一体化教学源自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1]。“双元制”教学模式,就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培养紧密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2]。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以该模式为主线,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方式[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在“模拟工作环境”中根据未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要求,采用配套教材,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其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操作技能,在操作技能学习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4]。
从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看出,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从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多媒体等方面来构建“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室,让学生在这种“模拟工作环境”中学知识、练技能,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从理论角度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从实践角度看,将课堂所学与技能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就业角度看,毕业即可上岗,对企业和行业已有一定的了解。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与行业所需零对接,突出职业教育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环节
首先,“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而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其次,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也是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此外,建设并完善“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也是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条件。
(一)将教师操作技能培训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激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级工以上技能水平,学校应将专业理论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制度,将专业理论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指标,并要求他们按期取得“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
(二)鼓励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借助教师“工程背景”带动教学相长
学校招收的教师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系统,但是缺少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应安排专业理论课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习,使其熟悉企业最新需求及企业运行规范,加强教师的“工程背景”,从而使“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加真实具体。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聘请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走进学校,有针对性地讲解行业前沿技术。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是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要求学生针对课程大纲需求自制教学课件,内容自选。通过此项教学设计,不但能锻炼学生做行业报告的能力,同时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如以某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共计62人)针对《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维修》这门课所选课件的内容为例,从学生创新作业热门题目分布来看,学生对汽车安全性(如电控变速器(ECT)、安全气囊系统(SRS)、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等方面较为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就学生关注的主题重点讲解。
(四)加强“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
“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其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基于“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不仅要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更要求设备设施、场地布置、工作流程等模拟企业生产实际,让学生的实训过程贴近生产一线。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企业中的最新仪器、最新产品更新换代也特别快,因此学校还应对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套的设备、零部件及总成等,根据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
三、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
“模拟工作环境”是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落脚点,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高职教师、企业资深工程师、行业专家共同完成教材的开发,教材应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真实的一线产品作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国家最新标准及企业生产实际,掌握岗位基本技能,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执行新标准
“五个对接”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即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5]。在此背景下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应运而生,新教学标准按照“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的课程结构搭建专业课教材体系。“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应根据新的教学标准,分别对接中职和高职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并充分考虑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衔接,满足行业科技进步、劳动组织优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和产业文化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并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满足“双证书”要求,同时融入安全性、环境保护、规范操作等现代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引导新模式
“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形式的编排应适应“做中教,做中学”的课程新模式,将知识的讲授融于技能形成的过程之中。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从应用的角度讲述传统的学科性、原理性内容,弱化理论分析,简化推导过程。教材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来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教师的演示、传授、指导、考核与学生的观察、模仿、练习、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从任务实施的角度设计教材结构,用“模拟工作环境”的新模式教材引导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适时地将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等“模拟工作环境”下进行,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实现“所学即所用”。
(三)考虑新起点
职业教育的起点是中等职业教育,就我国现状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差异性大,理论知识起点普遍较低,但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形式的编排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与低起点,开发易教、好学,寓教于动手操作,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并为学生创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模拟工作环境”。一是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实际,面向就业实际需求。二是依据生产一线工作项目设计教学项目,岗位技能针对性强。三是设计过程性评价指标,检验并巩固教学效果。
(四)构建新体系
教材建设是搭建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立交桥”,在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的背景下,搭建中高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有机衔接和贯通的教材体系是当务之急。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技术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中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统筹设计中高职教材内容[6],设计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基础模块对应中职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与工作任务,学生修完后可直接就业;提高模块对应高职教学要求,是“3+2”联办学校学生后两年进入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中职对口升高职学生可免修基础模块。
(五)推动新资源
利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手段,以主教材为中心,开发数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MOOC、网络课程 、资源库、实验与实训(模拟仿真光盘)、学习指导与练习(助学光盘)、教学参考书(助教光盘)。数字化资源是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和教材建设的有力支撑。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做到“模拟工作环境”,不仅要有充足的建设资金,还要有能够把握生产过程及指导现场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或从事企业一线工作的兼职人员,就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来说,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模拟仿真光盘、MOOC、网络课程等数字化资源可以带领学生犹如亲临生产一线,切实感受产生过程,对技能的掌握具有极大的帮助。
新教学资源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立体性——直观形象、易于接受。二是资源性——扩展内容、丰富知识。三是网络性——体现时效、更新及时。四是仿真性——现场感强、边学边做。
四、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的是教学效果,因此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考核、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考核及用人单位的评价[7]。
(一)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考核
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并不是仅靠传统课程考核成绩指标来评定的,其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过程考核应占较大比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工作态度及任务完成质量均应得到充分体现。评价考核=终结性考核30%+过程性考核70%(出勤率10%+工作态度20%+任务完成质量40%)。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团队的合作状态,如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认知、对分工合作的配合情况,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通过教学过程评价考核,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的情况。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反馈情况随时调整指导的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掌握技能[8]。
(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考核
通过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观察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在课程结业时,以某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其计入课程成绩;或者开展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
(三)用人单位评价
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对用人单位而言,应该是成品而不是半成品,应能直接为用人单位服务,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是学校教学效果、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最直接、有效的评价手段,也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因此,应加强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其就业后的不定期跟踪调查,以掌握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信息及对技术人才的最新需求,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五、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教师对毕业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技术技能掌握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查,分别统计出进行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前、后的情况。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参加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技术技能掌握等方面“优秀”与“良好”的比例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合格”与“不合格”的比例明显下降,这说明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学生的持续跟踪调查发现,结合配套教材建设,经过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逐年大幅度提高,就业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学习能力强、进步快、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等优良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 考 文 献
[1]蔡跃.探索德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以柏林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71-75.
[2]许丽梅.“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3(11):96-99.
[3]柳燕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3.
[4]冯晋友,郭瑞莲,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实践探索[J].新课程,2012(3):49.
[5][8]张建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保障机制——以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3(1):56-59.
[6]黄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1(8):23-25.
[7][9]梁建超,韦沁.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材衔接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69-70.